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目录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战争
起因
原始社会:
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
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
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
资本主义兴起后:
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
影响
对人类:灾难!
对文化:双刃剑(双重作用)?
新 课导 入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识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帝国名称 兴起 衰落 特征
波斯帝国 (前550-前330) 大流士一世时期成为 地跨亚洲非的大帝国 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年至449年)后走向衰落,后被亚历山大所灭 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度
亚历山大帝国 (前336-前323)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 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前323年帝国分裂 希腊化时代
罗马帝国 (前27-前476) 屋大维建立帝国, 2C左右地跨亚欧非 395年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 罗马法;
基督教
拜占庭帝国 (395-1453) 查士丁尼时成为 地跨亚欧非帝国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民法大全》
阿拉伯帝国 (632-1258) 7C穆罕默德建立; 8C成为地跨亚欧非帝国 1258年被蒙古汉国旭烈兀所灭 东西文化交流
奥斯曼帝国 (1299-1922) 奥斯曼一世建立,16C地跨三大洲帝国 一战后分裂,1922年被凯末尔革命推翻,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政教合一,
控制传统商路
历史上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知识回顾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6月),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曾师从古希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吞并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 。征服全境约550万平方公里。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他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经济,融合东西文化,并且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远征使得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促成了“希腊化时代”到来。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
时间、过程、涉及文明
BC334年——BC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希腊城市底比斯被夷为平地,
居民被卖为奴。
腓尼基名城推罗大屠杀,妇女儿童被卖为奴
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波斯王国被烧毁
中亚大量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印度文明
波斯文明
古希伯来文明(犹太人)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
影响:
材料: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波斯波利斯是波斯王国的首都,……他放手让自己的士兵进行劫掠。马其顿人冲入城中杀死遇到的所有男人,抢劫居民……在这里,大量的黄金和白银遭到掠夺,绣有鲜艳紫色和饰有黄金的华丽服装,现在成了胜利者的战利品。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材料: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过远征,亚历山大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发展。他使希腊同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贸易更加密切。大批希腊商人随远征军足迹,活跃在亚非许多城市。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究东方的科技和文艺,使东西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亚历山大远征后不久,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就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新时期。
破坏性: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给当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一定程度被打断,引发文化冲突,造成文化断裂。
进步性: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
①政治: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
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②经济: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致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③文化:亚历山大的远征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冲突和交融,使希腊
化的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④思想: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
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和他人。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材料: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仍旧非常困难,但在其统治的十年间,亚历山大一直坚持这一政策。……从一开始,亚历山大在政府的土地上就通过波斯官员进行统治。从印度返回后,亚历山大就着手以混合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为军团的方法重组军队。亚历山大还采纳了波斯人的服饰。……危机之后,亚历山大采取了一项非常大手笔的文化融合举措。由他主持让9000名士兵娶东方妇女为妻子。这就是著名的“东西方联姻”。
为了使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能够接受容纳远征军,消弭他们的抵触情绪,亚历山大号召马其顿士兵与当地居民联烟,并给予他们免税的优惠政策。他本人带头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为妻,在此之前、他还娶了伊朗贵族的女儿罗克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有许多马其官兵和波斯贵族联烟仅在一次集体婚礼上就有一万对欧亚联姻者。这项政策的实施、为东西方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沟通、风俗习惯的相互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宋慧《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对波斯帝国的统治制度进行改造利用。他重用归顺的波斯贵族,与东方女子通婚,头戴波斯王冠,掌握军事、行政、立法、铸币大权。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总督的权力。至于他在远征路上建立的希腊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摘编自杨巨平《试析“希腊化”时期君主制的形成与特点》
1.统治措施:
①文化上: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政治上: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 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服装礼仪,任用波斯人为官
③习俗上: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
④军事上: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之女结婚
穿着波斯服饰的亚历山大
目的:
影响:
①为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帝国稳定。②为赢得当地人们的好感与支持,缓和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展示政权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需要。
统治特点:
因俗而治;加强专制;笼络当地贵族;实行融合政策;推行希腊化
①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维护帝国的稳定。②打破了民族界限,为东西方各民族间的语言沟通、风俗习惯的相互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东西方文化交流;③为“希腊化时代”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尊重宗教信仰(奠定情感基础)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2.疆域:
3.分裂:
油画《亚历山大大帝和波鲁斯》
材料:个人化的王权造就了亚历山大的伟大,同时也预示了帝国的弱点……王位继承似乎始终未提上亚历山大的议事日程。回到巴比伦后,他仍忙于征战,虽然此前他已与罗克珊娜结婚,但尚无合法子嗣。他每遭遇一次危险,就意味着马其顿的统治陷入一次危机。——晏绍祥《王位继承制度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瓦解》
西起希腊、东至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安提柯王朝)三个主要国家。
亚历山大东征开创的希腊化文化,是希腊文化与古埃及、巴比伦甚至古印度以及其他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 并不是说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希腊文化与外地文化毫不接触,而是说这次文化交汇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巨前所未有。
①帝国的建立,政局的逐渐稳定;
②统治者的推动;
③种族(民族)的融合——落后种族常会主动接受先进种族的文化(文明),但落后种族文化的多元、丰富性,也会影响到先进种族的文化;④文化中心的东移。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三)“希腊化时代”
1.概念:
亚历山大确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仿效希腊”。描绘这一时代的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就是,它是把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东方非希腊世界的一个时代。——[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著 董仲瑜等译《西方文明简史上》
埃及文明
印度文明
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
文明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
①“希腊化”:是指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影响形成新的特点。
②“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③“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前334)到罗马帝国屋大维征服托勒密埃及(前30)之间大约300年。
2.形成原因:
“化”:表示过程、体现渐进性的特点
“希腊化世界”(空间)欧亚非
“希腊化时代”(时间)约300年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3.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334—前323年属于“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时期
(三)“希腊化时代”
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建立,不仅为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可能,从而奠定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两者合流的过程。
亚历山大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足鼎立的希腊化王国。希腊化王国时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各希腊化王国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
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化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巴克特里亚失去了与地中海的联系,却把希腊文化带入了印度。昔日的文化中心也并非死水一潭,某些分支如宗教、史学也正是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③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时期
②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4.表现:
民族之间的融合、文化的交融
(三)“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在对外征服及治理帝国的过程中,通过总督管理、军队建设、政治联姻及宗教政策等政治手段进行统治与管理,开创了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时代—--希腊化时代。——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材料:在东征基本结束后,亚历山大曾把那些在东征过程中建立的新城市和占领的地区的总督们的孩子,大约有三万多人招到苏萨,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并将他们称为他的“继承人”。——李金凤《论希猎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材料:从印度返回后,亚历山大就着手以混合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为军团的方法重组军队。亚历山大还采纳了波斯人的服饰……亚历山大采取了一项非常大手笔的文化融合举措。
“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4.表现:
①民族之间的融合
(三)“希腊化时代”
材料: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带头同来自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在此之前曾娶巴克特里亚的王公之女罗克珊为妻)。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大约有80名将官)。同日参加婚礼的竟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他们许多礼物以示鼓励。
——傅利华: 《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A.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
B.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C.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D.居民构成多元化,民族交融
材料:亚历山大城包含了以下民族:希腊人、马其顿人、埃及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米底人、波斯人、罗马人、迦太基人等。
——[美]凯文·瑞里:《西方与世界》
作用:缓和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学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纸文献》
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信息:希腊人在埃及与人发生冲突,向国王控诉时突出强调自己希腊人的身份,
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
结论: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是统治阶层,拥有广泛特权;
埃及人是被统治者,两者存在矛盾;两种文化存在冲突。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4.表现:
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希腊化时代”
A.希腊文化中心的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B.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材料:缪斯宫顾名思义是供奉缪斯女神的神庙,缪斯女神,是一系列掌管艺术与科学的神,包括诗歌与舞蹈,也包括几何学和天文学。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其实是一座大型研究院,里有工作室、演讲室、解剖室、动物园和天文台,另外亚历山大城还兴建了大型图书馆,号称藏书50万卷。图书馆博物馆是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
——胡翌霖《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亚历山大
安条克
帕加马
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当时最丰富的希腊古籍收藏,吸引无数学者前来研究,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熔炉.
埃及亚历山大城
知识拓展
托勒密原本是亚历山大大帝麾下的一位将军,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以后,托勒密在巴比伦分封协议中成为埃及总督,随着马其顿帝国的分崩离析,托勒密很快在埃及建立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305年,托勒密宣布自己为国王,建都亚历山大港,开创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近300年的统治,史称托勒密一世。
托勒密王朝虽然是以希腊人为统治阶级,但是却没有扼杀埃及自身文化传统,甚至修建了不少埃及神庙,最著名的就是菲莱岛上的伊西斯神庙,在这个时期埃及与希腊的文化开始全面融合,甚至包括宗教信仰。同时大量古希腊学者来到埃及,对埃及的历史、神话、技术等进行研究和记录,如今我们看到的古埃及著作,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经由希腊人记录与撰写的。
亚历山大港是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也是当时是希腊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贸易枢纽。托勒密王朝被世界史学界公认为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诸位君主也被史学界公认为是法老。
在埃及加冕为法老的
托勒密一世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为赢得埃及人支持,有意戴上传统的法老王冠
在希腊化世界中,马其顿人是统治阶级,戴上埃及法老王冠,体现两种文化在埃及共存融合,说明埃及文化在托勒密时代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4.表现:
(三)“希腊化时代”
材料:亚历山大远征军主要由马其顿人和希腊人雇佣兵组成,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000名希腊雇佣兵,让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们都是希腊文明的载体。东征中还有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测绘师、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方面的资料,他们与当地人交流来往,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
——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成就表现: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
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欧几里得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传承、发展古希腊文化: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D.对被征服地区强制推行希腊文化,使希腊文化融合东方文化;
知识拓展
埃拉托斯提尼在地理学和数学方面成就最高:数学方面,他得到了同时代的阿基米德的尊敬;地理学方面,他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以非常高的精度测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希腊人早在公元前就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球体;他还出版若干地理学方面的著作,总结前人的地理学知识,讨论地理学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份世界地图。此外,他还修订的古埃及的立法,为儒略历的颁行打下了基础。
埃拉托斯提尼
埃拉托斯提尼的世界地图
出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第三任馆长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4.表现:
(三)“希腊化时代”
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
位于今西亚叙利亚境内,既有明显的希腊风格,又有本地传统和波斯文化的神秘与华丽。
埃及卢克索城神庙遗址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遗址
土耳其帕加马遗址
金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贵霜帝国金币的设计既呈现了希腊化文化特征,又兼具印度本地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
罗马大竞技场
E.希腊式建筑、艺术:见证文明的交流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5.局限:
(三)“希腊化时代”
西亚、北非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历史纵横:马卡比起义
公元前198年,巴勒斯坦被塞琉古王国占领。塞琉古王国的统治者推行希腊化政策,向当地的犹太人征收重税,引起犹太人的强烈不满。公元前168年,犹太祭司马卡比发动起义,以灵活的战术与塞琉古周旋,同时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与罗马结成同盟。公元前165年,犹太人基本赢得独立,传统的犹太教文化继续发展。
史料阅读:
托勒密埃及经常让士兵借用埃及人的房屋。埃及人则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反抗:在鳄鱼城,我们发现原来用来安置军队的一些房屋,房顶已经被揭掉,门被墙封住了,那个地方修起了祭坛。他们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这些房子不致被占。——摘译自[美]威弗 格森《希腊帝国主义》
西亚、北非存在普遍抵制希腊化的现象;希腊文化对普通民众和农村影响不大。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之间相处并不融洽;这些地区的居民有时会武装反抗希腊人的统治。
希腊化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希腊化文化的影响受限
现象?说明?
合作探究
罗马人很早就接触到希腊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们改造希腊字母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大约100年后,又征服了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南部,把马其顿和希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罗马人更愿意拜希腊人为师,学习希腊文化。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
“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贺拉斯
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何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 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的,谈谈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原因:
借鉴:
理解:
罗马虽有自己的文化,但比希腊文化落后。罗马人之所以学习希腊文化,主要是因为古希腊文化自身的先进性。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鼻祖,有很强的传播性和辐射作用,它可以让很多地区都接受他们的文化。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罗马的雕塑、美术、建筑、文学、戏剧、神话史诗都有对希腊文化的模仿痕迹
贺拉斯强调罗马文化在继承发展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崛起,肯定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有选择吸收成就了辉煌灿烂的罗马文明。古希腊人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希腊帝国的衰败,罗马人不仅夺得了希腊人的城邦,同时也创造了继希腊之后另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时代,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
对比希腊时代和希腊化时代
如果说希腊文化主要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则是一种帝国的文化,明显地带有世界主义色彩,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地方性。与此同时,希腊人对东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观念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正是文化的融会与发展、重组,才打破了希波战争以来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使两者又重新合而为一。
——刘景华著《人类六千年》
希腊时代 希腊化时代
时间 公元前 5 ——前 4 世纪 公元前 4 世纪末
---前 2 世纪末
社会 思想 理想主义 地方主义 现实主义
国际主义
教育 私学盛行 公学盛行
商业 有限的商业活动 广泛的海路商业活动
——摘编自陈恒《希腊化研究》
希腊化时代是帝国时代,希腊化文化是帝国文化,并带有丰富地方性;古希腊是城邦时代,古希腊文化是城邦文化。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三)“希腊化时代”
6.“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亚历山大帝国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希腊文化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亚历山大征服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希腊和中东开始密切往来,因此极大地丰富了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文化影响传播到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但是文化影响不是单向传播的事,在希腊化时代,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
材料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①从总体上看,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三)“希腊化时代”
7.“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开创的希腊化文化,是希腊文化与古埃及、巴比伦甚至古印度以及其他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并不是说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希腊文化与外地文化毫不接触,而是说这次文化交汇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巨前所未有。
——杨巨平《“希腊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交流大汇合》
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使希腊文化、科学得以发扬光大
②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
③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④促进古代世界五大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27-476年)——条条大路通罗马
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圣战”阴影下的文化
“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来灌溉,是不能有收获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12世纪末期 ,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和互相征战的纷杂局势为成吉思汗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条件。 ——纪宗安 李 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的对外扩张
1.背景:
蒙古政权建立。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草原各部,在斡难河河源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
2.原因:
3.蒙古西征前的欧亚形势:
①自然条件恶劣;②游牧民族的特性;③雄才大略的领导人物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④诸国纷争,东西方交通受阻,东西无强国。
①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宋、金、夏、蒙古多民族政权并立)
②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不己
③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
④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
⑤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
一个民族和一个帝国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的对外扩张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的对外扩张
4.过程:三次西征(1219-1260)
①第一次西征:1218年,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1219年,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伊拉克、伊朗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础。
为报复花剌子模人民的反抗,每次城陷后都要都要进行残酷的洗劫,或把城市夷为平地,或纵火焚烧,或引水灌溉,居民除部分工匠等掠送蒙古外,其余皆被杀戮。蒙古人摧毁了中亚的许多文明城市,破坏灌溉设施,兵锋所致,满目疮痍。
①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4年)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的对外扩张
4.过程:三次西征(1219-1260)
②第二次西征(1235年—1242年)
②第二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成吉思汗孙子拔都进行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
拔都率军第二次西征,攻入莫斯科城,每杀一人割一耳,共割了27万只人耳。破波兰与日耳曼联军,割人耳九大囊。攻陷布达佩斯,焚教堂,劫财宝,逢人便杀。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一)蒙古的对外扩张
4.过程:三次西征(1219-1260)
③第三次西征(1252年—1260年)
③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这次西征蒙古占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蒙古军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出城投降,被装入袋中,纵马踏死。历时500余年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军队在城中烧杀劫掠7日之久,80万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许多艺术珍品和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旭烈兀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二)蒙古帝国的建立
1.元朝建立:
2.四大汗国:
3.蒙古帝国疆域:
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即位,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完成统一。
最大疆域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涉及的文明区域包括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
在元朝建立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他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创立
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国
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
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后代海都所建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1218):先灭西辽,后灭花剌子模
1206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蒙古
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战胜和杀尽敌人,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乘其骏马,纳其妻妾。
1225年,成灭西夏
1227年,成攻金,病死,四子托雷监国,三子窝阔台为大汗
1234,窝灭金
第二次西征:1235年,窝派术赤次子拔都远征俄罗斯
1241,窝死,1246长子贵由即位,不足三年早殇
1251,蒙哥(成四子托雷之子)在拔都的支持下称汗
第三次西征:1253,蒙派其弟旭烈兀西征中亚和伊朗(同时派忽必烈掌管漠南蒙古及汉地的军政事务并进攻南宋)
1259,蒙哥攻宋中身亡
1260,忽必烈即位大汗
1279,灭南宋
成次子察合台(反)
成三子窝阔台(反)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材料三 在蒙古帝国的扩张中,多个城池被夷为平地。在西亚自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在中国,繁华的宋朝被消灭,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花剌子模旧都玉龙赤杰、巴格达、佩斯等许多城市,蒙古军队屠城,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
材料四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有近2亿人死亡,相当于整个二战伤亡的总人数。
——快资讯
材料一“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
——摘编自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
材料二 蒙古人在推行退田还草政策,将农田全部毁坏,将其重新变为牧场。为了达到目标,蒙古人毁坏了所有的水利设施,让农田失去水源,最终荒漠化。慢慢的,原本富庶的阿富汗就变成了一片贫瘠之地。
蒙古大军屠城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文明成果带来严重的破坏。
材料一 西征之后,亚欧大陆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政权、部落来阻拦交通,于是商路畅通无阻。加上蒙古大规模建设驿站,使得东西方的交流更加方便了。
材料二 蒙古大军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占领……所以蒙古帝国建立以后……国际关系空前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 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三 公元五世纪以后,欧洲和东方的商旅之间的贸易和往来就逐渐断绝。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西征时才被打破。蒙古西征军横扫欧亚大陆,扫除了以前各国之间的限制,使得亚欧之间的来往畅通无阻,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交流交流的进程。
2.恢复、加强了亚欧之间的直接交往,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人员、文化、民族......)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2.东西方交流:
(1)人员交流:
表现
教廷挑选出两名修士:葡萄牙人劳伦斯和约翰·柏朗嘉宾。1245年从里昂出发。带着教皇致“达达国王人民”的书信,希望蒙古大汗可皈依基督教。约翰·柏朗嘉宾著有《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详细介绍了蒙古的情况以及深入探讨抵御蒙古入侵的战术等内容。此书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很高的价值。
约翰·柏朗嘉宾
班列·扫马
访问欧洲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摘编自《马可·波罗游记》
①欧洲传教士到达蒙古: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和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马可·波罗行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班列·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2.东西方交流:
(2)民族交流:
民族迁徙,民族分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民族。
表现
材料 蒙古军西征时,从东方迁入欧洲的蒙古人、汉人、钦察人和其他民族逐渐定居于欧洲。同时,欧洲居民也受到西征军的影响,有不少迁徙到了东方。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现象,无论是由什么原故所造成,其对于扩大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是决不能低估的。 ——阿达利比士
《蒙古西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自西向东: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③民族分布: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2.东西方交流:
(3)科技交流:
回回人为元朝制作的炮
元代欧亚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武器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医学成就也传向西方。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被译成波斯文,取名《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火药传到西方
骑在马上的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在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蒙古对欧洲的征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吉思汗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带给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欧洲,使欧洲找到了通向“现代”的发展方向。
火炮和欧洲中世纪城堡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2.东西方交流:
(4)宗教政策:
材料 《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材料 比如原产北欧的胡萝卜,就是元代从波斯引进并最早种植在云南的。叫作“回回葱”的洋葱,则很可能由色目人从中亚带到中国。白砂糖,据马可·波罗说是埃及人传授的技术。制作挂面,则应该是中国人的发明。北宋就有切成细条的索面,元代又出现了可以送礼的挂面。所有这些,都是蒙古人没有吃过的。蒙古人还学会了喝茶,之前他们只喝果汁和酒。马奶酒是蒙古人的发明,葡萄酒则是畏兀儿人带来的,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从西方传入,阿拉伯语音译为阿剌吉,意思是出汗。
——摘编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开放宽容,促进了宗教的传播,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5)物种交流:
材料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 蒙古西征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大小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蒙古骑兵强大的战斗力震惊了整个欧洲,与此相反,欧洲骑士从此一蹶不振……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在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材料“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 ……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三)蒙古西征的影响
材料 从历史的角度看,成吉思汗的征服拉开了人类近代史的帷幕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3.改变了世界版图和亚欧的政治格局。使东西方的商路、旅行变得安全。
4.骑士文化走向衰落,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提供了契机。
5.拉开了人类近代史帷幕;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知识拓展
蒙古西征是如何改变整个亚欧的政治格局(政权)的
在欧洲,由于蒙古铁骑连下数城,占领多个国家,欧洲君主十分恐慌。后来有了“黄祸”一说泛指所有东亚黄种人带来的威胁时,常回溯用于蒙古帝国时期。
蒙古人在中、西亚的征伐迫使奥斯曼突厥人西迁至小亚细亚半岛,并在该地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年,奥斯曼苏丹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欧洲东南部和北非。这是现在在一些如阿尔巴尼亚、波赫等欧洲国家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解体,其中一部分形成现在的土耳其。
在蒙古四大汗国衰败之后,前钦察汗国属国的俄罗斯崛起并占领了从前蒙古帝国中的大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的蒙古帝国的因素。
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被蒙古帝国征服之后归依蒙古。蒙古帝国在中国被明朝推翻后亲蒙古的高丽国王派大将李成桂征明。亲明的李成桂从鸭绿江边回兵,推翻高丽,建立朝鲜王朝
合作探究
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是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
二是对中国的影响
三是对欧洲的影响
①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不过后来又逐渐恢复了。
②一批蒙古人(主要是军队)移居至此,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的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同化。
①大批中亚、西亚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灭亡后,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与汉人融合。
②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元朝灭亡后,基督教的影响基本消失,但伊斯兰教的影响得到部分延续。
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的了解有明显进步。
①中国的发明传入西方,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②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③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知识拓展
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二 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成 果传人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制图、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这些都对西方社会的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三 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
材料四 《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 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材料一 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这一制度,对于东西方之间,中原和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②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③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④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亚历山大征服是文明对文明的征服,
成吉思汗征服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你认同吗?
认同:亚历山大采取了一些促进文化进步的举措,
成吉思汗更侧重战争手段。
不认同:两者都主要采用战争手段,蕴含血腥与暴力。
结论:亚历山大与成吉思汗客观上都促进了人类文明,从这一角度上看,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君主才是真正的大帝!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
和平与暴力
和平交流方式有人口迁徙、商业贸易、宗教传播……
但暴力也是一种交往,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延伸。在战争中,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文化,相遇并发生碰撞。古代战争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蒙古西征开启了欧亚文明交流的新时代。我们要辩证看待古代战争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给被征服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当今社会,我们从不否认战争促进文化交流,但是我们尽量避免战争,避免战争带来的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倡导“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 促进文明间的和谐共生。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尽管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可能极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文化的交流也有和平的方式。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续,文化交流仅是客观上的结果之一。而这样的文化交流,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
课堂小结
如何看待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3世纪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与
“希腊化时代”
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
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的交流,改变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