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5年1月16日下午1:50-3:05】
南充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点涂黑。
3、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明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由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中国地区内各个文明形态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而来的。这表明中华文明主要特征是()
A. 多元一体 B. 农耕文明 C. 华夏认同 D. 博大精深
2. 汉初,中央与郡、国政府都有铸币权。元鼎四年,武帝“悉令郡国无铸钱,改令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亦称“上林三官钱”。“钱既多,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这一变化旨在()
A. 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B. 处理王国问题
C.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加强中央集权
3. 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指出:无论出身、背景,只要是“高才异质”,有“治国用兵之术”,就会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或带兵打仗。《求贤令》的实施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据此可知,《求贤令》()
A. 扩大了地方选举官吏的权力 B. 解决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C. 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D.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4. 唐初,皇帝十分重视儒家经典整理工作。唐太宗命颜师古、孔颖达等人考订“五经”,下诏颁行,“传习天下”。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自注《孝经》,“颁行天下”。这反映出唐朝()
A. 尊崇儒术排斥异端文化 B. 利用儒学强化思想控制
C. 皇帝好恶决定宗教地位 D. 出现吸收佛道的新儒学
5. 北宋初年在成都雕印的《大藏经》,集中上百名熟练的刻工,刻入佛经达千部,5040余卷,雕版13万余块,历时12年才雕印完成。这可以用来佐证北宋()
A. 朝廷垄断了印刷业 B.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C. 佛教成主流信仰 D. 手工业生产规模较大
6. 某同学观察古代中国汉中地图时,发现秦汉至唐汉中地方行政区划以“山川形便”划分,元代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犬牙相入”划分(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
A.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区域
7. 明朝中期常熟地主谭晓购买沿湖低洼沼泽地,因地势改造为鱼塘和可耕地,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从明朝中期起在常熟地区逐渐多见。这反映出当时该区域()
A. 精耕细作生产技术成熟 B. 雇佣劳动的盛行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弃农经商者增多
8. 某学者认为:“洋务派引进工业设备和近代科学知识,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派()
A. 摧毁了封建统治根基 B. 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局限
C. 过度依赖西方的科技 D. 进行了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9. 与清末新政颁布的经济法规相比,民国初年所颁行的经济法规在种类上明显增加,在内容上也比较周详全面。如《商人通例》由9条增至73条,《公司条例》由67条增至251条、《矿业条例》增至111条等。这些经济法规的颁行()
A. 标志近代经济立法的成熟 B. 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巩固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D. 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10. 辛亥革命发生后,中国图书公司在教科书试办预告中说:“宗旨务合于共和,程度务合于小学。”1912年3月,中华书局将出版宗旨宣示为:“养成共和国国民、注重实际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经营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 B. 辛亥革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共和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普及 D. 教科书的修订促进了民众觉醒
11. 下图出自湖南省农民协会出版的《农民画报》。该作品创作于()
A. 红军长征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2. 1929年,国民党党员仅27万余人,至1937年,亦不过52万余人。党力的严重不足使得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囿于上层和城市,县以下农村基层社会只能任由土豪劣绅和地痞流氓打着其旗号胡作非为。据此可推断,当时国民政府()
A. 急需扩大阶级基础 B. 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
C. 统治潜藏巨大危机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13. 1947年夏,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到1948年底,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A.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B. 奠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基础
C. 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化 D. 调动了农民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
14.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新中国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与此相对应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 求同存异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 1954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在北京开会,她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倡议,最后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她感叹到:“在旧社会……,妇女连自己的主都作不了,又怎么能管得到国家的大事!”与她的感叹相关的是()
A. 三座大山被推翻 B. 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
16. 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载人航天、探月探火、超级计算机等取得重大成果。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开展南南合作,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等。这些可用于说明()
A. 我国形成了全面深入多元的外交网络 B. 中国由经济全球化参与者变成推动者
C.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王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简表(部分)
时间 措施
西汉 从和亲到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置十六郡);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唐朝 平定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蕃和亲,唐蕃会盟;册封渤海郡王。
元朝 灭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实行行省制度。
清朝前期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派遣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专设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大规模改土归流。
——整理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动,清政府为了确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不得不改变“因俗而治”的传统政策。就西、北部边疆而言,一体化就是改变新疆、蒙古和西藏等地区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行省体制,以达到“治同内地”的目标。其主要途径是,以移民开垦为先导,广设州县,进而建立行省。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弃和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鼓励内地汉民移居关外,开垦土地;19世纪80年代在新疆、台湾相继建省;清末“新政”期间,将东北三将军辖区改建行省。随之,在蒙古和西藏也实行“改制”并开始筹划设省。通过边疆建省,中国传统的边疆意识和边疆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主权在边疆地区得到更确实的体现。
——摘编自苏德《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今天国家治理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军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时,中国已只身抗战八年。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阻碍了日军北进与德国法西斯的进一步勾结,同时使得日军无法抽调大部队南下进攻东南亚,有力配合了太平洋战场盟军的作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沉重打击了日军。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主战场。至战争结束时,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摘编自何雷等《抗战胜利奠定中国大国地位》
根据材料有关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5年1月16日下午1:50-3:05】
南充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择题所选答案对应的标点涂黑。
3、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的答题内容书写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措施:和亲;军事征发;设置机构;羁縻政策;会盟;册封;移民实边;法律维统;改土归流。(任答三点)
意义:密切了与内地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提高了边疆治理能力,巩固了国防;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对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任答三点)
(2)变化:由因俗而治到边疆内地一体化;更加注重维护边疆领土主权。
原因:列强侵略加深了边疆危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的增强。(任答三点)
(3)启示: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边疆稳定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是确保边疆治理效果的重要保障等。(任答两点)
【18题答案】
【答案】观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阐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率先吹响了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伟大号角,14年抗战中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牺牲,对日军的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日军兵力远超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支援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尤其是中国战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增强了同盟国战胜法西斯的信心。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综上所述,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题答案】
【答案】(1)特点:政府统筹合理布局;涉及领域多、范围广;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重视重工业尤其是国防科技。
(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科技文化的进步;外交环境的逐渐改善。
意义: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优化了工业布局,增强了国防力量;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