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10: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文学的世界丰富多彩:有的作品像一道羹汤,看起来平淡,品起来却滋味悠长;有的作品像一座宫阙,错综复杂,气势恢宏;有的作品像大海,浩hàn无边……品读经典,你也许会huáng恐不安,也许会踌躇满志,也许会欢欣雀跃……但最终,你会收获一些东西,继续前行。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有的作品像一道羹( )汤,看起来平淡,品起来却滋味悠长;有的作品像一座宫阙( ),错综复杂,气势恢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浩hàn( )无边 huáng( )恐不安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B. 将军角弓不得控(控制)
C. 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
D. 望西都,意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天下/英雄/谁敌手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5.文学常识填空。
(1)《十五从军征》出自《__________》。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__________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__________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__________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__________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__________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__________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4)《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__________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5)《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__________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__________时所作的。此曲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__________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3)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简要说说“八十始得归”中“始”字的妙处。
9.“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是(  )
A.本诗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且引人深思。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庭院破败的景象,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境。
D.“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
11. 本诗与《木兰诗》都涉及征战,但所表达的主题有所不同。请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各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B.诗歌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极言天气的寒冷、边塞的苦寒,既反映了战地的艰苦,也体现了将士们以苦寒为美的豪迈之情。
C.“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了送别的隆重场面。
D.最后两句,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15.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一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6. 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7.这首词下片连续使用了两个三国时期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的内涵。
19.同样是登高望远,辛弃疾在《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王安石却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层。”请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两位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初涉宦海,他正值壮年,志向远大。诗人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志。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首联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1、陆绎同学拍摄了一张横跨“零丁洋”(即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夜景图,并配文“‘零丁洋里叹零丁’,唯有吟诗才能表达我对国之重器的赞美之情”发到朋友圈。但语文老师评论:“陆绎同学,图片很美,但配文闹了笑话。”请你说说配文闹了什么笑话。
22、无论是文还是诗,结尾都很重要,有人评论:“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请谈谈你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聚”“怒”两个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4、朗诵诗词要关注重音。你认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中,哪个词语可以重读,为什么?
答案
1、(1)gēng què (2)瀚 惶 2.B 3.A 4.B 5.(1)乐府诗集 老兵 封建兵役制度 (2)岑参 八月飞雪离愁 (3)辛弃疾 英雄人物 (4)文天祥 爱国热情 视死如归 (5)张养浩 潼关 人民 6.(1)八十始得归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年少万兜鍪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8.“始”字,一方面写出主人公在外征战之久;另一方面准确、精到地传达出主人公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迈力衰方得回归家园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 
9.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10.C
11、《木兰诗》通过叙述木兰替父从军,赞扬了木兰深明大义、勇敢善良的品质,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而《十五从军征》则是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和痛苦。
12、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的奇美雪景,颇富浪漫色彩;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春意,表达了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
13、①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④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念图。 
14.D
15.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6.示例: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不满足割据东南一方,敢于和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枭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17.词人借“曹操煮酒论英雄”和“曹操一褒一贬”两个典故,感叹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英雄来扭转乾坤,这暗示他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理想,表达出他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18.“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1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时引发的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时所想,表现了诗人初涉宦海不怕困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豪迈之情。
20、①诗人因科举而走上仕途;②诗人起兵抗元到被俘,在战争中度过了四年。 
21、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用在这里赞叹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不合适,故而闹出了笑话。 
22、文天祥被俘,途经零丁洋,元军逼迫他招降宋军,他写下这首诗。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尾联中诗人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犹如洪钟长鸣,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23、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雄伟气势。 
24、“万”可以重读,突出宫殿的数量多,也隐含着从古至今无数宫殿在修建和毁坏中不断重复,表现了统治者大兴土木和朝代不断更替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