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9 21:57:58

文档简介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经研究发现,北极熊尤其是在欧洲北极圈地区活动的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尤其是一种叫PCB(多氯化联二苯)的化学物质对北极熊的危害最大,这种物质不容易降解,而且飘浮在空气和水中,极易被动物吸收积存在体内。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PCB主要是什么的结果。( )
A.海洋污染 B.海平面上升 C.海水富营养化 D.过度捕捞
2.下列不属于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是( )
A.“谁污染,谁治理”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C.“强化环境管理” D.“三同步”、“三统一”环保战略
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过低和过高的水温都会造成珊瑚礁的白化。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除了珊瑚礁的白化外,造成珊瑚礁退化的人为原因是( )
①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②经济价值高,珊瑚遭大量采挖
③航线繁忙,油污多使水质变差 ④经济鱼类多,珊瑚遭大量啃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修复珊瑚礁的意义是( )
①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鱼类生活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③消减海浪对海岸侵袭,起到保礁护岸的作用
④增加海洋珊瑚数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研究时段内( )
A.洱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
B.鄱阳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比洱海大
C.洱海水质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
D.鄱阳湖水质主要受湖泊面积影响
6.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 )
A.气温偏低 B.降水偏多 C.气温偏高 D.降水偏少
在福建漳州发现的漳浦琥珀硬度低、质地脆、色泽暗沉,多形成于1470万年前。当时在漳浦随处可见的龙脑香树如今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其树脂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漳浦琥珀是近百年来发现的最大、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在漳浦琥珀里发现的昆虫,大多数都能找到现生的“亲戚”。图1和图2分别是福建漳州位置图和琥珀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7.推测与目前相比,漳浦1470万年前的气候特征是( )
A.干冷 B.干热 C.湿冷 D.湿热
8.大量开采、收集漳浦琥珀的主要意义是( )
A.发现更多新物种 B.开发为宝石饰品
C.研究古生物、古气候 D.保护文物古迹
风滚草,又叫俄罗斯刺沙蓬,一年生草本,大多数人称它为草原“流浪汉”,是戈壁的一种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的时候,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在滚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然后种子生根发芽。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从北欧地区进口的亚麻种子里,意外地让刺沙蓬种子混在亚麻种子之中带到了美国,随后泛滥成灾。据此完成问题。
9.风滚草( )
A.根系不发达 B.易与根系脱落 C.喜温怕热 D.生长环境严苛
10.风滚草使当地( )
A.土壤肥力增强 B.能够防风固沙 C.增加生物多样性 D.带来交通隐患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常被蝗灾袭击的地方,一直在和蝗虫作斗争。首先,这里的牧民们,养了70万只应付蝗灾的灭蝗牧鸡。在2000年新疆巴里坤草原等地出现特大蝗灾,中国更是首次从浙江调来20万只鸭,参与了灭蝗大战。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人工筑巢招引专门以蝗虫为食的粉红椋鸟,每只椋鸟每天捕食蝗虫在120至180只,可保护2亩草场避免蝗虫危害。人工筑巢引鸟、投放鸡鸭的方式灭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新疆通过生物灭蝗的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据介绍,在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之前,当地农牧民曾大量使用杀虫剂消灭蝗虫,害虫产生了耐药性,草原毒药残留,对环境危害极大。
分析新疆大力推广鸡鸭、椋鸟生物灭蝗方式的可行性,并说明这种方式对该地的有利影响。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经研究发现,北极熊尤其是在欧洲北极圈地区活动的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尤其是一种叫PCB(多氯化联二苯)的化学物质对北极熊的危害最大,这种物质不容易降解,而且飘浮在空气和水中,极易被动物吸收积存在体内。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PCB主要是什么的结果。( )
A.海洋污染 B.海平面上升 C.海水富营养化 D.过度捕捞
【答案】A
【解析】主要自森林、农田等施用的农药随水流迁移入海,或逸入大气,经搬运而沉降入海。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性质稳定,能在海水中长期残留,对海洋的污染较为严重;并因它们疏水亲油易富集在生物体内,对海洋生物危害尤大。北极熊位于北极地区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洋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链在北极熊体内富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下列不属于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是( )
A.“谁污染,谁治理”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C.“强化环境管理” D.“三同步”、“三统一”环保战略
【答案】D
【解析】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三项基本政策,ABC对,D错误,故选D。
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过低和过高的水温都会造成珊瑚礁的白化。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除了珊瑚礁的白化外,造成珊瑚礁退化的人为原因是( )
①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②经济价值高,珊瑚遭大量采挖
③航线繁忙,油污多使水质变差 ④经济鱼类多,珊瑚遭大量啃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修复珊瑚礁的意义是( )
①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鱼类生活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③消减海浪对海岸侵袭,起到保礁护岸的作用
④增加海洋珊瑚数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B 4.A
【解析】3.阅读材料,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属于自然因素,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显示珊瑚礁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采挖的数量较大,造成其退化,故②正确;由于现在的海上交通发达,航线较繁忙,油污或者航行中使用的污染物,污染海水,导致水质变差,影响了珊瑚生长,珊瑚礁减少,故③正确;珊瑚礁作为栖息地,不是鱼类的饵料,虽是经济鱼类,也属于自然因素,故④不符合题意。正确的是②和③,答案选择B。
4.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修复珊瑚礁,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促进鱼类的繁殖,促进一定海域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故①②正确;且珊瑚礁的恢复,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海浪对海岸的侵袭,起到保护海岸线的和保礁的作用,故③正确;珊瑚礁的形成需要和其他生物共同完成,而不是单一的珊瑚形成的,故④错误。正确的是①②③,答案选择A。
面小题。
5.研究时段内( )
A.洱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
B.鄱阳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比洱海大
C.洱海水质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
D.鄱阳湖水质主要受湖泊面积影响
6.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 )
A.气温偏低 B.降水偏多 C.气温偏高 D.降水偏少
【答案】5.A 6.B
【解析】5.湖泊的叶绿素a浓度是评估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湖泊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叶绿素a浓度越高,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越大,湖泊富营养化越严重,水质越差。由图可知,研究时段内洱海的叶绿素a浓度比鄱阳湖大,因此其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A正确,B错误;水质差,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受水污染导致的,水质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CD错误。故选A。
6.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降水偏多,晴天少,光合作用弱,B正确,D错误;气温高低对其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B。
在福建漳州发现的漳浦琥珀硬度低、质地脆、色泽暗沉,多形成于1470万年前。当时在漳浦随处可见的龙脑香树如今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其树脂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漳浦琥珀是近百年来发现的最大、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在漳浦琥珀里发现的昆虫,大多数都能找到现生的“亲戚”。图1和图2分别是福建漳州位置图和琥珀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7.推测与目前相比,漳浦1470万年前的气候特征是( )
A.干冷 B.干热 C.湿冷 D.湿热
8.大量开采、收集漳浦琥珀的主要意义是( )
A.发现更多新物种 B.开发为宝石饰品
C.研究古生物、古气候 D.保护文物古迹
【答案】7.D 8.C
【解析】7.结合材料“当时在漳浦随处可见的龙脑香树如今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可知,龙脑香树现在适宜生长在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条件是湿润、气温较高的地区。高温、水分条件好的地区,树木生长旺盛,容易产生树脂,且蚊虫较多。福建漳浦现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东南亚地区温度要低,降水较东南地区少。因此可推知,与目前相比,漳浦1470万年前的气候特征是湿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结合材料,漳浦琥珀里发现的昆虫大多数都能找到现生的“亲戚”,大量开采、收集琥珀对发现更多新物种意义不大,A错误;漳浦琥珀硬度低、质地脆、色泽暗沉,不适合开发为宝石饰品,B错误;漳浦琥珀为生物化石,不属于文物古迹,D错误;大量开采、收集琥珀,有利于研究古生物、古气候,C正确。故选C。
风滚草,又叫俄罗斯刺沙蓬,一年生草本,大多数人称它为草原“流浪汉”,是戈壁的一种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的时候,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在滚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然后种子生根发芽。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从北欧地区进口的亚麻种子里,意外地让刺沙蓬种子混在亚麻种子之中带到了美国,随后泛滥成灾。据此完成问题。
9.风滚草( )
A.根系不发达 B.易与根系脱落 C.喜温怕热 D.生长环境严苛
10.风滚草使当地( )
A.土壤肥力增强 B.能够防风固沙 C.增加生物多样性 D.带来交通隐患
【答案】9.B 10.D
【解析】9.材料“是戈壁的一种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的时候,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说明风滚草生长在草原沙漠地区,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为了汲取地下水,风滚草的根系发达,A错误;根系发达但易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易与根系脱落,B正确;在美国大范围生长,说明其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强,C,D错误。故选B。
10.材料“外地让刺沙蓬种子混在亚麻种子之中带到了美国,随后泛滥成灾”,说明风滚草泛滥必将对所到之地的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土壤、生物等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土壤肥力可能下降,A错误;容易随风滚动,并不能够防风固沙,B错误;和当地原有生物争夺生存资源和空间,造成一些生物丧失,因此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风滚草在风力的作用下,翻滚运动到公路上,形成遍地草堆,带来交通隐患,车辆不能通行,严重影响公路交通,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常被蝗灾袭击的地方,一直在和蝗虫作斗争。首先,这里的牧民们,养了70万只应付蝗灾的灭蝗牧鸡。在2000年新疆巴里坤草原等地出现特大蝗灾,中国更是首次从浙江调来20万只鸭,参与了灭蝗大战。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人工筑巢招引专门以蝗虫为食的粉红椋鸟,每只椋鸟每天捕食蝗虫在120至180只,可保护2亩草场避免蝗虫危害。人工筑巢引鸟、投放鸡鸭的方式灭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新疆通过生物灭蝗的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据介绍,在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之前,当地农牧民曾大量使用杀虫剂消灭蝗虫,害虫产生了耐药性,草原毒药残留,对环境危害极大。
分析新疆大力推广鸡鸭、椋鸟生物灭蝗方式的可行性,并说明这种方式对该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可行性:鸡、鸭属于常见家禽,饲养、运输成本低,可投入的数量多,椋鸟专门以蝗虫为食,捕食量大,能有效控制蝗虫威胁,保护草原生态,实现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节省了大量杀虫剂、农药等费用,鸡、鸭又能获得可观收入,大大降低了防治蝗虫的成本。
有利影响:生物防治能大大减少杀虫剂、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土壤、水体的污染,保护了草原环境,避免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鸡粪、鸭粪能直接归还草原,提高土壤肥力,利于草原的生长,利于生态良性发展。
【解析】本题以新疆蝗灾防治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