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1 14:5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三)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4分)
壮年之时,他舍弃美国的优跃生活,为的是把知识奉献给祖国母亲;他锲而不舍地工作,为的是实现自己“力学报国”的毕业理想。他那壮丽的人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更是一篇摧人奋进的乐章,他就是被周总理称为“三钱”之一的钱伟长。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①舍弃(  ) ②锲而不舍(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答案:(1)①shě ②qiè (2)①跃 越 ②摧 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他的事迹如此感人,我们觉得应该可歌可泣。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几乎是家喻户晓。
C.那些为了祖国的安宁和富强,流汗、流血的优秀儿女,无论获得什么荣誉都是当之无愧的。
D.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见如故。
【解析】选C。A项“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句中不是指悲壮的事迹,因此运用不当。B项感彩不当,“家喻户晓”应改为“臭名昭著”;D项“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根据语境,两人“常常”见面,并非“初次相见”。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介绍2015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B.“东方之星”在长江沉船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指示全力搜救,李克强总理赶赴现场指挥救援。
C.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完善道路设施,增强法律意识才是根本途径。
D.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制作”等课程。
【解析】选D。成分赘余,“尤其”“更”语意重复。应删其一。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和谐是什么?
②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③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④所以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⑤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组合能力。这是一段议论句,阐述“和谐”的特征与内涵,按照总分顺序排列组合。
5.下列说法中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2分)(  )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等。
B.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C.莫泊桑在着力刻画四位著名作家形象时,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四位作家,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D.《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解析】选D。“南宋”应为“北宋”。
6.(2015·遵义中考)语言运用——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2分)
冬日离去,暖春中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大自然已开始分配工作了:小草,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染绿吧;繁花,就交给辛勤的蜜蜂去细数吧;    ,
          ;    ,          。
答案(示例):群星 就交给淘气的萤火虫去点亮吧 天空 就交给孤傲的雄鹰去丈量吧
7.(2015·乐至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字遭遇书写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键盘录入、网络语言流行等使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现象开始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
材料二:在当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一味注重考试成绩,认为只要分数高、成绩好就可以了,至于书写的问题,根本没有兴趣,也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汉字书写有着如此“冷漠”的反应,那么字能不能写好也就可想而知了。
材料三:现在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创新,从以前的以读写背为主向注重理解过渡,这是好事,但是不能把前者完全剔除。学校里,学生写的作业很多,但沉下心来写字的很少,老师讲课也大多以PPT为主,很少用粉笔板书,这都很难帮助学生对文字进行深刻理解。
(1)请根据以上材料,提出两条建议,来改善当前汉字书写的不良状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汉字书写大赛,请你为这次大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字不仅字形优美,还意蕴丰富。请仿照示例,说说“舒”字的意蕴。(2分)
示例:“值”,“人”站得“直”,身价才高:告诉人们为人要正直。舒,?
答案:(1)示例:①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大对汉字书写的考查力度。②举办书法讲座,举办毛笔字、钢笔字书写展览或评比等活动。
(2)示例:书写魅力汉字,传播民族文化。
(3)示例:“舒”,“舍”得给“予”,得到的是愉快:告诉人们懂得舍弃和给予,才能过得舒服。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8~10题。(8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
(2)孰若孤 (     )
(3)蒙乃始就学 (     )
(4)即更刮目相待 (     )
答案:(1)推托 (2)谁 (3)于是,就 (4)重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10.读了本文,你从吕蒙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
(二)(2015·丽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吕 元 膺①
丁用晦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赆(jìn):赠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     )
(2)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     )
(3)吕请棋处士他适 (     )
答案:(1)认为,以为 (2)私自,暗地里,偷偷地 (3)到……去,往,去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附【译文】
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个处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但是棋友并不悔悟。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却感到很内疚,于是吕元膺留给他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趁我去办别的事时,换了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三)阅读《邓稼先》节选,完成14~18题。(11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部分的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因为文段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解答此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意,思考文段介绍了什么人,而不可以再遵循记叙的六要素来归纳。
答案:分别介绍美国与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
15.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1分)
答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16.选文在介绍邓稼先时,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对比写法。作用是更加突出了邓稼先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性格特点,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并且自然而然地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7.请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18.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你更喜欢谁的性格?请简单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喜欢邓稼先的性格,做人就应该像邓稼先一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忠厚平实、真诚坦白,邓稼先的作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
示例二:喜欢奥本海默的性格,我觉得现代社会更需要锋芒毕露,善于张扬自我、表现自我的人才。
(四)(2015·黔南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19~22题。(14分)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安 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儿展示给她;或者听他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在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⑨从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有删节)
19.结合语境,解释文段③中的加点词语。(2分)
模棱两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模棱两可”是因为自己觉得父亲是一个民工,不想让父亲来学校,不愿意说出真实的情况。
答案:形容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不愿说明真实的情况。
20.第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3分)
作用:?
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中间的段落一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承上总结了她以为没有机会见到父亲,引出下文她与父亲意外相见一事。
21.从文中找出与第⑨段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结合文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句子:?
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与“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相呼应,结构严谨。
答案:呼应句子: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
作用:前文写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22.通读文章,谈谈你对“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一句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理解女儿因为父亲是民工而内心感到自卑,她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父亲理解女儿,相隔咫尺而不去看女儿。
答案:“她”因为父亲身份卑微,怕被人耻笑而不愿见父亲,目的是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父亲之所以相隔咫尺而不去看女儿,是不愿意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负担,是源自他对女儿深深的爱。
三、写作(40分)
23.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个作文。
文题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好多被我们所熟知的人物。在他们中间,既有呵护我们成长的父母,也有教育我们成才的师长,还有和我们一起开开心心玩耍的小伙伴们。只要我们留心,有许多故事值得记忆,值得回味。
请你仿照本单元有关传记的写法,以“我和      的故事”为题,给你熟悉的一个人物写一篇简短的传记,600字左右。
文题二:邓稼先有梦想,才能在茫茫戈壁的研究所和实验场默默奋战28年,让中国上空腾起了美丽的蘑菇云;闻一多有梦想,才会在敌人血腥的屠杀面前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贝多芬有梦想,才会在无声的世界里给世人创作出美妙的音乐。你也一定有自己的梦想,它引导你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请以“梦想”为话题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若选文题一,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以展示人物性格为核心,以抒发内心情感为目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采用小标题形式,或采用日记体形式,来展现自己与所选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若选文题二,要把握“梦想”的含义。“梦想”就是指理想,可以回顾你为理想奋斗的经历,写出自己的理想,写出你的奋斗历程或你正在奋斗的艰辛;可以结合名人故事谈你对理想重要性的理解;也可以写你许许多多的梦想,写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