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语言文字运用之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高考中的考查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判断具体语境中所用修辞手法
2.赏析语言运用主观题中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辨析
比喻
拟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拟人、设问、比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辨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反问
——比喻
——拟人
——夸张
——借代
——设问
放在古诗鉴赏中考
放在小说、散文中考
放在作文中考:有文采
放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考
修辞手法设题
高考链接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4 新高考1 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借喻
全国甲 和划线词语“苍翠”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借代
2023 新高考Ⅰ卷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的不同。 比喻
新高考Ⅱ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排比
全国乙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后,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排比、反复
2022 新高考Ⅰ卷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设问、排比
新高考Ⅱ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比拟、排比
全国甲卷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借代、比喻
2021 新高考Ⅰ卷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对偶
全国甲卷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拟人
2020 新高考Ⅰ卷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比喻
新高考Ⅱ卷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比喻
九种常用
修辞手法解读
修辞手法
知识点讲解:
修辞是语言的艺术,是恰当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手段。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近年来高考在语言运用考查中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设问、排比、对偶等。值得注意的是,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先需要判定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根据修辞手法的天然效果,结合语境进行表达效果分析。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定义 种类 效果
比喻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拟人、拟物。 拟人:把物人格化,富有情趣;拟物:生动形象。
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特征代、标志代、部分代。 含蓄委婉,往往带有褒贬色彩,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大、夸小。 突出事物特征,鲜明表达情感。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定义 种类 效果
对偶 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正对、反对。 整齐匀称,有节奏感,顿挫感。内容凝练集中。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整齐,增强语势,表达强烈情感的。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分句、单句、复句。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的问句。 自问自答,只问不答。 强调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肯定形式、否定形式。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角度
①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境分析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②从内容、情感、句式、语言、语气、阅读效果等角度分析。分析角度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内容上,对……起强调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的特点。
情感上,表达作者……的情感,抒情意味浓厚。
句式上,整齐有序,整散结合等。
语言上,生动、活泼、典雅,具有音乐美等。
语气上,增强语气,增强气势。
阅读效果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思考。
③结合结构分析,如过渡、铺垫等。
常见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
反语【作用】比直白的表达更有力,语气更强烈,情感更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鲜明。
【建模】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①讽刺反语:为实现强烈的批评、抨击等目的而运用的反语。
②风趣反语:为达到风趣、幽默等轻松愉快的效果而运用的反语。
通感【作用】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真实,并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为文章增添光彩。
双关【作用】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均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去回答。
比喻的构成与效果:
构成:本体、喻体与比喻词
效果:①内容上:描绘了对象的……特点或阐释了……道理;
②艺术上:形象生动或化抽象为形象
③表达感情上:表达什么观点或感情。
借代的表达效果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②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③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反复的表达效果
①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②起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
③使语言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有音韵美。
夸张的表达效果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
②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
③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
④有些夸张,有反讽的意味。
比拟的表达效果: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动作,使具体的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的效果
设问的表达效果
构成:问句是“……”,答句是“……”(原文内容),自问自答。
表达效果:突出强调“……”(原文内容),引发读者思考/引人注意,使文章行文活泼灵动。
1)明喻:喻体、本体、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犹如)同时出现的比喻。
例如:那小姑娘好像花一样。
2)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一般用“是、成为、变成”进行比喻。
例如:那小姑娘就是一朵花。
3)借喻:比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如:教室里的花朵真多!
4)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种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作用: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例题: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
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形状的相似性)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缓慢”这状态的相似性)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跟踪训练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案】“杨柳青木版年画”为本体,“活化石”“百科全书”为喻体。(2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年画历史积淀厚重,具有极高的社会研究价值,以及能够反映历史丰富多彩的风貌的特点。(3分)(意思对即可)
比 拟
种 类 拟 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语言等,让它们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例:树上的小鸟在吵架。
拟 物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使其具有某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子:石头在奔跑。
比拟与 比喻的 区别 ①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比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比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②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一、比拟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作用: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通过“试”“裁”将“东风”拟人化。
C项,通过“含”将“芍药”拟人化,通过“卧”将“蔷薇”拟人化。
D项,通过“偷”“翻”将“南风”拟人化。
B项只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小试牛刀】
典例:(2021年全国甲卷)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注释】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
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
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5分)
跟踪训练
【答案】
①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
②“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
③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三、借代
(1)特征代本体
(2)具体代抽象
(3)部分代整体
(4)专名代泛称
(5)标志代本体
(6)结果代原因
(7)材料代本体
(8)地名代本体
(9)人名代著作
(10)绰号代本人
墙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了。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芦柴棒,去烧火!
种类: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须眉:男子
9、手足:兄弟
10、汗青:史册
11、伉俪:夫妻
12、桑麻:农事
13、三尺:法律
14、膝下:幼儿
15、华盖:运气
16、庙堂:朝廷
17、黔首:平民
18、阡陌:田野
19、杏坛:教育界
20、朱门:富贵人家
21、藩篱:边防
22、摧眉:低头
23、缙绅:做官的人
24、纨绔:富家子弟
25、祝融:火灾
26、寸管:毛笔
27、杜康:代酒
28、垂拱而治:多用作
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29、万钟:高官厚禄
30、山林:隐逸生涯
31、中鼎:仕宦生涯
32、披宫锦:考中进士
33、戎马、干戈、金鼓:战争
34、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
的人
35、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
书人
36、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37、社稷、轩辕:国家
38、婵娟、嫦娥:月亮
39、白丁、布衣:百姓
40、提携,垂髫:小孩
41、持戟、旌旗:军队
42、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
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43、宗庙:国家
古诗词中常用的43个借代词语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部分代整体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特征代本体
1.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 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具体代抽象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3.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材料、工具代本体
1.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庾信《春赋》)
3.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4.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专名代泛称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官职代本体
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②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③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构成基础不同。
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1)作用不同。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重在相似点的描绘。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用具体代抽象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1.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借喻?哪些是借代?
(1)孩子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2)(老栓)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3)看书一定要有所选择,万不能误把毒草当成香花。
(4)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
(5)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
【答案】借喻:(1)(3)(4);借代:(2)(5)
【小试牛刀】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化干戈为玉帛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A项,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B项,“尧舜”代指圣贤之人,以专名代本体。C项,“干戈”“玉帛”分别代指“战争”“和平”,以具体代抽象。D项,“西施”代指美人,也是以专名代本体。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跟踪训练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①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
②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参考答案】: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
20.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2分)
“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2分)
【答案】
(2022全国甲)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责)、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D【解析】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D.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故选D。
高考真题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
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
例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同时出现的。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种类:
__________
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
②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
③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
④有些夸张,有反讽的意味。
分析“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中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的酷热,使北京的夏天给人热的感觉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跟踪训练
1. 下列各句中,夸张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看到自己昨天刚买的股票一下子跌了这么多,他气得浑身都发紫了。
B. 这次军演中,只见那辆坦克爬山时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了蓝天。
C. 我和你比,简直是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我自愧不如。
D. 气象台已经连续几天发布高温预警,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答案】D
【解析】A项,“气得浑身都发紫了”说法过于夸大,“气得嘴唇都发紫了”正确;B项,坦克“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了蓝天”夸张不当,不符合客观实际;C项,“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夸张不当,“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有可能。
跟踪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跟踪训练
①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
②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
③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
④“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
⑤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表达效果:一是展现出了黄山云朵的神奇魅力,一是体现出人们对黄山云朵的赞叹和喜爱的情怀。
对 偶
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要求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种类 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关系)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
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 ③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①工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宽对: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1)形式整齐,结构对称,会产生一种均衡的美感。
2)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3)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归纳记忆:
(1)形式上:句式整齐,音节匀称;
(2)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
(3)节奏上:抑扬顿挫,音乐感强;
(4)读者上:朗朗上口,便于吟诵。
作用:
答案:(5分)
①意义紧密相连,结构相同。“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构成)
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形式效果
作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不同点一: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不同点二: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思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不同点三: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上说是对比,就形式上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排除D项,“蝉曳”是主谓结构,与“墙头”明显不对仗;其次排除B项,题干例句中“雨细”是主谓结构,与“无语”明显不对仗;C项中的“带雨来”不如A项中的“聚落花”与“垂纤草”对仗工整。
跟踪训练
2、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案示例】
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跟踪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②这样两两照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暮春时节,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寂寞之情。
【思路:手法+阐释+作用】
跟踪训练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构成特点:
“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对仗工整;
“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其中“描绘”对应“传播”,“城乡风物”“时代精神”均为偏正结构、名词性质,对仗工整;
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
②表达效果:
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答案】
文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
①构成特点:“四面荷花三面柳”和“一城山色半城湖”总的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对仗工整;“四面荷花”和“一城山色”都是偏正式结构,其中“荷花”对应“山色”,“四面”“一城”均为数量词。“三面柳”、“半城湖”偏正结构、名词性质,对仗工整;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大明湖的水城相依、荷柳相伴的美景。
跟踪训练
排 比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1.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2.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3.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抒 情 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说 理 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
叙 事 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
状 物 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①构成:是短语(成分)排比/句式(分句)排比,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
②表达效果:“增文势”(句式):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气强烈;
“广文义”(内容):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形象刻画更加细致入微。
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增强语势,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流畅感人。
作用: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5分)
修辞手法:排比(1分)
表达效果:(4 分)
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
答案(5分)
1.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源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美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答案】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美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是霎时的喜悦。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跟踪训练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6分)
①运用比拟手法,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②运用排比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答案】
(反复咏叹)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增强(语气)或文章的气势。
(1)行文前后呼应,突出某种意思;——突出内容
(2)内容反复咏叹,强调某种感情;——强调感情
(3)句式回环跌宕,加强节奏韵律;——有韵律美
反复作用:
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反复手法的一项是 (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B.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C.一阵风吹来,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D.春光隐匿进了山洞,夏日招摇着路过眼前。别了。别了。别了。这一年四季盛放的美。
解析:C项,“如烟,如雾,如尘”是成分排比。
跟踪训练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跟踪训练
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题目。
答案: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
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设 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深化主题。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 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 设问是为了强调问题,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③表现了作者对……的思考,也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答题格式: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
【答案】示例:
你的耳朵能否分得出音乐的悲欢?你的眼睛能否辨得出天空中彩虹的浓淡和云霞的明暗?
跟踪训练
1.概念: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九、反问
(1)问而无答的反问。
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追认才能满足吗?(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2)问而有答的反问。
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种类: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发人深省,增强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作用:
跟踪训练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不是一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B. 谁是真正的“草根”英雄 不是“小沈阳”,而是平凡的劳动者。
C.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 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家里的所有实物都变卖成现钱
【答案】D。
【解析】A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反复运用“沉默”一词。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岁杪放歌(节选)
李攀龙
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注:李攀龙,明代文学家。嘉靖三十五年,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因难以忍受上司倨傲作风,辞官归乡,隐居白雪楼。岁杪miǎo,岁末,年尾。
中间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跟踪训练
答案:反问、反复和对比。
①每句均先运用反问,强调世人皆说“宦游乐”“有炎凉”;
②再以“君”弃官不恶、杜门不妨与之对比,表现出“君(诗人)”鄙弃官位、超凡绝俗的可贵品质。
③两个“如君”形成反复,一唱三叹,突出了“君(诗人)”的美好形象。
14.(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分)
【答案】
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
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
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2023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疑问代词“谁”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材料中出现“谁”的句子是“耳机一戴,谁也不爱”,“谁”表示任指,是“任何人”的意思。A项中的“谁”表示疑问,问哪一个人;B项中的“谁”表示任何人,和材料中的“谁”相同,是答案;C项中的“谁知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表示没想到;D项中的“谁”是虚指,表示不需要说出姓名的人。
16.(2024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美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弦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问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表达一种推测和信任。A.“相信”是有信心的意思。B.“相信”是认为的意思。C.“相信”也是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D.“相信”是期望、盼望的意思
17.(2024年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 A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 B ,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 C ,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答案】C
【解析】A.助词,“给”可以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使用,用来强调动作的结果;
B.介词,“给”表达行为的实施是为了谁或因为谁,用介词“给”引入间接宾语。
C.介词,引出对象,该对象作为主要动词的行为受益者或受害者,解释成“为”。
D.介词,“给”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使用,用来强调动作的结果。解释为“被”。
文中的“给”与C项相同,引出对象,该对象作为主要动词的行为受益者。是介词,解释成“为”。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