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山地回忆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山地回忆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9 08: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山地回忆
新课导入
如果这件物品能说话,它会讲述怎样的故事?
在晋东南,在冀西北,在陕甘宁,这样的袜子曾经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段袜子背后的感人故事。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剪裁”“破绽”“爬山越岭”等常考词语。(重点)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妞儿”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3.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山地的情感和回忆。(难点)
4.细读课文,体会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特点。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
任务三 欣赏人物内在美
任务四 聚焦中心,把握主旨
任务五 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3.了解文体知识及荷花淀派
字音字形
瘪( ) 土靛( ) 玉黍( ) 盈余( ) 袄襟( ) 剪裁( )
破绽( ) 阜平( ) 裤褂( )
穷山恶水( ) 冀中( ) 炕台( )
线锤( ) 妨碍( ) 刨抓( )
塞北( ) 碛口( )
biě
diàn
shǔ
yínɡ
ǎo jīn
cái
zhàn

ɡuà
è

kànɡ
chuí
ài
páo
sài

多音字
( )穷山恶水( )恶心
( )深恶痛绝

è
ě

( )狗刨( )刨冰

páo
bào
( )塞北( )塞车
( )堵塞

sài
sāi

【串句记忆法】 一个穿着单薄( )衬衫的女孩拿着几张薄( )饼坐在长满薄( )荷的路边。

báo

理解词语
(1)生气、恼火、发火。( )
(2)下嘴去咬或吃。( )
(3)指齐全。( )
(4)意思为堆迭起的被子。( )
(5)有富余,有剩余,文中指剩余的钱。( )
(6)1.旧俗结婚时娘家送给新娘(嫁妆)。 2.嫁妆。( )
(7)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
挂火
下口
齐备
被垒
盈余
陪送
穷山恶水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了解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的创始人。
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 》、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荷花淀派”
白洋淀纪事
请你根据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文学常识空缺。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孙犁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版)。1949年12月,时值共和国初创之际,政治上尤其需要加强军民、军政团结。这不仅是彻底解放全中国、扫清国民党及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保卫年轻共和国的需要,也是告诫进城干部务必保持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的需要。这一历史的命题, 就是《山地回忆》的时代背景。
文体知识
小 说
定义 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中心)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情节 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开端前有序幕,结局后有尾声。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这类小说一般不写重大题材,不过分地刻画人物,结构松散,淡化情节,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也称诗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①虚化人物形象;
②淡化故事情节;
③散文化结构;
④语言散文化。
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将这两件事情简要叙述出来。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记叙顺序?简要分析其作用。
3.分析本文的叙述节奏(详细与略写),体会其妙处。
1.快速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将这两件事情简要叙述出来。
“我”为阜平来的农民代表买布(现实) 女孩子为“我”做袜子(回忆)
时间 开国典礼那天 1941年冬天
地点 天津 阜平的一个村庄
人物 “我”和农民代表 “我”和女孩子一家
起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河边遇到女孩子,她提出要做一双袜子给“我”
经过 “我”见他身上穿的还是土靛染的粗布裤褂,想送几尺布给他 “我”穿上了新袜子,帮女孩的父亲贩枣买织布机,和这家人建立了深厚情谊
结果 “我”给他买了两身蓝士林布和做国旗的红布、黄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
袜子穿了三年都没破,抗战胜利后不慎被河水冲走
学习任务单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记叙顺序?简要分析其作用。
从整体来看,买布一事本身是顺叙,做袜子一事相对买布的前一部分是倒叙,相对买布的前后两部分,又是插叙。
课文作这种安排,是为了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自然圆合,也使叙事顺序有所变化,避免平淡单调。
小贴士
记叙顺序的作用
顺叙 使文章条理分明,能清晰地显示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倒叙 突出中心, 制造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叙述有波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或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我”与妞儿在河边发生“争吵”是详写;
屋内与妞儿一家的对话是详写;
妞儿做袜子的过程,五天时间是略写;
妞儿给“我”做饭,“我”帮妞儿家运枣贩卖等是略写。
知识卡片:叙述节奏
①详写:事件发生时间短,但叙述时间长,叙述节奏慢,写得较为详细。
②略写:事件发生时间长,但叙述时间段,叙述节奏快,写得较为简略。
详写的内容能突出人物个性特点,丰富人物形象,从而突出小说主题。
3.本文的“曲折”味道,不仅可以从叙事顺序上分析,还可以从叙述节奏上去体会。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本文的叙述节奏,体会其妙处。
欣赏人物内在美



如《散步》里的贤妻良母,《再塑生命的人》里的恩师益友,《木兰诗》里的巾帼英雄,《阿长与<山海经>》里的善良保姆......《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也有一种她所独具的美。
[初见妞儿]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多用问句与感叹句。朗读“河边对话”片段,揣摩妞儿说话时的心理,分析妞儿的形象,并作批注。
对话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批注:
心直口快
泼辣野蛮
(1)读几处对话——品味人物语言
对话
“光着脚打下去吗?”
“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不会买一双?”
“不会求人做一双?”
批注:
妞儿见“我”光着脚,想给“我”做袜子,但她羞于表达,于是发出一连串疑问。表现了妞儿作为一个农村姑娘的朴实善良与淳朴腼腆。
表面泼辣蛮横
但内心真诚淳朴、善良朴实
对话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你又假装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批注:
体现了妞儿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看似责问,实则希望“我”不要客气,因为她不把我当外人,关心战士。
妞儿不买吃的、穿的,只想买架织布机,学织布,体现妞儿勤劳聪慧,精打细算,以及表现了妞儿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积极向上。
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2)读几处“笑”——赏析妞儿的“笑”
神态描写,用妞儿的各种“笑”表现她天真爽朗、友善亲和、活泼俏皮的性格特点。
读第49、50段中,白发大娘说妞儿“不会说话”,而“我”则说她“很会说话”。文中运用了大量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她到底会不会说话?应该如何理解。
白发老大瘪着嘴笑着说:
“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
明确:“她不会说话”是老大娘向我表示歉意,也是以调侃的方式为妞儿解释、开脱。意思是妞儿说话直率,表达方式直接,会取笑,调侃客人,不礼貌,有时言辞可能显得尖锐。这种说话方式反映了山地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包含对孙女淘气、率真、灵慧性格的喜爱。
“我”说她“很会说话”,是在领教了女孩子的伶牙俐齿后对她的一种评价,主要是肯定、赞扬她灵慧、心善,妞儿虽然心直口快,但是话语中充满了机智,饱含对部队的热情和对战士的关心,而且话语有力量,可以缓解紧张气氛,创造融洽交流的氛围。
(3)读一处矛盾点——探究妞儿的真实性情
妞儿给“我”做袜子(致使妞儿的父亲没有袜子穿)
妞儿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妞儿的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
(4)关于妞儿的几件小事
表现了妞儿的质朴善良。
赏析“妞儿” 的人物形象。
“妞儿”是个美丽动人的形象,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她性格爽快,率直泼辣,质朴善良,勤劳能干。
聚焦中心,把握主旨
——感悟一种鱼水情深



这篇文章是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着力表现艰苦环境下的人情之美。请完成以下人物,品读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军民鱼水情。
细节: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赏析:
当“我”看到衣衫单薄、在严寒中受冻的妞儿,看到在日寇扫荡下的人民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我”“心平气和下来”。而“望着我笑了”则刻画了妞儿的俏皮活泼和率真可爱。“我”和妞儿的人物关系由冲突转向友好。
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细节并赏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细节: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赏析:
“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生活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妞儿的细心、善良;作者将对“我”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根据地人民的热爱和感激之情,讴歌了残酷战争环境下的军民鱼水情。
细节:
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
赏析:
用大娘的话介绍女同志在家里住,教会妞儿纺线。可见抗战时期军民互助的温馨情谊,用女同志衬托主人公,既表现妞儿的聪明好学,也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更刻画了美好的女性群体形象。
本文写了一个穿着简朴、生活贫困、伶牙俐齿而内心火热、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妞儿,揭示了她说话粗野、心直口快、质朴善良、热情慷慨的性格特点,同时通过其他人物(如老大娘、母亲、父亲、“我”)对女孩的评价,以及女同志教她纺线的细节,表现了妞儿勤劳能干、朴实诚恳、好学要强的人物形象,赞扬了妞儿乐观开朗、深明大义、拥军爱国的精神品质。
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学习一种自然清新的笔触



本文描绘了不少生活化的场景,并且大量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语,清新、质朴,有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1、请找出一些词句,自主批注,进行美点赏析,交流讨论并分享。
2、选取部分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阜平的农民没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土地贫瘠
阜平梯田
这里用“炕台”“锅台”来形容阜平地块之小,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生动而贴切地道出了山区特有的地理状况。
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这山,这水,这沙滩”代表抗日根据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女孩(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关心,女孩(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令“我”深为感动,认识到军民犹如鱼水,永远不能分。用诗的语言抒发内心真情实感,充满动人的诗情。
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其中“带霜的柿叶”“上冻的红萝卜”,是当地常见的蔬果,用它们来形容女孩子受冻后的容貌,写出了她生活的困苦,惹人怜惜,引发战士对人民的爱护,既生动形象又富有乡土气息。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泡尿,那是讲卫生吗?”
这里用的全是生活化的口语写出了女孩对战士生活的好奇和调侃,用词鲜活,生动有趣。
文中如“上流”“下口”“踢倒山”等这些词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语,有着浓厚的泥士气息。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军爱民,民拥军”的事迹?试着搜集资料,与同学们分享,并说说你的感悟。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