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
诗歌分类鉴赏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
“写什么”
“怎么写”
三赏
二评
“为何写”
高考怎么考?
3
诗歌分类鉴赏
题 画 诗
一 题画抒怀诗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所感而作之诗。
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题画诗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二卷
《题许道宁画》全国一卷
《题明妃出塞图》
《题李世南画扇》
二 标志:
题目:“题”“书”“画”“图”“ 赠”“扇”或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
内容:
山水画——所绘之景
人物画——所画之人
花鸟画——所状之物
三 艺术手法
比喻:红袍似焰、剑影如霜
虚实结合、联想:
风犹动、鬼亦悲、毫端浩气...
赞友人钟馗图
杨老师
妙笔如神绘钟馗,须张目怒韵含威。
红袍似焰风犹动,剑影如霜鬼亦悲。
纸上英魂神气现,毫端浩气墨香随。
友君巧艺惊凡眼,一卷丹青映日辉 。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实写
桃花
鸭
蒌蒿
芦芽
虚写
暖
河豚
想象
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牧牛图
金·田锡
干戈扰扰遍九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实写
虚写
短蓑长笛一川秋
干戈…九州,挽粟…水流
干戈战乱与闲适祥和对比
三 艺术手法
描写手法
化静为动
动静结合
化虚为实
虚实结合
多种感官结合
正侧结合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修 辞
比喻
拟人
对比
设问
反问
用典
其 他
联想
想象
赞友人钟馗图
杨老师
妙笔如神绘钟馗,须张目怒韵含威。
红袍似焰风犹动,剑影如霜鬼亦悲。
纸上英魂神气现,毫端浩气墨香随。
友君巧艺惊凡眼,一卷丹青映日辉 。
四 思想情感
四 思想情感
《墨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老翁,独自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笔底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慌乱的野藤中。
徐渭,明代四大才子之一,中国艺术史上他是数一数二的人物,郑板桥说的“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说得就是他,而他的诗则被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称为“明代第一”。
除了文学绘画方面的成就外,徐渭还是一位非常具有军事天赋的人才,明朝名将李如松就是他晚年一手培育出来的。徐渭文韬武略,他对自己的军事才华非常自信,曾给胡宗宪当过幕僚,帮助胡宗宪和倭寇作战。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般的人物,一生却非常凄惨。在徐渭还是个婴儿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母亲被父亲的大老婆赶出了家门,所以从小徐渭就得不到父母的疼爱。而且家族内部同父异母的哥哥也都和他相处的并不愉快,那段时间徐渭在家里常常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四 思想情感
《墨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天资聪颖,6岁就能读书,9岁时下笔成文,闻名乡里,号称“神童”。但是在科举之路上,徐渭走得并不顺利,20岁中了秀才,但是直到41岁都没能中举人。
24岁时,徐渭的爱妻去世,25岁时徐渭的家产被当地的恶霸占去。好不容易在科场中得到赏识,去了胡宗宪门下当幕僚,但是胡宗宪却因为被徐阶弹劾,入狱而死,自己也走投无路。
多年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对现实的失望,对人生的绝望让徐渭开始发狂,他为自己写下一篇墓志铭,随后拿着铁钉往自己的耳朵里锤,血涌如注却被救了下来,只有他又9次尝试自杀,始终未能成功。
在严重的精神疾病下,徐渭怀疑自己的妻子也背叛了自己,便将其杀死,为此招来7年的牢狱之灾。他又因为为人狂狷,和自己的好友绝交,终身孤独。徐渭藐视礼法,一生从来都是有钱就花,没钱就卖画,有吃的就吃,没吃的就饿着,这段时间他的精神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常常会拿着斧头打破自己的头。
徐渭73岁时在潦倒中死去,当时他的身边只有一条狗,床上连席子都没有。
四 思想情感
《墨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诗人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生坎坷,不由悲从中来,此句语调悲凉凄切,抒发了诗人对世道不公、壮志难酬的悲凉感叹之情。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这好像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四 思想情感
1 如果是应酬性质的朋友题赠,多为睹画生感,赞美丹青技艺;或是就画言艺,探讨画法。
2 如果是作者自题,多为借题发挥,或是托物言志,寄托感慨;或是讽刺现实,宣泄不满。
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宋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译文: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取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我知道那佛寺建在深山之中。
五 小练习1
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
宋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1.请简单描述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画面中应有野水、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运用了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的手法,“水潺潺”“秋风瑟瑟”“钟声”是声音的描写,又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化无声为有声,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题李世南画扇①
宋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此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和谐的画面。不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赞美了高超的绘画技艺。
题李世南画扇①
宋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
画 鹰
唐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①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擿,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⑤。
注: ① (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②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③镟(xuàn):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擿(zhāi):同“摘”。④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⑤平芜:草原。
小练习2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①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擿,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⑤。
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苍鹰矫健不凡。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丝绳的金属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呼之欲出。
何时能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庸之鸟的毛血洒落在荒原之野。
诗歌是如何塑造鹰的形象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想象。首联“风霜起”是作者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②动作描写。颔联以“ 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
③侧面烘托。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鹰的气势。
④虚实结合。实写鹰的情态,虚写鹰的心理。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嫉恶如仇之情和凌云的壮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书斋躺着,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虽然我们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故称“中丞”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运用联想手法,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之情。
问题:此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19年全国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C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江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C选项中的颔联意思是“原来的万里江山,如今都在一窗大小的画中”。选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
答: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全国卷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31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写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形态各异,无不栩栩如生,为下文写曹霸的画技做铺垫。
B.玉花骢被牵至宫殿前的红色台阶,昂首挺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作画。
C.作画前曹霸先巧妙构思,然后尽情挥洒,一气呵成。画中马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不免相形失色。
D.诗人描绘所画之马,不着一“肖”字,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所画之马的逼真传神。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 )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画。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典型练习题】(2021·衡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湖南清绝图
韩 驹
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
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赤岸摇丹枫。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
我方骑马大梁下,怪此物象不与常时同。故人谓我乃绢素,粉精墨妙烦良工。
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题画诗,先用“来从天柱峰”点明故人的来历,给人突兀之感;接着故作惊人之笔,说他“手提石廪与祝融”,奇趣横生。
B.“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上句以画为真,以虚为实;下句以真为幻,以实为虚,突出画艺的高妙传神。
C.诗中选用的潇湘清泻、丹枫摇岸、渔舟已宿、客帆争风等一系列景象,都是动态描写,使画面富有生机和意趣。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豪迈飘逸,富有“歌行体”的特点,既写出了山水画的韵味,又写出了诗人自己独特的感受。
C [C项,动静描写判断有误。“渔舟已入浦溆宿”描写的是傍晚渔船已经进入渔港夜宿,是静态描写。]
(2)诗人观画后有哪些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惊叹画技之精妙,诗人立于画前,虚实难分,真假莫辨。
②赞叹画景之美好,清绝的山水让诗人顷刻间心胸开阔。
③厌弃尘俗、向往自然,诗已成,画将去,只剩满目尘俗,诗人不禁暗自惆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