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熟悉常见题材
练习高考真题
题材一 题画赏画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材二 田间劳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题材三 酬答唱和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题材四 投赠干谒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题材五 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六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七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八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九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十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十一 哲理思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材十二 闺怨爱情诗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题材十三 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古代诗歌
常见题材类型
题材一 题画赏画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等字眼或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内容。
常见 意象 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
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③花鸟画题画诗中所状之物。
常见 情感 ①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
②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③缅怀凭吊,即兴抒怀
常用技法 ①化静为动:常用比喻、夸张、比拟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法
②虚实结合(变无为有):绘画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连接起来。
③借题发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
【边练边悟】(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
解析:C “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此处的“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并非指从窗中观察,而是形容画家把万里江山图景都浓缩在如一扇窗般的画幅中。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1)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2)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题材二 田间劳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常见 标题
从题目上来看,有“农”“田”“村”等字眼。
常见 意象
内容涉及田间劳作、树间采桑、水上采莲、工人劳动等。
常见 情感 ①关于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了劳动伟大、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
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对世人不尊重劳动、浪费粮食的愤慨。
③虽然劳作艰辛,但清新幽静的田园生活却让人向往。
常用 技法 ①白描。通过描写劳动场面,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②对比。通过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③借景抒情。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慎县修路者
王安石
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
戮力非无补,论心岂有求。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
创新大课堂—P243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诗歌大意:挑担筑路已三年,一条康庄大道终于开始修整。
别说乡村百姓的意愿,他们也能为县令分忧。
出力并非没有帮助,他们内心又何尝有所奢求。
我十年来白白吃闲饭,面对你们,我不禁感到羞愧。
慎县修路者
王安石
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
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
戮力非无补,论心岂有求。
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
创新大课堂—P243
2.本诗与杨万里插秧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同:都表达了对劳动者劳动的赞美之情。
异:杨诗是抱着欣赏的态度;王诗是记叙修路的过程。
题材三 酬答唱和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链接 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赠”“送”“呈”“寄”“答”“酬”“和”“奉答”“奉酬”“奉和”等字眼。
常见 类型 ①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的题诗、赠诗。
②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以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
常见 情感 ①抒发离别惆怅和别后思念之情。 ②书写友情,鼓励安慰,表明心志。
③谈论诗文,商榷时事。 ④告诫后辈,勉励后学。
⑤表请托之意,或表谢意(含婉拒)。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等。
②表现手法:比兴、衬托、用典、想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对面落笔。
【高考真题回顾】【2020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 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 欲采商崖④三秀芝⑥。
栖野鹤笼宽使织, 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 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 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⑥《尔雅翼·释草》:“芝,瑞草,一岁三华,故《楚辞》谓之三秀。”“三秀”是灵芝的别名,灵芝一年开花三次,故别称“三秀”。
虽然你忙于教育子弟、裁度人才,错失了一同在这新春乘醉出游的约定,不能和我们一起吟山咏水。
因而你留恋向往郢水岸边芬芳的蕙草,想去采摘商山山崖高洁的灵芝。
驯养野鹤要把鹤笼编织得宽大一些,不可让它太委屈;给山寺的僧人布施饭食,须专门另做。
只等到你的眼睛康复了,(我们再相约),那时江花一定开满了枝丫。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 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 欲采商崖④三秀芝⑥。
栖野鹤笼宽使织, 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 不怕江花不满枝。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本诗诗歌题材——
酬答唱和诗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①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②诗歌前两联表达对友人高洁品性、优雅情怀的赞美。
③颔联与颈联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山野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④诗歌尾联表达对友人宽慰祝愿与期许。相信友人一定能战胜病患,以及对将来同游的期待。
本诗诗歌题材——
酬答唱和诗
题材四 投赠干谒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链接 教材 《望海潮》(东南形胜)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 意象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常见 情感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 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③对推荐者的赞美。 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 技法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比喻自己的种种情怀。
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D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 D。
大意: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来拜谒不是因为你是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此次来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你能读读我的书卷,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
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里风中飞翔的鸿雁是我所向往的。
大丈夫是凭自己的才华受恩,不接受等闲之辈的施舍恩惠。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大意: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来拜谒不是因为你是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此次来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你能读读我的书卷,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
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里风中飞翔的鸿雁是我所向往的。
大丈夫是凭自己的才华受恩,不接受等闲之辈的施舍恩惠。
[赏析]这首自荐诗歌,言辞恳切,不狂傲;又不卑不亢,没有谄媚之态。既表达了对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树立了自己道品高洁,志向高远的形象。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是说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来拜谒不是因为你是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说明自己的来意。说得很委婉、隐晦。明面上说自己此次来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你能读读我的书卷,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但是听的人自然心知肚明。作者巧妙、隐晦了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虽然有点虚伪,但没有阿谀奉承的谄媚之态,保持了人格尊严。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诗人用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里风中飞翔的鸿雁,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孤高、鸿鹄之志的人物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结构上也缓和了前面直陈式的叙述,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这一句和诗中其它三句卓然不同。正是有了这一句,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
“男子受恩须有地”,是说大丈夫是凭自己的才华受恩,意指自己是有才华才学之士。
“平生不受等闲思”,是说自己不接受等闲之辈的施舍恩惠,既有孤高感,又吹捧了拜谒的对象不是等闲之辈。
题材五 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链接教材 《咏柳》《卜算子·咏梅》《锦瑟》
常见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常见意象 梅、兰、竹、菊、莲、松、草、鹰、燕、蝉、蜂、琴、棋、丁香、桃李等,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常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常用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有托物言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 笋(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 脱襁 白玉婴 。
极知 耿介 种性 别, 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 殊 媚妩 ,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 放使干霄战风雨。
【2020年全国III卷】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骈头: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笋。 脱襁:竹笋剥去了外皮。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白玉婴:白玉般的婴儿,喻苦笋,写其形态色泽。 极知:深知。 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种性:物种的本性,苦笋的属性。 魏征和唐太宗:魏征,唐朝名臣,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唐太宗虽然经常被魏征顶撞,却给予充分肯定:“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殊:特别,很。 媚妩:美好可爱。放:放手。干霄:冲上云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 笋(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 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 放使干霄战风雨。
【2020年全国III卷】
C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约束儿童勿多取”不是因为苦笋口感苦涩,而是诗人将苦笋比作敢于直谏的魏征,觉得应珍惜,所以不让儿童多取,该项错误。
【2022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A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A选项:文诗中“一声初听下高笼”表明画眉鸟是从笼中放出后听到的叫声,并非一直在笼中饲养,且这首诗并非直接描写画眉鸟,而是通过画眉鸟的叫声营造的氛围来表达情感,所以A选项错误。
【2022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诗借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题材六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链接 教材 《登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声声慢》(寻寻觅觅)《琵琶行并序》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
“次”“行”“思”等词语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 意象 客船、车铎(摇奏体鸣乐器。古代悬于车上的铎。车行时晃动铎舌,铎舌碰击铎体发音)、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爱情之深,表达对亲人、恋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往往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B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B选项: 诗中没有明确表明写作时间是冬季,从“冬温蚊蚋在”只能看出天气较温暖,不能就此判定是冬季,该选项错误。
题材七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链接 教材 《雨霖铃》《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饯别”等字眼(也可能无标志)。
常见 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
“舟”“灞陵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四类: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暮霭、残照、夕阳等)、月夜、清晨(平明)、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手法方面:主要有比喻、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B选项: “把君诗过日”意思是平日里把读郑炼的诗当作度日的方式,表达对郑炼诗才的欣赏,而不是说日后靠朋友诗篇陪伴。面对离别惊心伤神,主要是因为不舍和对时局、自身状况的忧虑,该选项错误。
【2020年新高考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B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2020年新高考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在这兵荒马乱、军马交相奔驰的动荡之际,我困居在这简陋的柴门之内,拖着一副年老多病的身躯。
平日里只能捧着您的诗章来打发时光,一想到即将与您分别,就不禁心惊神伤。
我所在的蜀地,峨眉山一带,大地辽阔,此刻已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之中;而您即将前往的襄阳,岘首山那里,天空高远,正迎来盎然的春意。
希望您到了襄阳之后,在当地那些年高望重的人当中,试着寻找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2022年新高考I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B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B选项:“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意思是那里的美景一直被人传颂,您到了会自己称赞,并没有提及友人风采与美景相称,该选项错误。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
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从寻阳沿着五溪水逆流而上,一直进入到巫山的山里。
那里的美景向来被人们广为传颂,您到了南中后也会自行称赞它的美妙。
在这八月的秋天为您送别,飒飒作响的芦花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
望着您远去的云帆,渐渐消失不见,日暮时分,长江水依旧在独自流淌 。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A
【背景】王勃因杀官奴而获罪,连累其父被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出狱后,放弃做官,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去交趾见其父(即《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曾路过江宁。或于此时见到唐少府。
诗中仅表明是饯行之作,送别唐少府,但并没有信息显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该选项错误。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昌亭旅食:
用韩信早年向人蹭吃蹭喝并遭嫌弃的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王勃诗中两句是说自己处于困厄之中,答谢对方对自己的款待。
长安在日边
用晋明帝论长安与日远近的典故。晋明帝小时候,晋元帝问他长安与太阳哪个更遥远。明帝先回答“日远”,理由是“不闻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又回答“日近”,理由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夙惠》)这里说“长安在日边”,有远上加远的意味。
谓向往京师而不得至。
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理想难以实现。
【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接抒情,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劝慰友人,也借此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白下驿饯唐少府》“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间接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借典抒情的方式排遣离愁。诗人在离别伤感的同时,运用《世说新语·夙惠》中的晋元帝询问明帝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以设问的方式,反用典故的意思,诗人认为,朋友很快就会到长安城——就在日头旁边,劝慰友人的心,从而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豪迈昂扬的气概。
《白》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通过描写暮色夕阳之景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点出诗人离别后的迷惘和困惑之情。
《白》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C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桥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材八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链接 教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无衣》《燕歌行并序》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字眼或与军旅有关的词语。
常见 意象 风、劲草、胡雁、长鹰、夕阳、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等
常见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边练边悟】(2015·全国Ⅰ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可知,诗中所描绘的都是诗人沿途所见之景。
B.颔联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使者稀少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C.颈联对仗工整,色彩鲜明,既凸显了路途的遥远艰苦,也为下联议论抒情作了铺垫。
D.尾联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
√
A
从诗中“闻说轮台路”可知,诗人还未出发,很多景象是听闻而来,并非都是沿途所见之景,该项错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
②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题材九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链接 教材 《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淮左名都)
常见 标题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或某古迹、古人名等。
常见 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等。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时期、南唐后蜀等。
常见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2020年全国I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B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 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 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 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 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获取功名,需历经千辛万苦,可他们的事迹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 ?
在当时人们就已经存在蒙昧糊涂而以讹传讹的情况,到了后世流俗纷杂,就更容易使真相被歪曲。
典籍所记载的并非事物纯粹美好的精华部分,绘画也难以描绘出人物的内在精神。
这些文字记载又怎能完全表达出那些高贤的真实心意呢,它们不过是千年以来留存于纸上的陈旧事物罢了 。
诗中“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等句,主要强调的是历史记载难以准确传达贤士的真实情况,而非贤士身后会湮没无闻,该项错误。
【2020年全国II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 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 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 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 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题材十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链接 教材 《过故人庄》《归园田居》(其一)《登快阁》
常见 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衬哀情(反衬)。
【2023年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C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诗中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展现的是一种渐近居所的温馨画面,鸡鸣狗吠声增添了生活气息,没有破坏如处仙境的感觉,也未体现诗人心情变化,该项错误。
我枕卧在船舷,归乡的思绪清澈宁静,抬眼望去,眼前的景象仿佛是蓬莱仙境 。
横跨水面的桥边,树木已呈现出秋天的景色,寺庙倚靠着云雾缭绕的山峰,在傍晚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明朗 。
翠鸟羽毛湿湿地飞过,像是在有意避让,红菱散发着袅袅香气,好似在迎接我归来 。
依稀渐渐靠近了居住的地方,树林和藤萝间隐隐传来鸡鸣狗叫声 。
题材十一 劝学、哲理思辨诗——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链接教材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常见标题 从题目上来看,有“读”“感”“题”等字眼。
常见内容 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的感受,并上升为一种哲理思考,理趣合一,水乳交融。
常见情感 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关照,折射出诗人的理性思考。
②对人生困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③发现日常的生活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启迪人生。
常用技法 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
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
③借助景物描写和比喻。
④在抒情和议论中阐明道理。
⑤使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的哲思。
【2023年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C
逐字逐句去研读经典注释,学习反而变得更加困难,碰到的每个人,都在谈论孔子弟子曾参和颜回的学问。
哪里知道,要领悟去除表面皮毛后的精要思想,并不在众人的口耳相传之间。
参禅需要自己去参悟,才能得到真正的印证认可,求仙必须亲自去修炼,等待丹药炼成。
在卖花的担子上看桃李(难以领略其真正风采),这句话我如今又想起,是鹤山先生所言 。
颈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中,“自参”“亲炼”强调了参禅和求仙要亲自去做,但诗中讨论的是治学,这里将参禅、求仙类比治学,并非说治学必须“亲自钻研”,而是强调要像参禅、求仙那样亲自去实践探索,该项错误。
【2023年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①卖花担子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
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题材十二 闺怨爱情诗——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链接 教材 《声声慢》《一剪梅》《无题》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等字,直抒情感。
常见 意象 深闺、少妇、宫女、宫门、捣衣、望夫、莲花、红豆、鸳鸯、燕子、大雁、铜镜、明月、淡酒、细雨、秋风
常见 情感 相思之苦:思念远方恋人或丈夫,如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孤独寂寞:独守空闺的冷清孤寂,像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后的情感转变。
青春易逝:感慨年华老去,美好时光流逝,如“一朝春尽红颜老”的哀伤 。
爱情坚贞:对爱情的执着坚定,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常用 技法 (1)借景抒情:借助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如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
(2)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如“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 。
(3) 对比衬托:以他人的幸福对比自身的孤独,或用乐景衬哀情 。
(4)细节描写:通过对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心理,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
题材十三 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链接 教材 《临安春雨初霁》《客至》《短歌行》《拟行路难》(其四)《念奴娇·过洞庭》《涉江采芙蓉》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 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 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
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2024年新高考Ⅱ】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C
大雨过后,屋檐下空气稍显清新凉爽,我躺着静听远方军营中刁斗的敲击声此起彼伏。
数次抬头看向窗外,淡淡的月光从窗前经过,令人惊讶的是,阴湿的虫子在台阶周围鸣叫着。
滚滚的南江水在安静的夜晚中汹涌流过,寥落的北斗星高悬于城楼之上。
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心中的事务如此繁多,每当听到孩子们谈论着为国请缨的事,我就感到无比惭愧。
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故选C。
山水田园诗
【2024年新高考Ⅱ】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