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二轮突破:文学类阅读客观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二轮突破:文学类阅读客观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09: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025年高考二轮突破:文学类阅读
文学类阅读客观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基于感悟、赏析与审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阅读
考题研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客观题选项既涉及对全文内容和中心的整体把握,又注重对每一局部或段落甚至是句子的内容、技巧、语言特点的考查。2024年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项设置涉及作品的内容理解、语言艺术、表达技巧、主旨分析等多方面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只有抓住选项特征,注重解题关键,才能突破客观选择题。
一、客观选择题的四大特征
考查对象 内容或艺术特色(含语言)
命题方式 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或“为什么这样写”)
选项顺序 前几个选项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后面选项从文本整体角度设置,选项间形成梯次
设误特点 选项的格式是“引用+分析”或“引用+判断”,设误点常常在“分析”或“判断”部分
二、客观选择题的设误类型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体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现代诗歌和戏剧,在客观选择题的命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一:特点类设误
特点设误是指对人物的形象特点、物象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或分析设误。选项或曲解人物的心理,或拔高人物形象,或解读环境特点、物象特点用语不准。
解答这类题,可按照以下方法: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对应区域,细读文字,在根据主观题形象特点概括的方法概括后加以判断,必要时要联系整体。
设误类型二:局部内容类设误
局部内容分析设误主要是在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或作用解说上设误。主要包括对句子含意理解有误,对评写某段内容的目的分析不当,等等。
解答这类题,可按以下步骤:
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明确相关区域内容,也就是概括这部分写了什么;再根据文本主旨判断其作用或目的,分析是否与原文表达一致,也就是从“为什么”写这部分内容的角度思考。
设误类型三:主旨情感类设误
选项在对小说或散文主旨的解说、对作者的情感意蕴或价值取向的判定上设误,有时拔高,有时曲解,有时无中生有。
解答这类题,可以按以下角度切入:
如果是小说文本,就综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切入;如果是散文,就从散文所写的“形”切入,基本把握小说、散文所折射出的人生、人性,或反映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主旨。抓住选项中表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与读文后对主旨的基本判定进行比对。
设误类型四:艺术技巧类设误
小说选项在对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方面所用手法或作用效果的判断与解说上设误;散文选项在对表现内容、主旨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上设误。小说与散文在正侧面写人、正侧面写景、叙事技巧、结构技巧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解答这类题,一般遵循下列步骤:
细读选项,明确原文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与选项关键词加以对比,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设误类型五:语言特色类设误
选项对文本叙述语言设误,或在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方面设误,或在文本语言风格的判断或解说上设误。
解答这类题,一般有以下要求:
能概括相关语句的含意及作用,并掌握分析语言特色的角度。
三、客观选择题的解题思维流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迟到的春耕
申国强
眼看就要出正月了,二爷急匆匆地来到村东头的锁柱家。锁柱是二爷的亲儿子,虽然已是四十多岁,但是二爷还是一口一声地叫他的小名。锁柱的儿子在上大学,他和媳妇常年在外打工。二爷进了门,见儿媳妇不在家,就说:“锁柱,爹来求你了。”锁柱先把二爷让到炕上,然后说:“多大的事儿,能让爹来求儿子,你快说吧。”二爷说:“往年春天种地,我扶犁,你娘牵牛。今年你娘病了,没人帮我牵牛,你和你媳妇能不能春天帮我种完地,再出去打工?”
锁柱一听,沉下脸说:“爹,不是我说你,这件事我跟你说多少遍了,那地不能种了,十亩地的收入还赶不上我打工半个月的收入。”二爷也来了火气,说:“我再问你一遍,春天种完地再去打工行不行?”锁柱没有回答,从兜里掏出一摞钞票,对二爷说:“这是两千块钱,是你十亩地一年的纯收入,给你拿去花吧,明天我就得出去打工。”
二爷立即从炕上下来了,生气地说:“谁稀罕你的钱,算我啥也没说。”然后拍拍屁股就离开了锁柱家。
二爷年轻时是个种地的好把式,远近有名,可是过完年就已经七十二岁了,本来种起地来就力不从心,不巧老伴又病了,种地没人牵牛打下手,不得已才来找儿子锁柱,没想到锁柱以这种方式拒绝了他。
二爷在家里闷坐了好几天,眼见外面的杨柳已经开始吐绿了。要是往年,春耕早就该开始了,想到这里,二爷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来到了村西头的旺财家,旺财和锁柱是同龄人,但是旺财不出去打工,这几年靠承包土地搞种植也挣了不少钱。进了门,二爷就对旺财说:“我年纪大了,没力气种地了,今年把地包给你吧。”旺财说:“那没问题,不过你那是山坡地,用不了机器,只能靠人工来种,没有承包费的。”二爷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承包人家的土地还不给承包费的,这不等于白给你种了吗?”
旺财说:“您老别生气,您那山坡地,买种子,买化肥,雇人工,全部算下来,一亩地也挣不上一二百块钱,如果再给你承包费,你忍心让我喝西北风啊!”二爷不再说话,只顾吧嗒吧嗒地抽烟,抽完烟,敲敲烟袋,默默地离开了。
二爷没有回家,又来到张老汉家。张老汉和二爷一样,年轻时都是种地的好把式,两人搭伙种了一辈子地,也算是老交情了。二爷开门见山地说:“老张啊,锁柱她娘病了,我都七十二了,一个人种不了地,我把这十亩地送给你吧,总不能看着这十多亩地打撂荒吧?庄稼人让地打撂荒,那是有罪,对不起祖宗啊!”张老汉说:“老哥呀,我懂得你的心思,也知道打撂荒是有罪,可我和老伴眼瞅着就奔七十岁,我们这把老骨头也不经折腾了。我和你一样,孩子出去打工了,我自己家的十来亩地还不知道怎么种呢。”二爷默默地回到家,卧病在炕上的二奶奶问他种地的事有着落了没有,二爷什么也没说,晚上自己喝了一顿闷酒,然后就倒头睡觉了。
第二天,二爷早早地起床了,来到院子里,把放了一冬的犁找出来修理了一番,然后来到牛棚,仔细查看了一下牛的缰绳。二爷自言自语地对牛说:“老牛啊,你跟了我十来年,如今没人能帮我,只有你能帮我了,我信得过你,没人牵你,你也能顺垄沟往前走。”老牛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二爷的心思。
二爷扛着犁,牵着牛,向村外的山梁上走去。那座山的北坡是张老汉的地,山的南坡,就是二爷的地,往年春天种地,中间歇息的时候,两位老汉就会凑到一起抽烟喝水唠家常。到了山梁上,二爷摆好了犁,套好了牛,蹲下来
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犁地的铁铧。当他站起身准备开犁的时候,猛地发现张老汉站在了牛头旁。二爷说:“你不去种你的地,到这儿来干啥呀?”张老汉说:“这种地哪能是一个人的事儿呀,来吧,我给你牵牛,你扶好犁,咱们慢慢种,能种多少是多少,我就不信这一春天,二十亩地咱们还种不完。”二爷额头上紧缩的皱纹一下子舒展了开来,他敞开了嗓子,大喊一声:“开犁了!”
这喊声久久地回荡在春天的山野里。
(有删改)
1.(理解文本内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二奶奶生病,不能帮二爷牵牛了,二爷到儿子家,求儿子和儿媳帮他种地。
B.锁柱没答应二爷的帮他种地的请求,但给了二爷两千块钱,说明锁柱还是孝顺的。
C.二爷最后决定自己带老牛去春耕,与老牛对话的情节,让小说带有一点感伤色彩。
D.文中张老汉和二爷的孩子都外出打工,可见外出打工赚钱在当下的乡村比较普遍。
B [B项,“说明锁柱还是孝顺的”错误,锁柱给二爷两千块钱,是不愿帮他种地,也瞧不起种地那点钱,不是体现他“孝顺”。]

2.(分析艺术特色)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二爷“急匆匆”“沉不住气了”“喝了一顿闷酒”等描写,说明二爷重视土地,将春耕看作是自己本分,舍不得放下。
B.小说多次借助矛盾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二爷与旺财的矛盾最为尖锐,旺财不给承包费导致二爷最终没把土地承包给旺财。
C.“外面的杨柳已经开始吐绿了”,借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时间的变化,衬托二爷焦急的心情,同时还有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通过二爷春耕时的一系列遭遇展示了乡村现状,引导人们关注乡村发展,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 [B项,“其中二爷与旺财的矛盾最为尖锐”错误。在小说中,并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无论是二爷与儿子锁柱和旺财以及张老汉的矛盾都反映二爷因为种地遇到的问题,其中并没有尖锐程度的区分。]
3.“庄稼人让地打撂荒,那是有罪,对不起祖宗啊”,这句话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二爷,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小说主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解析] ①“庄稼人让地打撂荒,那是有罪,对不起祖宗啊”一句中,二爷将让地打撂荒视为犯罪,将其等同于对不起祖宗,从中可以看出二爷将种地作为庄稼人的根本使命,是对祖先负责的事情。所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二爷对种地的重视,也反映出二爷作为一个农民的使命感。
②小说主要是通过二爷种地的艰难,指出了在如今农村中,种地的农民已经不多,农业的发展遇到了问题。二爷的这句话,恰恰点出了当今农村中因为缺少劳动力而出现让地打撂荒的现实,从而反映了小说对于农村应受到关注,农业应受到重视的主旨,暗示搞不好农业这一基础产业也是有罪的。
[答案] ①从人物形象上,这句话表现出二爷对种地的重视,作为一个农民,他将种地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所以认为让地打撂荒的行为是有罪的。②从主旨表现上,这句话反映了农业应受到重视的主旨,暗示搞不好农业这一基础产业也是有罪的。
4.小说以“迟到的春耕”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①小说以“迟到的春耕”为题,首先是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二爷已经年老,虽然种了一辈子地,但却因为二奶奶的病倒让他无法种地。通过他与儿子锁柱、村里的种粮大户旺财以及老伙计张老汉的商谈,最后终于种上了地,但已经较往年迟了些,故标题“迟到的春耕”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②小说“迟到的春耕”,讲述了二爷为了种地,先找自己的儿子锁柱帮忙,可是锁柱让二爷别种地了,说打工比种地赚钱多;无奈之下,二爷想把地承包给旺财,可是旺财不给承包费;二爷又想把地给老伙计张老汉种,可是张老汉也表示无力耕种。小说最后是二爷和张老汉两位老人合伙种地。总之,小说通过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二爷因为种地而经历的种种困难,反映了当今农村中,年轻人大部分进城打工,农村中缺少劳动力,即使有农用机械的帮助,也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正是通过二爷因为种地而经历的遭遇,引导人们关注乡村发展,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农业的发展。所以,这一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 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主要是围绕着二爷因为二奶奶病倒无法按时种地的故事展开,标题“迟到的春耕”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主要反映当今经济大潮之下的农业困境,引导人们关注乡村发展,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农业的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老屋的灯光
许道军
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一个人在家,种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买了房子,还给她开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会。
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的一切,我依旧在做。
事实上,母亲对我所有的付出丝毫不领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以后她不用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或者出家,断绝尘缘。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绝她的希望。
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
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不同。
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安静。我奔向村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母亲卧室前,咣咣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棂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间安静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拉开电灯,屋子里顿时亮起
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看我一眼,兀自转身回卧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是抱怨一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亮起灯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棂,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次地赶回老屋,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能够依旧亮起。
我们这个家族人丁不旺,命运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带领下,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与世无争,极度隐忍。我母亲来自另一个苦家庭。姥爷性格懦弱,舅舅不谙人情,母亲被迫像男人一样撑门户。她嫁过来后,立刻与这个家族格格不入。②她从不认同“吃亏是福”,只是问“为什么是我”或者“为什么不是我”。她曾独自与一个健壮的族人死磕到底,这个族人先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们都忍了,唯有她像愤怒的狮子,咆哮撕扯,奋不顾身,直到对方认错。
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的母爱。③我生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
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摆脱她的阴影,直到一步一步成为另一个她。作为母亲的反抗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渡过许多人生关卡。之所以能够多次坚持下来,完全是靠着身上流淌着的一股不管不顾的血性。这种血性,它只可能来自母亲。
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护母亲。
我的被保护人——骨子里最依赖的人——我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一旦失去强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就像当初与邻居死磕,不让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亲去世后她死命地种庄稼,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
有一年年三十,我们让她许个愿,她想了半天,认真地对我和爱人说:“我倒是也想多活几年,但会拖累你们,丢人现眼,活到七十岁就算了吧。”
她突然的“服软”让我们措手不及,当时我就泪奔了。现在我正式恳请:
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更不要向您的儿子低头。您已经在梦中给他亮了一千次灯,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给他开了一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
④您在,老屋的灯光就不灭;老屋灯光亮起,他就有家可归!
(摘编自《上海文学》2023年第6期)
5.(理解文本内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后,“我”之所以特别地照顾母亲,既是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
B.大舅的话其实话里有话,一方面劝“我”接受现实,同时也隐含有开导“我”放下道德包袱,不必一味迁就母亲的意味。
C.文中交代“我”和母亲的家族背景,揭示了造成母亲强势性格的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性格存在的合理性。
D.母亲年老后变本加厉地折腾,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要保护的现实,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骨子里的自尊。

A [A项,“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属于强加关联,不合文意。父亲去世后,“我”特别地照顾母亲,一是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还有就是对母亲的依赖和爱。]
6.(分析语言艺术)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选取“棺材”“坟地”作为类比对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围,也体现了“我”害怕母亲死亡的念头已经深入骨髓。
B.句子②将“为什么是我”与“为什么不是我”并举,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
C.句子③借助铺排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把想象中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母亲简单粗暴的行为对比,表达了“我”对温柔母爱的渴望。
D.句子④紧扣“老屋的灯光”这一兼有写实和象征特点的关键意象,以两个关系紧凑的复句收束全文,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B [B项,“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于文无据。画横线句子②强调母亲以个人利害为行事标准,拒绝“吃亏是福”的观念,并不能从中看出“我”的态度。]
7.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梳理概括。
[解析] ①依据“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可概括为: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
②依据“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可概括为: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
③依据“作为母亲的反抗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渡过许多人生关卡”可概括为: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渡过许多人生关卡。
④依据“一旦失去强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您给他开了一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可概括为: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
[答案] 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渡过许多人生关卡。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
8.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解析] ①要梳理这部分梦境描写的具体内容,分析梦境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文中写“我”急切地奔回老屋,表现出对母亲的牵挂担心,在梦中见面后又形同陌路,写出了母子间的心理隔阂,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作者借助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示出来;
②要关注这段梦境描写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梦境描写的功能,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正是这一认知促成了“我”对母亲情感态度的重大转变;
③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叙事特色和行文节奏,全文叙写母子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为写实,中间穿插“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虚实相生,有起有伏,使得叙事节奏有变化,行文更有张力。
[答案] 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牵挂担心又心存嫌隙。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③梦境与现实相互照应,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力。
谢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