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欲解诗词意,先懂“诗家语”)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欲解诗词意,先懂“诗家语”)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08:5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加班时:
星空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醉酒时: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
分手时:
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清风再无你
低谷时: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离别时:
前程似锦随风散,从此天涯是路人
感悟时:
君子目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落魄时: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失恋时: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深夜时:
往事不知多少梦,夜来和酒一时醒
送别时: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冤枉时: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酸楚时:
不尝世间醋与墨,怎知人间酸与苦
励志时: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创业时: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古诗漫道真如铁 而今鉴赏从头越
——欲解诗词意,先懂“诗家语”
诗歌
发展
脉络
1.诗
(一) 古诗体裁
种类 阐释 分类 特点
古体诗 (古风) 唐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古诗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不讲对仗,用韵自由
近体诗 初唐以后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古诗 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 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限定。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2.词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乐诗、诗余等,分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三种。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曲
曲又称词余。元曲分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包括小令、套数两种。特点:有衬字、口语化、对仗丰富。
写了什么?
如何写诗?
(二) 古诗语言
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
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
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练性。
1.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意为“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理解小练1】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向南。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
(3)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2.语言“变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A.主语后置
B.宾语前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正常语序: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正常语序: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C.主宾换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分析: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正常语序:黄花报霜信
正常语序:林暗风惊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正常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理解小练2】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3.语言“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理解小练3】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省略宾语,骤雨后海棠花怎样了?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词人自己,“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省略谓语,“自”后省略谓语“成”,“空”后省略谓语“有”。
(三) 古诗的章法结构
(1)常见章法结构
1.近体诗的章法结构
律诗常 见结构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绝句 结构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
①“起”定基调
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律诗首联为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本。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点明呼应标题。
②“承”起续境
承,即承接,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③“转”造波澜
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意。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诗人的思路,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④妙“合”主旨
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
(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
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诗歌中的难点。
正对 指上下两联内容相同,互为关联补充,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角度相同,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 指上下两联内容相反,形成对照。如鲁迅《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
串对 指构成对仗的上下两联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陆游《游山西村》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
【理解小练4】 
(1)根据对近体
诗结构特点的
理解,填出右
面图中横线上
的内容。
(2)中间两联对
仗属于____对。



抒情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
(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2.词的章法结构
①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②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练地描绘出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惆怅的感觉。
③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的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谓“造思”。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
①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②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今,下片怀古。
(3)词的结尾非常重要,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既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地。或以景作结,或以情作结,或以问作结。
词的写作结构一般呈直线型。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前半泛写,后半专叙;前面写因,后面写果等。
【理解小练5】 
根据对词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右面图中的空缺内容。
承接上阕,表达主旨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写景 
时期 (时代)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
先秦 《芣苢》 无名氏 四言诗(古风) 劳动诗 ①结构上的重章叠唱;②赋的手法
《氓》 无名氏 四言诗(古风) (叙事诗) 爱情诗 ①叙事特点;②诗中人物形象;
③赋、比、兴手法
《离骚 (节选)》 屈原 杂言诗(古风) 政治诗 ①诗人的情志(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②香草、美人意象;③“兮”字运用;④抒情手法(直抒胸臆、想象及对比)
汉 《孔雀东南飞并序》 无名氏 五言诗(古风) (乐府) 爱情诗 ①叙事特点;②铺陈手法;③诗中人物形象;④浪漫结尾
时期 (时代)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
魏晋 《短歌行》 曹操 四言诗(古风) 言志诗 ①诗人形象;②情感变化;③比兴、用典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五言诗(古风) 田园诗 ①诗人的隐逸情怀;②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等)
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杂言诗(古风) 游仙诗 (送别诗) ①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②浪漫主义手法(想象、夸张)和风格
《蜀道难》 李白 杂言诗(古风) 送别诗 ①描写技巧;②浪漫主义手法;
③用典
时期 (时代)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
唐 《登高》 杜甫 七律 登临诗 ①沉郁阔大的意境;②每联对仗、句法严谨的创作技巧
《蜀相》 杜甫 七律 怀古诗 ①感时忧国的情怀;②借古怀今的
手法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七言诗 (叙事诗) 贬谪诗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②音乐描写技巧
时期 (时代)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
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词(豪放词) 怀古诗 ①词中寄托的“人生如梦”及达观释然的人生态度;②虚实相生与衬托手法;③豪放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豪放词) 怀古诗 ①壮志难酬的伤感;②用典与对比手法;③豪放风格;④借古讽今的手法
《声声慢》 李清照 词(婉约词) 羁旅诗 ①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②叠字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③婉约风格
时期 (时代)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
宋 《望海潮》 柳永 词 干谒诗 ①一字逗;②点染手法;③铺陈手法
《扬州慢》 姜夔 词 怀古诗 ①黍离之悲;②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③用典艺术
《插秧歌》 杨万里 七律 劳动诗 (田园诗) ①语言口语化;②白描手法;③细节描写
诗词鉴赏高考考点精解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写什么?
怎样写?
为何写?
知识图要
(一)读标题,挖信息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梦李白》、张继《枫桥夜泊》;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元稹《重赠乐天》;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张籍《秋思》、李绅《悯农》;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如:曹操《观沧海》、杜甫《春夜喜雨》;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林希逸《答友人论学》说理诗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如: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李华《春行即兴》(借景抒情)。
标题 蕴含的信息
《答友人论学》 (1)
《湖上晚归》 (2)
《白下驿饯唐少府》 (3)
挖掘下列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
①交代诗的题材(酬答诗);②对象(友人);
③写作内容(论学,做学问的道理)
①交代地点(湖上);②交代时间(晚);③交代事件(归)
①交代诗的题材(送别诗);②交代送别的地点(白下驿)、对象(唐少府)和方式(饯)
《礼部贡院阅
进士就试》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标题 蕴含的信息
《醉落魄·人日南 山约应提刑懋之》 (4)
《奉和袭美抱疾 杜门见寄次韵》 (5)
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②交代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提刑应懋之)及事件(约南山游)
①交代诗的题材(奉和诗);②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
《苦笋》
①交代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特别提醒
规避读标题的误区
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
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
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
(二)抓关键词句
1.抓“情语”,即抓住诗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感情就会又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独”就是“情语”,揭示了杜甫内心的悲伤与孤独。
2.抓尾句(首句),明确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卒章显志”,尤其是一些说理诗,往往在尾句揭示道理。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前面铺排意象后,结句“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点明了主旨。
类型 阐释 示例
显性情语 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愁”“怨”“恨”“愤”
“忧”“凄”“悲”“喜”
“乐”“悔”“思”“怜”
“泪”“闲”“怅”“怆”
“孤”“独”“寂寞”等词语
类型 阐释 示例
隐性情语 景物语 指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隐性情语 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 “仍”“又”“只” “徒”“空”“尚” “犹”“岂”等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犹”“只”二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出来
典故 词语 一些包含“事典”与 “语典”的词语,如 “折腰”“商女”等 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典故,一般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之情。沧海桑田的典故常表现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和无限感慨
类型 阐释 示例
隐性情语 时地 词语 一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暗含了特殊感情 时间词:春(含生机或暮春伤春)、秋(常见悲秋)、西风(秋风,含愁情)、节日(向往团圆)、夜(夜不能寐,心事重重,有所思)
地点词:塞外(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他乡(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之地(仕途坎坷)
微积累
古诗常用典故及含义
典故 含义 典故 含义
投笔 弃文从武 鸿鹄 人有远大志向
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雕虫 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三径 隐士居住的地方
折腰 屈身事人 牧童 淡泊,田园生活
黍离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吴钩 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微积累
典故 含义 典故 含义
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青云 高的地位
商女 比喻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青紫 高官显爵
鹧鸪 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丁香 愁心或情结
杜鹃 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蝉鸣 悲秋
五柳 隐者 飞蓬 孤寂的游子
古诗常用典故及含义
修饰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
A.动词(作用: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增强情感表现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B.形容词 (作用: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元稹)
C.数量词(虚数使诗歌借助夸张增强表现力,确数,使诗词精炼有力,含意丰富。)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
b.用确数。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c.虚数确数同时运用。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张祜)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草丛皆不见。(纪昀《吟雪》)
D.虚词(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E.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a.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或起强调作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瞳瞳: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c.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蒋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1)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体悟诗人的情感。
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孤”“独”“闲”这些“情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空”字(隐性“情语”)流露出诗人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人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三)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月亮
思乡 、思亲;幽静、美好
杨柳
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
高洁、隐逸
梧桐
凄凉悲伤
浮云
漂泊
杜鹃
鹧鸪
寒蝉
鸿雁
凄凉、哀伤
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悲凉
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 、指代书信
(四)联作者,知人世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及其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目会提供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提取。
联作者,知人世
我们应该了解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呢?
知人论世
1.了解思想性格
2.生活经历
3.风格流派
4.创作背景及目的
5.时代背景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风格基本也是相对稳定的。
诗词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论其世)
①北朝诗多写 _______。
②南朝诗多写 ____。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____。
⑤南宋诗重 ,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_____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征战尚武
男女相思
义理
抒爱国情
忧国爱国
读作者的“套路”
①当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
②当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求学或参加科举考试时,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③当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质朴刚健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悲壮 白居易:通俗易懂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舞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清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璨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恬淡优美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舒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陶渊明:简洁含蓄
(五)读注释,明暗示
诗歌后面的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了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
注释 作用
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
介绍写作背景 说明写作缘由或暗示本诗主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注意:要把注释当成正文来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注释包含了哪些信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1)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作者提醒弟弟远在朔漠莫忘朝廷和京城岁月。
(2)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3)暗示此联表现手法(用典)及本诗主旨: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诗中抒写了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热爱邦家民族、努力维护朝廷声誉的深厚感情。
(六)借试题,巧理解
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第2题是主观题,它们对读懂诗歌和答题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试题特点:
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④主观题题干包括指向要素、解说要素、限制要素,可利用“解说要素”帮助读懂诗歌。
总之,同利用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选择题一样,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读懂诗歌便成竹在胸。
(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读懂诗歌
请在理解正文、结合注释并联系题干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
夸赞中有宽慰
思念中有同情
劝告莫沉湎于佛事,鼓励前途青云
复习策略
前提:
读懂诗歌
关键:
审清指令
目标:
拿到分数
补充省略,合理联想
还原语序,结合语境
积累字词,辨识古今


看题目 析意象 探诗眼
明典故 读注释 知作者
紧扣问题(怎么问,怎么答)
要点清晰(分点、突出重点)
表述规范(术语、步骤)
考点:形象、语言、手法、情志
限定:对象、范围、数量、角度
方式:概括、分析、赏析、比较
今日长缨在手,高考必缚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