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小说以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和作用
高考小说阅读理解
01 高三“一诊”考试阅读理解示例
02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
03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作用
04 阅读训练
高三“一诊”考试阅读理解示例
01
【模拟试题】巴中市普通高中“一诊”考试
《少年漂泊者》节选
维嘉先生:
我现在要写一封长信给你一-你接着它时,一定要惊异,要奇怪,甚至于莫名其妙。本来,平常我们接到人家的信时,一定先看看是从什么地方寄来的,是谁寄来的。倘若这个给我们写信的人为我们所不知,并且,他的信是老长老长的,我们一定要惊异,要奇怪。因此,我能想定你接着我这一封长信的时候,你一定要发生莫名其妙而有趣的情态。
你当然不知道我是何如人。说起来,我不过是一个飘泊的少年,值不得一般所谓文学家的注意。
我向你抱十二分的歉--我不应写这一封长信,来花费你许多贵重的时间。不过我还要请你原谅我,请你知道我对于你的态度。我虽然不长于文学,但我对于文学非常有兴趣;近代中国文学家虽多,然我对于你比较更敬仰一点--我敬仰你有热烈的情感,反抗的精神,新颖的思想,不落于俗套。维嘉先生!你切勿以此为我恭维你的话,这不过是我个人的意思,其实还有多少人小觑你,笑骂你呢!我久已想写信给你,但是我恐怕你与其他时髦文学家同一态度,因之总未敢提笔。现在我住在旅馆里,觉着无聊已极,忽然想将以前的经过--飘泊的历史一提笔回述一下。但是向谁回述呢 我也不是一个大文学家,不愿做一篇自传,好借之以炫异于当世;我就是将自传做了,又有谁个来读它呢 就是倘若发生万幸,这篇自传能够入于一二人之目,但是也必定不至于有好结果一一人们一定要骂我好不害臊,这样的人也配做自传么 维嘉先生!我绝对没有做自传的勇气。
现在请你原谅我。我假设你是一个不鄙弃我的人,并且你也不讨厌我要回述自己飘泊的历史给你听听。我假设你是一个与我表同情的人,所以我才敢提起笔来向你絮絮叨叨地说,向你表白表白我的身世。维嘉先生!请你不要误会!我并不希望借你的大笔以润色我的小史一我的确不敢抱着这种希望。
我也并不是与你完全不认识。五六年前我原见过你几次面,并且与你说过几句话,写过一次信。
你记不记得你在W埠当学生会长的时代 你记不记得你们把商务会长打了,把日货招牌砍了,一切贩东洋货的奸商要报你们的仇 你记不记得一天夜里有一个人神色匆促向你报信,说奸商们打定主意要报学生仇,已经用钱雇了许多流氓,好暗地把你们学生,特别是你,杀死几个 这些事情我一点儿都未忘却,都紧紧地记在我的脑里。维嘉先生!那一天夜里向你报信的人就是我,就是现在提笔写这一封长信给你的人。当时我只慌里慌张地向你报告消息,并没有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听了我的报告,也就急忙同别人商量去了,并没有问及我的姓名,且没有送我出门。我当时并不怪你,我很知道你太过于热心,而把小礼节忘却了。
这是六年前的事,你大约忘记了罢 维嘉先生!你大约更不知道我生活史中那一次所发生的事变。原来我那一夜回去太晚了,我的东家疑惑我将他们所定的计划泄漏给你们,报告给你们了,到第二天就把我革去职务,不要我替他再当掌柜的了。这一件事情,你当然是不知道。
我因为在报纸上时常看见你的作品,所以很知道你的名字。W埠虽是一个大商埠,但是,在五六年前,风气是闭塞极了,所谓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没有。自从你同几位朋友提倡了一下,W埠的新潮也就渐渐涌起来了。我不愿意说假话,维嘉先生,我当时实受你的影响不少!你记不记得有一年暑假时,你接到了一封署名汪中的信 那一封信的内容,一直到如今,我还记得,并且还可以背诵得出。现在,我又提笔写长信给你,我不问你对于我的态度如何,讨厌不讨厌我,但我总假设你是一个可以与我谈话的人,可以明白我的人。
那一年我写信给你的时候,正是我想投江自杀的时候;现在我写信给你时的情绪,却与以前不同了。不过写这前后两封信的动机是一样的一-我以为你能明白我,你能与我表同情。维嘉先生!我想你是一个很明白的人,你一定知道:一个人当万感丛集的时候,总想找一个人诉一诉衷曲,诉了之后才觉舒服些。我并不敢有奢望求你安慰我;倘若你能始终听我对于自己历史的回述,那就是我最引以为满意的事了。
现在,我请你把我的这一封长信读到底!
问题:小说以书信体形式,通过大量的“自白”来叙述故事,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1)强化真实感:书信体天然带有一种真实属性,让读者仿若置身于主人公的倾诉现场 。就像在《少年漂泊者》里,读者像是拿到了汪中亲手写的信件,真切触摸到他的经历,比如他对父母离世后自身处境的描述,仿佛是当事人的直接讲述,使故事极具可信度。
(2)深挖内心世界:大量 “自白” 为读者打开了通往主人公内心的大门。以汪中为例,他对当土匪的纠结思考,能毫无保留地呈现,读者借此洞察其复杂的内心,全面立体地认识人物,明晰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3)提升情感共鸣:书信体饱含情感,“自白” 时的情绪极易感染读者。如汪中在描述江岸惨案的悲愤,这种情感借由书信直接传递,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他的痛苦,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沉浸于故事之中。
(4)赋予叙事灵活性:书信体打破常规叙事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自由。文中汪中可以在信中随意穿插回忆,讲述过去经历,也能随时表达当下想法,使叙事节奏灵动多变,丰富故事内容。
(要点加分析两点给4分,若只答要点,每点1分)
问题:小说以书信体形式,通过大量的“自白”来叙述故事,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
02
1 增强真实感
书信是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直接表达,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在书信中记录生活点滴、内心挣扎,让读者感觉像是在窥探真实信件,增强故事真实感。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
2 展现内心世界
作者可借书信深入刻画人物心理,如《简·爱》中简·爱通过书信表达对罗切斯特的复杂情感,让读者了解她自尊、独立的内心。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
3 制造悬念
读者只能逐封信了解情节,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随着信件展开逐步揭开陌生女人的神秘故事,引发好奇心。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
4 多视角叙事
可通过不同人物书信呈现不同观点,如《危险关系》,不同角色书信展示各自视角,丰富故事层次。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
1 增强真实感
2 展现内心世界
3 制造悬念
4 多视角叙事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特点 小结: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作用
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例
03
1 增强情感共鸣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作用
书信中的自白能让读者直接深入主人公内心,感受其情感起伏。
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在信里倾诉对绿蒂的炽热爱情及因爱情无法实现的痛苦,“我整个灵魂都充满了奇妙的感觉,犹如我以全身心欣赏的春晨,对于我是那样的新鲜和难以言传”,这种直接的情感表达易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仿佛自身也置身于维特的情感困境中。
2 增加故事真实感
书信形式使故事仿佛是真实的信件记录,自白内容更添真实。
《少年维特之烦恼》采用书信体,让读者感觉是在翻阅维特的私人信件,其对生活细节、内心想法的自白,如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使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更逼真,让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3 推动情节发展
主人公在书信中的自白可自然引出新情节和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在书信里讲述与绿蒂相处的点滴及自己的情感变化,随着他情感的加深和处境的艰难,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的出现,自白内容推动着故事向悲剧方向发展,让读者为维特的命运揪心。
4 展现人物成长
通过不同阶段书信中的自白,能清晰呈现人物成长轨迹。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从最初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憧憬,在信中描绘着美好的世界,到后来因爱情受挫和社会现实的压迫,自白中充满了绝望和痛苦,展现了他从单纯热情到被现实击垮的过程,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5 引发读者思考
书信中的自白往往蕴含着主人公对人生、社会等的思考,能引发读者共鸣。
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对社会阶层差异、人性弱点的自白和批判,能让读者跳出故事,思考自身所处的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书信体方式叙事的作用 小结
1 增强情感共鸣
2 增加故事真实感
3 推动情节发展
4 展现人物成长
5 引发读者思考
阅读练习
04
竹①
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②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龇牙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我站在一个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那是竹子。刹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是还有一个我吗?可这个我,也像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有烧焦了的竹枝,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个表情,表示刚刚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郁郁沉沉了。有黑色的,不是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
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
“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
“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
“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
“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
忽然——
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出来,直上天空。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投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果绕过一个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推着我呀!
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
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竹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
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的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
……
(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书信体小说。②竹子:写信人“我”的妈妈的名字,“我”是她的女儿竹花。
问题: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回到了南方祖籍——妈妈的老家,这里是当年妈妈参加革命的地方,青山绿竹,风景如诗,乡民热情、好客。
B.竹山、九节街、木头房子、石头牌坊、丁步等意象组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
C.走丁步,过小溪,上山坡,入山谷,到坳口,“我”一路走走停停,见闻感想新鲜奇异,写出“我”孩童的幼稚。
D.“我”写信告诉妈妈“我”上竹山赏景寻旧、遇见小伙的见闻感受,但是“我”自觉未能充分表达出来,因而感到歉疚。
答案:6.A。
B项“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这一理解属于过度解读,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并无突出当地闭塞、落后之意。C项“写出'我’孩童的幼稚”这一理解不当,应是表现“我”回到南方老家爬上心心念念的竹山而产生的兴奋、欣悦之情。D项“因而感到歉疚”这一分析,缺乏充分依据,属于过度解读。
问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画横线句子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的盎然诗意,洋溢着欣悦之情。
B.“呲牙咧嘴”“逗”“缠”“推”等字词,把小溪当作淘气的孩子来写,比拟形象生动,突出“我”的惊喜之意。
C.文中描写“我”置身山谷中的所见所感,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凸显那“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予“我”的影响。
D.“我”在山谷中感到自己脑里有两个思想在争执,这部分对话描写,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答案:7.D。
D项分析鉴赏不正确。不是“对话描写”,而是“我”的心理描写;也不是为了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的好幻想、懵懂无知,而是呼应上文,强调“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同时也为下文伏笔,即篇末的“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问题: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常给读者以“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幽深奇峭的意境。青山绿竹、淙淙流水、阳光明亮,突出竹山清幽深邃;叫天子欢鸣,反衬竹山幽静;“我”在竹山中走仿佛被谁推着跑:这样写给读者以曲径通幽、如入奇境之感。
②人物心理刻画,着眼奇异幻觉的描写。置身翠竹环绕的山谷中,“我”感觉阳光在做梦,看见有黑色东西在“盘旋”,恍惚间林子或“我”裂了缝,闪现出过往的生活。这些心理描写富有梦幻色彩。
③情节设计与众不同。没有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根据主人公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进情节发展。
④形式新颖。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将回乡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她的妈妈,展现当地当前的生活,新颖别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问题: 9 小说以书信体形式,通过大量的“自白”来叙述故事,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增强故事真实感
文中女儿以书信向妈妈讲述回到南方祖籍的经历,像是真实的私人交流,让读者感觉这些经历真实发生,增强了故事可信度,如女儿描述公社主任的反应、老乡的热情等细节,更显真实。
②便于抒发情感
书信是直接与妈妈交流,女儿可尽情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如“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 ;也能自然流露在祖籍地的各种感受,如对景色的惊喜、回忆过往时的复杂情绪等,使情感抒发更真挚强烈。
③推动情节发展
女儿在信中讲述自己的行动和遭遇,如过“丁步”、进入山谷、遇见叫天子等,这些叙述自然地串联起情节,且她在过程中的想法和猜测,如对曾经来过此地的怀疑与确认,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④深化主题表达
女儿在信中提到妈妈讲的故事揉在心里,结合她在祖籍地的经历,体现出家族记忆和革命故事对她的深刻影响,深化了家族传承、革命精神延续等主题。
THANKS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