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来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说话时声带振动,乐器发声时弦或膜振动。
振动与声音: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
介质:声音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来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声波是纵波,介质粒子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20°C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3. 声音的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单位是赫兹(Hz)。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单位是分贝(dB)。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不同声源的波形不同,产生不同的音色。
4. 声音的反射与回声
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
回声的条件: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因此,障碍物距离发声体至少17米时,才能听到清晰的回声。
5. 声音的利用
声呐: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用于探测水下物体和测量水深。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如B超)和工业检测(如无损检测)。
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通常由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
6. 噪声与控制
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噪声的控制:通过消声、吸声和隔声等方法减少噪声的影响。
练习题1:(2024武汉中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练习题2:(2024武汉3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
A.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音调
C.通过接收超声波等信息,可以判断火山爆发的方位和强度
D.安装“隔音蛟龙“能有效地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练习题3:(2023武汉中考)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正在演奏古筝,听众分辨出古筝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练习题4:(2023武汉四调)古筝是我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如图所示是小演员演奏古筝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古筝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出声音
B.演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C.演奏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压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D.弹奏古筝时发出的声音一定不属于噪声
练习题5: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进行回声定位
D.防噪声耳罩通过防止噪声产生的方式控制噪声
练习题6: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中,用硬纸片把音箱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小“人”随音乐起舞是由于“舞台”在振动
B.图乙中,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声的音调越高
C.图丙中,大象的发声频率是14~24Hz,有时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进行交流
D.图丁中,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能有效地阻断噪声传播
练习题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练习题8: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
B.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C.烛焰随着扬声器播放的音乐摇摆,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波形,说明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练习题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
练习题10: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阻断噪声传播“的方面着手控制噪声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来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说话时声带振动,乐器发声时弦或膜振动。
振动与声音: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
介质:声音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来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声波是纵波,介质粒子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20°C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3. 声音的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单位是赫兹(Hz)。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单位是分贝(dB)。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不同声源的波形不同,产生不同的音色。
4. 声音的反射与回声
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
回声的条件: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因此,障碍物距离发声体至少17米时,才能听到清晰的回声。
5. 声音的利用
声呐: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用于探测水下物体和测量水深。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如B超)和工业检测(如无损检测)。
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通常由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
6. 噪声与控制
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噪声的控制:通过消声、吸声和隔声等方法减少噪声的影响。
练习题1:(2024武汉中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练习题2:(2024武汉3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B )
A.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音调
C.通过接收超声波等信息,可以判断火山爆发的方位和强度
D.安装“隔音蛟龙“能有效地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练习题3:(2023武汉中考)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正在演奏古筝,听众分辨出古筝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C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练习题4:(2023武汉四调)古筝是我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如图所示是小演员演奏古筝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古筝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出声音
B.演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C.演奏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压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D.弹奏古筝时发出的声音一定不属于噪声
练习题5: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进行回声定位
D.防噪声耳罩通过防止噪声产生的方式控制噪声
练习题6: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中,用硬纸片把音箱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小“人”随音乐起舞是由于“舞台”在振动
B.图乙中,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声的音调越高
C.图丙中,大象的发声频率是14~24Hz,有时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进行交流
D.图丁中,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能有效地阻断噪声传播
练习题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练习题8: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
B.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C.烛焰随着扬声器播放的音乐摇摆,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波形,说明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练习题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
练习题10: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阻断噪声传播“的方面着手控制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