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内容、意义;通过分析相关史料,提高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经济体制,提升历史比较和分析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体会改革创新的精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视频,内容涵盖农村新貌、城市繁荣景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看完这段视频,大家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那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经济体制改革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展现的经济现象,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企业的活力等;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思考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之间的关系。
过渡语:大家的想法都很有价值。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深入学习第 8 课《经济体制改革》,探寻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进程。
(二)新课讲授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与目的
展示内容:展示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讲话材料、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相关数据和文字描述。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先从农村开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改革的目的。
过渡语:了解了改革的背景和目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2)实施过程
展示内容: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位农民签订 “大包干” 契约的图片、小岗村改革前后的对比资料。
教师提问:小岗村的 “大包干” 责任制有什么特点?这种责任制是怎样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的?
提示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契约内容,分析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的特点;结合资料讲解小岗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央对这种模式的认可和推广过程。
过渡语:小岗村的大胆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3)意义探讨
展示内容:展示小岗村改革后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增长的数据图表,以及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提问:从这些数据和资料中,能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又有什么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对比数据,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从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等角度分析乡镇企业兴起的意义。
过渡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城市经济体制又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是如何改革的呢?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分析
展示内容:展示 80 年代初青岛冰箱厂(海尔集团前身)和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经营困境的材料,如职工工作状态、企业经营自主权缺失等描述。
教师提问:从这些材料中,大家能总结出城市经济体制在当时存在哪些问题吗?这些问题对企业和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职工积极性不高、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等;思考这些问题对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以及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
过渡语:了解了城市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接着来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2)实施与主要内容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相关资料,以及改革前后企业变化的案例。
教师提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改革措施是如何针对之前的问题进行调整的?
提示引导:让学生阅读资料,找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政企关系、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内容;分析这些措施如何解决企业活力不足、职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过渡语: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一个关键的中心环节,它对改革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3)中心环节与意义
展示内容:展示海尔集团从亏损到盈利并发展壮大的历程资料。
教师提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结合海尔集团的案例,说说这一中心环节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改革措施中归纳出增强企业活力是中心环节;分析海尔集团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理解增强企业活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企业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城市经济繁荣等方面总结改革的意义。
过渡语: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它是如何建立的呢?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探讨
展示内容:展示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思想界关于 “姓社姓资” 的争论材料,以及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思考在 90 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邓小平南方谈话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在思想和实践上遇到的阻碍;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对解放思想、明确改革方向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呢?
(2)建立过程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决议资料。
教师提问:中共十四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提出了什么重要决策?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有什么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中找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理解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构建作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过渡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3)影响分析
展示内容:展示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快速发展的数据图表,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的数据。
教师提问:从这些数据中,大家能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它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有哪些优势?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对比数据,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优化、市场活力激发等方面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从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积极性调动、经济灵活性等方面对比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
过渡语:通过对经济体制改革三个方面的学习,我们对中国这段重要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每一项改革措施的重点和意义是什么?
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各个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不同改革措施之间的联系和递进关系。
总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举措。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步改革都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希望同学们能从这节课中体会到改革创新的力量。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图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亿元)构成变化的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2024·甘肃·中考真题)1984年,刚上任的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从青岛冰箱厂存在的问题可以判断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应该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增强企业活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改革开放
3.(2024·江苏·中考真题)下图是上海在不同时期发行的粮票与股票,其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D.边陲小镇蜕变为经济特区
参考答案:CBA
【板书设计】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开始、内容、中心环节、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然而,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意义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引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后续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