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1 14: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六)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犷野(kuànɡ) 苍穹(qiónɡ) 怂恿(sǒnɡ) 窥伺(sì)
B.娴熟(xián) 抽搐(chù) 蜷伏(quán) 遒劲(qiú)
C.悲怆(chuànɡ) 阔绰(chuò) 虐待(nüè) 剽悍(biāo)
D.瞬间(shùn) 红绫(línɡ) 羁绊(bàn) 妍丽(yàn)
【解析】选B。A项中“犷”应读ɡuǎnɡ;C项中“剽”应读piāo;D项中“妍”应读yá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驯良  磬石   进退维谷  石破天惊
B.枉然 逞能 忘下断语 依依不舍
C.观瞻 疮痍 一尘不染 秩序井然
D.对峙 敏捷 心甘情愿 有过之无不即
【解析】选C。A项中“磬”应为“磐”;B项中“忘”应为“妄”;D项中“即”应为“及”。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走到半路,车子没油了。这里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真是进退维谷啊。
B.他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C.北京的新老建筑和谐衬托,相得益彰,令人惊叹。
D.我们看着老师,面面相觑,惊慌失措,可又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看着老师生气的样子。
【解析】选B。B项中的“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句子后面的意思重复。
4.(2015·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解析】选A。B项主语残缺,可删去“通过”;C项用词重复,可删去“原因”或“造成的”;D项用词不当,可把“培养”改为“提高”,或把“水平”改为“的兴趣”。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猫》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郑振铎。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
B.《斑羚飞渡》的作者是沈石溪,他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C.《狼》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马》的作者布封是英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巨册的《自然史》。
【解析】选D。《马》的作者布封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6.(2015·莱芜中考)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如果将‘一带一路’比作多国协奏曲的乐章,那么它的基调就是共赢”。巴基斯坦中国委员会执行主任菲扎尔·拉赫曼一语中的。
C.相对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也创造了他文学中的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这一点与福克纳不一样。
D.从《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爆发,一代新青年被唤起,他们表现出勇敢、自信和有理想,成为民族进取心的表达者和时代的先锋。
【解析】选B。B项中的第一个句号应在引号里面,因为引用的是一句完整的话。
7.学习了本单元后,七年级(1)班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马的知识与文化,请你在此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吧!(7分)
(1)下面是“马”字不同时期的字形,请按照汉字由繁到简的变化进程对其进行排序:     。(2分)
答案:A D C B
(2)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人们情不自禁地用诗文来描述它,请你按要求各写出两例来。(任选三项练习)(2分)
①有关马的诗句:?
②有关马的俗语:?
③有关马的成语:?
④有关马的传说:?
答案(示例):①踏花归去马蹄香、春风得意马蹄疾。
②人靠衣裳马靠鞍、风马牛不相及。
③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④按图索骥、伯乐相马。
(3)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马的作用越来越小,马未来的命运会怎样?为此,人们提出了两种看法。下面展开辩论,请你针对正方的观点,从相反的一面阐述你的观点。(3分)
正方观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汽车、飞机取代了马匹成为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马在现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可以说,马这种动物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所以最终可以被人冷落、遗忘直至消失。
反方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平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吧!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8分)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刀劈狼首     投以骨
B.屠乃奔倚其下 屠自后断其股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解析】选C。C项“而”都表转折,译为“可是,却”;A项“以”的意思分别是“用”“把”;B项“其”的意思分别是“指柴草堆”“指狼”;D项“之”的意思分别是“指代狼”“的”。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0.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二)(2015·聊城中考改编)阅读文言文,完成11~13题。(7分)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负:具有。②强:擅长。③筈(kuò):箭尾扣弦的部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    )
(2)再发,又中 (    )
(3)以所爱良弓赠之 (    )
(4)飞由是益自练习 (    )
答案:(1)喜欢 (2)第二次 (3)把 (4)更,更加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家里贫穷,捡拾柴火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
13.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
附【译文】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传,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贫穷,捡拾柴火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射三支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第二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三)阅读《猫》节选,完成14~18题。(11分)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好一会儿,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14.选文所选的是第几只猫的什么故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能力,文中主要讲述了第二只猫亡失的事情,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15.这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猫的性情和本领两方面来概括。
答案: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来表现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16.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是什么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情感的揣摩能力,从文中找出家里人对猫态度的词句,然后从对猫的喜爱这一角度来分析。
答案:①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个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等。②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
17.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的分析能力,这只猫最后亡失了,从三妹和作者的角度可以看出对猫的态度。
答案:①这只猫最终亡失了。②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18.“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对于自己喜爱的猫不幸亡失,对猫的情感和对偷猫人的情感都包含在作者的情感中。
答案:包含的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偷猫的人太气人了,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再养猫。
(四)(2015·资阳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2015年3月28日)
19.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感情线索。文章中每一段都提到了木棉花,流露着对木棉花的赞美之情。
答案:对木棉花的赞美和喜爱。
20.简略分析下边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运用的修辞、描写方法、词性、写作手法等角度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点明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①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木棉花的灿烂热烈、无拘无束。②贬词褒用,流露出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
21.文章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引用诗句作用的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增加诗情画意;突出人(物)的某一特点;抒发作者的某一情感。
答案:①增加散文的文学色彩;②进一步突出木棉花的灿烂、美丽,表达出对木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简略说说木棉花可贵的精神及其给我们的人生启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提炼。点明文章主旨的段落是结尾段。因此回答时应紧扣结尾段来概括提炼。
答案:①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②我们应当像木棉花一样,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无悔人生。
三、写作(40分)
23.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能用本试卷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书写工整规范。
【写作提示】这道作文题以“爱”为主题,要写出爱的方式,体现爱的价值。如果写成记叙文,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正面入手颂扬爱,也可以从反面表现会爱的重要性。如果写成议论文,要围绕爱的方式、爱的尺度展开,选择富有对比性的材料进行论述,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构思要新颖,可以采用一线穿珠、画面组合的结构,也可采用日记体、小标题式的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