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 2 课
中 华 文 化 的 世 界 意 义
目录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时 空 坐 标
特点:
阶段主题明显;主动—被动—主动;双向交流
导入新课
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世界因交流而精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①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开始传入
材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材料一: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佛教中国化第一阶段——“佛道”(自东汉楚王至桓帝,黄老、浮屠并称)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
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 阮籍》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佛教因果报应、消极避世的思想,把人的眼光从现实转移到来世。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天灾人祸,社会动荡
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佛教中国化第二阶段——“佛玄”。
玄学化是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形式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玄奘法师
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钱穆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禅宗 达摩 “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禅宗中的南宗一派唐后期几乎垄断了佛坛。
佛教中国化第三阶段——以隋唐宗派佛教为主的独立自主发展的阶段
佛教儒学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灭佛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流弊不归,一至于此,识者所以叹息也。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佛门成为避税敛财之地;处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士兵官吏浮于人事;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应对措施: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
佛教兴盛带来的危害
(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四四四)春正月,戊申,诏曰:“愚民无识,优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蘗.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己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
——《魏书》卷四下《世祖纪第四下》
三武
灭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 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佛教
儒家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宋明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佛教
人生
命运
儒学(根本)
孔孟正宗
道教
贯通宇
宙自然
宋明理学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小结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的道教并驾齐驱
魏晋南北朝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影响,渐趋本土化。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宋明 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佛教也是在不断翻译和解释之中,加入了这一思想系统,并使之开始彰显它的系统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合作探究
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乐”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
社会: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
要求解决社会问题,寻求精神慰藉。
主观: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又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客观: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关注社会问题,给人民精神寄托,
受到推崇;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2.影响: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五体投地、半斤八两、前因后果、生老病死、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佛教传入我国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衰落几个阶段,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张开焱《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2.影响:
①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登辨觉寺》
唐王维
竹径从初地,
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
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
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
观世得无生。
王维(701-761)
,字摩诘,号
摩诘居士,世
称“王右丞”,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柳公权《金刚经碑》
甘肃敦煌
莫高窟壁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2.影响: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消极:①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②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僧侣不缴纳赋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影响政府利益。③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影响封建统治,不利于社会稳定。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1.概念:
2.阶段: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第一阶段:明末清初
史料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地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地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行纪》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①兴起的原因:
②主要内容:
历史: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国际: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传教士的推动。
国内: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
西方科学技术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2.阶段:
(1)第一阶段:明末清初
③表现: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利玛窦“西学东渐” 第一人
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产生。
局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内卷化严重)
政治: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
文化:重本抑末、理学的思想束缚;
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
以传教士为主体
以科学技术为主
适应性调整策略
局限于士大夫阶层
强调实学
没有产生根本性变革
以传教为主要目的
东西双向交流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2.阶段:
(1)第一阶段:明末清初
④影响:
⑤特点: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2.阶段:
(2)第二阶段:晚清时期地主阶级的西学东渐
①背景:
②表现: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1912年,有人撰文指出;“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在“五四”前后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变迁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 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课程设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后又添设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
知识拓展
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
对抗意识的驱使和支配,自大心态的束缚,是近代中国西学输入的特点。
——刘云波《近代中国西学输入特点初探》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悖于经义。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严复
詹天佑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自强未强,求富未富”;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2.阶段:
(3)第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
①背景:
②表现: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意欲效仿西方君主立宪、改革政体,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三民主义)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小 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及特点
材料:李侃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译西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特点:①主题:救亡图存;
②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③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④道路选择: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
合作探究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材料: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渝《中华文化史》
材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影响:①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②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③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
④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
⑤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洋为中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客观、平等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但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力,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礼相待,同时保护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
前者是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前者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
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前者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
前者仅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未引发根本性变革;后者西学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
合作探究
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1.背景
2.内容不同
3.主体和目的不同
4.影响不同
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通过融合,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和伦理政治、伦理教化的原则。
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
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始转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
4、第四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密切结合,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知识拓展
中华文化的四次历史性融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形成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构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 ——复旦大学吴松弟
东亚文化圈: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世界九大文化圈
发展阶段:
①形成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②兴盛期——隋唐
③发展期——宋元明
④瓦解期——清朝
文字、儒学、佛教、制度、建筑、艺术、饮食、服饰、节日、习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1.汉字
①时间
②地区
③表现
④影响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
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朝鲜谚文
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朝鲜称其为朝鲜字( ),韩国称其为韩字( )。
日本假名
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汉字为“真名”。
越南喃字
喃字:又称字喃,是古越南民间的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2.儒学
①时间
②概况
公元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从4世纪初,处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半岛国家——高句丽和百济便先后设立“太学”,作为传授儒学的最高教育机构,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
——范业红《儒家思想在古代东亚诸国的流变及影响》
成均馆
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
日本三不猿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
——《论语·颜渊》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3.佛教
①时间
②概况
大约4世纪以后
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鉴真东渡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中外历史纲要》上
◎奈良唐招提寺
日本支援湖北物资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前秦苻坚于建元八年(372年)遣使及僧顺道送佛像及经论至高句丽,高句丽王遣使答谢。越二年(374年),秦僧阿道又至高句丽。翌年高句丽兴建肖门寺及伊弗兰寺供顺道和阿道居住。是为朝鲜佛教之始。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4.制度
①朝鲜:
②日本: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7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646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4.制度
③越南:
②日本:
唐朝 日本
政治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方:郡县制 制定律令,神化天皇
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国、郡、县
经济 均田制、租庸调制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文化 注:日本未学习唐代科举制 阮朝科举士子
公元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中外历史纲要(下)》
仁宗太宁四年(1075年),“选明经博学者以三场试之,擢黎文盛首选入侍学。本国科目自此开始。”
——《越史通鉴纲目》
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5.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唐代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朝鲜民族服饰
日本学习、改造中国的饮茶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
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货币
服饰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5.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建筑
唐长安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日本法隆寺
韩国首尔景福宫
节日
“日本国承和五年七月二日,即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虽年号殊,而月日共同”
—日本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日本春节花灯
韩国的端午节、留下了本土的民族烙印
日本浮世绘美人图
绘画
日本茶道
饮食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5.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诗词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诗人崔致远
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17世纪那波守之
这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学思之窗:根据两首诗歌,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6.其他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琉球守礼门
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372年,琉球诸国成为中国明王朝的藩属国。1429年,统一后的琉球王国仍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一)对亚洲的影响
6.其他
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
③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明《郑和传》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二)对欧洲的影响
东学西传
①造纸术:8世纪,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④印刷术:欧洲人借鉴印刷术,造出自己的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知识拓展
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东西方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削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序论》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
冲击封建社会,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东西方社会环境的不同
决定了科技发明的作用不同。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二)对欧洲的影响
东学西传
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华文化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美国·流芳园
(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内容
知识拓展
儒家文化对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尽管法国启蒙思想家没有到过中国,但通过阅读来华传教士、商人、使节的著述,以及与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的直接交往,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正如赫德逊所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专制。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伏尔泰还看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时代背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兴起。
2.原因:
欧洲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和平发展;
欧洲人民饱受神权和王权压迫,期盼身心解放;
中国儒家文化存在优秀成分,具有借鉴价值。
3.主要媒介: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及介绍中国的相关书籍。
4.启蒙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借儒学抨击天主教会;借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
5.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
知识拓展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是什么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华文明的学习,逐步深入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
原因: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和互补性;欧洲诸国加强实力的需要;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知识拓展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是什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传播与辐射)
(三)当代中国的文化崛起
巴黎凤凰书店内的儒家思想书籍
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为上中国空间站欧洲宇航员苦学中文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知识拓展
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科技: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②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间的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知识拓展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取其精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民惟邦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忧患意识等)
去其糟粕(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八股取士、宣传迷信);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结 束 语
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
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课 堂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