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 塘坳(ào)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 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 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o)
2.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耐)
B. 死者长已矣(生命结束)
C.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
D. 独与老翁别(唯独、只有)
3.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飞/ 渡江/ 洒江郊
B. 秋天/ 漠漠/ 向昏黑
C. 心忧炭贱 / 愿天寒
D. 半匹/ 红/ 纱一丈绫
4.文学常识填空
(1)《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
(2)《卖炭翁》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之称。
5.写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l)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前者是歌行体,后者是乐府体。
C. “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那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
D. 《卖炭翁》是一首抒情讽喻诗,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默写。
(1)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来城外一尺雪, ____________________ 。
(3)半匹红纱一丈绫, ________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出门看。
(5)自经丧乱少睡眠, ____________________ !
(6)《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8.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来,爱国情怀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学校将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活动一:拟方案 抒情怀] 小西同学负责设计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了一个环节,请你帮他再设计两个环节。
环节一:爱国诗词朗诵会
环节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活动二:共筑梦 表决心] 弘扬家国情,共筑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也应有我们青少年的一份力量。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为实现中国梦助力。(格式和字数与后半句相同)
青春应立志为国。杜甫心系家国,为天下苍生疾苦,奋笔疾书。“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祖国强盛,奉献毕生。
(3) [活动三:谨言行 巧辨识] 下面不是表现家国情怀的语句是 ( )
A.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 位卑未敢忘忧国。
D.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出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 诗中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诗人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三别”一样。
C.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歌”的动感。
D. 本诗的材料安排得很恰当,前后照应得也很好,内容上,一层比一层深入。
10. 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1、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1).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事”(为表现诗人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组)相照应 “我”叹息什么
(二)阅读《石壕吏》,完成练习。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诗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独”字用得好,试分析。
1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 “吏呼一何怒”,从“呼”“怒”中可见差役凶横残暴的形象。
C. 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
D. 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彩。
15、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
诗中的老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卖炭翁》,完成练习。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7.“翩翩”常被人用来形容文采风流、举止洒脱的样子。有的同学认为本首诗中“翩翩两骑来是谁?”也是描写少年骑马举止潇洒的样子。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18、“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9.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0.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闻鹊喜·吴山①观涛
周密
天水碧②,染就一江秋色。鳌③戴④雪山龙起蛰⑤,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湖的绝佳之地。②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③鳌:神龟。④戴:背负。⑤蛰:潜伏。
2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写钱塘江的秋水似染成“天水碧”的颜色,写出了潮水未来时浪静波平的观感。
B. “数点”以下三句,写了远处的几点青山,天边的一抹晚霞,上下翻飞的白鸥,扬帆的小船,织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如临其境。
C.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写出了江上的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D. 整首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黎明,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22. 赏析“鳌戴雪山龙起蛰”一句的妙处。
答案
1.D 2.A 3.D 4.(1).唐代 杜甫 诗圣 诗史 (2).唐代 白居易 诗魔
5.(1)对偶 (2)夸张 (3)比喻 6.D 7.(1)黄衣使者白衫儿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系向牛头充炭直 (4)老翁逾墙走 (5)长夜沾湿何由彻 (6)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8.(1)示例:爱国人物故事会 示例:爱国名言展示会
(2)示例:为苍生疾苦,奋笔疾书 (3)A
9.C
10、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11、(1)安史之乱背景下人民的苦难生活。(2)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2、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13、“独”字暗示老妇被抓走后老翁境况的凄苦,表现了官吏的冷酷及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4、C 15.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形象是: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
16.诗中的老妇是饱受战乱折磨的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缩影。老妇在贫困中挣扎,战争夺去了她两个儿子的生命;夜里又遇到差役抓人,危急之下,她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17.“翩翩”本是形容轻快的样子,用在这里,写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罪恶,并非描写少年骑马举止潇洒的样子。
18.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卖炭翁烟尘满面、十指乌黑的形象,突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
19.D
20.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因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蕴含了诗人对他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1. D 22. “螯戴雪山龙起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而来的海潮比作神龟背负的雪山,又比作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