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修辞 课件(共9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修辞 课件(共9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15:0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3张PPT)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修辞(比喻)
第1课时
1、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2、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复习目标
【1分钟】
1、修辞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考查特点:
考查形式上通常在某个情境中与词语(成语)、标点符号、语病、选用句式、补写等知识点相结合地考查,既有纵深的修辞句鉴赏,又有横向的近似文本比较,题型不断创新,但修辞和文本对应分析始终是考查重点。
考查内容上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辨析,也涉及修辞构成和效果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修辞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反套路趋向。
2、考查题型:准确辨别修辞手法(客观题)
分析修辞的特点与作用(主观题)
考点解读
【2分钟】
1、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比喻的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A、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B、甲和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知识梳理
【15分钟】
4、比喻的分类
类型 特点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甲像乙(一样)。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甲是乙。
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类型 特点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甲代乙。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í)。(毛泽东《七律·冬云》)
“虎豹”“熊罴”——强大的国际反对势力、帝国主义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提示】①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②带“像”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像”在句中也可能表示推测、举例、想象、比较等意思。
5、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5、答题思路
(1)准确辨别修辞手法
第一步:细读细析。细读文段,明了语境,根据语境,仔细分析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列举出语段中使用的所有修辞手法。
第二步:比对选定。将列举的修辞手法与各选项的内容逐一比对,排除错误项,选定答案。
(2)分析比喻修辞的构成与表达效果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②比喻内容(构成):将什么(本体)比作什么(喻体);或“本体是××”,“喻体是××”,“喻词是××”;
③效果分析:相似性表现,也就是分析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明代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B.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
C.数十万年前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永恒地将它凝固住,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
D.冬天,大地光秃秃的,它深深隐藏起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
C【解析】A“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这是比喻手法;
B“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是比喻手法;
D“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是比喻手法。
考题讲练
【10分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明珠”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历代人充满敬仰。
D【解析】原文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唐诗”比喻为“明珠”。
A.比喻。将惊涛激起的浪花喻为“千堆雪”。
B.比喻。用“秋霜”比喻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彩。
C.比喻。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抒发了对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的感叹,表达对西湖迷人景色的赞美之情。
D.借代。“眉”借代“首”,以摧眉表示低头。表现了诗人不卑不屈的气概。
3.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D【解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本体是“读书”,喻体是“法宝”。
A.“将军”与“都护”——互文。将军和都护的的角弓都无法张开,铠甲都冷得无法穿上。B.“潭水深千尺”使用了夸张。C.“道是无晴却有晴”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也关合感情的“情”。D.“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把雨比作浪,山比作桥,是比喻;雨随心,山着意,是拟人。
读书,是战胜绝望的法宝。
【2020新高考全国卷1卷】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
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1、句子把塞车的路比作粘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2、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
3、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粘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
【2020海南卷】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
③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
比喻的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2分钟】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抽象为具体;
3、化深奥为浅显。
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的结果一样。
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比喻,本体为与外界隔绝的旧中国,喻体为“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
A.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峻。
B,比喻。用“雪”比喻浪花。
C.借代。“戎马”是借代手法,代指战争。
D.比拟。以花鸟拟人。
当堂训练
【15分钟】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C【解析】画横线句:“坑”比喻害人的圈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丝竹”代指音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榆柳”对“桃李”,均是名词;“荫”对“罗”,均是动词;两句均是主谓结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梨花”比喻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偷眼”“断魂”模拟人的动作、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无论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切身权益,还是为了推动电商行业及预售制的良性发展,都不能让超长预售变成套路消费者的“坑”。
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3.文中画波浪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①构成:“杨柳青木版年画”为本体,“活化石”“百科全书”为喻体。(2分)
②效果: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年版年画历史积淀厚重,具有极高的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以及能够反映历史丰富多彩的风貌的特点。(3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①构成:本体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喻体是“一块坚硬的钢铁”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巨轮”。(2分)
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坚不可摧以及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发展的特点。通过这一比喻,高度赞扬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取得的辉煌成就。(2分)
【2024新课标Ⅰ卷】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18.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参考答案:1.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2.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3.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正确使用修辞(比喻)
1.概念:本体、喻体、比喻词
2.作用: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印象深刻
3.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板书设计
经过百年蓄力,我国影视创作厚积薄发,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伟大跨越,奏响了一曲激情奋进的时代主题曲。在众多题材类型中,革命历史题材最能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革命的峥嵘历程,如同一出由背景、序幕、高潮、结局组成的,既有文戏又有武戏、既有悲歌又有凯歌的历史大剧。它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和丰沛的情感基础。《党的女儿》《开国大典》《南征北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比喻具有的相似性。
构成:句子本体是“中国革命的峥嵘历程”,喻体为“历史大剧”,比喻词是“如同”。
相似性:二者都背景复杂、历程充满曲折和艰辛,都有成败得失;时间段较长;都以胜利而告终。
课后作业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修辞(比拟、借代)
第2课时
1、掌握比拟、借代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2、掌握比拟、借代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复习目标
【1分钟】
1、修辞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考查特点:
考查形式上通常在某个情境中与词语(成语)、标点符号、语病、选用句式、补写等知识点相结合地考查,既有纵深的修辞句鉴赏,又有横向的近似文本比较,题型不断创新,但修辞和文本对应分析始终是考查重点。
考查内容上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辨析,也涉及修辞构成和效果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修辞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反套路趋向。
2、考查题型:准确辨别修辞手法(客观题)
分析修辞的特点与作用(主观题)
考点解读
【2分钟】
1、概念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2、特点
比拟是以人的联想为基础,通过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不同属性转嫁的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方式。
知识梳理
【15分钟】
(一)比拟
3、分类
①感情性格的转嫁。把人的感情性格转用于物上。如: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袁鹰《井冈翠竹》)
②动作行为的转嫁。如: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③称谓的转嫁。把用于人或物的称谓转用于物或人上。如:英雄的纪念碑啊,你可曾看见,此刻,在北京,在全国,在全世界,为失去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在哭泣,在沉思,在焦灼不宁。(韩瀚《写在祖国的江河和土地上》)
④抽象转嫁于具体,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如:他们已经挥动竹枝扫把,在默默地扫着、默默地扫着了。好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接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古华《芙蓉镇》)
4、作用
使表达形象生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让人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爱憎之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运用“比拟”的三个注意点:
(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2)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3)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拟物的运用
人当作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例如: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小飞蛾说:“艾艾!你不去看看你姥姥!”艾艾说:“我不去!初三不是才去过了吗?”张木匠说:“不去就不去吧!好好给我看家!不要到外边飞去!“
甲物当作乙物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把”诗篇”比拟成能够生根发芽的植物)
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把“闪电的影子”比拟成蜿蜒游动的一条条火蛇)
有时候起了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把“狂风”比拟成可以打人的东西)
抽象概念当作物
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把“公理”这种抽象概念比拟成能卖几块钱一斤的东西)
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情意"比拟为可以"栽种"的植物)
比拟同比喻的区别是:
比拟是摹拟,仿照“拟体” (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比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是把拟体的特性"强加"给本体,重在"拟";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是打比方,构成的客观基础是相似性,是以喻体喻本体,重在"喻",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出现,也可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
1、概念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2、作用
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凝练,语言富有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借代
3、分类
①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指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②具体代抽象。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借“烽烟”代指战火。
③专名代泛称。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④部分代整体。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用船的“帆”代指船。
⑤材料、工具代本体。如:待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刘绍棠《榆钱饭》)“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借代与借喻的区分技巧
(1)看实际上是两种事物还是一种事物。借喻所用的喻体和本体是两种事物,而借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原来事物的一部分来指代该事物。
(2)看二者构成的基础。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本体和喻体这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而借代中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却基本上指的是同一事物,构成借代的基础则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关性。
(3)看能否变成明喻。凡借喻大都可以变成明喻,而借代则不能。
(三)答题思路
1、比拟答题思路:
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某某(事物)人格化,将 拟写成 ;
②赋予 (事物)以人的情态、动作、思想等;
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分析句中的体现拟人的具体部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借代答题思路:
借代+借代解读(拿什么代指什么)+表达效果(相关性分析)
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琴艺术在丰富多彩的唐乐中,绝不是取悦于喧闹的殿堂宴饮歌舞场合,而是企求在“简静”的意境中表现内在的情思和感受,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超越尘世的音乐境界。
B【解析】原文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A.对比。B.拟人。C.反衬。D.夸张。
考题讲练
【10分钟】
相比原貌呈现、古词新唱,“中国风”歌曲更多的是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或典故,创造性演绎为新的故事。比如歌曲《半城烟沙》中“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的歌词,就化用了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词句,又并非简单堆砌,而是融汇创造,使作战时的骁勇情景如在眼前,同时又刻画出战争无法避免的无奈心理。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解析】画线句中的“金戈铁马”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武器、马匹代指战争。D项是借代,“丝竹”代指“音乐”。A项是对偶,“沧海月明”对“蓝田日暖”;“珠有泪”对“玉生烟”;B项是比喻,把高亢的乐声比喻为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C项是比喻,将平静的水面比喻为“未磨之镜”。
【2021·全国甲卷】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①构成:文中把棉花吸收充足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拟作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
②表达效果:拟人手法使表达形象生动、比较活泼;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留住历史的“纽带”。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修村史、扬村风,久久为功,方能将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保护下去。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1)构成:“耕耘桑梓”代指农事,“烟火百态”代指农家生活百态。
(2)表达效果:“耕耘桑梓”“烟火百态”以实代虚,把“农事”“农家生活”这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笔简洁精练;引人联想,增添了特有的情味,投射出了村民对家乡农家生活的感怀。
课堂小结
【2分钟】
比拟的作用:
借代的作用:
使表达形象生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让人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爱憎之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凝练,语言富有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一个人如能经常沉下心来,静静凝思一番——即使忆起美色,也能爱而不淫;见到皇冠,也能羡而不妒,时时处处都能以一副体谅同情的襟怀临之,而同时又能欣于所遇,安于现状——如能做到这点,那岂不是真的参透德行睿智,永臻于幸福之境吗?
1.下列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借代。A.拟人、借代。B. 借代。(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铁衣,铠甲,代指战士。玉箸,玉制的筷子,这里用以形容妇女的泪流。)C.借代、互文。D.比喻、夸张。(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当堂训练
【15分钟】
作为一种大名鼎鼎的芳香药草,素有“香草之后”美称的薰衣草毫无疑问是靠香味扬名立万的。自然界的芳香植物不胜枚举,薰衣草为什么就能从中脱颖而出,受到人们的特殊青睐呢 这首先自然是得益于它那特别浓烈的香味。不过,假如你因此认为薰衣草只是凭借它那特殊的香味诱惑你,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薰衣草不仅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极富文化魅力的植物,甚至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2.下列各项中,使用了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解析】画横线句子中,“诱惑”一词来修饰薰衣草,赋予了薰衣草以思想情感,所以此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D项中“花溅泪”“鸟惊心”使花、鸟具有了人的情态,所以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了设问手法;B项,使用了夸张手法;C项,使用了夸张手法。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
20. 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4 分)
①“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2分)
②效果:“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2分)
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运用拟人。“喘不动气”赋予地以人的动作和神态,将地当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地通人性的特点;②“不爱长”赋予庄稼以人的心理,长辈们把大地当作孩子一样看待,生动形象地表明长辈们对土地的怜惜(怜爱)之情,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亲密。③拟人生动有趣,符合长辈同小孩子讲道理时迎合小孩子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口吻。
正确使用修辞(比拟、借代)
1.比拟:拟人、拟物
2.借代:区分借代与借喻
板书设计
1.看实际上是两种事物还是一种事物。
2.看二者构成的基础。
3.看能否变成明喻。
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
21.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
②“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
③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
课后作业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修辞(夸张、对偶)
第3课时
1、掌握夸张、对偶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2、掌握夸张、对偶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复习目标
【1分钟】
1、修辞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考查特点:
考查形式上通常在某个情境中与词语(成语)、标点符号、语病、选用句式、补写等知识点相结合地考查,既有纵深的修辞句鉴赏,又有横向的近似文本比较,题型不断创新,但修辞和文本对应分析始终是考查重点。
考查内容上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辨析,也涉及修辞构成和效果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修辞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反套路趋向。
2、考查题型:准确辨别修辞手法(客观题)
分析修辞的特点与作用(主观题)
考点解读
【2分钟】
(一)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分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如: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知识梳理
【15分钟】
【特别注意】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里的水似的喷射出来”,此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此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如在科学性文章中就不适合运用夸张。
(二)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2、分类
①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朝解缙对联)
②反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二)对偶
3、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事物间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特别提示】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句对得并不很工整,其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
(三)答题思路
1、夸张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之大/之深/之强……或……之小/之弱……;
②突出了......怎么样的特点,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答题思路
2、对偶的构成和效果
①构成特点:“×××××××”和“×××××××”都是并列式的(n、v、adj、数量词)性词组//结构,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若是对联要加一句“仄起平收”}
②表达效果: 形式上,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如果是对联要加一句“对仗工整”};
语言上,语言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富有感染力;
内容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强调了.....。
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1)构成:将松涛声夸大成聚集了五百年内的声音同时爆炸。
(2)效果:①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
②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
考题讲练
【10分钟】
【2021·新高考Ⅰ】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①“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与“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结构相同且字数相等。“剪纸灯谜”对应“秧歌花鼓”,“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传播时代精神”,意义紧密相连。
②本对偶句上下联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语言凝练且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
夸张的表达效果:
对偶的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2分钟】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集中鲜明地表现相关事物间的关系;使事物间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奋斗不息。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①构成:对仗工整。字数相等,前后分句皆为八个字,构成一组句子;词性相对,“精神”对“历史”,名词相对,“传承”对“铭记”,动词相对;结构相同,分句主干都是主谓结构;意义相关,强调了“铭记历史”与“传承精神”的内在关联。(3分)
②表达效果: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义。(2分)
当堂训练
【15分钟】
在云南,乘坐米轨小火车观光游览,是其特有的一种游玩方式。随着小火车慢悠悠向前行驶,窗外的景色以如歌行板的节奏,过来又过去。尤其是平坝的田里,一派油绿,尚未成熟的火龙果,如拳头般大,或如饭碗大,让游客们嗅到了它成熟的香味,往往不自觉地舔了舔嘴角的流涎。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在火龙果“尚未成熟”时,游客们就“嗅到了它成熟的香味”,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
②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云南特产火龙果的诱惑力、游客陶醉于小火车外的风景和火龙果中的神态,激发了读者对乘坐米轨小火车观光游览云南的兴趣。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比喻。将声音比作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声音细微悠长。
②“穿云裂石”,用“穿”“裂”来夸张,突出歌声高亢嘹亮与震撼人心;“听者心血为枯”,用心血枯竭来夸张,表明了聆听者被音乐吸引,沉湎其间不可自拔的境界,突出歌声感染力强。
正确使用修辞(夸张、对偶)
1.夸张: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2.对偶:正对、反对、串对
板书设计
古时的黄鹤楼是文人骚客聚首之地。五月登楼,望短笛之梅,落瓣于芙蓉雪浪;九月凭栏,看长亭之柳,寄舟在米市渔街。弄笔者对此,各有各的感悟:托兴寄情,写忧患文章者有之;叹乡关无觅者,更是不少。
对偶具有对称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4分)
①在形式上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都是一个偏正短语后接两个动宾短语。
②在内容上前后两句意义对称,表达意思相近,即无论何时,文人骚客都乐于登上黄鹤楼。
课后作业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修辞(排比、反复)
第4课时
1、掌握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2、掌握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复习目标
【1分钟】
1、修辞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考查特点:
考查形式上通常在某个情境中与词语(成语)、标点符号、语病、选用句式、补写等知识点相结合地考查,既有纵深的修辞句鉴赏,又有横向的近似文本比较,题型不断创新,但修辞和文本对应分析始终是考查重点。
考查内容上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辨析,也涉及修辞构成和效果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修辞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反套路趋向。
2、考查题型:准确辨别修辞手法(客观题)
分析修辞的特点与作用(主观题)
考点解读
【2分钟】
(一)排比
排比的定义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可以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丰富感情的修辞方法。
例: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来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
排比的种类:短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
排比的作用: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知识梳理
【15分钟】
(二)反复
1、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可以只反复两次,也可以反复多次。
2、分类
①连续反复。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②间隔反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陶世龙《时间的脚印》)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排比和反复的全部
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多个相似的语句来加强语势的修辞手法,它能够使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富有节奏感。例如,“爱心是一滴水,能滋润人的心灵;爱心是一盏灯,能照亮黑暗的道路;爱心是一首诗,能抒发人间的真情。”通过排比,将爱心的美好和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反复则是一种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突出重点,强化情感,使读者对所强调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我的梦里,母亲总是反复出现,她的笑容,她的眼神,她的爱。”通过反复使用“她的”,强调了母亲的爱和温暖。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反复着重于词语或句子的相同,而排比着重于结构的相同或相近。而在字面上只允许部分词语重复,不能全部重复,还可以一个字都不重复,只是句式一致就行。排比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强烈、更奔放,语言更有气势。
(三)答题思路
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结合语境、句子结构与含意,从特征入手,按要求对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懂语段。读语段,明大意,了解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第二步:推敲结构。根据语境,推敲句子的结构与意义,准确把握句子的含意。
第三步:分析修辞。按照要求,根据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类型、作用等,联系句子的含意和语境组织语言作答。
(三)答题思路
排比的构成和效果
①构成:“......”“......”“......” ,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 成分排比。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先分析句子特点),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内容上,一气列举了x种......,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或:通过每句的关键词语具体分析表达的内容)突出了......,表达了......情感。
如果排比句子中有相同的语句,要将相同语句写出来,其他的词性或者结构相同的成分一一列举,再写以上内容。
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气壮山河,指导员梅生退伍了又身在战场上,老兵雷公壮烈牺牲在对敌厮杀中,战士杨根思坚定地伫立在硝烟里,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手法,请简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①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意义一致。“指导员梅生”“老兵雷公”“战士杨根思”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虽然行为不同,但都是战场上的英雄。(3分)
②三组句子排叠而出,突出了英雄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形象,深化了文意;节奏强劲,增强了气势。(2分)
考题讲练
【10分钟】
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构成:句子中的“古塔”和“宫殿”分别重复强调了三次,体现了反复咏叹的特点。
(2)效果:①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了所爬的古塔、宫殿之多,与下文的“我累了”照应;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出开封城历史年代的久远以及它灿烂辉煌的过去。
排比的表达效果:
反复的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2分钟】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
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2022·新高考2卷】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当堂训练
【15分钟】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可能是书画,承载古人喜怒哀乐;一面可能是空白,留予后人思考填充。如今,折扇已变成一种情绪或文化的载体,是对生活的美化和装点,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反复是“一面……一面……”,叙说折扇扇面表现的内容,强调了折扇扇面的丰富内涵和其承载的独特的文化意蕴。
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①构成:三个“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内容上,一气列举了画面中三种不同的景物,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突出了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正确使用修辞(排比、反复)
1.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反复:表达强烈情感;格式整齐有序,韵律美
板书设计
除夕之夜,天地设宴,红火是底色。满斟着草木芬芳,为国泰民安举杯,为寰宇澄明举杯,为风调雨顺举杯。高举的酒杯满斟了亲情和祝福,过去一年所有的美好与不美好在这一刻无足轻重。所谓过年,就是释然后的又一轮背负和耕耘,就是一股脑地将内心倾倒干净,然后再盛满纷杂的世事。过年就是过岁,让前脚和后脚一起迈进好运和吉瑞。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拟人:“天地设宴”句将天地人格化,赋予天地以人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除夕之夜中国大地设宴欢聚的热闹氛围;
②反复:“举杯”连续三次使用,一唱三叹,强化了感情,写出了人们祝福时的饱满激情。
课后作业
课前提问(1分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 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修辞(设问、反问、通感)
第5课时
1、掌握设问、反问、通感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2、掌握设问、反问、通感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复习目标
【1分钟】
1、修辞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考查特点:
考查形式上通常在某个情境中与词语(成语)、标点符号、语病、选用句式、补写等知识点相结合地考查,既有纵深的修辞句鉴赏,又有横向的近似文本比较,题型不断创新,但修辞和文本对应分析始终是考查重点。
考查内容上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辨析,也涉及修辞构成和效果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修辞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反套路趋向。
2、考查题型:准确辨别修辞手法(客观题)
分析修辞的特点与作用(主观题)
考点解读
【2分钟】
(一)设问
1.概念:为了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作回答。
2.分类
①自问自答。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问而不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作用:①突出文章的重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②可使行文有波澜,收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知识梳理
【15分钟】
(二)反问
1.概念: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分类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且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中。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3.作用:①加强语气,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②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
(三)通感
1.概念: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2.作用:具体形象、生动可感,生动形象,增加语言的文采。
3.示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答题思路
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结合语境、句子结构与含意,从特征入手,按要求对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懂语段。读语段,明大意,了解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第二步:推敲结构。根据语境,推敲句子的结构与意义,准确把握句子的含意。
第三步:分析修辞。按照要求,根据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类型、作用等,联系句子的含意和语境组织语言作答。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啊,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通感”能够突破感官局限,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5分)
①“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表现了雨声的缓急相间、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
②“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恰切地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
考题讲练
【10分钟】
【2022·新高考1卷】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将“失败意味着什么”设为问句,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对失败的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和探究,使语段具有说理性;
②使用排比句进行作答,不仅明确突出了问题答案,还强调了失败背后科研人员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转机,突出表现航天工作者工作的艰辛,同时,感情逐层递进,增强了文章的语势。
河北正定的常山战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岁的老艺人张书社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走南闯北,从村镇里的田埂街头、庙会庆典走上了各地甚至国际的大舞台。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哩!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摇曳的雉鸡翎,妩媚多姿;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
②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文对“高照”的描写。
③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极具魅力。
设问的作用:
反问的作用:
通感的作用:
课堂小结
【2分钟】
①突出文章的重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②可使行文有波澜,收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①加强语气,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②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
具体形象、生动可感,生动形象,增加语言的文采。
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最难走的是上坡路,最关键的是最后一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关头,为什么执着地向贫困堡垒一次又一次冲锋?为什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反而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使命担当。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村子里有了第一座厕所,穷乡僻壤建起了产业园,闭塞的山区驶来了高铁……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提醒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
②突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使命担当,使句子更有说服力。
当堂训练
【15分钟】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声情并茂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①构成: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2分)
②效果:“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3分)
正确使用修辞(设问、反问、通感)
1.设问:自问自答;问而不答
2.反问: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3.通感:移觉
板书设计
战争就意味着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他们用汉朝的战争悲剧,控诉唐朝皇帝因没有能力平息边疆的战火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影射宠爱杨贵妃的唐明皇,用作例证阐述“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的观点,增强了语言的文化韵味。
(2)“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这一反问,承接前一句的引用,构成类比,揭露了唐朝皇帝和汉朝皇帝“一样的荒唐”的事实,语势强劲,言简意明。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