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0 16: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
2
3
目录
CONTENTS
西欧的封建社会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拜占庭与俄罗斯
课标要求: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2世纪时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冲突
时 空 定 位
古代欧洲
约前21世纪
476年
1500年左右
西罗马帝国灭亡
近代
古希腊罗马古典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上古
(古典时期)
中世纪
(中古时期)
古代中国
约前2070年
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
夏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五代十国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兴起,欧洲开始向近代社会过渡。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度和
农奴制度
中古时期是哪段时期?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历史概念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新 课 导 入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
文化:基督教会
1、产生:
一、西欧封建社会
(1)时间:
5---15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
(2)形成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民族大迁移
(3)基本特征:
日耳曼人: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①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
②公元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一种经济、司法、行政相结合
的封建等级制度。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一、西欧封建社会
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1)形成背景:
(2)主要内容:
中世纪欧洲国家
知 识 拓 展
公元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逐渐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王国。
公元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成为法兰克王国和中世纪欧洲形成教俗二元体制的起点。
公元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建立封君封臣制度。
一、西欧封建社会
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3)特点: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材料: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①封建领主之间相对独立,王权有限; ②层层分封,等级严格
③具有契约意识,承担双向权利与义务;④以土地封赐为纽带,以兵役为义务
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以兵役为义务
以土地为纽带
同敌共友
契约意识
双向权利、义务
相对独立
合作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异 所处时期 分封依据 基本特征 内在关系 同 无绝对血缘关系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从属关系只存在于封属的领主和附庸之间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从属关系贯穿整个体系、天下共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一个封臣可以有多个封君)
受中央辖制
(只有一个周王)
①都是封建等级秩序,分封双方都具有权利和义务;②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
③都以土地为联系纽带; ④都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
公元5世纪左右
(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前1046年以后正式确立
(奴隶社会时期)
血缘关系
(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一、西欧封建社会
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4)作用影响:
材料一:1041年波希米亚的公爵布雷梯斯拉夫一世成为德意志国王亨利三世的封臣,所做的效忠宣誓是:“他向国王宣誓,将像封臣效忠于封君一样效忠于国王,以他的一切朋友为友,一切敌人为敌。” ——[比利时]弗朗索瓦·冈绍夫著,张绪山、卢兆瑜译:《何为封建主义》
材料二:由于封君封臣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封建社会权力层层分切的制度,大封臣拥权自重,王权削弱,因而长期形成诸侯割据,私战不已的局面。
——姚介厚《西欧文明》
18c以前的德意志
同敌共友: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行政、司法特权),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①具备了王权统一和
强化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②封建领主的独立性造成了西欧早期分裂割据
一、西欧封建社会
3、经济:封建庄园与农奴制度
林地
领主城堡
公共牧场
耕地
农奴住宅
磨坊
教堂
壕沟
耕地
铁匠铺
耕地
磨坊
铁匠铺
教堂
法庭
公共牧场
庄园是
自给自足的
生产单位
独立的宗教和司法机构,
维护庄园秩序
日耳曼人公社集体传统
仍在发挥作用
封建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
农业经济组织与社会政治单位
封君分封土地时大多是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一道授予封建主,这些封地形成规模不等的庄园。
(1)性质:
一、西欧封建社会
3、经济:封建庄园与农奴制度---(2)内容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与义务
领主自营地
农民
份地
1、提供农民土地;
2、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3、主持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维护秩序
领主
1、交纳地租,服劳役
2、法律上自由
1、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2、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
3、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自由农
份地
农奴
份地
自由农
农奴
公共用地
全体人员
庄园是综合经济、政治、司法、军事、宗教功能为
一体的自给自足式封闭性社会组织。
1、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
(1)王权的变化:
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影响: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1)城市兴起条件:
① 欧洲封建社会走向稳定
②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
③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
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4)城市自治:
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城市工商业发展受阻(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造成影响)
②获取方式:
(2)时间:
(3)城市基本特征:
城市的自治体现在城市的自由,即土地自由、居民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司法独立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中古西欧的城市与工商业的发展
10——11世纪
①背景:
合作探究:自治城市的发展给西欧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1: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中世纪的佛罗伦萨
材料: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从民众的意见;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任何自由民不受拘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公权、放逐、伤害、搜查和逮捕;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国王必须依照“正当法律程序而非强力做出裁决”等。 ——整理自1215年《自由大宪章》
不同阶级寻求共同利益
王权制约与议会制度
经济上:市民阶级产生并壮大,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 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王权强化和民族统一;
②促进了议会制度的产生。
合作探究:自治城市的发展给西欧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1:中世纪的市民阶级既是世俗的又是神秘主义的,因而他们为在将来的两个伟大思想运动中所要起的作用做好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这两个运动是:作为世俗精神产物的文艺复兴和宗教神秘主义所导致的宗教改革。
—— [比利时] 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材料2:由于有了这些学校,教育不再为修道院的初学修士和将来的堂区神甫所独享。文化知识为从事商业所必不可少,所以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市民早在贵族之前初步学会了读和写,因为对于贵族来说仅仅是只是奢侈品的东西,对于市民来说却是日常的需要。
—— [比利时] 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巴黎大学:城市的兴起为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冠以了地源性的称谓
思想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推动了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
3、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地位:
392年狄奥多西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统治的建立
756年丕平献土,教皇国建立,教权凌驾于王权
材料: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点。……“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被迫妥协,1075年1月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等了三天,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格里高利七世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政治上:
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同时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教阶制)
教阶制度
举足轻重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与东正教
3、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我们知道,蛮族现在变成了信奉基督的骑士,也知道希腊和罗马的学术被拿来支持基督教。而教会,就居于这个怪异的结盟之间运筹帷幄,努力维系这个体制于不坠。学术是基督教的,骑士也是基督徒,这个世界成了基督教王国,是耶稣基督的天下。”——《极简欧洲史》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出生
由教父主持婚礼
结婚
涂香油,以求灵魂升天
死亡
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思想上:在世俗政权的分裂割据中,实现了精神世界的统一。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
中世纪的黑暗
曙光的孕育
政治上:封君封臣体制下的分裂割据
经济上:庄园经济下的自给自足与封闭思想上:基督教控制下的精神压迫
政治上:王权强化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自治城市与工商业经济发展
思想上:世俗文化与教育的思想解放
材料: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形成背景
政治制度
阶级矛盾
经济制度
城市发展
思想文化
约5世纪——1453年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入侵,
基督教影响
封君封臣制度
领主与农奴
庄园制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基督教垄断文化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小农经济,儒、法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地主与农民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儒家思想占主流
合作探究: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
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后期)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
(1)由来:
(2)强盛:
核心区域
拜占庭帝国纹样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AD395-1453)
①经济: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 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军事: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
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文化:
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思想体系、古典东方政治传统
④法律:
1355年
1444年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AD395-1453)
(3)衰亡:
①原因:
②表现:
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法律:罗马民法大全
知识拓展
中央集权帝制:拜占廷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史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史料: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实用性(适用于一切自由民),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史料: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摘编自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
自然法
罗马法成为欧洲走向近代的先声,
为欧洲走向近代化奠定法制基础。
法律:罗马民法大全
知识拓展
三个阶段 发展原因 作 用
习惯法---成文法 BC5C 共和国时期 贵族解释习惯法的随意性;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
形式上有法可依
公民法---万民法 BC3C—AC3C 罗马帝国时期 商品经济发展; 疆域扩大政治统治需要 巩固帝国统治,促进帝国繁荣
范围上扩大
民法大全 AC6C 东罗马帝国时期 之前法学繁杂,多有冲突,使用不便。查士丁尼主持,法学家编纂。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标志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走向系统化和法典化
罗马法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告不理审判原则”、
陪审制度、法制观念,自然法理念等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2、俄罗斯的崛起
13世纪上半期
9世纪
16世纪初期
1547年
17世纪末
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历史纵横:基辅罗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6—9世纪,东欧大平原上的斯拉夫人进入原始社会解体阶段,贫富分化显现,逐渐形成一些公国,其中以基辅和诺夫哥罗德最为重要。862年,北欧诺曼人首领留里克成为诺夫哥罗德王公, 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留里克的亲属奥列格占领基辅,并迁都于此,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它一面剥削和掠夺本地斯拉夫人,一面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在政治和文化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如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与改造,宗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12 世纪,基辅罗斯陷入分裂,逐渐衰落。1240年,蒙古远征军攻陷基辅,基辅罗斯随后落入蒙古统治之下。
汗国臣属
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莫斯科公国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伊凡四世
地跨欧亚
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构,
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知 识
拓 展
俄罗斯的崛起
知识拓展
俄罗斯的崛起
莫斯科大公印章
俄罗斯国徽
拜占庭纹章
特点:
对外扩张充满暴力,
崇尚军事征服;
但缺乏文化上的成就。
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
1、多元的社会结构:
政治
经济
文化
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
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
3、相对独立的庄园:
经济
政治
本课小结
自给自足是中古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
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4、追逐自由的城市:
5、基督教文化:
是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
(1)城市的“自治”: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西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
(2)市民的“自由”: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拥有司法自由;但是市民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决定权掌握在领主手中。
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基督教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