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迁移
基础过关练
1.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三峡库区人口迁移至浙江省 B.中国商务部组织人员出国考察
C.“十一”黄金周大量游客涌入杭州 D.农民工的季节性移动
小刚3岁时,爸爸就从贵州农村到了深圳工作,妈妈和他留守老家。但每年小刚都可以去深圳爸爸那里度假。2005年,妈妈去深圳工作,小刚也去深圳上初中,2011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大学期间,小刚常利用假期外出旅游。2018年,小刚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开始创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材料中小刚的经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到深圳上初中 B.小学去深圳度假
C.到上海上大学 D.回到家乡创业
3.吸引小刚爸爸去深圳工作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经济 B.政策 C.灾害 D.宗教
4.吸引小刚回家创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家乡情节 B.住房条件好 C.交通发达 D.就业机会多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6.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7.读图,回答若图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则与该图相符的是( )
A.甲地为欧洲,乙地为非洲 B.甲地为亚洲,乙地为北美洲
C.甲地为北美洲,乙地为拉丁美洲 D.甲地为大洋洲,乙地为欧洲
提升综合练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19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老龄化程度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甲行政区城市化水平高,出生率高
B.甲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
C.乙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多
D.乙行政区常住人口基数小,新生儿数量少
9.甲与乙两个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山东与浙江 B.广东与重庆 C.辽宁与西藏 D.四川与上海
下图是2020年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该地的30~40年龄段人口比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战争 B.经济 C.灾害 D.资源
11.该地人口问题主要是( )
A.新增人口多 B.迁入人口多 C.就业压力大 D.劳动力短缺
12.解决该地人口问题最迫切的措施( )
A.实行计划生育 B.严格户籍管理
C.鼓励返乡创业 D.支持城市建设
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材料二:下表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省区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重庆 13.25 安徽 10.53
四川 12.76 辽宁 10.22
江苏 12.25 广西 9.29
天津 11.46 浙江 9.2
山东 10.98 河南 8.93
上海 10.64 北京 8.58
湖南 10.57 广东 7.24
材料三: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不利影响。
(2)分析四川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广东高的原因。
(3)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1.2人口迁移
基础过关练
1.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三峡库区人口迁移至浙江省 B.中国商务部组织人员出国考察
C.“十一”黄金周大量游客涌入杭州 D.农民工的季节性移动
【答案】A
【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间位移,一般以行政区域界定;二是居住地变更;三是时间限度,一般一年以上。综上所述,A项内容属于人口迁移,B、C、D项人口流动时间短,不属于人口迁移。故选A。
小刚3岁时,爸爸就从贵州农村到了深圳工作,妈妈和他留守老家。但每年小刚都可以去深圳爸爸那里度假。2005年,妈妈去深圳工作,小刚也去深圳上初中,2011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大学期间,小刚常利用假期外出旅游。2018年,小刚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开始创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材料中小刚的经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到深圳上初中 B.小学去深圳度假
C.到上海上大学 D.回到家乡创业
3.吸引小刚爸爸去深圳工作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经济 B.政策 C.灾害 D.宗教
4.吸引小刚回家创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家乡情节 B.住房条件好 C.交通发达 D.就业机会多
【答案】2.B 3.A 4.A
【解析】2.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小学去深圳度假属于短时间的外出,没有居住地的变更,不属于人口迁移。故选B。
3.由材料可知,小刚家位于贵州农村,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深圳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经济因素是吸引小刚爸爸去深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故选A。
4.小刚家乡位于贵州农村,住房条件差、交通不便、就业机会少,吸引小刚回家乡创业的原因最可能是浓厚的家乡情结。故选A。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6.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答案】5.C 6.D
【解析】5.由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 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B错误。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不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供应紧张,D 错误。故选 C。
6.由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 错误。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 错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不可能日趋恶化,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正确。故选D。
7.读图,回答若图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则与该图相符的是( )
A.甲地为欧洲,乙地为非洲 B.甲地为亚洲,乙地为北美洲
C.甲地为北美洲,乙地为拉丁美洲 D.甲地为大洋洲,乙地为欧洲
【答案】7.B
【解析】7.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世界人口由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欧洲、北美、大洋洲是发达地区应为主要迁入区(对应乙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欠发达地区,为主要的迁出区(对应甲地),因此ACD错误,B正确。
提升综合练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19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老龄化程度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甲行政区城市化水平高,出生率高
B.甲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
C.乙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多
D.乙行政区常住人口基数小,新生儿数量少
9.甲与乙两个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山东与浙江 B.广东与重庆 C.辽宁与西藏 D.四川与上海
【答案】 8.C 9.B
【分析】本题以两省区的人口情况图为材料设置两 个试题,涉及人口 迁移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及人口迁移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8.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老年人 比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老 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A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现象越严重,故A选项错误;B医疗条件好,应该老龄化现象严重,故B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少于常住 人口,说明迁入的人口多(经济发达),迁 入人口主要是65岁以下的人口,所以老年人比 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户籍 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口迁出多,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所以 老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故C选项正确;D人口老龄化程度是看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与人口基数大小关系较小,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9.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多,人 口超过了1亿,经济发展水平高,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乙省级行政区迁出人口多,经济发 展水平低,应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最有可能是广东与重庆,故B正确,山东和浙江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A错误;目前辽宁人口以迁出为主不符合甲省区特征,西藏人口不会大量迁出,不符合乙的特征,故C错误;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上海的低,故D错误;故本题选B。
下图是2020年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该地的30~40年龄段人口比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战争 B.经济 C.灾害 D.资源
11.该地人口问题主要是( )
A.新增人口多 B.迁入人口多 C.就业压力大 D.劳动力短缺
12.解决该地人口问题最迫切的措施( )
A.实行计划生育 B.严格户籍管理
C.鼓励返乡创业 D.支持城市建设
【答案】 10.B 11.D 12.C
【解析】10.由材料“下图是2020年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知,该地的30~40年龄段人口出生在1980~1990年间,这时期我国没有战争发生,该地30~40年龄段人口比重的下降,不是战争因素,A错误;最可能是该村经济较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致,B正确;没有材料显示该时间段内,该村出现自然灾害,况且自然灾害不会只针对一个年龄段的人口,C错误;资源开发会促进工矿业发展,吸引人口迁入,资源因素不可能导致人口断崖式的流失,D错误。故选B。
11.该地人口问题主要是60岁以上 人口所占比重超过40%以上,人口严重老龄化,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太少,劳动力严重短缺,不存在就业压力大的问题。C错误,D正确;新增人口少,A错误;人口大量迁出,B错误;故选D。
12.解决该地人口问题最迫切的措施是鼓励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C正确;新增人口少,放宽人口生育政策,A错误;放宽户籍管理,吸引人口回流,B错误;该地是乡村,人口已经大量迁出,不是城市地区,没办法支持城市建设。D错误。故选C。
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材料二:下表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省区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重庆 13.25 安徽 10.53
四川 12.76 辽宁 10.22
江苏 12.25 广西 9.29
天津 11.46 浙江 9.2
山东 10.98 河南 8.93
上海 10.64 北京 8.58
湖南 10.57 广东 7.24
材料三: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不利影响。
(2)分析四川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广东高的原因。
(3)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不利影响: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及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
(2)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四川省属于人口迁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3)不认同。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并不是鼓励多生多育,是对原有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依然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还不能鼓励多生多育。
【解析】本题以我国相关人口统计资料和人口政策为背景,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分析材料一可看出,斜线以下京津沪等东部发达地区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为人口迁入地区,斜线以上渝黔桂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为人口迁出地区,所以,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是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不利影响是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才流失等;出现留守儿童、农村孤寡老人的抚养等社会问题。
(2)广东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其中的原因是广东比四川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属于人口迁入地区,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四川省属于人口迁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4)首先亮明观点:不认同。根据材料三“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可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依然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对原有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完善,并不是鼓励多生多育;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但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所以现在还不能鼓励多生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