(共34张PPT)
诗歌鉴赏——诗歌题材
一、羁旅思乡诗
二、边塞征战诗
三、送别怀人诗
四、山水田园诗
五、即事(景)抒怀诗
六、政治讽喻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
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手法借鉴
教材链接
内容情感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想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苏幕遮 周邦彦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写出游子浓浓的思乡情,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手法借鉴
教材链接
内容情感
虚实结合、多觉结合、
对写法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有月亮、秋风、秋霜、杜鹃、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一、羁旅思乡诗——何人不起故园情
①叙写羁旅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张继《枫桥夜泊》马致远《秋思》。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孟郊《游子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杜甫《登高》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抒发厌恶战争之情。杜甫《兵车行》。
景——萧条、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
情——羁旅愁绪、思乡念亲、孤独寂寞、凄凉哀伤、满腔的离愁别绪
羁旅思乡诗常见情感
羁旅思乡诗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对面落笔、对写(又叫“反说”“侧面落笔”)。
4、细节描写。(写家书时的内心活动)。
5、虚实结合:因梦寄情。
羁旅思乡诗意象三字经
夕阳外,暮霭里,月光明,秋风起,
杨柳色,春草绿,梧桐树,芭蕉雨,
鹧鸪鸣,子规啼,雁南飞,宿鸟归,
倚高楼,浮云飘,凭栏处,萧声咽,
碧云天,黄叶地,暮钟响,流水长,
驿馆里,孤灯下,茅店月,板桥霜,
长亭外,古道边,杨花落,笛声残 ……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二、边塞征战诗——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 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 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①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②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③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④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大漠、长河、落日———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
(雨雪、风沙、秋月、寒霜——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金鼓、旌旗、烽火、长烟、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
碛西、轮台、孤城、边关、黄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夜郎、胡、羌、羯、夷 ……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常见意象
⑤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表现别离之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艺术风格: 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艺术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归纳特征
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人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外出谋生(宦游)、赴考(或落第)、求官赴任或换防、征戎(征战或服役)、贬谪(或避乱)、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
内容上大体分为: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等
情感上大体分为:
难舍、乡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
意象主要有:
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等
抒情方式
直接和间接的抒情方法。
表达技巧:
常用融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像(虚拟),比喻等等。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四、山水田园诗 ——驱山走海置眼前
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景物、人物、农具、植物、动物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
3、农具:耒、耜、锸、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
山水田园诗常见意境
宁静、静谧、纯朴、自然、美好、平和、和谐、恬静、幽雅、空灵、安逸、安详、
清幽、明净、飘逸、清新、清淡、旷远、雄奇、迷离、孤寂、凄凉、凄清、萧瑟。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2.热爱山水,倾心自然;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3.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如杜甫《望岳》
4.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 如苏轼《题西林壁》
6.禅意(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的寄托。
如王维《山居秋暝》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1.动静结合
2.点面结合
3.虚实结合
4.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5.多感官、多修辞(比喻、夸张、拟人、白描等)、多视角(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多意象
6、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顔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即事(景)抒怀诗 ——一事一景,皆牵人心
即事(景)抒怀诗创作普遍,题材广泛,被选作今年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
“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是将“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诗词除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因事而起,触景生情的诗作,笼统称为“即事感怀诗”。
02
即事(景)抒怀诗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①生活琐事。能做任何事都可入诗
②时序常事。A.时辰循环,日夜轮转。如:晨雾/熹光/夕阳/孤舟停岸/夜猿叫啸/闲潭月影/灯烛明灭/寂夜渔歌/夜读/泊/宿/游/值/梦
B.四时代序,阴阳交替。如:春日的万物萌动/冰雪消融/踏青郊游/花落水流;夏日的蝉鸣暑燥/乌鹊绕枝/虫鸟喧鸣/风雷雨暴;秋日的梧桐叶落/桂子初露/病中思人/观月赏菊;冬季的万物萧瑟/寒霜凛冽/白雪映日/红泥火炉/寒梅独开......
③现实感怀。世事发展;民生疾苦,忧战祸纷扰,述历史古事,感身世浮沉,叹盛世不再......
④应制应答。了解应制或应答的任务,即诗人为啥事应制,应答或呼应了朋友或同僚的什么事情。
02
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2)叙事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
以乐衬哀); 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
(3)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触景生情,借景抒情;③用典抒情;④想象,寄托情感。
常用手法
常见思想情感
①对宁静和平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②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③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④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
《游山西村》杜甫《春夜喜雨》
《登鹳雀楼》李清照《如梦令》晏殊《浣溪沙》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琵琶行》陆游《书愤》
《水调歌头》《梦游天姥吟留别》
即事(景)抒怀诗赏析要点
写何事?(了解引发感慨的事情:送友、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
抒何情?(思乡或别离,功名仕途或山水隐逸,个人抱负或家国之思、人生感悟、闲情逸趣 …… )
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怎样结合? (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
抓作者遭遇及背景+ 抓意象意境+抓典故+抓议论抒情句+抓结构思路(大多数诗歌都是先叙事写景,再议论抒情)
讽喻:
一、内涵
一种修辞手法,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
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有时也称“讽刺诗”“政治讽刺诗”。
讽喻诗:
政治讽喻诗
从内容上看,讽喻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社会现实,揭露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另一类则是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二、常见内容情感
1.表现战争造成的亲人分离的惨状,反映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如《石壕吏》《田家词》
2.表现农民与官府的对立,揭露统治阶级剥削、压榨百姓的残忍本性。如《卖炭翁》《咏田家》
3.表现朝廷不恤国难、苟且偷安。如《关山月》
1.比喻。如“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2.对比、衬托。如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与农民的辛勤劳作却一贫如洗形成对比。
3.选取典型事件,运用漫画式的笔法(夸张、比拟、象征等),寓议论抒情于叙事描写之中。
4.直接讽喻,表达情感。
5.借古讽喻今。古已有之,今人又去做,是不知有古人也,所以借古之有来讽今人,使今人吸取教训。
6.借物讽喻事。本意是说某事,不明说,而先言某事物,进而引起所说之事,委婉含蓄。
★比兴手法来讽喻。历代的讽刺诗,大都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兴手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庸性情的一种表现。比兴手法的使用特点:借助物象寄寓情感,达到委婉冲淡的表达效果。
三、常见表达技巧
四、鉴赏思路
1.写了什么事情
2.刻画什么形象
3.反映什么现实
5.表达什么感情
4.用了什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