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8 19: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交流以各种符号为中介,个人通过解读代表对方的行为符号做出反应,实现互动。在身体线索缺失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表情符号作为身体语言的替代品应运而生。表情包是一种新的、极具风格化的网络表情符号。它的生产与传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出于表达情感与追求个性的目的。它不仅是网络时代中青年人肢体语言的替代品,也是一种日常文化实践。
斯蒂芬森认为人们进行传播活动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游戏场景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缓冲空间,它就像双引号,借用第三者的表情、姿态和语言,仿佛你是不需要负责任的,在表情包的语境氛围里,我们表达在现实社交中因约束而不敢展现的一面,并且不必为此种“任性”付出成本。表情包的人际交流以游戏情景的确认为前提,以这一逻辑来审视表情包的话语风格,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表情包中一些文本会展现出一种出奇张狂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被现实容忍的嚣张态度,在表情包亚文化中被视作个性和趣味;一些带有戏剧化、夸张化的动作和表情,被看作好的素材。表情包开启了“第二种生活”,被拼接、恶搞后的形象如同“小丑”纷纷登台演出,成为拥有多重人格的自己。那些直抒胸臆的甚至超现实的表达都是狂欢里值得褒奖的演出。对于表情包亚文化社群中的人而言,深植于情境和文化的解码过程会使彼此产生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喜悦,而对于圈子外的群体,表情包则更像是场灾难。
表情包文化所实现的不仅仅是一些流行的段子和图片的组合,它具有既解构又建构的创新能力,通过挪用、拼贴、同构、颠覆、破坏,传达出富有意味的“反讽”风格。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的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表情包的真实含义,甚至有时是说此指彼,正话反说。在这个海绵般的载体内,情感和态度的传达微妙而多元。詹姆逊认为,这是“透过种种借来的面具说话,假借种种别人的声音发言”。它成为非主流群体最经常使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既对主流文化做出适应,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以新的语境挖掘被人们忽略的矛盾与张力,是一种安全和巧妙的解构手段。
(摘编自杨嫚《网络表情包的亚文化风格构建: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
材料二:
社交媒体时代,表情包作为交际双方的表情指代,主要以非语言形式介入交际双方微观层面的情感交流中,需要彼此切实感知各自的情感状态,在完善的传播流程与机制作用下进行情绪分享,进而引发共鸣共情,实现人际传播。
表情包通过情绪类型化处理,将使用者都能够理解、感知的共同经验进行符码转化,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性存在。简单来讲,就是表情包制作者、使用者、传播者需要对其情绪指向或内涵意蕴有相同、相近的理解,然后在共享式集体记忆的建构中达成深层沟通,夯实表情包狂欢的情绪基础。无论是萌文化类表情包,还是戏谑类表情包,抑或是解构类表情包,狂欢背后都是具有广泛关联的共同经验,交际主体依托共同经验进行表情包分享,最终实现情绪转移与接受。
表情包作为表情指代,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可以通过夸张、变形、异化等方式对常规情绪进行放大,是形成狂欢广场的重要催化剂。在狂欢广场的语境感召下,受众会在本能的驱使下,对放大后的表情进行潜在模仿,实际上这就是对表情包情绪指向的感知与反馈,这会使人联想到其他交际主体的情绪体验,而这正是狂欢活动中群体认同形成的重要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讲,表情包的狂欢,内核是移情,是感知并分享他人情绪的一种本能状态。
当前,去实体化传播依然是社交媒体场域内的主流形态,身体的离场让人际传播变得更加不确定,而表情包狂欢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缺憾情感进行补偿的结果。源于网络娱乐文化的表情包,对现实人际交流的严肃性、单调性进行了全面消解,图文叙事的表达方式是生动的、开放的,甚至在情绪宣泄时,使用表情包也可以让传播者避免陷入尖锐严肃的话语审判或形象桎梏中,其娱乐化功能发挥着重要的润滑剂作用。可以说,传统的语言叙事属于不在场的符号言说,是一种可说性叙事,但表情包则属于在场的符号言说,属于可视性叙事。在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中,表情包狂欢是一种基于视觉的重返交际情境的集体活动,是对媒体中介化传播去实体化的情感补偿。表情包通过亲昵、恶搞、俯视等叙事手段增强交往的娱乐性、交互性、认同感,借此消解去实体化的不确定性。因此利用可模拟人的角色、情感、语态的情绪化图式取代文字符号,创设近乎面对面交流的场景成为表情包狂欢的根本指向,也是社交媒体时代图像景观的基本逻辑。
(摘编自刘瑾璐《表情包的狂欢:社交媒体时代的图像景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达情感与追求个性,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生产与传播表情包,替代了肢体语言。
B.表情包具有社群性,群体内的人解码时会有默契与喜悦,而群体外的人则可能无法领会。
C.交际主体的共同经验经过符码转化后,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夯实表情包狂欢的情绪基础。
D.表情包属于可视性叙事,它通过各种叙事手段补偿社交媒体去实体化传播中缺失的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表情包呈现张狂态度,是因为人们使用表情包时以游戏情景的确认为前提,这是人际交往一个的缓冲空间。
B.非主流群体使用表情包对主流文化做出适应时,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说明表情包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性。
C.在表情包狂欢广场的语境中,受众感知并分享他人的情绪,进而形成群体认同,这导致了常规情绪的夸张变形。
D.表情包消解了现实人际交流的严肃性与单调性,即使宣泄情绪,也不会使人陷入尖锐严肃的话语审判或形象桎梏中。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表情包“引发共鸣共情”的条件的一项是( )
A.交际主体使用的表情包经过了情绪类型化处理。
B.表情包中蕴含着使用者们都能够理解的共同经验。
C.表情包通过夸张变形等方式放大了常规的情绪。
D.受众在使用表情包时最终实现了情绪转移与接受。
4.两则材料在论及表情包的“狂欢”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有人认为表情包成为当代人的社交“副语言”,请根据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棵树
陈仓
好几次,我回陕西老家的时候,父亲指着院子背后的一棵梨树问我,把这棵梨树给你,你想干什么?
我说,小时候嘴馋,最想让它长果子;后来没有衣服穿,最想拿它烧火;前几年喜欢看书,最想用它打几个书柜——梨木的书柜应该是最好的书柜;现在呀,好多事情都想开了,希望它什么都不干,陪着父亲一直好好地活着。有一次我反问父亲,你呢,你最想用它干什么?父亲说,那棵树是隔壁人家的,隔壁人家舍得吗?我说,我只是假设。父亲说年轻的时候,看到什么树都想把它砍掉,如今老了,就想让它一直长在那里。
我说,长多久?
父亲说,两百年。
我的命运真正与树扯上关系,可能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吃完早饭,父亲把斧子磨了磨,笑着对我说,你跟我上山行不行?我说,上山干什么,我要放牛呀。父亲说,上山砍树呀。我说,砍树干什么?父亲说,给树洗澡呀。我说,爹你哄人,人都洗不上澡,哪有给树洗澡的?而且树又不脏,怎么洗呢?父亲说,你看看,树是不是黑色的?我说,叶子是绿色的,树皮是黑色的。父亲说,树一烧是不是会冒烟,烟是不是很呛人?我说,是呀,都把人熏死了。父亲说,所以说,树比人脏多了,你今天跟我去山上,帮我给树洗洗澡吧!听说要给树洗澡,我就心动了。我说,我不会呀。父亲说,我可以教你的。我在腰上别着一把小斧子,跟着父亲上山了。那座山在我们家背后,要爬六七里远的山坡。我和父亲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发现小河已经断流了,有些悬崖上还有水,已经结成了冰碴子,像溶洞里边的钟乳石。我说,没有水,拿什么给树洗澡?而且也没有盆子呀。父亲说,人洗澡要用水和盆子,树洗澡就不需要了。
我看着满山的白雪说,你要拿雪给树擦身子吗?父亲说,那会把树冻死的,你跟着我,到时候你就晓得了。我跟着父亲爬上山顶,树大起来了,也茂密起来了。父亲抢起斧子,一边砍树一边说,你是不是想继续上学?我说,是呀,连小哑巴都在朝前念书。父亲说,家里油盐酱醋要钱,你上学也要钱,不然钱从哪里来?我没有哄你,我们是烧炭来了,烧炭不就是给树洗澡吗?我也哄了你,洗澡多舒服呀,这里摸摸那里搓搓,但是烧炭很辛苦,要砍树,要断树,要起窑要装窑,要出炭,要埋炭,要背炭出山,还要背炭去卖,差不多有三十六道程序。我说,烧炭就是烧炭,怎么会是洗澡呢?父亲说,给人洗澡用水,给树洗澡就得用火,我考考你吧,给蚯蚓洗澡用什么?我想了想说,也用火吗?父亲说,用火不就把它给烧焦了?给蚯蚓洗澡要用泥巴,蚯蚓在泥巴里一钻,浑身就干净了。
我说,我们上山给树洗澡,真的为我上学?父亲说,那还有假?不然我拉你干什么!父亲说着,碗口粗的一棵大树就被他砍倒了。我心里有一丝丝温暖,像自己刚刚泡在温水里,给自己洗了一个澡似的。出完炭,天就亮了。父亲装了一背篓热乎乎的木炭背回家,大部分堆在厨房里——新烧的木炭轻飘飘的,是舍不得立即卖出去的,会在厨房堆放一段时间,为了让它们回潮,在周围再浇点水,分量自然增加不少。木炭一冷下来,我发现它又变黑了,比树皮还要黑,可以用来写字。父亲拿木炭给我制成了笔,让我在地板上写字。我们家大门上,外边墙壁上,至今还留着好多字,也有一些算术题,都是用木炭写的。还有几条留言,比如,饭在锅里,钥匙放在门头上,夏天谁家借镰刀一把,等等。这些字,不全是我写的,多数是父亲和姐姐写的,还有我哥和我妈写的。我妈和我哥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他们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唯一留给我的印象就是那些歪歪扭扭的字,每次见字如面,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木炭写出来的那些字不会褪色,家里几次粉刷,父亲都没有擦掉它们,仍然保留着它们。它们清清楚楚的,宛如一切刚刚发生。
我问父亲,洗完澡的树为什么又黑了?是不是变得更脏了?父亲说,它不过是睡着了。父亲铲了一锨子木炭,引着了。平时大多数时候,烤火都用柴火,会冒出滚滚的浓烟,熏得人直流眼泪。但是木炭不会冒烟,一旦烧着了,它会冒出蓝色的火苗,红通通地烧下去,直到变成一把灰烬。一家人围着木炭火,多数时候什么都不说,少数时候聊聊庄稼,聊聊山山水水,聊聊谁谁去世了,聊聊谁谁发达了,当然还要聊聊外边的世界。每年也就聊这么一次,因为村里不久通了电话,大家偶尔找机会打个电话,彼此只是问候一声,报一个平安而已,各自身上发生的灾灾难难,因为害怕对方担心,平时都哄掉了,只有这时候才会暴露出来。
父亲瞒哄过一件事情,让人听了十分难受。有一次他抽烟,不小心把一座山给烧着了,在灭火的时候,他的眉毛胡子被烧光了,耳朵几乎被烧焦了,眼睛珠子几乎被烤熟了。他按照治疗伤口的土办法,买了一瓶太白酒,天天用白酒洗眼睛。大姐几次打电话给我,想让我回去看看的时候,都被他阻止了。我接到的消息仍然是“爹的身体挺好的,每顿可以吃两碗饭呢”。
我大约有二十年没有见过木炭了。我对木炭的想念已经超过了对人的怀念。木炭的香味,木炭的透明,木炭的温暖,木炭永不褪色的痕迹,那是煤炭、电炉子和空调都无法相比的。当城里人与乡下人都不再用木炭取暖的时候,我还是一直相信父亲的说法:木炭是洗过澡的树。能用火洗澡的东西,它一定是无比干净的。
(有删减)
6.下列关于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章开头写父亲与“我”讨论怎样利用梨树,二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关于梨树的想法也在变化,可见时间和经历可以改变人的观念。
B.文中多次提到给树“洗澡”,但实际上却是将其烧成木炭。“洗澡”不过是对砍伐行为的美化,体现了作者对树木被烧的惋惜之情。
C.文中说,新烧的木炭舍不得立即卖出,堆放一段时间让它们回潮,并在周围浇点水以增加分量。这看似投机的做法可见当时生活的无奈。
D.“我问父亲,洗完澡的树为什么又黑了?是不是变得更脏了?父亲说,它不过是睡着了。”这段对话表现了儿子的童真和父亲的温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语言质朴中富有诗意,平淡里又充满力量,使作品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B.文中“我”和父亲关于“给树洗澡”的对话,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C.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悬崖上的冰碴子,既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也衬托出父亲劳作的艰辛。
D.本文结尾作者将木炭与“煤炭、电炉子和空调”进行对比,意在表达对后者的失望。
8.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我对木炭的想念已经超过了对人的怀念”?请结合文本分析。
9.文中把“烧炭”说成“用火给树洗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霍元甲,天津静海人,为霍家四子。先是,以躯弱学文,而其志非圣贤。尝于树间窥父授拳,阴习之,拳术日臻,第未示人也。及冠,未聘,素善赵家次女倩兰,上元日,与游灯市。至县北郭,见二金发碧眼贼从十余骑,侧耳细听,有旦日于京师运大烟之天津云云。乃寅夜诣陆大安、刘振声所,谋坏之。翌日,率村中丁壮赴静海城北。贼方函封鸦片,俟洋人接洽。元甲从旁跃出,怒目曰:“鸦片弱躯体,坏心志,祸国殃民,汝等乃与洋人勾当,图不义之财。”遂缠斗,误杀赵震北。赵震北者,倩兰之长兄也。甫行,见倩兰伏尸而泣。默然而去后赵家告官差人缉元甲倩兰于是夜驰霍家劝亡,且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愿相从之。”元甲不许,愀然曰:“吾知汝相悦,然杀兄之仇深矣,况今为官府缉者,恐生死难卜,余不忍累女也。”言讫,涕下数行,然终不顾。
八国联军寇略京畿,元甲为天津团练教头,副职郑某恶元甲轻拳谱且不授套路,欲辞。曰:“疆场格斗,人多势杂,其类二人比武耶?必以便宜行事,要在防身克敌,非争一时之高低也。”郑然之。游外滩,忽闻枪声,比至,见租界外有匍匐呻吟者,血肉腌臜。问其所以,卫兵以枪指门牌,视之乃“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弟子陈真瞠目抱拳。元甲以指扼其肩。反寓所,语陈曰:“手足安与枪炮抗匹?”无以应。自后十日,杜门不出。东瀛浪人宫本武藏善剑道,通忍术,滋事好斗,数致战书,欲与元甲角力。元甲以筹办精武体操会谢之。以为畏缩不敌,复遗隶匾,上书“东亚病夫”。遂书报宫本,期重九虹口道场决斗,卒克之。后俄、英诸国有力士次第来战,皆不能敌,是以益闻于海内,卒于宣统二年。余访京、津遗老,或谓元甲见妒日深,日寇间令米行管事王生者鸩杀之,此乃野史秘闻,未可之信。
(节选自《清史遗编·江湖奇人传》,有删改)
材料二:
注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元甲虽负武艺,然面白身俏,风神俊朗,绝类儒生,常讽弟子曰:“习武之道,非为逞强,旨在强身健体,况今者列强觊觎,匹夫亦有奋起之责。”又言:“武术囿于门户,犹裹足之妇,不能致远。”其见地如是。精武体操会,入者甚众。孙文贻“尚武精神”四字,今牌匾犹存。
(节选自吴廷燮《清史稿补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默然而去A后B赵家告官C差D人缉元甲E倩兰于是夜驰F霍家G劝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和……一起,与《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B.函,用匣子,名词作状语,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字用法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的“相”字含义相同。
D.见,表示被动含义,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元甲胆大心细,有勇有谋。他发现了洋人运大烟到天津的计谋,就带领村中丁壮前去破坏他们的行动。
B.霍元甲教授武术不走寻常路。他轻视拳谱并且不教授武术的套路,认为战场格斗关键在于随机应变。
C.霍元甲战无不胜,日益闻名,遭人嫉妒,日寇暗地里让米店一个姓王的管事用毒酒杀害了他,作者深感痛心。
D.霍元甲武功高强,长相俊美,很像一个儒生。他创立的精武体操会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孙文也赠匾嘉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于树间窥父授拳,阴习之,拳术日臻,第未示人也。
(2)遂书报宫本,期重九虹口道场决斗,卒克之。
14.材料二认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请结合文本说明霍元甲的哪些言行体现了大侠风范。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宫莺
王维
春树绕宫墙,宫莺啭曙光。
忽惊啼暂断,移处弄还长。
隐叶栖承露①,攀花出未央②。
游人未应③返,为此始思乡。
【注释】①承露:指建章宫前的承露盘;汉武帝曾一度在建章宫朝会。②未央:指未央宫,常为朝见之处。③未应:指“未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春树、曙光等物象,烘托了宫莺啼鸣之声的婉转和清亮,富有画面感。
B.颔联写宫莺十分胆小,觉察到动静就会转移到很远的地方,之后就停止了啼鸣。
C.颈联用“承露殿”和“未央宫”写出了莺的栖息地点,照应标题,突出环境特点。
D.本诗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宫莺形象,体现了作者敏锐独特的感受力。
16.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与本诗都写到了莺啼,但二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辈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为国为民,不问功勋。我们可借《燕歌行》中“,”两句来礼赞这些战争英雄。
(2)小东近来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为避免其玩物丧志,因小失大,老师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来劝诫他。
(3)面对滔滔黄河,古代文人滋生无限感慨,比如唐诗“,”。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儿,宏儿也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18.下列句子中的“抖”与文中加点的“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抖了抖身上的水珠,试图让衣服快点干。
B.在寒冷的冬夜里,他冻得浑身发抖。
C.他抖擞精神,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D.他终于鼓起勇气,把多年的秘密都抖了出来。
19.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忽然记起哪部小说里的一个励志句——哦,对了,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B.想赢的不能赢,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C.“顺——山——倒——顺——山——倒——”林子里传出伐木工人的一阵阵喊声。
D.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在物理学领域,还在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让我坐着喝茶,不谈搬家的事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史诗之作,是现代的《伊利亚特》,其中汇聚了无数经典人物与动人感情。在波涛汹涌的人间海洋上,①它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崇高的灵魂,②自如地鼓动着并平息着狂风暴雨。③每当我观看这部作品时,④精神与时代尽管都不一样了,⑤但我还是不止一次地想起荷马与歌德。后来,我发现他的思想的确有得益于荷马与歌德的地方。此外,在1865年的笔记中,他将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把《奥德赛》《伊利亚特》等都归入一类。他思想上的习惯活动将他从重点创作个人命运的小说引向了描写军队、各国民众以及千万生灵的意志的故事。在塞瓦斯托波尔守城战役时所积累的悲惨经验,使他懂得了俄罗斯的民族之魂和它的古老的生命记忆。史诗般的《战争与和平》,在他的计划中,也只不过是从彼得大帝时代到十二月党人时代的俄罗斯的中心画面而已。
想要真实地感受这部作品的力量,( 甲 )。大部分的法国读者的目光都有些短浅,在看见数不清的枝节后,不免觉得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在这片人性森林中迷失了自我。他们一点都不了解,应该( 乙 ),去欣赏一下广阔天际和周围的丛林原野,这样才能感知这部作品中的荷马式的精神、永恒的静寂、命运强有力的节奏、联系一切的整体情操以及涵盖整部作品的艺术家的天才。这天才就像《创世纪》中的上帝那样,威临于汪洋大海之上。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也有人说,自己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答案:A(3 分)
  2.答案:C(3 分)
  3.答案:C(3 分)
  4.答案:材料一:①侧重表情包在亚文化语境下的狂欢,以游戏为前提,让人们展现现实中受约束的一面,形成独特张狂风格。②强调表情包文化的反讽风格,通过解构与建构,使非主流群体对主流文化既适应又表达自身态度。材料二:①着重于表情包狂欢基于共同经验,经情绪类型化处理实现情绪分享与共鸣,为狂欢奠定基础。②突出表情包在去实体化传播中,通过多种方式补偿情感缺憾,增强人际传播的娱乐与互动。(4 分)
  5.答案:①表达情感与替代肢体语言,助力网络社交情绪传递。②构建游戏般独特交流语境,突破现实束缚表达自我。③实现情绪分享,引发共鸣共情,促进社交互动。④基于共同经验编码解码,达成深层沟通。⑤放大情绪引发模仿,增强社交互动性。⑥补偿去实体化传播中的情感缺失,消解交流严肃单调。(6 分)
  6.答案:B(3 分)
  7.答案:D(3 分)
  8.答案:①木炭让 “我” 想起童年往事和浓浓的亲情。②木炭让 “我” 想起过往的艰难岁月和父亲的不易。③木炭温暖、透明、干净,能让 “我” 的心灵得到慰藉。(4 分)
  9.答案:①把 “烧炭” 说成 “用火给树洗澡”,富有童趣,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诙谐。②用 “洗澡” 形容 “烧炭”,形象生动,表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③“用火给树洗澡”,蕴含了对父亲、对木炭、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也蕴含着对质朴、自然、艰辛生活的赞美。(6 分)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10.答案:ACE(3 分)
  11.答案:B(3 分)
  12.答案:C(3 分)
  13.答案:(1)(霍元甲)曾经在树间偷看父亲传授拳法,暗中学习,拳术一天比一天精进,只是从没向他人展示过。(4 分)(2)(霍元甲)于是写信回复宫本,约定在重阳节于虹口道场决斗,最终战胜了他。(4 分)
  14.答案:①他毅然带领村民抗击鸦片,并怒斥鸦片 “弱躯体,坏心志,祸国殃民”。 ②接受东瀛浪人宫本武藏的挑战,并在决斗中击败对手,洗刷了 “东亚病夫” 的耻辱。③他创办精武体操会,倡导强身健体、抵御外侮。(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5.答案:B(3 分)
  16.答案:①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描绘宫莺的啼鸣,表达了诗人对宫廷春景的欣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怨》通过一位少妇打起黄莺的情景,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她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②语言特点:本诗语言精致细腻,全诗对春日宫廷景象的描绘细致生动;《春怨》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6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答案:(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 分)(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 分)(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答案:B(3 分)
  19.答案:D(3 分)
  20.答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短句、多停顿的方式能够更准确传达出人物复杂的情感状态,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母亲既高兴又凄凉的心情变化,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4 分)
  21.答案:①它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灵魂;④尽管精神与时代都不一样了。(4 分)
  22.答案:甲:就要走进这片人性森林;乙:跳出枝节圈定的范围(4 分)
  六、作文(60 分)
  23.答案:略(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霍元甲是天津静海人,是霍家的第四个儿子。起初,因为身体瘦弱而学习文化,但他的志向并不在成为圣贤之人。他曾经在树间偷偷观看父亲传授拳法,暗中练习,拳法日益精进,只是未曾向别人展示过。到了二十岁成年的时候,还没有订婚,向来和赵家的次女倩兰关系要好,在上元节那天,和她一起游览灯市。走到县城北城门外时,看见两个金发碧眼的贼人带着十多个骑马的随从,(霍元甲)侧耳仔细一听,听到他们说明天要从京城往天津运送鸦片之类的话。于是在深夜前往陆大安、刘振声那里,谋划破坏这件事。第二天,(霍元甲)率领村里的青壮年前往静海城北。贼人正在用匣子封装鸦片,等待和洋人接洽。霍元甲从旁边一跃而出,瞪着眼睛说道:“鸦片会削弱人的身体,腐蚀人的心智,祸国殃民,你们竟然和洋人勾结,谋取不义之财。” 于是双方打斗起来,(霍元甲)误杀了赵震北。赵震北,是倩兰的大哥。(霍元甲)刚要离开,就看见倩兰趴在尸体上哭泣。(他)默默地离开了,之后赵家向官府报案,官差捉拿霍元甲,倩兰就在这天夜里赶到霍家劝霍元甲逃走,并且说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愿意跟随你。” 霍元甲不答应,神色忧愁地说:“我知道你喜欢我,然而我杀了你兄长,仇恨很深啊,况且现在我被官府追捕,恐怕生死都难以预料,我不忍心连累你啊。” 说完,流下了几行眼泪,然而最终还是没有回头。
八国联军侵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霍元甲担任天津团练教头,副职郑某厌恶霍元甲轻视拳谱而且不传授套路,想要辞职。(霍元甲)说:“战场上格斗,人员众多情况复杂,这和两个人比武一样吗?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关键在于防身杀敌,不是争一时的高低胜负啊。” 郑某认为他说得对。(有一次)游览外滩,忽然听到枪声,等赶到那里,看到租界外面有趴在地上呻吟的人,血肉模糊。询问原因,卫兵用枪指着门牌,(霍元甲等人)一看,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弟子陈真愤怒地瞪大眼睛,紧握着拳头。霍元甲用手指按住他的肩膀。回到住所后,(霍元甲)对陈真说:“我们赤手空拳怎么能和枪炮对抗呢?”(陈真)没有话回答。从那以后的十天,(霍元甲)闭门不出。日本浪人宫本武藏擅长剑道,精通忍术,喜欢惹事好斗,多次送来战书,想要和霍元甲较量武力。霍元甲以正在筹办精武体操会为由推辞了。(宫本武藏)认为霍元甲是害怕退缩不敢应战,又派人送来一块匾额,上面写着 “东亚病夫”。于是(霍元甲)写信回复宫本武藏,约定在重阳节于虹口道场决斗,最终战胜了他。后来俄国、英国等国的一些力士先后前来挑战,都不能战胜(霍元甲),因此(霍元甲)在国内更加闻名,(霍元甲)在宣统二年去世。我走访北京、天津的一些前朝遗老,有人说霍元甲被人嫉妒日益加深,日本侵略者暗中指使米行管事姓王的人用毒酒杀害了他,这是野史传闻,不可相信。
材料二:
注释说:称得上大侠的人,是为了国家和百姓。霍元甲虽然身负高强的武艺,然而面容白皙、身姿俊俏,风度神态英俊潇洒,极像一个儒生,(他)常常告诫弟子说:“习武的道理,不是为了逞强好胜,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况且现在列强对我国虎视眈眈,普通百姓也有奋起抗争的责任。” 又说:“武术如果被门派所局限,就如同裹了脚的妇女,不能走得长远。” 他的见解就是这样。精武体操会,加入的人非常多。孙中山先生赠送了“尚武精神”四个字,如今那块牌匾依然留存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