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08: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025高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总括
2024年全国甲卷《霜降夜》(周蓬桦)
2024年新课标Ⅰ卷《放牛记》(徐则臣)
2023年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
2022年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
2022年新高考II卷《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
2021年新高考II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
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于坚)
2020年全国III卷《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近几年全国高考卷散文真题全览
命题解析
[选材特点]
(1)以中国散文与名家散文为主。如2023年全国甲卷巴金的《机械的诗——
旅途随笔之一》、2022年新高考Ⅱ卷李广田的《到橘子林去》、2022年全国乙卷萧
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2021年全国甲卷王小鹰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2020年新高考Ⅰ卷于坚的《建水记》(之四)、2020年全国Ⅲ卷蒋子龙的《记忆里的
光》等。2021年新高考Ⅱ卷废名的《放猖》(散文)与《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小说),选文比较特殊,是“散文+小说”的组合。
(2)所选散文篇幅都比较短,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
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既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又具有文化性、传统性
的特点。除2021年新高考Ⅱ卷是复合文本外,其他都是单篇文章。
(3)文本语言或细腻、或雅致、或质朴,行文从容自然,情感真挚丰富,体
现了积极的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命题特点]
(1)题型,一般采用“选择题(客观题)+简答题(主观题)”的形式命题。
2021年全国甲卷、2022年全国乙卷和2023年全国甲卷设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两道简答
题,分值为15分;2020年新高考Ⅰ卷、2021年和2022年新高考Ⅱ卷都设有两道单项
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分值分别为16分、18分和16分。
(2)多从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角度设题。常见考点: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词句的含意,品味
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究思想意蕴等。
(3)选择题常见的设错方式:①拘泥于局部语句导致的“硬性拔高”;②没有整
体把握文意导致的“管中窥豹”;③没有联系语境思考导致的“断章取义”。
(4)简答题常考的八种题型:①重要词句含意分析题;②句段作用分析题;
③环境描写作用题;④(人物等)形象分析题;⑤原因概括题;⑥表达技巧分析题;
⑦内容要点概括题;⑧文本意蕴探究题。
[考查指向]
(1)突显情境化命题,灵活且有深度,反套路明显,体现基础性、综合性。
近几年,散文阅读考查回归到文体本位,以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内涵
为主。命题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稍有变化。一是题型还是主、客观两型,但赋分有
变化;二是注重散文本位考查,依文命题特点突出,设问灵巧,呈现“非规范”特点。
(2)教考融合,与教材相关联的对比阅读,有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
从考情来看,散文的考查“原点”在教材之中。将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对比
阅读,不仅能活化教材知识,还能通过迁移运用,提升鉴赏能力。教材中所呈现的
不同类型的典型选文以及所蕴含的人文主题,尤其值得关注。
教材 人文主题及课文 关键能力目标
必修上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节选) 《赤壁赋》《登泰山记》 ①阅读古今散文,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理解哲理、注重审美。②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提升文学欣赏的能力和品位。
教材 体系 人文主题及课文 关键能力目标
选择 性必 修中 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侧重分析艺术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中获得
感悟,汲取精神力量,发扬革命传统。
选择 性必 修下 第二单元:时代镜像 《风景谈》《秦腔》 ①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
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蕴,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②从语言
锤炼的角度,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
研析学情导方法 备考方略 复习策略 方法指导
复习策略
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教考衔接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在2023年高考试题中体现更为突出。中学
阶段我们学习过的优秀散文作品如下。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 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风景谈》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象,托物寄 意或赋予其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 象征 ※《白杨礼赞》
写人记事 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写人记事。 叙述、描 写、议论、 抒情 《我与地坛》(节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秦腔》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文化游记散文 从文化视角记叙旅途见闻, 某地的历史沿革、现实状 况、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 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 联想、古今 对比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 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像山那样思考》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注】表中加“※”的篇目非现有高中教材中的作品。
2.阅读写人记事散文要“三读”“两不能”
方法 解说
“三读” 一读 标题 明重 心。 写人记事散文,文章的标题往往交代了所写的人或事,这类作品往往以
某一物象(事件)或情感为线索,联想、回忆与之相关的人、事,以表
达文章题旨和作者感情。
方法 解说
“三读” 二读 人事 探主 旨。 写人记事散文,侧重写人的以人物为中心,侧重写事的以事件为中心,但
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是人事一体,在事中表现人的气质、性格、品
质和精神风貌,在人身上倾注着作者的真切感情。有的文章,人与事表
面上看起来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作者剪辑的一个个特写镜头,或者所记
的几件事并非一人所为而是一群人所做,但它们都共同表达某一主
旨、展现某种意趣,最终归结到某个道理或某类认识上。
方法 解说
“三读” 三读 区分 方法。 写人记事散文与微型小说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是叙事方法不同:小说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散文只记生活片段或描写小场景。其次
在人物形象描绘上也有不同:小说塑造的人物是典型形象,散文描写
的人物比较单薄,它不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再次环
境描写方法不同:小说要描写典型环境,散文没有典型环境,但也须交
代时代背景。
写人记事散文与记叙文也有很大区别。记叙文叙事、写人较细腻,既
求传情达意,又求写神摹态;散文中叙事相对粗略,重在意情一致。记叙
文注重叙述事件的完整发展过程,散文可以把无关联的人事按某一主
旨组合起来;记叙文情意表现含蓄,散文情意表现鲜明。
方法 解说
“两不能” 一不能只看表层,而要深度解读出文本意蕴。
二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把某一句的抒情、议论当作全文的主旨。
3.阅读文化游记散文要“三抓”“两注意”
方法 解说
“三抓” 一抓作 品线 索,把 握文本 结构。 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散文,它要借助文化现象剖析、文化
景观游览、文人逸事讲述、文化源脉探寻等,以文化视域来记游、写
景、叙事、抒情、议论,写法上内聚外扩、勾古联今、纵横联想,看似
散漫,但总有某一线索贯穿全文,或以情、或以理、或以物组织材料,
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这个“目”。其结构一
般分为链条式、蛛网式、对比式、镜头式等。
方法 解说
“三抓” 二抓描 写对 象,探 究文化 精神。 文化游记散文多聚焦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所写题材无非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
节日等,作者借此达到文化价值探寻、文化意识审视、文化理想重
构、文化精神传承之目的。阅读文化游记散文,就要抓住描写对象的
特征,进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文化精神。如描写历史遗迹的文化游记
散文,文中常有叙述建造背景、盛衰状况、修缮经历的相关内容,抓住
这些,就能发掘出其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
方法 解说
“三抓” 三抓关 键语 句,体 会作品 内涵。 文化游记散文因游览对象充满历史文化意味,内涵极其丰富,因而阅读
起来有历史厚重感。一般来说,文化游记散文含有对历史文化的评价
和对现实价值的思考,给读者以哲理启思,而这些大多通过文章的主旨
句、警策句、哲理句表达出来。理解了这些关键句,也就基本理解了
作品内涵。
“两注意” 一要注意游踪和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
二要注意虚实结合的写法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熟悉分类,因文施策
(1)写景状物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划分层次,把握思路;鉴赏景物,把握
特点;分析语境,概括特征;联系背景,探讨情感;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2)写人记事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寻找线索,
理清脉络;区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3)文化游记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描写对
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4)议论说理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议论,明义理;分层次,感理趣;析
材料,明方法。
3.熟悉真题,明确考向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散文常见的考查点有:理解作品中所写的人、事、景、物
的特点;理解词、句、段在语境中的意义或作用;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
的认识与情感;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阐释谋篇布局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分析作
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把握感情脉络,分析作者的写
作意图;运用想象联想和辨析推断,升华对作品内涵和意蕴的体悟,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启示,形成自己的见解。
4.强化训练,培养“三个意识”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断建构起完备的散文知识体系,温故知新,在专题训练
中,熟悉散文阅读的解题规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并培养以下“三个意识”:
(1)培养整体阅读意识。一篇散文写什么、怎么写,如何谋篇布局等,根本
上取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取决于文章的主旨,很多题目的解答都与主旨关系密切。
因此,要养成先读文把握主旨,再从整体上分析题目和文本的习惯。
(2)培养梳理散文结构意识。梳理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
的逻辑、段与段之间的逻辑,以及文章与标题之间的关系。
(3)培养语境意识。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将重点词句带入原
文去理解、品味。
方法指导
[阅读指导]
任何阅读都要遵循作者认知思维逻辑和文体写作规律,阅读散文同样如此。阅读
散文,要紧扣人、事、景、物、理、情,不仅要有“形”,还要“形”中传“神”。对于不同类
型的散文,在遵循共同的阅读法理和程式的同时,还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阅读写景状物散文要“三步”“两重视”
方法 解说
“三步” 第一步, 初步感 知,抓情 景物。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注意标题、作者、背景;看具体摹写了什么
景,详细描绘了什么物,思考作者借这些景抒发什么感情,或借这个
物生发什么感悟。
第二步, 细研全 文,把握 特征。 写景散文,以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貌为主要描写对象,对
其形色声味、情态特征进行实描实写,移情于物,让景物浸润上作
者的主观情感。状物散文,或为物传神写貌从而托物寄意,或叙述
物件的源脉借此述怀言志。阅读时,抓住情与景、意与象的和谐统
一,从而把握文本要旨。
方法 解说
“三步” 第三步, 由表及 里,提炼 主旨。 写景散文,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心境、感情和态度,分析抽
取,即为主旨。状物散文,通过对物赋予一定的象征品格,或把物人
格化,写物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理性认识,这就是主
旨。
方法 解说
“两重 视” 重视文本 的思路和 结构。 写景散文,审视其写景顺序和观察角度,按内容或时空切分文章层
次,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有助于进行更深入的赏析。状物散文,寻找
思路标志,无非是借物喻理、由物说理,或由物及人、物人同理。
重视文本 的艺术手 法。 写景散文,重在借景抒情,情景融合。状物散文,重在托物言志,借物
抒怀。
4.阅读议论说理散文要“两依”“一思考”
方法 解说
“两依” 一依 形象 判类 别。 议论说理散文,以讲述道理为主,它常常从某个事实、现象、情境入手,
用形象说理的方法,融思想性、逻辑性、形象性、抒情性为一体。它不
像议论文那样遵循逻辑原则,讲究严密完整的论证过程。它追求情与理
的统一,讲究融情于理。而不像议论文那样冷静论述,讲求事理自洽。它
崇尚“理趣”,不像议论文那样强调“以理服人”。阅读时,我们在理解“理”
的同时,还要感受作者在表达“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通过形
象、生动、饶有趣味的说理,达到理中有趣、趣中寓理的目的。
方法 解说
“两依” 二依 行文 理结 构。 议论说理散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理情一体,但无论是逐渐引
出义理,还是开门见山直入正题,作者的感思、观点、看法、见解必定有
触发点,这就是“起”的部分;文章的主体部分,或开合自如地谈论,或由正
到反地思辨,或旁征博引地考证,或古为今用地关联等,写得丰富、饱满,
这就是“行”的部分;到最后首尾圆合,起止呼应,这就是“止”的部分。阅读
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开头、结尾及每段(层)的关键句,体会这些关键句
段是怎样把道理表达出来的。
方法 解说
“一思考” 思考作者的说理方法。分析文章说理时,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用什么写
法把材料与观点联成整体,特别是形象中蕴含着的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表
达的,是用比喻、类比,还是用对比,是叙中夹理还是化理成象。辨别
清楚这些,文章精髓也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