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025年化学中考复习
题型九 中考化学新题型
第二部分 重点题型突破
考点要求
壹
1.认识物质的性质在生活、生产、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地利用物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热爱祖国,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2.初步建立物质及其变化的相关模型,能根据物质的类别和信息提示预测其性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机衔接,能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本题型的特点是以传统文化或工艺作为情景素材导入,如金属冶炼 “湿法炼铜”、瓷器、铜器、铁器的制造;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制盐方法的描述,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我国与化学相关的古诗词描述、传统工艺或特色食品的制作等。这类题起点高,需要学生在理解古文情景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结合题目提供的素材进行作答,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试题,也是化学学科素养落地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题型的特点是以传统文化或工艺作为情景素材导入,如金属冶炼 “湿法炼铜”、瓷器、铜器、铁器的制造;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制盐方法的描述,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我国与化学相关的古诗词描述、传统工艺或特色食品的制作等。这类题起点高,需要学生在理解古文情景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结合题目提供的素材进行作答,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试题,也是化学学科素养落地的一种重要途径。
考点攻坚
叁
命题点1 传统节日或工艺型
例1 (2024·广安)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不仅承载着 “端午安康”“一举高 ‘粽’”等美好祝愿,而且其中的节日习俗还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命题点2 古诗词或古文理解型
例2 (2023·枣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划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
命题点3 化学发展史型
例3 (2023· 扬州)下列是我国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几位获得者及其部分研究领域,其中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具有优良性能导电材料开发的是( )
A.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研究
B.师昌绪,材料腐蚀研究
C.赵忠贤,高温超导材料研究
D.张存浩,高能化学激光研究
C
专项训练
肆
1.(2022·河南)《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2.(2022·山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名吃 “八珍汤”,是由羊肉、莲菜、黄酒等配制而成。在这道美味佳肴中,羊肉富含的营养素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D.无机盐
A
B
3.(2024·湖北)《宋会要辑稿》记载:“浸铜之法,先取生铁打成薄片,……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 (硫酸铜溶液)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 洗……入炉烹炼,……方成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打成薄片”增大了反应的接触面积
B.“铁片为胆水所薄”发生了置换反应
C.“上生赤煤”指铁片上生成了红色的煤
D.“浸铜之法”可知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
4.(2024·湖南)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 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B
5.(2024·湖南)酱油是我国传统调味品之一,已有3000多年历史。天然晒露法是传统的老法酱油的生产方法。以初夏开始制作为例,主要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发酵”过程中,所取缸内样品呈
____(填 “酸”“中”或 “碱”)性。
(2)“压榨”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中的
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有相似之处。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浸泡”目的是泡胀大豆,并除去杂物
b.铁强化酱油中“铁”可以预防佝偻病
c.天然晒露法得到成品的时间会受天气影响
酸
过滤
ac
6.(2024·盐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刘禹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引用的“淘金”过程发生的变化,从化学的视角看属于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属于_____纤维(填“天然”或“合成”)。
(3)姜夔“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蕴含科学道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物理
天然
分子在不断运动
(4)苏轼“投泥泼水愈光明”中“投泥泼水”反映的化学原理是 C+H2O====CO+H2,“愈光明”指的是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燃烧的结果。
(5)《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能源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6)《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主要成分是KNO3,KNO3在肥料中属于________(填“复合肥料”或 “农家肥”)。
CO、H2
高温
不可再生
复合肥料
(7)《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8)《天工开物》记载,“煤饼烧石成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 “灰”指CaO,“烧石成灰”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移除可燃物
CaCO3==CaO+CO2↑
分解
高温
7.(2024·湖南)《天工开物·作咸》记载,“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盐霜”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固体,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
(3)“半日晒出盐霜”中的“晒”说明,从
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结晶。
36.0
增大
蒸发
近年来,广西中考化学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上常常出现高中教材中才能学到的 “超纲”知识,含有这类知识的题目我们称为初高中知识衔接题。这类试题主要是为了深入考查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的掌握、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此加强中招试卷的区分性和选拔性。因此这类题目中常常出现陌生的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或初中未学到的化学知识。
纵观全国中考真题,初高中知识衔接题大致有三种形式:①给出新知识——现学现用型;②对比旧知识———知识迁移型;③未给新知识———临场推测型。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除了学好教材上的知识,更要学习教材教给我们的 “学习方法”“探究理念”和 “应用能力”。
先浏览题目,并重点关注设问点与题目所给查阅信息资料的关联,分析信息资料,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命题者设置的问题。本类型题目通常是考查学生在已有的初中知识的基础之上考查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素养考查的途径之一。
课堂练习
伍
1.(2023·武汉)《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纱织布 B.伐木制舟
C.烧制陶瓷 D.海水晒盐
2.(2023·广州)“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鸡蛋 B.苹果
C.青菜 D.白粥
C
A
3.(2023·嘉兴)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
C.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
A
4.(2023·巴中)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取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炉甘石(ZnCO3)加入锌罐之前,将其粉碎的
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B.反应区中发生的反应之一:C+2ZnO==2Zn+CO2↑,
该反应中体现了C的还原性
C.“冷定毁罐取出”的目的是防止锌在较高温度
下再次被氧化
D.“火法炼锌”符合低碳发展理念
D
高温
5.(2023·泰安)某研究所利用太阳能聚光器获得的高能量进行热化学循环反应制取H2,其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I中Zn、O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B.该循环过程中涉及到两种基本反应 类型
C.H2燃烧热值高,是一种理想的优质能源
D.该循环过程理论上每生成2gH2,需补充65gZn
D
6.(2023·潍坊)向盛有一定质量MgSO4、FeSO4和Cu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锌粉至过量使其充分反应(溶液始终未饱和),烧杯中溶质、溶剂和金属的质量随锌粉质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代表烧杯中溶质
B.ab段发生反应:
Zn+CuSO4==ZnSO4+Cu
C.溶液质量:a>c
D.c点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
7.(2022·广州)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1)下列中学实验室常见用品中,材质为陶瓷的是____(填字母)。
A.烧杯 B.集气瓶 C.蒸发皿 D.坩埚钳
(2)烧制陶瓷的原料为黏土,某黏土的成分如表所示,所列出的四种氧化物中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_________。
C
二氧化硅
(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著名的青瓷。
①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为“混合→造型→干燥→冷却→烧制”,陶瓷丰富的色彩与烧制过程中的还原反应有关。燃料(以木炭为例)在窑体内燃烧,通过两步反应生成 CO,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青瓷的“翠色”来源十分复杂。涉及窑体内的CO和瓷器表面粙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CO2
CO2+C==2CO
CO+Fe2O3==CO2+2FeO
点燃
高温
高温
(4)古代窑炉(如下图)构造不断变迁。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哪些 ____(填字母)
A.相对增加燃料用量
B.相对增加空气鼓入
C.增加排气口数量
D.减少排气口数量
AD
8.(2022·昆明)AgNO3 可用于制作电影胶片等感光材料,小吉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对 AgNO3 固体分解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Ag2O和粉末状的Ag均为黑色固体。
②2NO2+2NaOH==NaNO2+NaNO3+H2O(NO2为红棕色气体)。
③Ag2O可溶于氨水:Ag2O与稀硝酸反应生成AgNO3和H2O。
④Ag不溶于氨水:3Ag+4HNO3(稀)==3AgNO3+NO↑+2H2O。
【实验活动】取适量的AgNO3固体于试管中加热,产生红棕色气体和黑色固体。将红棕色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后,有无色气体剩余,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无色气体,观察到木条复燃,则该无色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只有Ag。
猜想二:只有_____。
猜想三:有Ag、Ag2O。
O2
Ag2O
【实验方案】
【实验拓展】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的气体产物与AgNO3固体分解的气体产物相同,则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在实验室中,类似AgNO3、浓硝酸等见光、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应保存在_____(填“棕”或“无”)色试剂瓶中。
氨水
无明显现象
4HNO3==4NO2↑+O2↑+2H2O
棕
光照
知 识 梳 理
巩 固 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