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赏家乡风物(35分)
1.(5分)抄写描写巴林左旗的诗句,做到每一行都居中,上下左右文字对齐,注意笔画、结构等细节。
题巴林左旗望京阁
崔健
峥嵘一耸近青天,
王气如今千百年。
绝漠云风淘日月,
连城花树驻霞烟。
2.(11分)“家乡风物展”序言。
巴林左旗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我bǎo lǎn 塞北风景,lǐng lüè 巴林风情。登天龙山,jìng jiè 宏大;临天鹅湖,我心yōu rán 。光华照耀,日月更 (gēng gèng)迭,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在sù shuō 着故事。家乡是一首zhì pǔ 的诗,有读不完的měi gǎn ;家乡是一轴长长的画卷 (juǎn juàn),其间风物令人yìng jiē bù xiá 。
(1)根据拼音和语境,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词语。
(2)把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横线上。
3.(3分)“家乡风物展”有四大主题,主题名中有错别字的是( )
A.诉说兴哀——听左旗历史
B.舌尖韵味——品左旗美食
C.漫游山水——赏左旗美景
D.追逐时代——启左旗未来
4.(3分)“家乡风物展”海报宣传语中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
A.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永居左旗。
B.多事之秋,赏左旗最美秋季。
C.人寿年丰,在左旗享品质生活。
D.丰衣足食,看我幸福左旗。
5.(3分)一位客居他乡数十年的左旗人为本次“家乡风物展”寄来一封信,他可能会引用哪个诗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3分)对家乡风物的描述,写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家乡的老式月饼包装简单,不像超市售卖的高档月饼,包装精美,惹人喜爱,可我却总忘不了它的滋味。
B.我们行走在古城墙遗址上,两侧杂草丛生,梯田一样的台阶,就像历史的年轮。
C.林东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小镇,没有北京、上海那般繁华,却有着独属于它的魅力和温暖。
D.上京南塔在一个土坡之上,只有25米高,不似西安大雁塔那样雄伟,但令我魂牵梦萦。
7.(7分)学们为“家乡风物展”挑选了四张家乡风光图,并要为它们配上文字,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例句:九叠溪瀑布倾泻——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急剧地撞击着,水流如飞花碎玉般四溅。远望去,像一朵朵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1)例句运用动态描写,写出了瀑布倾泻的灵动。下列哪句诗没有运用动态描写?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任选一张风光图,仿照例句,将画面写具体。
二、阅读与鉴赏 探家乡文化(35分)
8.(17分)品家乡物产。
毛毛谷小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就是小米,在我国北方统称为谷子。A.因其粒小,直径1mm左右,故名小米。毛毛谷小米是赤峰市巴林左旗的特产,因其穗上长有遮风挡雨、挡天敌的绒毛状长纤维而得名“毛毛谷”。
自新石器时期起,富河先民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种毛毛谷小米。公元十世纪前,契丹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谷类农作物。1962年内蒙古考古队在辽上京皇城南部勘探时探出了谷皮。
林东毛毛谷小米含有多种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锌、硒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B.每100克小米约含蛋白质10克、脂肪4克。铁元素的含量是大米的2倍,有补脾补肾、养胃、养心安神、滋阴养血等功效。
小米的加工方法经历了从人力手工到电力机器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方法是用石臼等工具反复碾压,如今基本上都用机械化脱壳,用碾米机对收割后的小米进行脱壳操作。
小米最常用的食用方法是煮各种风味的小米粥,也可以焖、蒸小米干饭,小米干饭也是一道美味佳肴。小米磨成粉放上红枣,蒸成小米面枣糕,稍加糖调味,也是一道美餐。
(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毛毛谷小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①“粟”是大米和小米的统称。
②1962年内蒙古考古队在辽上京皇城南部勘探时探出谷皮,证明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过谷类农作物。
③用石臼等工具反复碾压,给小米脱壳,我们推断会耗时费力,效率比较低。
④患有胃病的人可以吃小米。
(3)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怎样才能说清楚明白,读画线句子,完成填空。
我的看法是,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明白。比如A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把毛毛谷小米颗粒小的特点说明白了。
有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才能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比如B句综合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把毛毛谷小米 的特点说明白了。
说明白,特别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准确严谨。A句中 这个词语,就用得很准确。
(4)请你为毛毛谷小米写一段宣传语(50字以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9.(18分)听家乡故事。
那份录取通知书
我永远忘不了一份录取通知书。
1996年9月26日深夜,我家的大黄狗发出了一连串“汪汪”的叫声,将正在熟睡的人们吵醒,包括我。我屏气聆听,是村中的电工叔叔在呼喊着我的乳名,声音清脆而兴奋。伴着明亮皎洁的月光,父亲披衣出门,我也紧随其后。“你考上大学了!让你去林东拿《通知书》呢!”电工叔叔似乎故意将语气拉得长了些,那声音在寂静的夜空里久久回荡。
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手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我所居住的小山村。电工叔叔是徒步到乡里交电费时,变电所里的人告诉他的,具体是谁将电话打到乡里变电所的我至今也不知道。电工叔叔理应在距离我们村四十余公里的乡政府所在地住一宿。因为急于通知我考上了大学这一喜讯,他迎着茫茫的月色,马不停蹄地返回了村里。谢过了电工叔叔,我与父亲返回了屋里。那夜因激动而无眠。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父亲给了我十元钱,我徒步到了距离我家七公里的邻村汽车站,坐上了去往林东方向的公共汽车。因为好久没有见到同桌贺兄,我便决定将车票买至十三敖包,邀请他与我一同到学校去。见到同桌以后,我将消息告诉了他,没做片刻停留,我们俩骑着他父母的绿色自行车,在通往林东的沙石路上疾驰。
在那个年代,学生的考学压力是巨大的。因为当时无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我内心是矛盾而复杂的,到哪里去询问,也没能够弄清楚,万一不是我,那将会面临怎样的一种尴尬,一路上我的心神不安。
到了学校门口,正是间操时间,看见校园内熙熙攘攘的数千名师生,我似乎感觉有些陌生,紧张地一时竟不敢进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与同桌贺兄绕到了学校的后墙,在临近厕所处有一个豁口,那是当时学生逃课时的“交通要塞”,很少会有人发现。我跳过墙,直奔时任副校长,同时又是我老师的赵校长办公室。我礼貌地喊了一声“报告”,老师还真在办公室内,允许了我进去。
当时校长正在卷着旱烟,看我进来,微笑着,看着我。同时,从中间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我说:“快回去准备吧,马上要开学了,好好上学……”二十余年过去了,老校长的话语还在我耳畔时时回响。
我接过了信封,谢过了恩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沿着原路奔向了等在墙外的同桌。同桌一脸急切,连声问我:“考上了吗?考上了吗?”我挥舞着手里的信封,大声喊着“考上了,考上了!”我俩兴奋地来了个拥抱。
返程的途中,我用剩下的钱给我俩买了当时最让孩子们垂涎的老式面包和汽水,以表达对同桌的感谢。
如今,我已从教近三十年,每每看见我的学生们手捧《录取通知书》时,我总是想起当年自己的那份通知书,想起了那个深秋、那声吆喝、那一路疾驰、那个微笑、那个拥抱……
(本文作者路文春系林东一中副校长、语文教师。选用时有删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先根据提示,把事件补充完整。(围绕“我”;时间+人物+事情)
深夜,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同桌骑车去林东。→间操时,我找到老师拿上了通知书。→返程途中, →如今, 。
②再把以上事件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的哪个场景或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说说你的理由。
(3)随着事情的发展,“我”的情感变化是 。
A.激动——忐忑——紧张——失望
B.害怕——激动——紧张——兴奋
C.好奇——忐忑——紧张——兴奋
D.激动——忐忑——紧张——兴奋
(4)对文章结尾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多选)
A.结尾和题目相照应。
B.结尾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C.结尾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D.结尾蕴含着我对电工叔叔、恩师、同窗言之不尽的感情。
(5)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因为急于通知我考上了大学这一喜讯,他迎着茫茫的月色,马不停蹄地返回了村里。
②二十余年过去了,老校长的话语还在我耳畔时时回响。
三、表达与交流 写家乡情思(30分)
10.(30分)“家乡风物展”向全校同学征集描写家乡的习作,请你任选其中一个任务,完成习作。
任务一:向外地朋友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家乡事物,可以是景观、特产、食物、习俗、活动……,任选其一,写清楚主要特点,可以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它的不同方面。
任务二:我们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美酒美食。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有根、有家、有那些至亲至爱的家人。你的家人中最有特点的是谁?请你用文字把这个人“画”出来,突出其特点。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
2024-2025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赏家乡风物(35分)
1.【答案】
2.【答案】(1)饱览 领略 境界 悠然 诉说 质朴 美感 应接不暇
(2)ɡēnɡ juàn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1)C
(2)将军山威风凛凛——山上巨石林立,好似一位位威武的卫士。陡峭的崖壁如同被刀削斧劈,尽显雄浑壮阔。站在山脚仰望,山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远看,将军山就像一位坚毅的将军,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二、阅读与鉴赏 探家乡文化(35分)
8.【答案】(1)种植历史 营养价值 加工方法 食用方法
(2)①× ②√ ③√ ④√
(3)列数字 列数字 作比较 营养价值高 左右
(4)赤峰特产毛毛谷,绒毛覆穗藏天赋。营养美味,开启健康新食途!
9.【答案】(1)电工叔叔通知我去拿通知书。②我给同桌买零食表达谢意。我给同桌买零食表达谢意。我看见学生的通知书陷入回忆。文章讲述了作者在1996年考上大学后,电工叔叔深夜通知他,第二天他和同桌骑车去林东拿录取通知书的经历,以及如今他作为教师,每每看到学生们手捧录取通知书时的感慨。
(2)二十八年前的一个深夜,电工叔叔通知我去拿通知书。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同桌骑车去林东。间操时,我找到老师拿上了通知书。后来我给同桌买零食表达谢意。现在,我看见同学们的通知书就会回忆起自己当年拿通知书的情景。
(3)D
(4)ABCD
(5)①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电工叔叔不辞辛苦通知自己考上了大学这一举动心存感激。
②老校长叮嘱我好好上学,我体会到了作者对老校长心怀尊敬和感恩。
三、表达与交流 写家乡情思(30分)
10.【答案】范文一:
家乡的热干面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武汉,那热干面可绝对不能错过,它就像一张城市名片,承载着武汉人的生活记忆。
热干面的历史颇为悠久。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有个叫李包的小贩,在关帝庙一带卖凉面。有一天,面没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就把剩下的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壶,油洒在了面条上。李包灵机一动,索性将面条与油拌匀,第二天一早就挑到街上卖。结果味道格外鲜美,人们争相购买,热干面便由此诞生。
热干面的制作过程也有独特之处。首先,面条要选用碱水面,这种面条更有嚼劲。煮面时,火候和时间的把握十分关键,煮到七八成熟就要捞起,然后拌上熟油,防止面条粘连。吃的时候,再把面条在沸水里快速烫一下,沥干水分后放入碗中。接着,依次加入芝麻酱、酱油、醋、辣椒油、葱花、萝卜丁等调料。其中,芝麻酱是热干面的灵魂,要选用优质的芝麻磨制而成,浓郁醇厚。
热干面的口感更是一绝。面条根根分明,裹满了香浓的芝麻酱,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香味。萝卜丁的脆爽、葱花的清香,与面条的筋道相互搭配,层次丰富。吃热干面时,再配上一碗蛋酒,那滋味,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热干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乡的味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这独特的滋味。
范文二:
“漫画”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个子不高,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小眼睛。她对我有时候很严厉,有时候又很温柔。
我的妈妈爱好很多。她没事的时候,就给我织毛衣,做“十字绣”,有时候玩玩电脑,或是看看电视,还有时候去帮爸爸干活。
妈妈特别关心我的学习。我每次写作业她都在旁边指导我。记得二年级上学期,妈妈帮我抄写过一张试卷。我平时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做完作业后,试卷书本“满天飞”。那次,刚好要期末考试了,我做完其它作业,准备拿出老师发的一张语文考卷来写,可是翻遍了书包也没找到。这才发现考卷放在学校里没带回来。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又不可能到学校去拿。妈妈气得把我臭骂了一顿,然后就出去了。我在想妈妈干什么去了呢?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张试卷纸。噢!原来妈妈是到我同学家借试卷了。那个同学已经完成了作业,所以妈妈就拿出一张八开纸,帮我抄起了考卷上的试题。妈妈抄得格外认真,一个字也没错,画也画得和试卷上的一模一样。那张试卷我也做得特别认真,当做到“看图写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图上画的是一个孩子给妈妈倒水的情景。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把那张试卷保存在我的书柜里呢!我一定要好好珍藏它。
妈妈,谢谢您为我所做的一切,也谢谢您对我的养育,长大以后我一定好好孝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