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11:32:59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设计说明
此文以时空为序,以作者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行踪为线索,抒写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感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各拉丹冬的壮美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对各拉丹冬雪山、冰河和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此课作为游记散文,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游记的特征——以游踪为线索,结合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导入新课
观察以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导入新课
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重点)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难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素养)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各拉丹冬山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 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整体感知——相关资料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很多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作为编剧,跟随《万里藏北》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东,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摄制人员。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是神秘的雪域高原。“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标题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吸引读者,引人遐想。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黧黑 棱角 砾石 骤然 蜷卧 虔诚 蠕动 腈纶 漫溢 豁然 敦实 草坝子 劲旅 疮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熠熠 烁烁

lénɡ

zhòu
quán
qián

jīnɡ

huò
dūn

huàn
jìng
chuāng
zhǒnɡ
yì shuò
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 )扑棱
( )棱角

多音字
( )削减
( )刀削面

xiāo
xuē
( )呼吁
( )气喘吁吁



léng
lēng
( )颈椎
( )脖颈儿

gěng
jǐng
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砾( )
烁( )
黧( )
黛( )
黧黑
黛色

dài
闪烁
砾石

shuò
形近字
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风云变幻】
【敦实】
【蠕动】
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复杂多变。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很少有人的踪迹。
【接踵而至】
【气势磅礴】
【鲜有人迹】
【豁然】
形容开阔或通达。
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1.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到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感受。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找找游踪。
时空顺序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整体感知
走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
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
置身于冰窟
再进入冰塔林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写作手法叫……
移步换景
第一天
第二天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15)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理清文章的结构
初见各拉丹冬
第一天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天的见闻和感受
1
2
3
返回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精读细研
轻声读课文,找一找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点景色?
冰塔林
砾石堆
冰河
冰山
各拉丹冬的冰塔林
精读细研
第一部分
1.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地点、人物和事件,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2. 各拉丹冬雪峰有何特点,作者的游览的是哪里?
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1.请简要描述作者在第一天的行程。
品味第二部分
1
安营
2
驶过冰河
3
进入冰塔林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2.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爬过冰洞
置身冰窟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
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自成一番天地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3.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4.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5.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作者行踪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尚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冰塔林
摔伤,恶心,呼吸难
赞美,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
“我要死了”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关系:1.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2.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6.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景色描写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1.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
2.作者在身体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冰塔林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冰塔林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7.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8.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狂风一刻不停
晶莹连绵,静穆庄重
海拔很高,活动困难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9.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品味第三部分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2、如何理解1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结构上:照应前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内容上:交代作者在格拉丹东听到流水的声,暗示各拉丹东使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东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3、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最后一句,独立成段,以平实简洁得语言收束全文,看似只陈述了一个事实(即格拉丹东环境如此险恶,却也有人前来拜访)“的确”显露出人挺立于伟大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点出了人的伟大,但这种伟大也只是“活在近旁”,而不是征服自然,对于自然,人更应该是敬畏的态度。
精读细研——品读课文
时间 行踪 景物特征 总结 情感
第一天 山脚下,草坝子,营地远眺
冰河砾石,堆上 四顾
接近冰山,进入冰塔林
冰塔林冰窟中
第二天 冰塔林
1.阅读全文,沿着作者的游踪找出作者看到的景物并概括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时间 行踪 景物特征 总结 情感
第一天 山脚下,草坝子,营地远眺 山峰被冰雪覆盖,高大雄伟,变化多端。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景物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冰河砾石,堆上 四顾 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天地间浩浩苍苍。
接近冰山,进入冰塔林 冰山像屏风,各种图案难以名状。
冰塔林冰窟中 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 冰体晶莹、洁白,形态各异; 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第二天 冰塔林 流水漫溢出来,听到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2.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高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悟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3.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1. 试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作用。
(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这里天气变幻莫测,气候恶劣的情形,突出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角度,写出了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并想象了大自然的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使写景富有神韵,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东雪山、冰川的赞叹、敬畏之情。“川流不息”突出表现了各拉丹冬风的连续不断;“呼啸”“扫荡”“洒落”等词表现了风声之大、风力之猛。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2)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各拉丹冬主峰难现尊容,从侧面写出了这里常年严寒、天气变幻莫测的特点,表现了气候之恶劣,为登山的艰辛做铺垫。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引发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观赏视角也不尽相同,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景物特点
走向各拉丹冬— —
草坝子扎营— —
接近冰山、冰塔林— —
置身冰窟— —
再入冰塔林、冰河— —
高峻、雄壮、
变幻多端
远观
浩茫、
图案多样
艰险、威严
晶莹闪 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四顾
近看
联想
半卧细察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文章开头两句浓缩了作者的行踪——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雪山、冰峰、冰河、冰塔林等)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不同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景物的。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记述下来。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移步换景: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同为游记散文,从写作角度看,本文和《壶口瀑布》有哪些不同?
《壶口瀑布》游踪不明显,空间变化不大,作者是站在“河心”这一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化视角的;本文按照时空顺序行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是途中远眺,然后在砾石堆上四顾,然后靠近冰山近看,接着进入冰塔林(特别是冰窟)细看。
写景线索不同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壶口瀑布》选择最能体现黄河壮美景象的“美点”,进行了集中描绘,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本文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形美”着墨不多,写个人的苦难占不少篇幅,更偏向于主观化、印象化地写景物的“神韵”。
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壶口瀑布》除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外,也用不少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本文很少有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甚至直白的表达也很少,作者都是将自己细腻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
表达感受的方法不同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梁衡面对枯水期的壶口瀑布,虽也惊叹,更多的却是旁观欣赏,他的思维方式偏重人文主义,擅长从景物中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深刻而厚重;马丽华的思维方式则偏向自然主义,文中关于自然伟力和无尽时空的思考融在对自然的敬畏、礼赞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
审美倾向和思维方式不同
《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又经过精心打磨;本文的语言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
语言风格不同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课堂小结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到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抒写了在各拉丹东的见闻和感受,通过描写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敬佩,同时,也体现出坚强不屈、敢于探索、不怕牺牲、互相团结、协力拼搏的团队精神。
主题归纳:
课堂小结
1.移步换景,变幻多姿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取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2.语言看似随意,实则工巧
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用语精简而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张弛结合的音乐美。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气势恢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尊重、爱戴、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课堂小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姿态各异的冰山
时而变幻的冰川
冰塔林壮美的景色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沱沱河:位于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是长江源(通天河)的主源,在可可西里山脉以南。它从格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多米长的距离,众多河流交汇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织的长江上源--沱沱河。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
拓展延伸
这篇游历中有意或顺便写了许多人物,他们现在大多仍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藏北打发着不轻松的日子。两年来我时常见到他们,我从心底感谢他们对于我在藏北生活与工作的照应和帮助。如果有可能,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群藏北人:次仁玉珍、洛桑丹珍、杰巴、明加、加央……
人类曾经有过的哲学试图论证灵魂不朽,人类的全部神话固执于对死的否定。灵魂与物质的实在观念和现实世界无关,无论人类社会已进入怎样高级的阶段,人类的灵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人类有可能起源于此,人的灵魂应该以此为故乡,古往今来地与永恒不灭的大自然和谐共存。透过藏北高原的空寂迷茫,怀着寻求灵魂故乡的心,终能从中领略它的壮美辉煌。
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酪,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
富有雕塑感。
B.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
了。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
披肩。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B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2.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之类化石。
D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请你试着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写法指导】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
(1)交代清楚观察点的变化。
(2)把移步中或移步后看到的景物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3)精心选择所描写的景物,避免流水账式的记录。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优秀示例】
秋天的晨雾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雾气腾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走着走着,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去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接着,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微风吹过,毛豆叶上的露珠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新村边。向南望去,那高高的楼房只剩模糊的轮廓,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也只剩隐隐约约的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长江之源探险的故事。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