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基础主干落实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A 山脉,西至B ,北连 (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C 。
2.范围:地跨① 省、② 省、③ 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3.黄土风情:白羊肚头巾、 、信天游。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的主要观点:黄土是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吹来堆积而成的。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地表破碎, 。
3.黄土地貌景观:
【质疑判断】
(1)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成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水土流失形成的。( )
(2)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文化有信天游、陕北腰鼓、京剧、秦腔等。( )
图解知识
图示法解释黄土“风成说”
名师提醒
窑洞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气候冬冷夏热,窑洞墙体较厚,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修建窑洞利用黄土易于开挖和直立性强的特点,便于就地取材。
教材再开发·P25
——活动
分析黄土高原白羊肚头巾特色民俗的成因。
名师提醒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形成
重点案例探析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案例突破
黄土是风挟带的沙尘当风力减弱时沉积形成,往往土层深厚肥沃、松散但又具有直立的特点,不易倒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黄土分布区,也是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诞生地。黄土高原的不同部位颗粒大小有明显差异,下图示意不同颗粒带的分布。
(1)位于黄土高原上黄土带内的省会城市有 和 。
(2)黄土高原颗粒带大体沿 方向延伸,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颗粒直径越来越 ,说明黄土为来自西北风挟带的沙尘逐渐沉积形成。
(3)阻挡风沙进一步向东、向南前进的山脉分别是 和 ,因此这两条山脉便成为了黄土高原的东部、南部界线。
(4)从农耕和住宅两个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诞生地的原因。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郑州期中)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 )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有( )
①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生活情境题)民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如图示意以陕北民居为主题的邮票。据此完成3~5题。
3.如图邮票所示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4.如图邮票所示民居的优点是( )
A.宽敞明亮 B.冬暖夏凉
C.抗震性好 D.通风良好
5.该民居分布区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 )
A.赛龙舟 B.赛马
C.打腰鼓 D.藏族押加
【关键能力·提升练】
(教材再开发·P25活动拓展)距今有一千六百年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如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读图完成6~8题。
6.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黑土深厚,肥沃黏重 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
7.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较平坦 B.山崖沟谷多
C.高温多雨 D.植被茂密
8.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 )
A.安全警示 B.美化环境
C.夏季乘凉 D.冬季阻风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内容。
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通过多年的经济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正在形成一个日臻成熟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下图为黄河金三角位置图,下表为泉家沟土地利用结构表。
土地结构 农耕用地 林果地 人工牧草地 非生态用地
治理前 56% 14% 4% 26%
治理后 28% 27% 20% 25%
【三省携手、协同发展】
黄河金三角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目标是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1)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陕西省、 省和山西省交界地区,地处黄河 (上/中/下)游。
(2)分析黄河金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特色农业、乡村振兴】
苹果性喜凉、光照,年降水量在500~800毫米,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和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黄河金三角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年产苹果700余万吨,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
(3)简述该区域种植苹果的有利条件。
【生态治理,绿色发展】
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三门峡市泉家沟生态环境脆弱,通过综合治理,如今泉家沟取得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村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水平的巨大成就。
(4)结合泉家沟土地利用结构表,说出泉家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基础主干落实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A太行山脉,西至B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C秦岭。
2.范围:地跨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3.黄土风情:白羊肚头巾、窑洞、信天游。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的主要观点:黄土是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吹来堆积而成的。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3.黄土地貌景观:
【质疑判断】
(1)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成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水土流失形成的。(√)
(2)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文化有信天游、陕北腰鼓、京剧、秦腔等。(×)
图解知识
图示法解释黄土“风成说”
名师提醒
窑洞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气候冬冷夏热,窑洞墙体较厚,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修建窑洞利用黄土易于开挖和直立性强的特点,便于就地取材。
教材再开发·P25
——活动
分析黄土高原白羊肚头巾特色民俗的成因。
答: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风沙大,夏季高温,天热时可以擦汗。
名师提醒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形成
重点案例探析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案例突破
黄土是风挟带的沙尘当风力减弱时沉积形成,往往土层深厚肥沃、松散但又具有直立的特点,不易倒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黄土分布区,也是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诞生地。黄土高原的不同部位颗粒大小有明显差异,下图示意不同颗粒带的分布。
(1)位于黄土高原上黄土带内的省会城市有兰州和太原。
(2)黄土高原颗粒带大体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颗粒直径越来越细,说明黄土为来自西北风挟带的沙尘逐渐沉积形成。
(3)阻挡风沙进一步向东、向南前进的山脉分别是太行山和秦岭,因此这两条山脉便成为了黄土高原的东部、南部界线。
(4)从农耕和住宅两个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诞生地的原因。
答:农耕: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住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郑州期中)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B)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有(B)
①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生活情境题)民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如图示意以陕北民居为主题的邮票。据此完成3~5题。
3.如图邮票所示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A)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4.如图邮票所示民居的优点是(B)
A.宽敞明亮 B.冬暖夏凉
C.抗震性好 D.通风良好
5.该民居分布区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C)
A.赛龙舟 B.赛马
C.打腰鼓 D.藏族押加
【关键能力·提升练】
(教材再开发·P25活动拓展)距今有一千六百年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如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读图完成6~8题。
6.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A)
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黑土深厚,肥沃黏重 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
7.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A)
A.地形较平坦 B.山崖沟谷多
C.高温多雨 D.植被茂密
8.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A)
A.安全警示 B.美化环境
C.夏季乘凉 D.冬季阻风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内容。
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通过多年的经济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正在形成一个日臻成熟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下图为黄河金三角位置图,下表为泉家沟土地利用结构表。
土地结构 农耕用地 林果地 人工牧草地 非生态用地
治理前 56% 14% 4% 26%
治理后 28% 27% 20% 25%
【三省携手、协同发展】
黄河金三角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目标是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1)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陕西省、河南省和山西省交界地区,地处黄河中(上/中/下)游。
(2)分析黄河金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煤、铝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建有水电站,水能资源丰富;铁路网稠密,交通便利;邻近西安、太原、郑州等城市,市场广阔等。
【特色农业、乡村振兴】
苹果性喜凉、光照,年降水量在500~800毫米,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和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黄河金三角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年产苹果700余万吨,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
(3)简述该区域种植苹果的有利条件。
答: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松软,排水良好;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年降水量适宜;黄河提供灌溉水源等。
【生态治理,绿色发展】
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三门峡市泉家沟生态环境脆弱,通过综合治理,如今泉家沟取得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村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水平的巨大成就。
(4)结合泉家沟土地利用结构表,说出泉家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答: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基础主干落实
一、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 地表破碎,地面坡度大
土质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植被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气候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
(2)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3)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二、水土保持
1.生态建设:
(1)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2.治理措施与对应地貌类型(连一连):
【质疑判断】
(1)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发,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关键词
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
图解知识
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知识拓展
梯田的种类
名师提醒
打坝淤地可拦截流失表土、增加耕地面积,林草护坡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重点案例探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案例突破
(2022·福建学业考)下图示意甲河在陕西省的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少。
(2)昔日,甲河流域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下列备选项的序号填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关联图的相应位置。
备选项:
①粮食产量下降
②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③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3)如今,甲河流域经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下列治理措施的备选项序号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备选项:
①修建水平梯田、建设林果基地
②植树造林、种草
③打坝淤地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明朝时期,黄土高原地区驻军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制度,随着屯田的实行,大量土地被开垦,导致黄土高原的侵蚀沟谷数量急剧增多。下图为明朝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据此完成1、2题。
1.明朝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大的是(C)
A.森林 B.草地
C.农业用地 D.沙漠
2.明朝时期黄土高原的侵蚀沟谷急剧增多,反映出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B)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土壤污染
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在银西高铁沿线,遍布成片的鱼鳞坑。鱼鳞坑是指在较陡的墚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的半月形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下图为银西高铁线路和鱼鳞坑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C)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4.银西高铁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C)
A.冻土深厚,施工环境恶劣
B.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
C.千沟万壑,桥隧修建难度大
D.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
5.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所起的主要作用是(D)
A.增大阻力,减少风沙危害
B.加固坡面,防止山体滑坡
C.扩大间隙,增加有效光照
D.分散溢流,加强水土保持
【关键能力·提升练】
(教材再开发·P29活动改编)某地理实验小组设计了水土流失小实验。读图,完成6、7题。
6.在降水强度、坡度等要素相同条件下,图中三个烧杯内含沙量的排序是(C)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丙<乙
7.下列各要素之间的说法合理的是(A)
A.保持其他要素不变,改变土质,土壤越疏松,烧杯内泥沙含量越大
B.保持其他要素不变,改变坡度,坡度越缓,烧杯内泥沙含量越大
C.保持其他要素不变,改变降水强度,强度越小,烧杯内泥沙含量越大
D.只保持降水量不变,其他要素均改变,烧杯内泥沙含量总是很大
河北涉县位于太行山深处,山上土层较薄,植被稀疏,这里的梯田由石头砌成,又叫石堰梯田,结构十分稳固。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已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景观结构图。读图,完成8、9题。
8.当地村落布局在梯田下方与河谷有一段距离的主要原因是(B)
A.山脚土壤较肥沃
B.可避开洪水袭击
C.便于进行水产养殖
D.气候更为适宜
9.当地居民在梯田田埂上种植花椒树,并套作黑枣树、核桃树等林木,主要是为了(A)
A.保持水土,增加收入
B.增加光照,拦截降水
C.根固土壤,防风固沙
D.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10.陕西米脂县高西沟村以“生态发展+”为思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陕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下图为高西沟村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西沟村仅4平方千米,却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坡陡沟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这句民谣曾是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
(1)说出高西沟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自然原因。
答:水土流失。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坡陡沟深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高西沟村人开始在黄土沟壑中寻找出路。植绿固土、整修农田、系统治理……如今的高西沟村,梯田层层盘山头,高山松柏连成片,高西沟村的40座山峁、21道沟岔早已被滚滚绿波染尽,是声名远扬的和美生态村。
(2)高西沟村的变迁,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的缩影。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框架图。
①植树造林(植绿固土)
②修建梯田(整修农田)
2007年,基于生态改善后土壤富含有机质,加上独特的气候优势,高西沟村开始种植山地苹果。2023年,全村有71户果农,1 000亩苹果树,每亩年产达到2 000斤,其中有70%是优质果,总产值560万元左右。
(3)分析高西沟村种植山地苹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
(4)列举高西沟村可依托苹果种植发展的产业部门。
答:食品、电商、旅游等。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基础主干落实
一、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 地表破碎,地面坡度大
土质 黄土土质 ,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植被 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
气候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 、 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 ,破坏农田和村庄。
(2)自然灾害加剧, 恶化。
(3)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 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二、水土保持
1.生态建设:
(1) 等生物措施与 、 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 ,过度放牧的地方 等。
2.治理措施与对应地貌类型(连一连):
【质疑判断】
(1)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脆弱。( )
(2)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发,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
关键词
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
图解知识
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知识拓展
梯田的种类
名师提醒
打坝淤地可拦截流失表土、增加耕地面积,林草护坡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重点案例探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案例突破
(2022·福建学业考)下图示意甲河在陕西省的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黄土土质 ,降水集中于 季,且多暴雨,植被 。
(2)昔日,甲河流域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下列备选项的序号填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关联图的相应位置。
备选项:
①粮食产量下降
②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③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3)如今,甲河流域经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下列治理措施的备选项序号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备选项:
①修建水平梯田、建设林果基地
②植树造林、种草
③打坝淤地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明朝时期,黄土高原地区驻军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制度,随着屯田的实行,大量土地被开垦,导致黄土高原的侵蚀沟谷数量急剧增多。下图为明朝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据此完成1、2题。
1.明朝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大的是( )
A.森林 B.草地
C.农业用地 D.沙漠
2.明朝时期黄土高原的侵蚀沟谷急剧增多,反映出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土壤污染
2020年12月26日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在银西高铁沿线,遍布成片的鱼鳞坑。鱼鳞坑是指在较陡的墚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的半月形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下图为银西高铁线路和鱼鳞坑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鱼鳞坑主要位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4.银西高铁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冻土深厚,施工环境恶劣
B.地形崎岖,地下溶洞较多
C.千沟万壑,桥隧修建难度大
D.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
5.山坡上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列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大阻力,减少风沙危害
B.加固坡面,防止山体滑坡
C.扩大间隙,增加有效光照
D.分散溢流,加强水土保持
【关键能力·提升练】
(教材再开发·P29活动改编)某地理实验小组设计了水土流失小实验。读图,完成6、7题。
6.在降水强度、坡度等要素相同条件下,图中三个烧杯内含沙量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丙<乙
7.下列各要素之间的说法合理的是( )
A.保持其他要素不变,改变土质,土壤越疏松,烧杯内泥沙含量越大
B.保持其他要素不变,改变坡度,坡度越缓,烧杯内泥沙含量越大
C.保持其他要素不变,改变降水强度,强度越小,烧杯内泥沙含量越大
D.只保持降水量不变,其他要素均改变,烧杯内泥沙含量总是很大
河北涉县位于太行山深处,山上土层较薄,植被稀疏,这里的梯田由石头砌成,又叫石堰梯田,结构十分稳固。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已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景观结构图。读图,完成8、9题。
8.当地村落布局在梯田下方与河谷有一段距离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脚土壤较肥沃
B.可避开洪水袭击
C.便于进行水产养殖
D.气候更为适宜
9.当地居民在梯田田埂上种植花椒树,并套作黑枣树、核桃树等林木,主要是为了( )
A.保持水土,增加收入
B.增加光照,拦截降水
C.根固土壤,防风固沙
D.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10.陕西米脂县高西沟村以“生态发展+”为思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陕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下图为高西沟村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西沟村仅4平方千米,却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坡陡沟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这句民谣曾是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
(1)说出高西沟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自然原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高西沟村人开始在黄土沟壑中寻找出路。植绿固土、整修农田、系统治理……如今的高西沟村,梯田层层盘山头,高山松柏连成片,高西沟村的40座山峁、21道沟岔早已被滚滚绿波染尽,是声名远扬的和美生态村。
(2)高西沟村的变迁,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的缩影。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框架图。
①
②
2007年,基于生态改善后土壤富含有机质,加上独特的气候优势,高西沟村开始种植山地苹果。2023年,全村有71户果农,1 000亩苹果树,每亩年产达到2 000斤,其中有70%是优质果,总产值560万元左右。
(3)分析高西沟村种植山地苹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4)列举高西沟村可依托苹果种植发展的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