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4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
1.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距此一百年前,西方列强却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那就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注意时间提示,2001年往前推正是1901年,西方给中华民族带来“贺礼”就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准确掌握,同时考查学生的简单分析能力。
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
A.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B.清政府出兵援助朝鲜镇压起义
C.丰岛海战
D.黄海海战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1894年7月,日军袭击清政府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故选C。A项是导火线;B项是清政府应邀帮助朝鲜镇压农民起义,中日之间并未发生战争;D项是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
点评:丰岛海战是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甲午战争,虽然出现了大批的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但是依然是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非舰队的实力。甲午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在 ( )
A.大连 B.旅顺 C.花园口 D.威海卫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在旅顺口。故选B。日军在占领了朝鲜以后,于1894年10月24日兵分两路对中国发动进攻,进犯大连和旅顺。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C项是在抗战时期日军制造的惨案;D项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基地。
点评:日军在占领了朝鲜以后,于1894年10月24日兵分两路对中国发动进攻。第一路在山县有朋大将率领下,从朝鲜义州攻击清军的鸭绿江防线;第二路以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官,由海路在辽东半岛东岸的花园口登陆,进犯大连和旅顺。11月18日,日军开始进攻旅顺。22日,旅顺失陷。
4.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与“这一集体亮相”无关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台湾割让给日本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注意“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和“这一集体亮相”等关键信息,台湾割让给日本应该是在19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而这次“集体亮相”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为B。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如:“集体亮相”,“20世纪”等。
5.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造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差距巨大的原因不包含
A.事件性质变化
B.时代背景变化
C.作者立场变化
D.主观动机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从1918年到1924年,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由痛骂变为赞扬,B、C、D项都是引起变化的原因;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并未变化,A项错误。
点评: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6. 下列内容中,哪一项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瓜分中国,意思是分割中国领土,分析各个选项,只有A项表述的内容是关于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割占中国领土,这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为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瓜分中国的含义,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7.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答案:A
解析: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20世纪初期,民主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8.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关键词“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即可判断出是《辛丑条约》。ABC三项都有割占中国领土或有大量通商口岸的条款出现,《辛丑条约》没有这些内容。故选D。
点评:《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9. 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
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让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仍然有无限的生气。故选C。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B项是签订《辛丑条约》后产生的影响;D项是在义和团运动之前的1894年即以产生。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
10. 在甲午战争的平壤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回族爱国将领是
A.邓世昌B.左宝贵C.林永升 D.丁汝昌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在甲午战争的平壤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回族爱国将领是左宝贵,答案选B,A C D三项均是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1.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最能反映日本发动侵华甲午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B.协定关税C.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甲午战争的意图在于从中国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日本已在甲午战争之前获取B项侵略权益,A项出现在《辛丑条约》之中,D项目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已基本实现,《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即由原来的商品倾销向资本输出转变,答案选C项。
点评: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方式的转变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甲午战争为分界,前期以商品倾销为主,后期随着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略方式也转变为资本输出;政治上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直接激烈对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西开始勾结共同统治和镇压中国民众的反抗。
12.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 B.提出的“扶清”口号具有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的阶级和革命理论的指导,答案选A,B C D三项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而非主因。
点评:关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传统史学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伤害,近年来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高考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在关注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其阻碍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一面。
13. 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答案:C
解析:
分析:重庆被迫开放和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在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选C。A项是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地加深;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化社会。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割台湾岛给日本,允许投资设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
14.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联系所学史实,《马关条约》使日本割占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①对。早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就已经规定双方协税,②错误。《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他国家可以援引最惠国待遇同样享有设厂权,③对。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郊民巷化为使馆界,而不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④错,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的认识和掌握,考查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辛丑条约》的签定导致了A.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中国内政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D.中国完全被纳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说明这时的清政府完全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放弃了反抗,是替帝国主义列强来维护它们在中国侵略利益的反动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A、B、D不符合史实,故选C。
点评: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反侵略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材料中的“乙未”应指( )
A.1894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1年
答案:B
解析:
分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流,孙中山等革命派也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再联系旧时的干支纪年,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1895年就应当为乙未年,因此选B。
点评: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17.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灭洋”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拒绝西方近代文明,并不符合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需要,暴露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扶清”又模糊了农民阶级对清朝反动本质的认识。因此A符合题意,题干所述并非杜撰。
点评:近代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且为民主革命的主力,但是由于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无法提出科学的纲领或口号,不能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18.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满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需要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故选B。A项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C项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D项与材料无关。
点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19. 某同学想做一个台湾人民反割台湾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
A.《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B.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C.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湾斗争。台湾是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徐骧的义军是保卫台湾的,日本近卫师团在台湾的伤亡报告是和台湾军民的奋勇抵抗分不开的,因此ACD 都和反割台湾斗争有关;邓世昌是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与保卫台湾无关,因此答案为B。
点评:《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顽强的保台运动,虽失败告终,却反映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都需要掌握。
20. 《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D
解析:
分析:《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D。
点评:《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条约的内容可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埠”的口诀灵活记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2: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蔡锷《军国民篇》
材料3: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4: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列为“上帝今有七怒”之一。
——《义和团杂记》
材料5:“(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精卫石》填词
(1)根据材料1、2、3,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答案:经济:外国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大量手工业工人失业。
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洋教斗争。
(2)根据材料4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原因何在?
答案:态度:义和团仇视维新派。原因: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盲目排外,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根据材料5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秋瑾的评价有何不足?
答案:秋瑾的评价:义和团酿成大祸,导致八国联军侵华。不足:义和团是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兴起的,带有爱国性质,是正义的,义和团反映出中国人的反抗精神,打破了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
解析:
分析:(1)注意设问方式,“根据材料”要求严格按照材料作答。根据材料一中“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得出义和团的兴起与列强工业革命后对外侵略扩张有关。材料二提及甲午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 “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得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旨在灭亡中国,列强的侵略压榨激化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仇恨与爱国主义情绪,可归纳为政治方面。材料三中主要讲的是东西方在文化信仰方面的差异与矛盾,西方信基督,一神信仰,中国多神且信奉儒学,在中国人眼中西方宗教信仰实是伤风败俗之举,中国人掀起反洋教斗争。
(2)材料中“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的贼子即义和团眼中的维新派,骂维新派是通敌的贼子,可知义和团是仇视维新派的。原因要从义和团和维新派的基本主张的不同来作答,义和团笼统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如何评价根据材料作答,因义和团运动激起列强仇视,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秋瑾仅仅看到义和团运动引起列强更大规模侵略,对中国造成的灾难,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看到义和团的积极意义,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具有积极的爱国主义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归纳能力。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对于此运动我们要辨证、客观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答。
22.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答案: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
组织:
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
水平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和“……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从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客观、全面,对于李鸿章我们既要看到他作为地主阶级其积极维护封建统治一面,同时还要看到他所从事的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客观的推动作用。
23.热点材料:2012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思考: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日本所谓“购岛闹剧”实质说明了什么?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岛屿。(2)实质表明日本对战争罪行的不反省及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
解析:分析: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和甲午战争的性质考虑本题
点评:本题属于热点问题的考查。随着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分歧,中日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因此,有关中日的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同学们重点、全面把握。
24.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材料三 张之洞说:“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1)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有什么区别?
答案:日方盛气凌人,蛮横强硬;中方狼狈应酬,俯首听命。
(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完全正确,因为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
答案:没有。张之洞为反抗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几个强盗卖身投靠的做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第(2)、(3)问应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统治集团的卖国行为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综合掌握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解读和概括材料,同时要注意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要注意从人物的阶级属性去分析问题。
25.【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处。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案: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答案: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变法运动。
解析:分析:第(1)问,“胜负决于战前”就是从战争双方的制度、装备、军事思想等方面作比较;第(2)问,设问中“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是关键,实际上就是指清政府的无能;第(3)问,从中国近代化的纵向发展进程中认识,作为一个分水岭,甲午战争标志洋务运动失败,而政治上争取资产阶级民主的运动则提上日程。
点评:本题题干提供材料,同时又在设问中提供观点的命题方式比较新颖。解题的关键是做好审题,提取有效信息。同时注意此时的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世界的视角去思考和解读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7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