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分布
基础过关练
1.读某地区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题。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3.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
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
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5.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自然地理环境
C.地域开发程度 D.国家发展政策
6.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 D.加强经济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综合练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城镇与交通线布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山脉南北两侧聚落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
A.水源、热量 B.热量、水源 C.交通、交通 D.水源、水源
8.推测图示区域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
A.金昌 B.西宁 C.银川 D.兰州
下图表示人口密度与海拔、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
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④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
②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
③在1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
④在1000毫米以下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 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
③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④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材料一:图1为安徽省区域图,图2和图3为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手绘图。下表为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数(万人)、城镇化率(%)及面积(平方千米)。
城市 常住 人口 城镇 化率 面积 城市 常住人口 城镇 化率 面积 城市 常住人口 城镇 化率 面积
阜阳 825.9 44.62 9775 宣城 266.1 56.33 12340 淮北 227 65.88 2741
合肥 818.9 76.33 11445 马鞍山 236.1 69.12 4049 铜陵 164.1 57.16 3008
宿州 570.05 43.96 9787 六安 487.3 47.09 14990 池州 148.5 54.92 8271.7
亳州 526.3 42.22 8374 安庆 472.3 49.98 13590 黄山 142.1 52.49 9807
淮南 349 65.04 5571 滁州 414.7 54.54 13398
蚌埠 341.2 58.58 5952 芜湖 377.8 66.41 6026
材料二:长江和淮河将安徽省分为三个区域,淮河以北为皖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为皖中,长江以南为皖南。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洪涝350次。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1)与皖北相比,皖南地区人口分布密度较_____(填密集或稀疏),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图中城市多沿河流分布,是因为河流可以为城市提供_____和_____条件。
(2)各地级市城镇化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简析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入,合肥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在皖南地区常见到的传统民居是_____(填图2或图3),说出判断的理由。
(4)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1.1人口分布
基础过关练
1.读某地区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题。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适宜,①正确;南部是河流上游,位于高原山区地带,②错误;西伯利亚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开发历史较长,③正确;由于长期开发该地区南部,加上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南部经济相对北部发达,人口更加集中,④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3.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
【答案】2.C 3.A
【解析】2.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冰期冰川从安第斯山脉下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破碎地形,C正确。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浪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关,ABD错误。故选C。
3.由图可知,乙处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是造成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A正确。读图可知,图中乙处位于东海岸,海拔较低,B错误。由图可知,乙处位于中纬度,属于温带气候,不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C错误。乙处位于中纬度,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
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5.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自然地理环境
C.地域开发程度 D.国家发展政策
6.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 D.加强经济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答案】4.D 5.A 6.D
【分析】4.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中部密度小于东南部;总体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地域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由题意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D正确。其它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提升综合练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城镇与交通线布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山脉南北两侧聚落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
A.水源、热量 B.热量、水源 C.交通、交通 D.水源、水源
8.推测图示区域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
A.金昌 B.西宁 C.银川 D.兰州
【答案】7.B 8.D
【解析】7.由经纬度及山脉走向可知,该山脉为祁连山,山脉北侧为河西走廊,影响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水源,在山前冲积扇地区,高山冰川融水较为丰富,地形较为平坦,聚落较多;山脉南侧为青藏高原,影响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为热量,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湟水谷地,B符合题意。故选B。
8.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西宁、兰州、银川均为省会城市。兰州降水、交通条件优于金昌,且兰州为甘肃省省会,A错;兰州热量条件、交通条件优于西宁,B错;兰州的交通条件、降水条件优于银川,C错。兰州为甘肃省省会,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图示区域中人口规模最大,D正确。故选D。
下图表示人口密度与海拔、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
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④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
②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
③在1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
④在1000毫米以下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 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
③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④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9.B 10.C 11.A
【分析】9.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两图的纵坐标应为人口密度,世界上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总体而言,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左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海拔。降水极少的地区,气候干旱,多为荒漠或无人区,人口密度小,随着降水的增多,人口密度显著增大。但随着降水的进一步增多,由于气候过湿,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的增长又趋于减缓,所以右图中的横坐标表示年降水量。②③正确,①④错,故选B。
10.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密度并非均匀递减,在1000m以下的地区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在1000m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降速变慢。人口密度也并非随着年降水的减少而均匀增加,在1000毫米以下的地区,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增速变慢。①②错,③④正确,故选C。
11.图中A点的海拔约为4000m,可能位于青藏高原; C点海拔接近于0米,不可能位于四川盆地;E点年降水量极少,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D点年降水量介于1500~2000毫米之间,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不可能达到如此之大。①③正确,②④错,故选A。
12.材料一:图1为安徽省区域图,图2和图3为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手绘图。下表为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数(万人)、城镇化率(%)及面积(平方千米)。
城市 常住 人口 城镇 化率 面积 城市 常住人口 城镇 化率 面积 城市 常住人口 城镇 化率 面积
阜阳 825.9 44.62 9775 宣城 266.1 56.33 12340 淮北 227 65.88 2741
合肥 818.9 76.33 11445 马鞍山 236.1 69.12 4049 铜陵 164.1 57.16 3008
宿州 570.05 43.96 9787 六安 487.3 47.09 14990 池州 148.5 54.92 8271.7
亳州 526.3 42.22 8374 安庆 472.3 49.98 13590 黄山 142.1 52.49 9807
淮南 349 65.04 5571 滁州 414.7 54.54 13398
蚌埠 341.2 58.58 5952 芜湖 377.8 66.41 6026
材料二:长江和淮河将安徽省分为三个区域,淮河以北为皖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为皖中,长江以南为皖南。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洪涝350次。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1)与皖北相比,皖南地区人口分布密度较_____(填密集或稀疏),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图中城市多沿河流分布,是因为河流可以为城市提供_____和_____条件。
(2)各地级市城镇化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简析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入,合肥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在皖南地区常见到的传统民居是_____(填图2或图3),说出判断的理由。
(4)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1)稀疏 地形 水源 水运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就业压力大、设施服务压力大、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高、建设用地紧张。
(3)图3 皖南降水多屋顶坡度大。
(4)淮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淮河支流众多,汇水量大;淮河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详解】(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与皖北相比,皖南地区人口分布密度较稀疏;皖南地区山地较多,海拔较高,地形是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图中许多城市沿河流分布,这是因为河流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
(2)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率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入,合肥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就业压力大、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压力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建设用地紧张、教育医疗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皖南地区降水较多,房屋屋顶设计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因此图3所示的建筑是皖南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
(4)结合所学知识,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重要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淮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季较长且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淮河支流众多,汇水量大,无入海河流,只注入洪泽湖,泄洪能力较小;下游地势较为低平,河水流速较慢,排水不畅。这些原因导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