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0 16: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目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课标要求】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公约》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新课导入
2019年4月16日,一条新闻震惊世界:巴黎圣母院突然遭遇大火,受损严重。
无论是在现场的群众还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非常震惊,很多人都为这一文化遗产的损毁表示哀悼。
巴黎圣母院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不只是法国的损失,也是人类的损失。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概念释读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文化遗产:
指先人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所有文化财富。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
双重遗产:
指既具有突出
文化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概念释读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份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以及包括有考古地址的区域。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
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二)文化遗产的现状
材料 一些文化遗产不断过度开发,比如,原生态或特定时期的某些生活形式,如“裸体拉纤”、“抢亲”等仪式或风俗在一些地方被滥用,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甚至加入了许多不健康内容。破坏性建设,掠夺性开发,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难点。
——杨海波《浅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酸雨腐蚀后的乐山大佛
战争后的圆明园遗址
地震后的尼泊尔故宫
庞贝古城遗址:
毁于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
1、世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与破坏(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城市化、对资源的过渡消耗,过渡的旅游开发,文化遗产年久腐变,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等)而且不可再生
2、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二)文化遗产的现状
1900年6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道士王圆箓在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等探险家的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三)必要性和可能性
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材料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文化遗产的价值:①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而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着重要意义。
③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文化遗产的现状角度:世界文化遗产遭到威胁和破坏的程度日益严重。
3、历史经验: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家采取了不少举措,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4、保护传统: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5、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四)原则、方法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一尊摩崖造像,被以红黄蓝绿颜色重绘的“浓墨重彩”,瞬间让网友们觉得“眼怀慈悲,神态安静的活佛生生被画成了地主家的胖儿子”。此类“破坏性修复”问题令人警醒。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修建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程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街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世界遗产在中国》
1.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和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等。
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
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的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2.具体原则方法:
①冻结保存原则; ②整旧如故原则;
③慎重重建原则; ④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原则;
⑤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暂不拆除;
⑥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充分保护与适当利用相结合。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五)具体措施
1.古代的文物保护:
材料 曾经的皇室拥有着绝对的权威,为了彰显独特的艺术品味与身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历代国王与王后为他们所拥有的宫殿里添置了数不胜数的藏品,大师的画作、雕塑、名贵珠宝、皇家瓷厂所烧作的瓷器,还有众多精美的家具。
英国王室拥有世界最大的私人艺术收藏品,藏品多达一百万件,代表了500年来各位君主的艺术品味。其中绘画类目囊括7000幅油画、50万幅版画以及3万幅水彩与素描作品。乔治三世为了庆祝新婚,为白金汉宫购入大量古典大师的艺术品,达·芬奇的素描作品与手稿就多达550张。
①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②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卢浮宫
《蒙娜丽莎》
法王路易十四收藏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五)具体措施
1.古代的文物保护:
乾隆的三希堂和《石渠宝笈》
金石学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属零星出土文物或传世品;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学保存下来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③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五)具体措施
2.近现代西方:
近代
现代
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分定义、宗旨、保护、修复、发掘和出版六部分,共16条。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其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物建筑的审美和价值,还强调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插图和照片。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核心编写人员
1964年威尼斯古迹保护会议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五)具体措施
3.中国:
清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1930年,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到2019年已公布8批,总数5058处
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专业化
体系化
全国性
多样性
法制化
制度化
③1947年文物从重庆运回南京
①1933年起,故宫文物开始分批运往上海
②1937年运往四川
④1948年底至1949年初部分文物运至台湾
1936年故宫文物运往南京保存;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四条 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六)特点:
(七)保护文物古迹的三种主要趋势:
1982年11月19日颁布
2007年11月4日第5次修正
(2007年11月5日正式实施)
①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一直到今天
②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③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④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私人保护(收藏)——国家保护(颁布法律)——国际保护
常书鸿先生我国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他把几十年的时光留在敦煌,从清沙到修复洞窟,为敦煌保护打下坚劳的学术和管理基石。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八)意义
史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①从地位层面看: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②从历史层面看: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③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为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④从经济层面看: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一)《世界遗产公约》
1.颁布原因:
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②文化遗迹具有不可再生性并且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
③国家一级组织未必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
3.宗旨:
2.制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
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
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一)《世界遗产公约》
4.地位:
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5.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一)《世界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的含义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历史纵横
大同云冈石窟
文物
云南丽江古城
建筑群
北京周口店遗址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一)《世界遗产公约》
6.发展完善:
①1979年以来,将存在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②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③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7.成就:
①至2017年,共有193个国家
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1978年,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9年,数量达到1121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知识拓展
阿布辛拜勒神庙
1959年,埃及和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修建水坝将直接威胁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假如阿旺斯水坝的建设者不采取行动,那么,水坝的建成之日,便是神庙灭顶之时。埃及政府被迫向联合国发出拯救神庙的呼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51个国家参与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迁移项目中。科学家对神庙进行精密的测量后,决定把它切割成近2000块,从最小的10多吨到最大的重达32吨。每块石体逐一编号,把它们搬迁到比原址高60米、深入陆地180米的高地上,像砌积木一样重新组装起来。整个工程花了4年时间,于1968年9月竣工,耗资约4000万美元。迁移后的神殿非常完美,显得如同置身于原来的环境之中。
2015年8月25日,帕尔米拉古城中的巴尔夏明神庙
被炮火摧毁,浓烟滚滚。
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于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知 识
拓 展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新闻链接一:阿富汗送文物来中国“避难”,
他们的痛我们感同身受
为躲避战火,2017年起,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200余件重要馆藏曾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展出。这批文物还陆续去了敦煌、成都、郑州、长沙、南京和香港等地,在中国展出时间持续约三年,前后共有140多万名观众观展,并为它们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命运和守护者的坚持而感动。
新闻链接二:1999年4月,塔利班攻陷了巴米扬。2001年3月,他们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
2001年毁于战火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被毁之前的
巴米扬大佛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②非物质文化和培育它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
③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④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⑤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较大的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保护: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二、《世界遗产公约》
(二)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措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④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方针: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985年和2004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玩转故宫”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 ——摘编自宁古喆《辉煌70年》等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3.意义:
知识拓展
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根据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采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饰图案。有专家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
2022年主题 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学思之窗】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摘编自《故宫古建怎么修》
《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第13版
①以保护为目的,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②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
③通过科学保护,要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古建筑
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
1.价值: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
①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这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
②世界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③学术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意义:
①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迹,他们代表各自的独特文明,反映了世界不同区域历史发展的文化特征。他们的交汇融合表现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及影响。
②世界文化遗产昭示着一个民族、国家对全人类的特殊贡献与突出成就,鼓舞着各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借鉴。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创造更高级文明的基础、源泉和动力。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213项,世界文化遗产869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5项,总数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明遗迹:
①地位:
②代表:
古代文明的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代表着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并且其价值得到世界的肯定。
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一)世界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2.近代文明遗迹: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美第奇时代达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顶峰。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
佛罗伦萨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帕拉蒂纳美术馆
(二)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1.历史遗迹:
泰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莫高窟
知识拓展
1.长城 2.敦煌莫高窟 3.明清皇宫 4.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6.布达拉宫 7.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8.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9.武当山古建筑群 10.丽江古城 11.平遥古城 12.苏州古典园林 13.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14.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15.大足石刻 16.龙门石窟 17.明清皇家陵寝 18.青城山--都江堰 19.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云冈石窟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2.澳门历史城区 23.安阳殷墟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25.福建土楼 26.登封历史建筑群 27.元上都遗址 28.中国大运河 29.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30.土司遗址 31.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32.良渚古城遗址 33.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五项文化景观:34.庐山国家公园 35.五台山 36.杭州西湖 37.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38.花山岩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1.7.25,共38项)
知识拓展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截至2021.7.25,共14项)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4项)
1.黄龙(四川松潘) 2.九寨沟(四川南坪)
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 4.三江并流(云南)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6.中国南方喀斯特 7.三清山国家公园(江西上饶)8.中国丹霞(贵州、福建、湖南、广东、江西、浙江等地) 9.澄江化石遗址(云南澄江) 10.新疆天山 11.神龙架(湖北西部) 12.青海可可西里13.梵净山(贵州) 14.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江苏盐城市)
1.泰山 (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
2.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3.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佛教圣地和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区)4.武夷山(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知识拓展
青铜器与兵马俑
知识拓展
莫高窟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截止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②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截止2014年共有1372项。
二十四节气
活字印刷书
蒙古族长调民歌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二)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知识拓展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个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昆曲 2.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蒙古族长调民歌 5.中国篆刻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7.中国书法 8.中国剪纸 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11.端午节 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3.妈祖信俗
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15.南音 16.热贡艺术 17.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西安鼓乐 21.粤剧 22.花儿23.玛纳斯 24.格萨(斯)尔 25.侗族大歌 26.藏戏 27.中医针灸 28.京剧
29.中国皮影戏 30.中国珠算 31.二十四节气 32.藏医药浴法 33.太极拳 34.送王船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羌年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4.麦西热甫
5.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6.中国活字印刷术 7.赫哲族伊玛堪
优秀实践名册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知识拓展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个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3.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二)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的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②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③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④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文物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
如何正确看待申遗热?
材料二:1998年,作为我国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却因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出示了黄牌。
材料一: 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
材料三: 一向以众多的世界遗产而闻名的英国,2008年宣布,由于申遗后维护和修葺的费用远远大于其带来的旅游效益,将停止申请加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的工作。
①申遗热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申遗成功可以起到宣传推广和保护的作用。
②申遗成功能促进旅游发展,可以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③世遗设立有“初心”。“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换取经济利益的专属品,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只有不再将“申遗”看成是搞旅游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申遗热是不可取的,过度开发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文化精神功能是其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附带功能。若违反规定搞过度旅游开发,将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④“申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告一段落,而意味着遗产保护更大责任的开始。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结 束 语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
遥古城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必要性:价值、威胁
如何保护
《世界遗产公约》
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
宗旨、内容、发展完善、成就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近现代:立法保护
古代:收藏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
中国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
近代:
佛罗伦萨
雅典卫城等
以历史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集各国之力,有效保护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