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能源、产业与交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俄罗斯:能源、产业与交通》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
教学知识点:俄罗斯的能源分布、能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交通线路的分布及其地理原因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1.“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文地理主要特点”。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3.“结合某国家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强调学生应具备运用地图与相关资料提炼出国家的人文地理特征的能力。要求学生从地图中识别能源、工业区及交通分布特点,并概括其主要特征,如“俄罗斯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等。 强调学生应基于自然环境特征(如气候、地形、资源分布)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强调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国家间的能源、产业、贸易合作等关系。
二、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究式学习
课件通过设置“能源合作考察之旅”等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讨论总结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的比重,以及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这种设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观培育
课件引导学生思考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讨论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弊端,以及应对措施,如增加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和调整产业结构。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其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主题为“俄罗斯的能源、产业与交通”。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本节内容承接前几章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学习,拓展学生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欧洲其他国家的地理特征奠定基础。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分布、工业布局和交通运输网络等内容。具体包括:能源资源: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大国,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工业布局: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靠近原料产地。著名的工业区包括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交通运输:俄罗斯的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天然气、石油的主要输送方式是管道运输。其中,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连接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阅读和分析地图,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他们对世界主要国家有初步认识,但对俄罗斯这样地跨欧亚的大国可能缺乏深入了解。
学习困难:学生可能在以下方面遇到困难: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理解俄罗斯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而工业集中在欧洲部分的原因,以及这种布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网络的特点:理解俄罗斯铁路和管道运输的布局特点,以及这些交通方式在资源运输中的作用。人地关系的协调:认识到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弊端,以及俄罗斯为实现经济多元化所采取的措施。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主要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和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地图分析,解释俄罗斯工业集中在欧洲部分而资源分布在亚洲部分的原因。(区域认知)
2. 结合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解释俄罗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能源产业,如利用铁路和管道运输资源。讨论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与问题,并思考优化措施,如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综合思维)
3. 认识俄罗斯丰富的能源资源及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思考过度依赖能源产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结合案例(如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分析极端自然环境对资源开发的挑战,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4. 学会从地图、数据表格等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俄罗斯的铁路网布局、能源输送路线。能够结合实例分析俄罗斯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分布:了解主要的煤田、油田和天然气田的位置及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工业布局特点:理解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资源分布的关系。
交通运输网络:掌握俄罗斯铁路和管道运输的布局特点及其在资源运输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的空间错位:分析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不平衡的原因,以及这种格局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分析:探讨俄罗斯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利弊,以及实现经济多元化的途径。
人地关系的协调:理解俄罗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挑战,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结合情境创设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能源合作考察之旅”作为情境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驱动自主思考,如“俄罗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能源出口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通过实际案例(如“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增强课堂的真实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探究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地理学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2.地图分析结合合作学习
本节课强调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分析俄罗斯的资源、工业和交通网络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其相互联系。同时,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如分析“资源分布与工业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借助地图工具和团队讨论,使学生在数据分析与空间认知中掌握地理规律。地图分析与合作学习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遵循“情境导入—地图分析—知识建构—综合探究—总结提升”的逻辑,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通过介绍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合作这一现实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问题:“俄罗斯为何能成为世界能源大国?”引导学生思考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地图分析(理解能源、工业和交通的空间分布)
让学生结合地图,找出俄罗斯的主要能源产地(如库兹巴斯煤田、秋明油田等),理解其地理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工业布局与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通过铁路、管道运输图,分析俄罗斯交通运输的特点及其对资源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识建构(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结合能源、工业和交通布局,引导学生分析俄罗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例如,探讨俄罗斯通过铁路、管道将亚洲部分的资源输送至欧洲部分的工业区,解决资源与工业布局不匹配的问题。讨论俄罗斯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探究(讨论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
让学生小组讨论**“俄罗斯能源经济的优势和挑战”**,并探讨可能的优化方案,如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等。通过辩论或汇报,使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提升(巩固知识,联系现实)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如能源、工业与交通的空间联系、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人地协调发展等。结合现实问题,如全球能源格局、中俄合作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培养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七、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展示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合作的图片及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俄罗斯能够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国?”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核心问题:“资源—工业—交通之间的关系如何?”
2019年底,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正式通气。
2024年12月1日,俄罗斯经“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对华输气能力提高到每年380亿立方米最大输气水平。
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和数据,初步感知俄罗斯能源的重要性。
结合已有知识,思考俄罗斯的资源优势,并对问题进行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案例导入,增强课堂的真实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讲授(30分钟)
任务 1:俄罗斯的能源分布
教师活动
出示俄罗斯能源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俄罗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分布在哪些地区?”
补充介绍库兹巴斯煤田、秋明油田等能源产地,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
学生活动
结合地图,识别主要能源资源的分布区域,并在课本或讲义上标记关键地点。
结合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资源分布的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空间视角下理解资源分布的规律。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开发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后续工业布局分析做铺垫。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数据讨论:
1.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的比重如何?
2.结合教材,找出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出口到哪些国家和地区?
3.俄罗斯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利与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多元化,鼓励学生结合中国的经验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小组分成两方,围绕能源经济的利弊展开辩论(如“能源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vs. 过度依赖资源导致经济单一”)。
结合案例(如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其深入理解能源经济的利弊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现实案例,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全球视野。
任务 2:俄罗斯的工业
教师活动
出示俄罗斯工业区分布图,提问:“俄罗斯的主要工业区分布在哪些地区?与能源分布是否匹配?”
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而能源资源主要在亚洲部分?” 并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学生活动
结合地图找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通过对比能源与工业分布,讨论工业区与资源分布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如修建交通设施、调整产业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及其与资源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优化工业布局,增强人地协调观。
任务 3:菜品故事手册(10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俄罗斯铁路、油气管道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俄罗斯的交通运输网络呈现什么特点?”
提问:“为什么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在南部?俄罗斯油气管道如何布局?”
学生活动
通过地图找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并描述铁路网的分布特点(如“莫斯科为中心,欧洲部分密集,亚洲部分稀疏”)。
结合能源出口路线,讨论俄罗斯的油气管道如何连接主要市场(如中国、欧洲)。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深入读图思考:为什么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在亚洲南部?
学生活动
总结:①北部矿产资源较少②纬度高,气候寒冷,冻土层深,人口城镇少。③南部矿产资源丰富。④气候温暖,人口城镇较多。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交通运输网络的能力,并理解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5分钟)
读俄罗斯资源、工业、交通分布图,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俄罗斯的资源与工业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 源种类较单一
B.在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C.东北部地区矿产资源较少
D.东部地区的工业区主要以高科技工业为主
2.在四个工业区中,全部位于亚洲部分的是( )
A.圣彼得堡工业区 B.莫斯科工业区
C.乌拉尔工业区 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俄罗斯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本着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原则,图中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有( )
A.煤炭、钢铁
B.服装、电力
C.电子信息、玩具
D.新能源、新材料
4.关于俄罗斯交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
B.因为南部地区地形平坦,铁路主要分布在南部
C.俄罗斯海岸线漫长,海运十分发达
D.新西伯利亚是最大的铁路交通中心
教学后记
本节课以“资源—工业—交通”为主线,采用情境导入、地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发展。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俄罗斯的地理特征,还提升了对全球能源经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