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疏通诗歌大意]
一、作家作品
作者
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元嘉年间被宋文帝刘义隆任命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秣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被乱兵杀害。
[拓展资料链接]
主要
作品 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难》18首。
人物
评价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其诗风雄健奔放,颇负盛名,对唐代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续表
二、写作背景
鲍照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士族大家统治当时的社会。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三、诗歌赏析
诗人以“泻水置平地”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以及对门阀制度压迫的不满、痛苦和无奈。
全诗的情感变化层次清晰。开头四句情感比较平静,使人明显感到诗人是在以理智克制情感的奔泻;到饮酒自宽时,理智的防线在瓦解,情感的流动加快;终于,《行路难》的悲歌冲口而出,情感之流直泻而去;到“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诗情沸腾,就像卷石冲岸的巨涛一样迎面涌来;最后,“吞声”一句好似一道铁闸落下,将奔流的情感陡然截住,形成大起大落的艺术效果。
语言明白晓畅。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的过程中,诗句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十分真切感人。更难得的是如此浅近通俗的语言,却表达了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但它既陈述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
[随堂即时训练]
一、整体把握知情感
1.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空。
参考答案:①忿忿不平 ②无可奈何
二、微点深意细探究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体现出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诗人身上,流露出了他的愤懑与不平。
B.开头写水流方向的不同,表示诗人认同人的贵贱是由门第的高低来决定的这一说法。
C.“举杯断绝歌《路难》”中的“断绝”往往被后人理解为“歌断绝”。
D.本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表现了诗人愤懑不平的思想情感。
√
解析:“诗人认同……”错误,门阀制度阻塞了诗人的进仕之路,故诗人对其是不认同的。
3.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诗人是如何围绕诗眼谋篇布局的
参考答案:诗眼是“愁”。一、二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借平地上的水流向四面八方,抒写人的命运因门第不同分为高低贵贱;三、四句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从反面可以窥探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不平之气;后四句写“酌酒”为消愁,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愁总是萦绕心间,“不敢言”则更添惆怅。
4.“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了高潮。
5.情境式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 , ”。
(4)在《拟行路难(其四)》中,“ ”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 ”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5)自古有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愁更愁”。《拟行路难(其四)》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以表达诗人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即“ , ”。
(6)《拟行路难(其四)》中,“ ”一句慷慨激昂,“ ”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7)中国古人善借“水”来表达对人生哀思的体味,如“ , ”。
答案:(1)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2)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3)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4)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5)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6)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7)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客 至
[疏通诗歌大意]
一、作家作品
见本册《蜀相》。
二、写作背景
此诗是上元二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在久经战乱、安居草堂后不久,于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拓展资料链接]
三、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达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首联从户外的景色着笔。“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皆”字暗示出春水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水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群鸥日日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但不见其他的来访者,寂寞之意蕴含其中。诗人寓情于景,巧写寂寞,为客人将至做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主宾交谈的生活实感。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蓬门今始为君开”,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为后面的酣畅欢饮做了铺垫。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
颈联“盘飧”“樽酒”两句,仿佛使读者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意自然流露,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尾联“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淡而无味,于是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将主客之间兴奋、欢快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出来,笔法峰回路转,富于变化。
[随堂即时训练]
一、整体把握知情感
1.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空。
参考答案:喜出望外 殷勤亲密
二、微点深意细探究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春水”既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又交代了当时杜甫草堂周围绿水环绕、春光秀美、清幽淡雅的环境。
B.颔联的“不曾”与“今始”相呼应,表现了诗人独居江村,今日友人来访的喜悦心情。
C.颈联的意思是:“我”因远离集市,家里贫穷,只能用最简单的菜肴和浑酒来待客。
D.本诗表现了诗人在客人来访时的喜悦心情,暗含了对生活贫寒的自嘲与辛酸。
解析: “暗含了对生活贫寒的自嘲与辛酸”于文无据。
√
3.“舍南舍北皆春水”中,“皆”字用得很妙,请赏析。
参考答案:“皆”是全、都的意思,屋前屋后都是水,写出了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4.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体味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5.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诗人突然撇开客人不提,这样写是否离题 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样写没有离题。表面上看是把笔触从客人身上移开,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描写客人。诗人是想利用这种民间常用的待客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邀请邻翁举杯共饮,席间主、客、邻同欢,更显示出对客人的尊重以及诗人的欢畅之情。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6.情境式默写。
(1)杜甫在《客至》中,描写所居草堂环境幽美、恬淡闲适中略显寂寞的句子是“ , ”。
(2)《客至》中,描写诗人迎接客人到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 , ”。
(3)《客至》中,写诗人盛情招待,终究因为远离街市和家贫的客观原因,致使酒菜欠丰而心怀歉疚的句子是“ , ”。
(4)《客至》中,把席间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的句子是“ , ”。
(5)下图是丰子恺依据杜甫诗《客至》所画,与画中情形对应的诗句是“ , ”。
(6)中国古代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如“ , ”。
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4)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5)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6)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登快阁
[疏通诗歌大意]
一、作家作品
作者
生平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职。宋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被提拔为起居舍人。绍圣初年,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宋徽宗初期,羁管宜州时去世。
[拓展资料链接]
主要
作品 著有《山谷词》,代表作品有《题郑防画夹》《牧童诗》《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喜太守毕朝散致政》等。
人物
评价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
(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续表
二、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黄庭坚被任命为泰和县知县,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黄庭坚在任上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行过程中被歪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了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元丰五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在处理公事之余,登上赣江边上的快阁,目有所见,心有所感,即将其所见所感写成《登快阁》这首诗。
三、诗歌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泰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
诗歌多用典,且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借用前人之意,直言自己是“痴儿”,自嘲中显示出兀傲的神情。“了却”二字渲染出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倚晚晴”句,化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而又超脱了前人的窠臼:黄诗之“倚”,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可谓虚实相兼,意境曼妙。五、六两句用典,前句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引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将诗人孤独无聊、借酒抒怀的形象、神情烘托了出来。
情感表达如行云流水,意味深长。诗歌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出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欢喜。然后渐入佳境,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前文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内心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联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首句,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余韵悠长。
[随堂即时训练]
一、整体把握知情感
1.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空。
参考答案:从远眺中求得快意——绘景 自身处境难有快心——抒情
二、微点深意细探究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
B.首联“倚晚晴”写出诗人趁傍晚天晴登快阁欣赏美景的轻快心情。
C.颈联以“绝弦”写自己缺少知音,而以“青眼”写自己青睐美酒。
D.尾联写自己愿意与白鸥相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
解析:“首联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错误,“痴儿”是诗人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之气,并非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
3.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诗人为什么自称“痴儿” 用“倚”字好还是用“赏”字好
参考答案:首联写了诗人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痴儿”是诗人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得好,含有“倚阁”和“赏晚晴”两重意思,如果用“赏”字就显得呆板了。
4.清代诗人查慎行评价此诗“三、四句极似杜家气象”。请结合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两联意象都很宏大。都选取宏大意象烘托意境,如千山、无边落木等。②两联意境都很开阔。诗人视野宏阔,都以天地视角营造了开阔的意境。③格律都很严谨。两联对仗都相对工整,读来平仄铿锵、节奏和谐。
5.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
6.情境式默写。
(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两句是“ , ”。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用典故表达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的两句是“ , ”。
(3)古代诗人多借山水意象状形色之美,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描绘了诗人登阁所览天地阔远、江水如练的胜景。
(4)“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用来表达情感。比如杜甫在《客至》中用“ ”表达待客时的真诚客气,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 ”来暂时抒怀。
答案:(1)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2)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3)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4)樽酒家贫只旧醅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临安春雨初霁
[疏通诗歌大意]
[拓展资料链接]
一、作家作品
作者
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陆游被赐予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作者
生平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宋宁宗召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三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续表
主要
作品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人物
评价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续表
二、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戎马生涯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他收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软弱与黑暗已是了然于心。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奉诏自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在寓所等候召见。百无聊赖中,诗人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
三、诗歌赏析
以闲情写壮志不得酬的浓重怨愤,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诗人长期在宦海中沉浮,而壮志未酬、命途坎坷的悲叹之情尽在这一问之中。
颔联为“诗眼”,语言清新隽永,意味深长。“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未眠,内心不安。“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太平盛世”的气象。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诗人以明快的字眼,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让内心的落寞得到凸显和强化。
以闲情写怨愤,在颈联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矮纸斜行闲作草”,本句暗用张芝的典故。张芝擅草书,但平时多写楷字,人问其故,他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为写草书会占用大量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写草书消遣。诗人不仅有闲情作草书,而且有闲情“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怨愤。陆游素来有为国家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的宏愿,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作草”品茶消磨时光。诗句中“闲情”背后的怨愤之意已经溢于言表了。
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临安久留。这种宁愿赋闲而不愿久居京华的心态,难道不是报国无门的仰天长叹吗
[随堂即时训练]
一、整体把握知情感
1.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空。
参考答案:一夜未眠,静听春雨 自我安慰,自我解嘲
二、微点深意细探究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
C.颈联“作草”“分茶”看似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解析:“些许欣喜与慰藉”错,颔联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3.“小楼”这一意象表现了陆游何种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临楼时常生发出一股悲凉的情绪。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这一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陆游也是如此,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正是惆怅所至,抒发了自我落寞的情怀。
4.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哪些 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活细节,特别是“闲”“戏”二字,寄托了诗人心情的无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
5.《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 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参考答案:恬淡静雅之中饱含惆怅沉郁,诗风含蓄、蕴藉婉深。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写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又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6.情境式默写。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采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凉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何要过这种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2)《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也与诗人落寞的情怀构成对照,前后诗意浑然一体。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
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字、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伸的无限的感慨和愤懑。
(4)《临安春雨初霁》中,引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的典故,表明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的诗句是“ ,
”。
(5)《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诗人持守高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的诗句是“ , ”。
(6)雨本寻常之物,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读王维《山居秋暝》“ , ”,我们能感受到初秋傍晚的清新美好;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 , ”,我们可触摸到初春细雨的润泽滑腻;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清闲与落寞;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便觉得那点点冷雨从词人的心中落下,滴到我们心上,霎时凄凉浸遍全身。
(7)“小楼”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诗人容易在失意、孤寂的时候想到它,如“ , ”。
(8)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有关清明的描写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答案:(1)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4)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5)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6)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7)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