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八下历史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素养测评试卷03【八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春八下历史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素养测评试卷03【八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0 11:31:4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春八下历史第2单元素养测评试卷03
[范围:第二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据统计,1952年,我国沿海各省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为此,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确定五年内开始建设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分布在内地的将有472个,分布在沿海各地的将有222个。这样编制的目的是 (  )
A.迅速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B.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C.密切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D.尽快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2.根据下图可以判断出,“一五”计划 (  )
A.改变了我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
B.注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C.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3.新中国成立后,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国内外又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五”计划只能边编制边实行,摸着石头过河。这表明“一五”计划 (  )
A.在探索中推进
B.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C.缺乏建设经验
D.受到国内外的支持
4.右图是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该作品 (  )
A.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表达了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D.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5.“‘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右图所示会议的内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6.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  )
A.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7.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意在强调 (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农业合作化落后于工业化
C.土地改革存在严重不足
D.人民公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8.右图是1956年发行的宣传画,其标语为“农村妇女们,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争取合作社的农产丰收”。据此推断,当时 (  )
A.土地改革顺利地起步
B.抗美援朝得到了保障
C.农业合作化火热开展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9.“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材料评述的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0.【唯物史观】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C.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1.【家国情怀】1956年底,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晴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
A.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期待
B.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自豪
C.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欣喜
D.对土地改革完成的美好祝愿
12.那是一个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口号反映出当时我国 (  )
A.是经济发达国家
B.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13.【历史解释】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其中从③到④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三大改造开始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D.“文化大革命”开始
1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是 (  )
A.公平竞争
B.英勇斗争
C.勤俭节约
D.求实奉献
15.右面是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
A.曲折发展
B.高速增长
C.一路走低
D.停滞不前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纸币不仅是货币,更是时代发展与经济运行的重要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大事记
序号 时间 事项
① 1951年2月 考虑到中美关系,对第二套人民币图案进行修改:更换1分券中“美式汽车”图样和10元券中“美式卡宾枪”图样
② 1955年2月 国务院指示:各种商品的折价不论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或私营,一律从旧币单位价按新币折算率折合
③ 1955年2月 国务院发布命令:为适应国家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在财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巩固我国的货币制度,决定自3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序号①②分别印证了哪两个历史事件。(4分)
材料二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发行)部分纸币简介
面额 2角 1元 5元 10元
版式
正面 图案 武汉长江大桥 女拖拉机手 炼钢工人 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套人民币正面图案设计的特点。(4分)任选两个正面图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民币在时代发展与经济运行中的意义。(4分)
1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社会变革。
(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过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现代化的两个例证。(4分)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截至1957年底,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中国经济现代化取得的成就。(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1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下面的表格。(9分)
发展阶段 发展状况 主要原因
1952—1953年 平稳增长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3—1957年 稳定增长 ①
1957—1959年 ②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59—1965年 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材料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部分)
①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及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
②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④1956—1966年,我国共有183名运动员打破和超过97项世界纪录。
⑤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⑥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⑦1973年,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列观点。(填写序号,多选、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9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显著:        ;
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
材料三 “时代楷模”人物卡片
姓名:王进喜。 主要事迹:率领钻井队开发大庆油田,顽强拼搏,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 荣誉称号:“铁人” 姓名:焦裕禄。 主要事迹:为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调查研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后,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荣誉称号:“党的好干部” 姓名:雷锋。 主要事迹: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 荣誉称号:“解放军好战士”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时代楷模”所体现的时代精神。(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春八下历史第2单元素养测评试卷03
[范围:第二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据统计,1952年,我国沿海各省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为此,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确定五年内开始建设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分布在内地的将有472个,分布在沿海各地的将有222个。这样编制的目的是 (  )
A.迅速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B.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C.密切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D.尽快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B
2.根据下图可以判断出,“一五”计划 (  )
A.改变了我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
B.注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C.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2.C
3.新中国成立后,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国内外又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五”计划只能边编制边实行,摸着石头过河。这表明“一五”计划 (  )
A.在探索中推进
B.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C.缺乏建设经验
D.受到国内外的支持
3.A
4.右图是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该作品 (  )
A.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表达了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D.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4.B [解析] 根据题干“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底完成。图片信息《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表达了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B项正确。故选B项。
5.“‘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右图所示会议的内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A [解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6.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  )
A.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6.D
7.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意在强调 (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农业合作化落后于工业化
C.土地改革存在严重不足
D.人民公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7.A
8.右图是1956年发行的宣传画,其标语为“农村妇女们,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争取合作社的农产丰收”。据此推断,当时 (  )
A.土地改革顺利地起步
B.抗美援朝得到了保障
C.农业合作化火热开展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8.C
9.“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材料评述的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9.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B项正确。故选B项。
10.【唯物史观】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C.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0.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家通过调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A项正确。故选A项。
11.【家国情怀】1956年底,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晴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
A.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期待
B.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自豪
C.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欣喜
D.对土地改革完成的美好祝愿
11.A
12.那是一个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口号反映出当时我国 (  )
A.是经济发达国家
B.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12.D
13.【历史解释】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其中从③到④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三大改造开始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D.“文化大革命”开始
13.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至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1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是 (  )
A.公平竞争
B.英勇斗争
C.勤俭节约
D.求实奉献
14.D
15.右面是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
A.曲折发展
B.高速增长
C.一路走低
D.停滞不前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5.A
16.(18分)纸币不仅是货币,更是时代发展与经济运行的重要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大事记
序号 时间 事项
① 1951年2月 考虑到中美关系,对第二套人民币图案进行修改:更换1分券中“美式汽车”图样和10元券中“美式卡宾枪”图样
② 1955年2月 国务院指示:各种商品的折价不论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或私营,一律从旧币单位价按新币折算率折合
③ 1955年2月 国务院发布命令:为适应国家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在财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巩固我国的货币制度,决定自3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序号①②分别印证了哪两个历史事件。(4分)
材料二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发行)部分纸币简介
面额 2角 1元 5元 10元
版式
正面 图案 武汉长江大桥 女拖拉机手 炼钢工人 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套人民币正面图案设计的特点。(4分)任选两个正面图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民币在时代发展与经济运行中的意义。(4分)
16.(1)①抗美援朝战争 ②三大改造
(2)特点:政治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经济价值与宣传价值并存;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现新时代新风貌;体现国家理念。(答出两点即可)正面图案及意图:①武汉长江大桥,展现“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②女拖拉机手,体现农业发展与妇女地位的提升;③炼钢工人,展现工业化建设成就;④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体现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3)①发挥经济功能(财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建设;②发挥社会价值,展现新时代新风貌,宣传国家形象、政策理念与建设成就。
1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社会变革。
(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过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现代化的两个例证。(4分)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截至1957年底,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中国经济现代化取得的成就。(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17.(1)例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等。
(2)特点:国家主导;苏联帮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分步骤推进。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等“一五”计划的成就。(任答一例即可)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局稳定;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涨;苏联的帮助和支持;等等。
1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下面的表格。(9分)
发展阶段 发展状况 主要原因
1952—1953年 平稳增长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3—1957年 稳定增长 ①
1957—1959年 ②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59—1965年 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材料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部分)
①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及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
②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④1956—1966年,我国共有183名运动员打破和超过97项世界纪录。
⑤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⑥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⑦1973年,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列观点。(填写序号,多选、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9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显著:        ;
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
材料三 “时代楷模”人物卡片
姓名:王进喜。 主要事迹:率领钻井队开发大庆油田,顽强拼搏,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 荣誉称号:“铁人” 姓名:焦裕禄。 主要事迹:为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调查研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后,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荣誉称号:“党的好干部” 姓名:雷锋。 主要事迹: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 荣誉称号:“解放军好战士”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时代楷模”所体现的时代精神。(2分)
18.(1)①进行三大改造,实施“一五”计划;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②快速增长 ③国民经济出现下滑,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2)⑤⑥⑦ ③ ①②
(3)时代精神:艰苦奋斗、爱国、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答出一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