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会用教材素材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会用教材素材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15: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025高考写作
专案 用教材素材
现代文原味素材
1.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
“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钟扬的同事回忆道。病好以后,大家都以
为原本忙碌的钟老师可以调整一下超负荷的生活节奏,“收敛一点”。没想到的是,
他变得更加拼命了。
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
下午3点半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5点跟西藏大学的同事和研究生处理各种学
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项申请书,深
夜1点开始处理邮件,深夜2点上床睡觉,凌晨4点起床,4点半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
学考察。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
大学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
(1)钟扬亲身跋涉于青藏高原之上采集种子,他的调查研究均来源于实地考
察,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钟扬的一生,是在青藏高原上追寻种子的一生,本则素材也是“一生只做
一件事”的代表。钟扬奉献一生,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与发展。
(3)钟扬是一位为了理想无私奉献的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种子事业当
中,并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时光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示例一】要想达到目标,就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专注的力量。《劝学》用螃蟹
和蚯蚓的事例作比,“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而“蚓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生动地表明专注的重要性。
顾方舟带领团队专注于脊灰疫苗的研发,甚至以身试药,终于研制出疫苗糖丸;航
天员邓清明虽一次次落选,但一次次为飞天做准备,最终圆梦,奔向星辰大海;植
物学家钟扬一生扎根于青藏高原,为我国种子库的完善、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身处有为时代,更应该立下长远而坚定的鸿鹄之志,
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努力奋斗。
【示例二】欲成“材”,应与时俱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儒文盛
行之时,范仲淹寒窗苦读,划粥断齑,终成一代名相;封建制度濒临瓦解之际,张
謇弃文从商,开办工厂,终成实业大家;国家蓬勃发展之际,钟扬在青藏高原收集
4 000多万颗种子,为国家提供重要的生态安全储备资源……他们都以自身之小我融
入社会之大我,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领域、行业来树立理想,而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终究会走入社会领域,
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只有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贴合,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统一,我们才能真正奔赴自己的远大前程。
2.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
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
“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
…………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
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
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
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
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
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为小标题,写了袁隆平在面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这道世界性难题时所表现出的敢
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突出了他作为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第三部分则以“事
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为小标题,写了袁隆平针对不顾农民利益和事实贬斥杂交稻的观
点,以“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以及具体的数据进行了回复,充分否定了
不实观点,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尊严。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
理。当我们写与真理、创新主题相关的作文时,可以使用本篇课文中的相关素材进
行深入论证。
【示例一】追求理想需要勇气,正如《孟子》中所云:“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份勇敢,让我们在众声喧哗中坚持自我,在异议纷飞中坚守信仰。追求理想还需
要坚忍,那种“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的坚忍,能助我们不断攀登高峰,突破创
新。稻花香中,听取蛙声一片——这普通的田间场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
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此,他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
可乘凉。在理想的支撑下,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
稻梦”。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正因为勇于追求理想,袁隆平团队将在沙漠里种植
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也因为勇于追求理想,这样的“神话”还将继续。
【示例二】创新造就美好生活。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平的水稻事业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勇于挑战超越的过程。他打破传统束缚,不
惧艰难,勇于探索,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水稻种植的奇迹。创新无
止境,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贝聿铭最具争议性的设计,当属巴黎卢浮宫新馆的设计。
一开始,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图案遭到了专家学者和巴黎居民的强烈反对,但贝聿铭
认为,除了尊重卢浮宫的传统,也必须考虑改变。时间证明,玻璃金字塔成了巴黎
的新特色,法国人将卢浮宫金字塔当作自己国家的珍宝,而贝聿铭也一举成为闻名
世界的建筑大师。创新意识也贯穿于他之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
3.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百货大楼。
嗬,糖果组的柜台前好热闹!人们拥挤在柜台前,看一位戴着劳动模范胸章的
老售货员卖糖果。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
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顾客们悄悄议论道:
“他就是劳动模范张秉贵!”
“你瞧他拿糖,一抓就准。”
“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
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
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
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结合这句话,我们很容易理解张秉贵“一抓准”
“一口清”的过硬本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一团火”的热情服务所表现出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张秉贵就像是神州大地上一团燃烧着的火焰,温
暖他人。
【示例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工作时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张
秉贵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节约时间,解决购物排队的问题,找来跟糖果差不多分
量的小石块,来回称重掂量,寻找手感,常常练习到深夜,最终练成称糖“一抓准”
的技艺;他抄下上百种糖果的价签,自己绘制表格,苦练心算本领,再用算盘检验,
一遍遍地心算,一遍遍地检验,终于练就算账“一口清”的绝活。被称为中国航空发
动机制造行业的“天工”的洪家光,为了更好地磨炼自己的技术,直接卷着被褥住进
了车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练就了误差仅有0.002毫米的打磨功夫,成了车
间里最优秀的技术人员。他们用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精神走出了精益求精的“匠心
之路”。
【示例二】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
暖人民群众。”一进柜台,张秉贵就像战士进入阵地,用热情洋溢的态度接待每一位
顾客。当“为民”成为习惯,情怀才有土壤。人民的好代表申纪兰,对党忠诚,一心
为民,与群众手挽手冲进齐腰深的洪水里抢救集体的羊;天寒地冻,她带领群众放
火炮、抡大锤、背石头,吃在工地,住在工棚,治理了西沟村的七条干沟。“最美奋
斗者”李素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
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
人”。他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进了生命,谱写出一首首新时代的奋进之歌。
4.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
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
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
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
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
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
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
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封闭、守旧、逃避现实。别里科夫身上最鲜明也最怪诞的特征,就是套子。他
把包括自己身体和精神在内的一切东西都装在了大大小小的套子里,即便是一把削
铅笔的小刀。关于套子的作用,小说里有答案——“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使他
借此躲避现实生活”。所谓套子,对于别里科夫而言,就像是乌龟身上的壳,是躲避
危险的屏障。而危险,则是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变化、意外,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
不合规矩的事”。可见,别里科夫是一个被契诃夫将保守性格极度夸张化的漫画式人
物,他守旧——墨守老规矩,封闭——拒绝新事物,死板——不肯变通,顽固——
不愿改变。有以上性格特征的人物,都可以从别里科夫身上找到影子。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要求是否合理,要看“安静”的定义,还有衡量“打扰”的
标准。如果所谓“安静”,指的是别里科夫在套子里与现实隔离的生活,而“打扰”是
打破隔离,让人正视现实的努力,那么“不被打扰的安静”最终导致的是自我的封闭
和对一切新事物、新发展的拒绝,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所谓“安静”是院士邵峰
所说的“发现新的东西,一点点接近生命的真相”,是实验室里的心无旁骛,而“打扰”
是实验室外五花八门的“光环”和“诱惑”,那么“不被打扰的安静”就会让探索者的人
生变得纯粹,进而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5.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
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那雪正
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
钱。”……
…………
……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
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
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毅然反抗,最终蜕变。作为《水浒传》“逼上梁山”主题的集中体现,《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一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陆虞候等人的处心积虑和步步紧逼之下,
林冲终于一步步摆脱隐忍偷生的苟且,最终毅然走向反抗。写作时运用此素材,可
以突出“反抗”在困境面前的价值意义,也可以关注林冲的性格成长与最终蜕变。
【示例一】在困境中的反抗,是人性中最坚忍的力量。这不仅仅是对外在敌人
的挑战,更是与自我信念的较量。风雪夜,山神庙里,听闻真相的林教头怒不可遏,
一杆花枪挑破凛冽风雪!此时的林冲,当真是“豹子头”,威风凛凛。这反抗,是对
世间不公的反击,是对正义的坚守。在困境的深渊中,他如凤凰涅槃,以不屈的反
抗重燃内心的火焰,以心灵之光照亮前行的方向。
【示例二】追梦路上的绊脚石,有时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优柔寡断导致
无法抉择,得过且过则会影响判断,与自己博弈,方能成长。林冲战胜一味隐忍的
自己,不再过等待雪晴后唤个泥水匠修理草屋就算凑合的日子,不再在小人的算计
和迫害中苟且偷生。他在熊熊燃烧的烈火前涅槃重生,最终提起枪,投梁山而去。
在压迫中觉醒,在觉醒后蜕变,他战胜了过去的自己,于山穷水尽之时寻得一线生
机。若最初的梦想和荣光不再照耀未来穷尽千山万水的漫漫长路,我们将止步于过
去的黑暗,徘徊不前。而唯有在困境中觉醒,在痛苦中蜕变,方能战胜自己,获得
成长,方能行稳致远,无远弗届。
6.必修下册《变形记》(节选)
格里高尔若要直立起身子通过门道,那就得做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动作,父亲哪
会允许他这样慢慢准备呢。相反,他大喊大叫地催促着格里高尔往前走,仿佛这里
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障碍似的。现在格里高尔身后的嘈杂音再也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
的声音了,现在真的不是闹着玩的了,格里高尔不顾一切地往门里挤。他抬起身体
的一侧,斜躺在门框里,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
痕。不久他就卡在门里,靠自己再也动弹不得了,只见另一边的小腿颤抖着空悬在
那里,另一侧的腿被压得疼痛不堪——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
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
一钩,关上了门,接着,家里终于寂静了下来。
《变形记》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人
们生活节奏加快,物质变得丰裕,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人情淡薄如纱。
《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
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通过格里高尔这一角色的悲惨遭遇,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
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生活
境遇,有助于考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变形记》的主
题为工业时代中人的异化,由此我们可以拓展得到以下写作角度:消除偏见与歧视、
在困境中确认生命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
【示例一】正视外在偏见。《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进入人生的甲
壳中,他与周遭一切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现实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遭到别
人的冷眼相待,我们不能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那样作茧自缚,而要
勇敢突围。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走出了与切身利
害相关的小天地,不在意世俗的目光,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同时吸收来
自天地万物的能量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当我们有了勇于突破自我、敢于探索未
知、不惧世人偏见的勇气与智慧,以平等的姿态去与世界对话,我们才能真正融入
这个世界,达到物我相谐的境界。
【示例二】在困境中确认生命的意义。人生是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我们总会
在某个时刻遭遇困境,面临挑战。有时困境并非坏事,它如同磨石,磨砺我们的意
志,使我们更加坚忍;它又如同明镜,映照出我们的弱点,促使我们成长。《变形
记》中的格里高尔变身甲虫,《促织》中的主人公及其儿子身受官府层层重压,他
们被生活异化,是艺术夸张的典型。但只要身处现实生活,哪有人不面临来自生活
的挤压与挑战?生存的困境、成长的难题、学习的艰难,当这些压力袭来,我们唯
有构建起来自我们自身的张力,走出困境,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重获新生。如何
构建来自我们自身的张力?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并确信自身的存在,即找到对待自
己、对待他人、对待学习、对待社会的价值观,从而在精神上成为“真正的自己”。
7.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
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
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
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
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
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
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
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焦裕禄走马上任了。他面对重重困难,下定决心要改变兰考的面貌,把共产党人在
困难面前决不退缩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焦裕禄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
道理,他以严谨务实的调查研究精神,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亲身体察群众的生活疾苦,通过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
资料,为制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生可将这则素材运用到与
直面困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责任与担当等主题有关的作文中。
【示例一】常怀责任心,千秋伟业存!焦裕禄在兰考的土地上,身先士卒,敢
于担当,一心为民。鲍卫忠扎根边疆,把别人的难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守护法律的
公正。这两位时代的楷模,用他们的行动与人生,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真谛,为后
人树起了精神的丰碑。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铮铮誓言,到陆
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铿锵之音,再到青年毛泽东“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豪言壮语,都展示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应向他们学习,勇于承担责任与使命。
【示例二】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车轮滚滚向前的关键引擎。在面对困难与挑战
时,如果我们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就能更好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如焦裕禄同
志一样,他面对沙丘、涝洼窝和碱地时,不是唉声叹气,而是用创新的眼光寻找解
决之道,化荒芜为绿洲,既改善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同样,从机械化到电气化,
再到信息化,创新思维的火花点亮了社会进步的灯塔。当今的我们,面对的是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要想在这场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手握创新之石,擦出希望
之火,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让我们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勇敢探索,锐意进
取,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8.选择性必修上册《百年孤独》(节选)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
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一开始没人在意。恰
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
间总不够用。……
…………
还是奥雷里亚诺想出了办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帮助人们抵御失忆。……没
过几天,他发现自己对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器物都叫不出名来。于是他依次注明,这
样只需看一下标签就可以辨认。……就这样,人们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
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历史不应遗忘,你我不能“失眠”,马尔克斯在小说中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阐
述了这一道理。失眠症的可怕不仅在于让人不知疲倦,无法入睡,更在于它会引发
失忆——忘记自我,忘记生活,甚至忘记历史和文化。“贴标签”能够让人记住事物
的用途,但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一个民族和国家若在文明的洪流中忘记历史和文
化,失去了历史和文化,就会真正如失忆般消亡隐匿。我们要记住历史、总结历史。
【示例一】遗忘是另一种消亡。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写道:“欲知大道,必先
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足见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如果说一
个人的死亡分为肉体的死亡和在他人记忆中的消亡,那么国家也是如此。马尔克斯
在《百年孤独》中以失眠症对马孔多的影响警示世人:不要在时间的河流中忘记历
史,“标签”生活终究会因文化和历史的消亡而失去意义。
【示例二】一个国家不能只顾往前走,还要回看来时路,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百年孤独》里,马孔多的灾难正在于人们的遗忘与麻木,忘记了历史,未来更无
方向可言。历史的存在能够让我们吸取经验,也能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而忘记历
史,会使人重蹈覆辙。
9.选择性必修中册《玩偶之家》(节选)
娜拉 说不上快活,不过说说笑笑凑个热闹罢了。你一向待我很好。可是咱们的
家只是一个玩儿的地方,从来不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
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我的孩子又是我的泥娃娃。你逗着我玩儿,我觉得有
意思,正像我逗孩子们,孩子们也觉得有意思。托伐,这就是咱们的夫妻生活。
…………
娜拉 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
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
是这么说的。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
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
《玩偶之家》是1879年易卜生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这部话剧除了歌颂女性敢
于和传统决裂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肯定和歌颂女性的生命觉醒。娜拉看到丈夫的冷
酷无情和自私虚伪后,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她喊出自己只是
丈夫的“玩偶老婆”、父亲的“玩偶女儿”时,这意味着娜拉正式进入觉醒阶段。娜拉
开始呐喊“首先我是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这是她与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开
始决裂的号角,也是她开始追求独立人格的宣言。娜拉的生命觉醒,就是从这一次
呐喊开始的。这或许也是易卜生内心对“真正的人”最初的向往,于是他在这部话剧
里,通过娜拉的女性视角,饱含深情地呼唤生命个体的觉醒和复归。
【示例一】呐喊是勇气,彷徨是必经之路。在漫长而艰难的觉醒年代里,谁的
生命不需要呐喊?谁的前路里没有彷徨?当娜拉意识到自己只是“玩偶”,她毅然决
然地出走,用最决绝的方式和过去挥手告别。站在人生的新起点,过去她不愿再回
去,但前方她也不知通向何方。生命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用尽所有
力气四处突围,找寻新的出口。娜拉出走不是结局,而是开始,是女性渴望平等、
自由和独立的开始,是一个生命觉醒的开始。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在呐喊,鲁迅笔下
的“娜拉”在彷徨。呐喊是勇气,是冲破铁屋子的决心,而彷徨是离开铁屋子后的漫
漫长路,是每一个觉醒的生命的必经之路。
【示例二】世间如此纷繁,在亿万人群之中,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应拒绝依
附于他人而存在。屈原身处楚国宫廷,却不愿依附权势,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最
终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他的坚守,使他成为历史的丰碑,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娜拉不愿再当依附于家庭和丈夫的“玩偶”,她高喊着“首先我是一个人”“至少我要学
做一个人”,摔门而去。她的决绝,使她成为人性觉醒的先驱,鼓舞着万千被压迫的
女性。拒绝依附他人而存在,是为了发现真正的自我,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
的个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