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广阔的草原上到处diǎn zhuì( )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2)我在草原上màn bù( ),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3)只有一个chí dùn( )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里的一切。
(4)我睡眼méng lóng( )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
(5)也是无意识的,在xián xiá( )时甚至睡梦中,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科幻作品虽然不等于科学著作,却是科学普及。②而网络文学因其传播的便利性,在众多文学品类中拥有数量优势。③所以,网络科幻作品的出现,让科幻作品_____了更多的传播渠道,_____了更大的阅读群体,并_____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④如何让网络科幻作品更好地承担起普及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激发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值得深入研究。
2.结合语境,请将下面的词语填写在第③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融入 B. 获得 C. 产生
③所以,网络科幻作品的出现,让科幻作品_____了更多的传播渠道,_______了更大的阅读群体,并_______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3.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
②而非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会把根系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③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相邻植物发出的信号决定使用何种方式对付对方。
④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⑤对水稻的进一步研究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
④③①⑤② B.⑤②①④③
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④①③
6.仿照画线语句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之与前面构成排比。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默写填空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名著阅读
读了名著《朝花夕拾》后,同学们发现全书贯穿了一个人物形象——“我”。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中甲同学的发言,请你参照甲同学的发言,补全其他三位同学的发言。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
乙:《狗·猫·鼠》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丙:《〈二十四孝图〉》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丁:《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七年级某班以“生活因科技而改变”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练习。
(1)请你运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为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2)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家用电器不断创新,通信工具不断改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了。然而,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弊病。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科技发展的弊端。(写出两点即可)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带上她的眼睛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 她说。
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暗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她问。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耶!能闻闻她吗?不,别拔下她!”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我在草原上无目标地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日落前,我走到了草原中一间孤零零的白色小屋,那是为旅游者准备的一间小旅店,似乎好久没人光顾了,只有一个迟钝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里的一切。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我睡意朦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外面后发现月亮真的刚升起来,月光下的草原也在沉睡。
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一小段旋律过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直到一个小时后我回去躺到床上,她还在哼着音乐,那轻柔的乐声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草原笼罩在蒙蒙的小雨中,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 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很长时间后, 当我想起洗那些那次旅行时穿的衣服时, 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颗草籽。同时, 在我的意识深处, 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 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是无意识的, 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 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 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 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 看着夜幕降临城市……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 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 并在增多。当这种变化发展到让我觉察出来时, 我又想起了她。
也是无意识的, 在闲暇时甚至睡梦中,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 奇怪的隔热太空服……后来这些东西在我的意识中都隐去了,只有一样东西凸现出来, 这就是那在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不知为什么,一闭上眼睛,这支铅笔总在我的眼前漂浮。终于有一天, 上班时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 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 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同壁画叠印在一起, 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
“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我发疯似地跑上楼, 猛砸主任办公室的门, 他不在, 我心有灵犀地知道他在哪,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 他果然在里面, 看着大屏幕。她在大屏幕上, 还在那个封闭的控制舱中, 穿着那件“太空服”, 画面凝固着, 是以前录下来的。“是为了她来的吧。” 主任说, 眼睛还看着屏幕。
“她到底在哪儿 !” 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 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一切都明白了, 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落日工程”是一系列的探险航行,它的航行程序同航天中心的其他航行几乎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
第一次太空飞行一个半世纪后, 人类开始了向相反方向的探险, “落日”系列地航飞船就是这种探险的首次尝试。
我记得“落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那时正是深夜, 吐鲁番盆地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如小太阳般的火球, 当火球暗下来时, “落日一号”已潜入地层。只在潜入点留下了一个岩浆的小湖泊,发出耀眼的红光。那一夜, 在几百公里外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振动。
宇宙航行是寂寞的,但宇航员们能看到无限的太空和壮丽的星群;而地航飞船上的地航员们,只能从飞船上的全息后视电视中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炽热的岩浆剌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充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飞船上方那巨量的地层物质在不断增厚产生了一种地面上的人难以想象的压抑感。
“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 安全返回地面。“落日六号”的航行开始很顺利, 但在飞船航行15小时40分钟时, 警报出现了。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 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 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 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立刻紧急转向, 企图冲出这个危险区域。当飞船在远大于设计密度和设计压力的液态铁镍中转向时, 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断裂, 失去发动机的飞船在地层中失去了动力,“落日六号”在业态的地和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
现在的地航飞船误入地核, 就如同21世纪中期的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 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好在“落日六号”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 船上的中微子通讯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完好的联系。以后的一年中, “落日六号”航行组仍坚持工作, 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飞船被裹在6000千公里厚的物质中, 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 连空间都没有,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 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中!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后来,航行组中的另外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受伤,不久相继去世,从那以后, 在“落日六号”上, 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现在, “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 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 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讯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 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底薪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 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 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 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 我现在已适应这里, 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 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 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 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 在我下面6000多公里深处, 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 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10、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11、在“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中,小姑娘为何说别拔下小花?
1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
(2)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13、“我”带着小姑娘的眼睛让她领略了有生机的万物,试着反过来想一下,小姑娘的种种表现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呢?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是你女儿
蒋倩汝
①“你回来了吧。”刚放下行李,娜娜的电话就到了。
②“你怎么知道我回来的?”
③“看你朋友圈。好好休息,明天我去看你。”
④我心里倏地一暖:毕竟是好姐妹,虽然她从未没在朋友圈给我点过一个赞,却一直在默默关注我。
⑤二十年前,因工作调动,我离开故乡。爸妈退休后会来小住,父亲去世,母亲中风晕倒。我匆忙赶回时,一群同学已在我家忙前忙后。
⑥母亲瘫痪后仍不肯跟我到外地生活,只好请了保姆来照顾她。离开时班长春燕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这群同学,平时排班来走动走动,还是有时间的。”
⑦看到我眼睛发红,春燕道:“你不要难过,我们当年哪一个没得过苏老师的资助?现在老师不在了,我们来看看她,不应该吗?你别和我们客气,大家在微信群里相互提醒去看望我妈的时间。排班轮到娜娜时,不是赶上她出差,她总抽不出时间。再后来,她悄悄退群了。
⑧她变成女强人后,我只见过她几次。一次是她的宾馆开业。“你们呢?”春燕在群里打出这段话后,群里一个个打出“一样”的字样后,附加一个尴尬的笑脸。
⑨我复制了“一样”,犹豫了好久,却没有勇气发出去。
⑩我和娜娜从小就要好,她家住在远郊,家里姊妹多,弟弟上学,她面临她还以干女儿的身份住在我家。
后来,她上了师范,只做了两年教师,但都不见起色。后来,她买来的十几间门面房拆迁了,紧接着又做了地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过年时电视滚动播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给大家拜年,娜娜也在其中,我妈对我爸说:“这不是你那学生吗,只可怜了自家孩子,跟着你吃了几年的南瓜汤拌饭。茹,南瓜我最爱吃了。”母亲嗔怪道:“真是傻爸养傻女。”
除了那次在电视上看到她,最后一次见到娜娜,是在我爸的葬礼上。屈指算来,有四年之久了。
第二天,娜娜按约定好的时间准时到达我家。一来就直奔我妈房间,见我妈睡了,就没进去。
张罗吃饭时,看到桌面上的菜碗,娜娜笑着对保姆说:“阿姨,当年我在干妈家住的几年,吃南瓜吃到怕。不过啊,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对吧?”娜娜看向我,我尴尬地笑了笑。
吃过饭,娜娜把我拖到一边,说有话跟我说。没等我问她,保姆辞了,我亲自来照顾干妈。”
见我不开口,娜娜急了:“我把手上的事都交给女儿打理了,当然,她朝我眨眨眼:“这些年我收的干女儿、干儿子不比干爸少。收多了肩膀担子重,都不敢停下来,总以为时间还多,没想到……”
说着说着,娜娜哽咽了,她接过我递过去的纸巾,继续说:“小时候穷怕了,长大了觉得有钱才有安全感,也没来看干爸干妈几次,我知道我不能再等了,反正你是没有资格拒绝我的。”
说话间,妈妈醒了,她在房里问:“茹,你和谁讲话啊?”
我看了娜娜一眼,大声告诉妈:“你女儿。”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插叙的手法,记叙了这几年我一家人的经历,以及娜娜的成长经历。
B. 本文的主人公是娜娜,“我”是故事的见证人,通过“我”这几年的所见所闻来推动小说的发展。
C. 本文大量运用了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这一故事的前因后果,让人感动。
D. 在塑造娜娜这一人物的写作手法上,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中塑造阿长的手法是一样的,都是欲扬先抑。
15、按照括号中的要求,赏析下面词语或者句子。
①母亲嗔怪道:“真是傻爸养傻女。”(“傻”这个字有什么含义?)
②我尴尬地笑了笑。(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16、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文中的父亲(苏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7、文章结尾处为什么“我”会说“她是你女儿”?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娜娜身上获得什么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民工刘建华(节选)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我们商量,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或者,提出难题,样样事情要对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其实,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刘建华和老黄,谁也不认识谁,我们却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别人也许行,刘建华却不行。这使他一直忿忿然的。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老黄先前买下又运来的地板,他却要退货。但要托他去采买,他则说:钱我不过手的,因为说不清楚。最后,他终于同意陪我们一同去买。走在建材市场,忽然,他陡地停下,伸手往木料上一放,问老板:怎么说?那老板是个福建人,这一回,就有些刀兵相接的意思了。因我们是在高层,电梯里装不进长料和板子,要靠人搬上楼。这两人言语都不多,各自的乡音都有些斩钉截铁的意思。忘记说了,刘建华是江苏海门人,与上海话略有些接近,所以,他言语中就不时要露几个上海单词,显示出一种地域优势。福建人最终敌不过刘建华,败下阵来,同意由他送木料上楼。后来有过几次,我们自己去和福建人交道,都没谈成。这样往返几次,刘建华才亲自出马。不知他有什么办法,他就能让福建人再送上楼!
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炒了他!这是我们手到棋胜的一着。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吃不吃这一套呢?他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锤,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喷喂,嗬嘴哉,叩兹啃眼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往大海碗里一盛,呼啦啦地下了肚。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要买些熟食,喝些酒,荤素搭配。隔三五日,还要上隔壁澡堂里泡澡。当时便觉得刘建华与一般民工不同,他们不那么受罪。
刘建华到上海打工已经有十年。如今,在龙华租了一间房,老婆也来了,在一间商厦做清洁工。这对夫妻挺般配的,在乡下,大约都可算上人尖了。听她说,乡下已经盖起了楼,三层,上上下下的家什,全是自己打,不用一根钉,全用裤。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从这点看,其实他也是看重我们这单活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地应和:哦嘴吸,噼眼哉,咿兹喻曜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此时,刘建华已经寻好了下一单生意,早几天就往那里派出一两个小工,机器也搬过去了。
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刘建华与老黄之间的微妙冲突,折射出农民工与城市管理者间的阶层差异,强化了文本的现实批判性。
B.刘建华在乡下自建楼房“不用一根钉,全用棉”的细节,既突显其传统技艺的精湛,也为后文他刻意缩小门框尺寸的举动埋下伏笔。
C.王安忆以冷峻的白描为底色,融入地域语言特质与生活化场景,在平实叙述中客观呈现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其尊严与困境的复杂性。
D.小说通过刘建华的形象刻画,深入剖析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与生存挣扎,传递出对劳动者主体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19.对文中相关细节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屑扫净、机器锃亮、锅碗归置整齐”的离场场景,反映了刘建华对职业尊严的重视,暗示其性格的严谨与自律。
B.结尾刘建华故意将热水器百叶箱门框打小,这一细节看似报复,实则凸显了他倔强自尊、不甘受制的性格特质。
C.刘建华“陡地停下,伸手往木料上一放”,这一细节显示出他对木材质量的敏锐判断,更暗示了他趁机向我们展露高超本领的心理。
D.“过年能不回家吗?”的反诘配合狡黠微笑,折射出刘建华对人情世故的熟稔,以及农民工群体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20.结合文本分析刘建华这一新型农民工形象的“新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21.请分析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的突出特点及表达效果。
答案
1、(1)点缀 (2)漫步 (3)迟钝 (4)蒙眬 (5)闲暇 2.B A C 3.示例:在句末加上“的重要帮手”。4.示例:将问号改成逗号。5.A 6.示例:一片轻轻飘来的白云
7.(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8.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 敢于批判封建“孝道”伦理 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9.(1)示例一:科技,一盏改变生活的明灯 示例二: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2)示例:①科技让许多人变得越来越懒,身体素质越来越差。②有些高科技产品成了不法分子的犯罪工具。
10、“我”带上她的眼睛去草原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
11、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12、(1)“已”“完全”表示最大程度的肯定,表明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2)“只剩”“一个人”尽显“她”孤绝一人独处地心的凄惨无望。
13、小姑娘和“我”的工作环境都让人感到孤独寂寞,“我”带着小姑娘的眼睛与她一同度假,开始了草原之行,赏花观草,感受到了小姑娘的感受,“我”也找回了一些被“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磨钝了的感觉。
14、D
15、①“傻”这个字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表示母亲对我的愚钝、天真的一种责怪。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母亲对我的一种深深的爱。
②表现了我对娜娜突然的到来和她的提议感到不知所措和尴尬,表达了我对娜娜的感激和无奈。我知道娜娜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16、关爱学生、善良、宽容的人。他在经济上资助了娜娜和其他同学,却没有图回报;他在娜娜面临困境时给予她温暖和帮助,尽管娜娜后来因为忙于事业而疏远了他,他也没有怪罪娜娜。他是一个宽容的人,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
17、文章结尾处“我”会说“她是你女儿”,是因为“我”意识到娜娜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她对我家的感情。这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我觉得她就像是我的女儿一样。从娜娜身上,我获得了对生活的坚持和勇气,以及对友情和亲情的理解和珍视。
18. B
19. C
20.①注重业务素质。他对木工活要求严苛,工具齐整,将技术和质量作为立足之本。②关注生活情趣。他工作时播放淮剧并高声应和,呼应家乡传统,乐在其中。③融入城市生活。他在上海打拼十年,租房安家,生活注重品质(泡澡、荤素饮食),展现了新型农民工立足城市的能力。④重视尊严权利。他拒绝被老黄领导,坚持工钱报价、施工方式的主导权,凸显其不甘受制于人的倔强性格。
21.①限知视角运用。通过第一人称“我们”这一雇主视角观察刘建华,既保持客观距离又暗含主观评价,增强人物矛盾性,使读者通过表层冲突逐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②双线交织结构。明线是装修工程的时间推进,暗线是人物关系的张力变化,两条线索在“热水器百叶箱”的细节处交汇,形成叙事闭环,暗示两个阶层之间的隔阂。
③工笔留白结合。对劳动场景浓墨重彩,细节刻画,而人物背景仅用“老婆做清洁工”等片段勾勒,虚实相生,既突显劳动者的专业尊严,又保留民工群体的神秘感。
④节奏张弛有度。叙述节奏开始时较为平缓,详细描述刘建华的外貌和行为,随着冲突加剧,写与老黄的争执和工作状态时,节奏明显加快,增强了紧张感和动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