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图文转换、逻辑及得体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图文转换、逻辑及得体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09:0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之——
语言文字运用
图文转换及逻辑、得体
专题目录
图文转换
教学过程
图文转换
说明流程图
教学过程
1.看清组织结构
这类图形,一般采用总分结构,分支分层体现。先用一个总的活动名称概括全部内容,然后把整个活动分成几个“支”,也就是活动的若干部分,如前期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后的总结表彰阶段等;每一支又分两到三层,层与层之间是并列关系,说明活动的具体项目,各个项目之间可能有时间的先后问题。
2.明确说明顺序
对流程图的解说,说明顺序至关重要。可以按照活动的时间顺序说明,也可按照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说明,但无论采用怎样的顺序,都要处理好包含关系、总分关系。
3.根据关系连缀
辨明每一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根据概念间的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关系,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1.(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流程图,按要求完成题目。
(1)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不超过15个字。
(2)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
社区工作方案
(民意收集)
易事快办
难事
”两代表一委员“
红色议事厅
按区域指定一位监督人
相关部门
(合力落实)
反馈及满意度问访
注: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联系相关各方,
协商解决难事。
“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①难事来自民意,很务实;②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解决难事,很切实;③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回访,能落实。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2.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环境分析
自我分析
个人定位
评估、反馈
发展目标
操作策略
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解析】看清流程组织结构后,要确定好说明顺序,然后要组织好语言,恰当使用连缀语,尽可能涵盖图中提供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分析柱状图
教学过程
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统计报告图,由一系列高度(长度)不等的长方形条表示数据分布的情况,用来比较两个或以上的事物数值的变化,通常应用于较小的数据分析。分析柱状图要注意两点:
1.明确要求,定向归纳概括:题干的要求既是分析、概括的方向,也是容题的重点。
2.细致观察,找出发展趋势:对柱状图的观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①柱状图代表的数据;②柱状图与坐标联系后体现的意义。
某中学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
要求:不能出现数字。
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3.(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图文,根据要求宪成题目。
赣南脐橙、柞水水耳、五常大米……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强调的是产品的原产地。”法律工作者告诉记者,“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城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后,只要满是特定的条件,谁都可以中请使用。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标识。”我国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地理标志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很多地理标志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成为市场的“通行证”,展现了良好的竞争力。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综合图文材料,从带动经济发展的角度简述“地理标志”的作用。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①惠及的市场主体数量多;②带动的产业产值高;③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④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图1 地理标志使用情况统计(截至2021年8月底)
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个)
2482
6381
14315
注册为集体、证明商标(件)
核准使用的市场主体(家)
当地政府配套保护投放(亿元)
地理标志产品产业产值(亿元)
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亿元)
1.2
40
210
图2 投入资金与相关产业的产值(2019年以来)
分析曲线图
教学过程
曲线图用一组曲线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变化关系,比校直观地显示量的变化趋势。其特点是以纵横坐标为主轴,有关数据通过曲线在两个主轴上的变化来反映某种情况。分析曲线图要注意三个方法:
1.理解坐标内容
看清坐标横轴、纵轴的内容,把握坐标代表的意义。
2.找出曲线走向
曲线无论在区间中如何曲折,总有一个高低起伏的趋势,这是回答问题的关键。
3.注意数字恋化
曲线图中的转折点的关键数字,往往是曲线变化的端点、高点、低点。抓住这些关键数字,可看出原因、趋向及变化。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4.下图为7-11岁儿童不同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图,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根据图表信息,对教育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根据不同阶段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培养;
②7-8岁是儿童多种认知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应该重视该阶段的教育;
③要利用好儿童7-10岁的时间段,对孩子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平均值
年龄组
40
30
20
10
0
7
8
9
10
11
创造性思维
数类比推理
语词类比推理
观察力
分析饼状图
教学过程
饼状图是用切饼的方法,将一个整体的几个不同部分所占的比例形象地加以展示,显示的是一个数据系列中各项的大小与各项总和的比例,一般为整个圆形的百分比。分析饼状图要注意两点:
1.看标题信息,需整体读图
对单幅图表,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对多幅图表,则要格外关注标题文字,思考各幅图表之间的关系。
2.把握数据链,弄清百分比
把握饼状图体现的数据特征,弄清楚各要素占据的百分比问题,特别要重视占百分比大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体现的意义;对于多幅图表则要思考各图表中占百分比大的数据有没有关联,这种关联代表着怎样的意义。
3.据题干要求,拟具体内容
饼状图的分析,往往要求据图写出结论或原因。依据题干要求,准确分析饼状图所体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5.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读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
①社会:
②学校:
电脑、手机等使很多人“失去”了手写的机会
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
未开设书写课,不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
分析数据表
教学过程
数据表由一行或多行单元格组成,用于显示数字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表格一般由表头、纵栏、横栏组成。表头一般指表格的第一行,指明表格每一列的内容和意义。分析数据表注意三点:
1.注重整体阅读
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不顾此失彼、遗漏信息。同时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尤其要重视数据相差巨大的比较项。
3.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6.下表是某校高中生对语文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表,阅读后答题。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平均
很有兴趣 34.39% 31.03% 29.18% 31.53%
比较有兴趣 52.87% 51.72% 49.27% 51.29%
有点兴趣 12.74% 16.38% 19.23% 16.12%
没有兴趣 0 0.87% 2.32% 1.06%
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点: ;

2、请为学习语文拟写一条宣传语:

大部分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高
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减弱
学习语文,传承文化,丰富人生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选课走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明显不同。某中学面向全体高一学生开设了生涯规划课,并在学年末开展了关于选课走班的问卷调查。
科目 人数 百分比(%)
首选科目 物理 254(男139,女115) 76.74
历史 77(男22,女55) 23.26
再选科目 化学 215(男124,女91) 64.95
生物 234(男119,女115) 70.69
政治 64(男12,女52) 19.34
地理 149(男67,女82) 45.02
请根据上表的有关数据,从科目选择比例和性别差异的角度,分别写出一条综合性的结论(每条结论不超过40个字)
①首选科目选择物理和历史的比例差极大(物理更受欢迎),再选科目选择生物和化学的比例较高。②就性别差异而言,历史和政治差异显著(女生更倾向于选择历史和政治),生物和地理差异最小(男女生选择生物和地理人数差距不明显)。
解读徽标
教学过程
徽标是指那些造形单纯、意义明确的统一、标准的视觉符号,一般是企业的文字名称、图记号或两者相结合的一种设计。企业徽标具有象征功能、识别功能,是企业形象、特征、信誉和文化的浓缩,是一个企业或产品品牌的代表。徽标就其构成而言,可分为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三种。分析徽标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抓住徽标构图要素
徽标为了一目了然,表达明确清晰,往往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若干构图要素如“文字”“线条”“符号”“色块”等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搭配,从而表达一定的意义。抓住徽标的构图要素是解读的前提。
2.分析构图要素寓意
分析寓意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但想象不能脱离徽标的题目要求,要进行有机联系。
3.按照一定顺序说明
作答时要注意说明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或按照主次分别说明。揭示寓意要与徽标设计的目的紧密关联,语言表述要简明。
8.下面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试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
(2)请描述该会徽所表达的含义。(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徽标由三部分组成:三个绿色的人形图案组成的汉字“世”和阿拉伯数字“2010”的字样,加上世界博览会的英文缩写字母“EXPO”。
三个人=“你、我、他”=全人类。
中文、英文和数字=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
绿色=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9.下图是“国家节水标志”,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标志。
2、请解释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代表地球,中间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地球上 ,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一只手托一滴水,寓意节水。整个标志表示节水需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可汇成河。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赏析漫画
10.读漫画《有感于“孔雀东南飞” 》 。描述漫画内容及寓意。
寓意:西部留人难,别说“孔雀”,现在连“麻雀”都要向东南飞了。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内容:在西部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上,天空中有一只孔雀正在往东南方向飞翔,地上的一只麻雀看到这种情景后,对另外一只麻雀说:“哥们儿,要不咱也跟着飞。”
教学过程
11.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D
解读云图
12.下面是2006年度和2016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十大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
(1)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天津旅游十年间发生的变化。(3分)
(2)结合2016年度词云图反映的情况,为天津旅游写一段80字左右的宣传推介短文。(6分)
2006年游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景观欣赏;
2016年游人对城市文化和民俗特色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文化体验。
近些年来天津旅游注重休闲方式的统一结合,侧重于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传承历史要素,将文化、地名、历史、经济、发展等要素融入到生态旅游之中,这是人文化的生动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语用与逻辑
教学过程
掌握逻辑规律
类型 阐释 违反举例
同一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所有的老虎都有锋利的牙齿。
马是吃草的。错,海马就不吃草。
马是吃草的。错,死马就不吃草。
矛盾律 又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可同假。 小明是个男孩,小明是个女孩。
小张是湖南人。小张是江西人。
我的猫既喜欢吃鱼又不喜欢吃鱼。
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想。 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我不同意。
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点:①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②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③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教学过程
运用有效推理
推理种类 解析 举例
归纳推理 个别-一般 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等 每次下雨时草都会变湿,
因此下雨会导致草变湿。
类比推理 个别-个别 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种属性,这种思维形式被称为“相似思维”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生和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演绎推理 一般-个别 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 如果下雨,草会变湿。今天下雨了。因此,草会变湿。
由两个及以上的判斯组成推理,推理显性化表示为多个句子或段落。推理的种类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另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一、发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偷换概念
我们在使用概念作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含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就叫偷换概念。
例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榆换概态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与“规则”并不等同。前者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良知”写“规则”并不等同。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
“长辇的命令”与“规则”并不等同。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一、发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2.偷换论题
所谓偷换论题,就是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
例2.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偷换论题谬误。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前面的论题是“方法”,后面的论题换成了“兴趣”;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存在逻辑错误。
【解析】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前面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后面论述的是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这样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二、发现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否则就犯了“两可”或“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例3.下面的句子都存在有悖事理(含自相矛盾)的问题,请作具体说明。
(1)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2)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不合逻辑,“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运营成本比其他同级别机型高,不能说是“优势明显”。
不合逻辑,“甚至”表递进关系,“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应该是“两年”比“五年”更加递进一层,所以应把“两年”与“五年”互换一下。
例4.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不当预设错误。
(1)《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反方:你为什么不能大方地承认自己错了呢?
这种推理实际上是强加因果关系,忽略了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鲁四老爷的推理隐含了一个不当预设,即认为祥林嫂的死与村里的祝福活动有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并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犯了预设不当的错误。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二、发现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2.不当预设
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因为选择否定,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逻辑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在辩论中,这种提问实际上是一种不当预设,因为它将对方是否承认错误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而忽略了对方可能有合理的解释或立场。
例4.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两不可错误。
(1)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2)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
“采纳意见”与“抛弃意见”,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必选其一。如果同时否定,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三、发现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两不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同一个人不能既赞成某个观点,又不赞成这个观点,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例4.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假二择一错误。
(1)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2)我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
“薄”与“厚”“白”与“黑”,只是相互对立,并不是相互矛盾。在“薄”与“厚”、“白”与“黑”外还存在很多种可能,如除“白”外,还有黄、红等可能性,不能只当成两种可能,从而作出二中选一,违反了排中律。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三、发现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2.假二择一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当成相互矛盾的判断,错误使用排中律,把明明存在的多种可能,当成只有两种可能,从而作出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亦叫“虚假两难”。
这种说法既否定了“是无神论者”,也否定了“是有神论者”,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在这两种对立的判断中,必须选择其一。
例4.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轻率归纳错误。
(1)甲生疮,乙生疮,甲、乙都是某地人,某地人都生疮。
(2)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还用说,肯定是先有蛋呗,因为鸡是蛋孵出来的嘛。
甲、乙作为某地人生疮,只是某地的个别事实,并不能推出某地人生疮的结论,故犯了轻率归纳的错误。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四、发现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轻率归纳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
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难题,它涉及到因果关系的探讨。如果有人试图用“鸡生蛋”或“蛋生鸡”来解释问题,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生物学和进化论原理,那么这种推理就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因为它没有提供充分的理由来支持其结论。
四、发现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2.不当类比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迭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其基本形式是:A具有c属性和d属性,B具有c属性,由此迭出B也具有d属性。若将两类没有可比性、“假相似”的对象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就称为“不当类比”。
例4.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不当类比错误。
太阳是用于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
教学过程
发现语言谬误
这一类比的前提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与“火把和房子”的关系是相似的。然而,这种相似是说话人强加的,火把确实可用于照亮房子,却不能说太阳是用于照亮地球的。因此,这一推理给出的理由不能推出结论,这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不当类比”的逻辑错误。
教学过程
分析推理过程
例1.(2017全国I)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例2.阅读下面节选自《楚辞》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橙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的话实际上包含了一段逻辑推理,请根据其语言写出他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分析推理过程
这里大的前提是“圣人不死板,不机械地对待事物,而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小前提是如今的实际情况:世上的人都混浊,大家都迷醉了。所以面对“世人皆浊,众人皆醉”的现实,应该像圣人一样“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酶”,即“能与世推移”,应该随着世道一起变化,随波逐流,保全自己。
例3.下面是某寝室同学间的一次谈话,请你替甲同学就乙同学类比推理中存在的破绽写一段反驳的话,补写在横线上。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甲:乙同学,你的脾气能否改一改呢?不要动不动就乱发脾气。
乙:发怒是人类宣泄情感的必要方式。就像水库蓄水过量,就必得泄洪,否则就会造成决堤,危害四方;人的愤怒情绪过分压抑,也会造成情感决堤,危害自身和别人。
甲:
乙:其实我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有时候控制不住,也谢谢你的建议,以后我会注意的。
教学过程
分析推理过程
其实“水库蓄水过量靠泄洪”与“人类宣泄靠发怒”之间并不能构成类比,并且乱发脾气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健康,还会伤害身边的人,你为什么不试试深呼吸或者微笑呢
【解析】乙同学把“水库蓄水过量靠泄洪”和“人类宣泄靠发怒”进行类比推理,但是推理中存在破绽,不恰当。蓄水是水库的基本功能,可人生的意义却不是“积怒”,而且泄洪是排泄水库过量积水的必然渠道,人的愤怒情绪却不一定要通过乱发脾气的方式来排遣,警如,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化解。
教学过程
语用创新考法——命题角度
一、评论语段内容
评论语段内容是2023年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题型。全国甲卷语用题中考查对老师的讲解进行评论,其实综合考查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能力。考生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注重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可以从讲清字词、讲解道理,以及通常使用、讲解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例1(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事有凑巧…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第二位教师:“‘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第三位这样讲:“项羽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签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
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任选二人)
教学过程
二、迁移材料内容
2023年全国甲卷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够有效引导考生学以致用,也涉及了对成语意思及相关典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
例2(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他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签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语用创新考法——命题角度
教学过程
语用创新考法——命题形式
一、同一考点连贯两则材料
2023年新高考1卷语用题选用两则材料,形式为“一拖二”和“一拖三”,但第22题立足两则材料的语境考查“像……似的”表意上的不同,重视材料之间的联系,体现高考命题的灵活性。
例3(2023·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语言文字运用I……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信息,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语言文字运用II……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
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
教学过程
语用创新考法——命题形式
二、“一拖五”大语段命题
2023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第一次出现了“一拖五”的题型,且随文命题,设题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2024年新高考I卷沿用了这一考法。题型和命题点的变化打击了那种非高考试题题型不训练、不教授、不学习的坏习惯,让考生更加重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储备,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去训练阅读与表达能力。
例4(2024·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关于睡眠的科普,略)
18.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修辞运用
成语填写
病句辨析与修改
衔接连贯:情境语句补写
理解生活化用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语言表达得体
文体语体一致
例1.修改下面一则通知中不够得体的语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苏杭一带,游客如云。我地区许多单位纷纷行动,组织参观旅游。现在我们接到上级《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我们认为这个通知是非常及时的,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我们纠正不正之风,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故我们决定将该通知转发给你们,希望我局下属各单位都不要以任何名义组织参观旅游。
接上级《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执行。
教学过程
语言表达得体
身份关系符合
例2.修改下面一则启事中不够得体的语言。
启 事
秋风秋雨愁煞人,没有雨伞愁上愁。
本人仅有的一把雨伞,昨晚不幸遗失在图书馆了。请拾者送往×楼×号,本人将适当给予酬谢。
启 事
本人不慎在图书馆遗失一把雨伞,请拾者联系×楼×号××,在此致以谢意。
内容场合一致
例3.在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文雅一点,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 您 ”。
(2)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某某先生 ”。
教学过程
语言表达得体
分寸火候恰当
例4.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请帮他找出并修改用得不得体的词。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别行蹉商。
周 华
修改: 。
恭候
光临
指正
光临——去
决定——不得不
磋商——商量
对点练习
教学过程
1.李勇和王强是多年的同学,王强的父亲在图书馆工作。李勇写信向王强的父亲借一本杂志。下面是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不得体或不明确。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虽然没有见过你,但我和你儿子是多年的同学,今有一事相求。高考在即,我急需《××月刊》第二期,不知你单位是否有这本杂志。如果有,请设法帮我借到;如果没有,请抽空告诉我,以免误事。
(1) 应改为 。
(2) 应改为 。
(3) 应改为 。
(4) 应改为 。
我和你儿子 我和王强
《×月刊》第二期 《X月刊》×年第二期
请抽空告诉我 请让王强告诉我
以免误事 删去
2.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找出并加以改正。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1) 应改为 。
(2) 应改为 。
(3) 应改为 。
抛砖引玉 金玉良言
略尽绵薄 不遗余力
殷切期望 衷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