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过关练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2.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
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
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
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
【答案】1.A 2.D
【解析】1.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等。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的一段街道,因回族聚居而闻名。牛街礼拜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是中国式古代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结合的产物。读下图“牛街礼拜寺”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3.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生态环境因素
4.牛街礼拜寺与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出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
A.人口密度 B.地域文化 C.消费水平 D.交通条件
【答案】3.A 4.B
【解析】3.在大城市中,一个区域内如果某个民族、种族或某个宗教团体占优势,它的影响或势力范围可能逐步扩展,便会形成民族聚居区。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属于这一类种族聚居区,民族因素属于社会因素。故答案选A。
4.牛街礼拜寺与传统清真寺属于宗教建筑,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建筑风格迥异,故答案选B项。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答案】5.C 6.A
【解析】5.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①③错误。②④说法符合实际情况。故C正确,A、B、D错误。
6.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故A正确。
提升综合练
中法两国具有多样的美食地域文化,自然地理要素提供了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先决条件。法国文化多样性、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等有效促进其发展。下图为法国区域示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法国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复杂 ②气候多样 ③河网密布 ④生物种类多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吃在中国”为促进我国美食地域文化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培育“法国式”文化多样性
B.加强农村文化保护,防止外来文化渗透
C.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新传统农业发展
D.减少工业化进程对各特色美食原产地的影响
【答案】7.B 8.C
【解析】7.“自然地理要素提供了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先决条件”,法国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原因是地形复杂导致气候多样,图中法国河网密布,环境复杂,生物种类多样,为适应各种环境进而出现多种饮食文化,①②④正确。河网密布不一定会出现多种饮食文化,③错误。B正确。故选B。
8.“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等有效促进其发展”,据此判断“吃在中国”为促进我国美食地域文化进一步发展,可以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新传统农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中国、法国环境差异大,培育“法国式”文化多样性不可行,A错误。防止外来文化渗透不利于多样化发展,B错误。工业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D错误。故选C。
碉楼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一带的嘉绒藏族地区为核心区。嘉绒地区不仅碉楼的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下图为松岗直波八角碉楼。完成下列各题。
9.碉楼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
①军事防御 ②储藏物质 ③防范地震 ④抵御洪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青藏高原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其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地势起伏大 B.高寒光照强 C.泥石流频发 D.多大风沙暴
【答案】9.A 10.B
【解析】9.碉楼多是战争的产物,军事防御是其主要的功能,①正确。碉楼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能够储存必要的物资,②正确。碉楼较为高大,不利于防范地震,③错误。该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洪水灾害较少,④错误。所以选A。
10.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气候特点具有“高寒”特点;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光照强烈,因此当地的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故B对。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与地势起伏大、泥石流频发、多大风沙暴关系小,故ACD错。所以选B。
苏州制扇技艺举世闻名,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磨骨玉折扇有“苏州雅扇”之称,扇骨立足江南地域特色,取当地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成的折扇追求“雅文化、精技艺”的苏式工艺风格,扇面采用花纹清晰的宣纸,上胶矶裱制而成,厚薄均匀、平正牢韧、久用不裂,配上书画后,令人爱不释手。由于以上特点,苏州折扇已不只是生风用具,更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据此完成下列题。
11.推测苏州折扇扇骨的主要原料为
A.竹子 B.橡胶 C.芦苇 D.羽毛
12.16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欧洲,葡萄牙、西班牙则以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当时扇面由纸变皮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潮湿,扇面易损 B.缺乏优质纸张
C.文化背景差异 D.制扇工艺高超
13.苏扇“雅文化、精技艺”工艺风格的形成条件是
①制扇历史悠久
②传统手工业产值较高
③文化底蕴深厚
④河网密布,水运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1.A 12.B 13.C
【解析】11.由题目材料“ 苏扇立足江南地域特色,取当地原料” 制成的折扇可知,竹子作为当地的主要物产最可能成为制扇原料,A项正确。橡胶为热带树种,苏州属于亚热带地区,B项错误。芦苇不是当地特色物产,很多地方都有,C项错误。羽毛不是江南特产,D项错误。
12.江南气候潮湿,而西班牙、葡萄牙的气候主要为地中海气候,A项错误。当时的欧洲造纸技术水平较低,制扇的纸张与一般的纸张不同,技术要求高,因此可能造不出来,而皮的韧性更好,两国皮原料又多,故 B正确。文化差异一直都存在,传入的初期文化对其的改变还不会太大,C项错误。根据材料提示,该地制扇技艺相对苏州没有优势,D项错误。
13.由上题可知,16 世纪中国折扇就已经传入欧洲,可知制扇历史悠久,①正确;明清以来,苏州的手工业比较发达,能工巧匠辈出,但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故②错;苏杭一带文化底蕴深厚,为其“雅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故③正确;河网密布、水运发达与文化、技艺关系不大,故④错。结合选项C正确。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云南省南部,面积19096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如下图)。
材料二: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055mm。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
(1)从地理位置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指出西双版纳和兰屿的不同点。
(2)对比西双版纳竹楼和兰屿传统民居的主屋部分,归纳其建筑特点的异同。
(3)根据兰屿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试简析其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优点。
【答案】(1)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为海岛,西双版纳位居内陆。气象灾害:兰屿有台风影响,西双版纳无台风影响。
(2)相同点:都具有A字形屋顶(或人字形屋顶,尖顶)。
不同点: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式结构,高出地面,兰屿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西双版纳竹楼主要材料为竹、木,兰屿地下主屋主要材料为石、木。
(3)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利用了石头夜间散热快的原理,以达到为主屋快速降温的目的;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头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主屋位于地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屋顶缓坡面为迎风坡,坡度缓,有利于防风;屋顶陡坡面为背风坡,坡度陡,有利于排水。
【解析】本题比较了西双版纳和兰屿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兰屿岛和西双版纳所在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板块位置)进行对比,纬度基本相同故不对纬度位置作答,主要从海陆位置和板块位置作答,再结合两地的地理位置推出两地气候类型及气象灾害,比较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居内陆,兰屿为海岛;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气候类型:西双版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材料“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055mm。”可知,兰屿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此两者在气象灾害方面有显著不同,兰屿多台风灾害,西双版纳无台风灾害。
(2)结合材料所给图片和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相同点:两地降水量都较大,因此屋顶的坡度都比较大。不同点:由材料“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和“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可知,建筑结构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结构,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兰屿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屋顶仅高处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建筑材料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主要为竹木材料,兰屿地下主屋为石木材料。
(3)结合当地所在地理位置可推出当地地理环境具有气温高,降水多(潮湿),多大风(台风)的特点,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充分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如主屋位于地下,屋顶仅高处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鹅卵石比热容小,夜晚降温快,有利于主屋快速降温;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板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缓坡面迎风,有利于防风,陡坡面背风,有利于排水。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历史悠久的川西林盘就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灌渠之间。川西林盘不仅构成了成都平原独有的田园景观,亦是川西农耕文化的结晶,形如田间绿岛、随田散布,单个林盘(如图一)由林木、宅院围合而成,成为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
成都市郫都区是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现存林盘数量多。但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传统林盘不断遭受破坏,数量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图三示意郫都区位置及2018年林盘分布密度。
(1)在林盘结构模式图(图二)中的方框内写出院落、农田、林木,并简述河流和灌渠对林盘形成的影响。
(2)近年来郫都区东南部传统林盘数量减少明显,试推测其成因。
(3)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市大力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确定林盘产业发展方向。请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为林盘内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河渠密布,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形成散居的林盘。填图如下所示。
(2)靠近成都市区,城市化促使大量林盘转化为建设用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导致人口外迁至城市居住,林盘被废弃,数量减少;新修住房(楼房)破坏林盘结构,导致传统林盘减少。
(3)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机循环农业、特色养殖业、花卉种植业等,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园;利用林盘这一特色民居景观和优美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结合林盘独特的农耕文化内涵,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解析】本题以川西林盘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和综合思维学科素养的考查。
(1)川西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其居住模式具有层次性和内向聚集性,一般构成宅-林-田的空间模式。因此院落在中心,外围依次是林木、农田。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一方面可以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用水需求,另一方面河流灌渠也促使林盘规模受到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人口聚集现象。
(2)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传统的田园景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政府颁布的一些土地政策的实施使得林盘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许多人进入了城镇生活,造成建筑的闲置和聚落的空心化。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融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林盘进行了随意的改造,将原有的特色川西民居建筑拆除,自建小楼房,破坏了川西独特的乡村景观。
(3)川西林盘以农业生产为主,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等,保证经济、生态效益同步显现;在传统乡村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珍贵的农耕文明、内陆生产生活模式、民风民俗、民居建筑等文化资源。可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发展创意产业。林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了丰富的乡土文化,作为川西地区典型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其文化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挥区域特色,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过关练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2.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
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
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
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
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的一段街道,因回族聚居而闻名。牛街礼拜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是中国式古代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结合的产物。读下图“牛街礼拜寺”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3.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生态环境因素
4.牛街礼拜寺与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出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
A.人口密度 B.地域文化 C.消费水平 D.交通条件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提升综合练
中法两国具有多样的美食地域文化,自然地理要素提供了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先决条件。法国文化多样性、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等有效促进其发展。下图为法国区域示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法国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复杂 ②气候多样 ③河网密布 ④生物种类多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吃在中国”为促进我国美食地域文化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培育“法国式”文化多样性
B.加强农村文化保护,防止外来文化渗透
C.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新传统农业发展
D.减少工业化进程对各特色美食原产地的影响
碉楼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一带的嘉绒藏族地区为核心区。嘉绒地区不仅碉楼的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下图为松岗直波八角碉楼。完成下列各题。
9.碉楼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
①军事防御 ②储藏物质 ③防范地震 ④抵御洪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青藏高原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其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地势起伏大 B.高寒光照强 C.泥石流频发 D.多大风沙暴
苏州制扇技艺举世闻名,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磨骨玉折扇有“苏州雅扇”之称,扇骨立足江南地域特色,取当地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成的折扇追求“雅文化、精技艺”的苏式工艺风格,扇面采用花纹清晰的宣纸,上胶矶裱制而成,厚薄均匀、平正牢韧、久用不裂,配上书画后,令人爱不释手。由于以上特点,苏州折扇已不只是生风用具,更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据此完成下列题。
11.推测苏州折扇扇骨的主要原料为
A.竹子 B.橡胶 C.芦苇 D.羽毛
12.16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欧洲,葡萄牙、西班牙则以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当时扇面由纸变皮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潮湿,扇面易损 B.缺乏优质纸张
C.文化背景差异 D.制扇工艺高超
13.苏扇“雅文化、精技艺”工艺风格的形成条件是
①制扇历史悠久
②传统手工业产值较高
③文化底蕴深厚
④河网密布,水运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云南省南部,面积19096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如下图)。
材料二: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055mm。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
(1)从地理位置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指出西双版纳和兰屿的不同点。
(2)对比西双版纳竹楼和兰屿传统民居的主屋部分,归纳其建筑特点的异同。
(3)根据兰屿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试简析其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优点。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历史悠久的川西林盘就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灌渠之间。川西林盘不仅构成了成都平原独有的田园景观,亦是川西农耕文化的结晶,形如田间绿岛、随田散布,单个林盘(如图一)由林木、宅院围合而成,成为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
成都市郫都区是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现存林盘数量多。但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传统林盘不断遭受破坏,数量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图三示意郫都区位置及2018年林盘分布密度。
(1)在林盘结构模式图(图二)中的方框内写出院落、农田、林木,并简述河流和灌渠对林盘形成的影响。
(2)近年来郫都区东南部传统林盘数量减少明显,试推测其成因。
(3)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市大力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确定林盘产业发展方向。请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