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70分钟,分值:75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下册第 1-6 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序言中写道:“凡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这说明其( )
A.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 28响……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阅
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材料描述的是( )
A.北平和平解放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开国大典 D.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3.下图是赵延年于 1953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可知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B.人民积极生产以支援抗美援朝
C.工人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 D.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生产热情
4.苍松有幸伴忠骨一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眠沈阳,2024年 11月 29日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
烈士陵园,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场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有( )
A.黄继光、董存瑞 B.黄继光、邱少云 C.雷锋、邱少云 D.董存瑞、邱少云
5.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
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C.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D.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6.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年 6月—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A.解放战争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镇压反革命
7.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 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你认为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一五”计划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B.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D.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8.图 1、图 2分别是《人民画报》1955年、1957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们反映了( )
图 1 丰收的喜悦 图 2 鞍钢之夜
A.国民经济成功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发展
C.“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D.向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迈进
9.下表是八年级某同学上完历史课后在教材上记下的笔记。据此推测,他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 )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建设成就
10.下面是我国 1952年和 1957年的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项目 钢(万吨) 煤(亿吨) 电力(千瓦时) 石油(万吨)
1952年 135 0.66 73 44
1957年 535 1.3 193 146
A.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 B.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下侧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
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第一次普选 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工业布局的调整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12.1953年 6月 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大娘笑着说:“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
还有什么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治化
1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 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 1954年
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 1954年宪
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体现政治协商的主要职能
14.如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 C点到 D点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B.经济建设有计划性
C.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D.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
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可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
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后期存在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严重困难 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第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4小题,共 45 分)
16.回顾中国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
献。李老师据此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根据图文信息,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2 分)
任务一【梳理时空—见证重要时刻】
任务二【识读图片—感悟辉煌成就】
(1)上面年代尺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事件。请从不同角度简述①②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4 分)
(2)依据上面图片,指出工业成就的特点和地域分布特点。(2分)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请从下面关键
词中任选三个,以“民生·幸福”为题,写一篇 150 字左右的小短文。(6分)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农业合作化运动
17.近年来,中央连续出治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回眸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
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950—1953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 年(%) 1953 年(%)
阶层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
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 1956 年年底,约 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建国后至 20 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柱状图
(1)观察上表、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4 分)
(2)材料二中的“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运动后所有制的变化。(2 分)
(3)依据图表,指出我国 1957—1962 年粮食人均产量呈现的趋势并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4分)
(4)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1 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8 分)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农民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情景。
材料二 1952 年,甘肃天水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 5.1 亿千克,较 1949 年增长 9384.5 万多千克,增
长 22.5%。人均产量较 1949 年增长 30.8%。
(1)材料一中农民能够“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该依据主要内容有哪些?
(4 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意义?(2分)
19.王老师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对历史史事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以下
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14 分)
任务一 【收集图片——了解来龙去脉】
(1)历史事件包含诸多要素,如时间、地点、主要涉事人物、成因、经过、结果、影响。图一属于
其中哪一要素?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上述图片。(2 分)
(2)简述图三人物事迹;从他身上你学习到了什么?(1分)
任务二【阅读名言——体会历史内涵】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
B.“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
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3)A句是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说的?A句所反映事件具有什么意义?(3 分)
(4)B中的“敌人”指的是哪个国家?B材料强调了什么?(2 分)
任务三【研读法律——明晰土地政策】
(5)据下框文字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以“土地·农民·发展”为题,写一篇 150 字左右的短文。(6
分)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B B A C C B C B
11 12 13 14 15
C A C C D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4小题,共 45 分。
16.(12 分)
【答案】(1)①事件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
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
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2 分)②事件实
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2 分)
(2)工业成就的特点:集中于重工业领域。(1分)
地域分布的特点:重工业项自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交通建设成就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1
分)
(3)示例:
民生·幸福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奋斗目标。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新解放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土地
改革的完成,3 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一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土改完成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缺乏工具、资金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国
家对农业进行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很大提高。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升。在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党也将继续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任选三个关键词进行论述,6分)
17.(11分)
【答案】(1)信息:贫农、中农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不断增加;富农、地主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
比重不断减少。(2 分)
影响: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 分)
(2)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 分)变化: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1分)
(3)1957—1962 年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趋势。(2 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或“左”的错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2 分)
(4)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1分)
18.(8 分)
【答案】(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 分)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分)
(2)问题:说明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2分)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
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 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4 分)
【答案】(1)结果。(1 分)图二、图三、图一。(1 分)
(2)黄继光 1951 年 3 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 年 10 月 19 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
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我们要学习他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友
好主义精神。(1分)
(3)开国大典。(1 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 100 多年
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
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数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 分)
(4)美国。(1 分)美国的行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我们必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 分)
(5)示例:
土地 农民 发展
1950 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得
到了土地,满足了愿望,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
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