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1.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推翻了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政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大大的向前推进了一步。故选D。AC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B项是从经济方面说的,不是其最主要的意义。
点评: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同盟会作为领导力量进行的。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在经济上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未改善,B项符合题意;A与材料不合;C、D表述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
点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说明辛亥革命
A.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迈出民主政治关键性一步
C.将传统文化彻底击败` D.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仅是在器物层次,辛亥革命不仅由器物到制度,而且创立中华民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故选B。
点评: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4. 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强学会 D.保国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D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成立的团体;均可排除。故选B。
点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5.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辛亥革命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即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客观上起到了"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的作用。故选D。A项错误,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并不能说明“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BC项错误,这两个选项都未体现到反帝的内容。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这一切都是对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的打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6.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反映出传统的君主思想已经被民主思想逐渐取代。
点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7.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
A.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本题重点落在对辛亥革命的意义的理解上,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帝制, 但并未改变中国的 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选项 C、D 错误;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选项 B 不正确;只有 A 项正确,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
点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结束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共和,颁布了《约法》,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而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成功的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常考的知识点有三民主义、《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等。
8.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D.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此老农根本不了解辛亥革命为何事,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未对广大农村带来多大影响,D项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不准确,材料中也无体现。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③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9. 美国一位权威人士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做了生动的描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共和政体是“空洞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并未完全掌握政权,民主制度不能真正实行
B.完全搬照美国,不符合中国国情
C.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和阻挠
D.君主制度在中国依然存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民主共和政体未能在中华民国中真正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并未真正掌握实权,国家政治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民主政体没有得到贯彻,A项符合题意,C项是重要原因而非主因,B D两项表述不符合中国史实,故答案选A项。
点评:根本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10. 190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它就是
A.兴中会B.华兴会︿
C.同盟会D.光复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答案选择C项。兴中会是1894建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故A项不正确。华兴会成立于1904由黄兴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故B项不正确。光复会是1903年由王嘉伟、陶成章、蔡元培等在上海正式成立,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故D项不正确。
点评:兴中会是1894年由孙中山创立的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内涵核心应是“政党”,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这是它区别于旧式革命组织和同期其它革命团体的重要标志。
11.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并指出:“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据此概括孙中山辞职的原因不包括
A.履行对袁世凯的承诺
B.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D.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答案:A
解析:
分析:从材料“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可以分析的出BCD均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材料反应的是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主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12.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
答案:C
解析:
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AB项还处于清政府时期;D项是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
点评:辛亥革命后,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旧的礼仪等被取消,新的风尚在建立,但是,学生也应该知道,在广大的内陆,辛亥革命的影响还是很不明显。
13.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
分析:“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民主意识;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近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在迅速壮大。
14.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
B.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C
分析: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后来的段祺瑞,都是不断地对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进行破坏,为了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等。故选C。AB项错误,反对袁世凯和反对段祺瑞是孙中山革命的途径而不是目的;D项错误,是辛亥革命的意义。
点评:孙中山早期主张变法,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走改良之路,实现祖国的富强,但是其努力最终没有成效,后来走向了革命之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民国。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的一大进步。但是革命的成果落在了袁世凯手中,孙中山随后有进行了反对袁世凯和段祺瑞的独裁活动,以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促使孙中山最后走向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15.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发起趣旨》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B.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公平竞争
C.民国建立激发了国人投资实业的热情
D.民主共和的实现提升了民众爱国意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今也其时矣”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激起了民族资本家创办实业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A项说法错误,中国的工业发展是在外国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行的,并非中国的产业革命;B项在材料中没反映。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最佳选项。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民国的建立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潮,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很大的发展。
16. “民国建设肇始,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袁世凯所谨守的是
A.同盟会纲领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并非宪法性文件,排除A项;B项主张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中的共和精神矛盾;D项是袁世凯炮制出来的为自己的专制铺路的文献。因此ABD均错误。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国初年实行的宪法性文件。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12年制定。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效仿美国成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希望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后,一步步的破坏了《临时约法》。
17.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注意理解题干,所给出的情境的时间是民国二年,那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但农村还出现这种感激皇恩为内容的春联,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对农村的影响不大,A项表述违背史实。C项根本无法考证。联系史实,袁世凯在1915年才称帝,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把题干描述现象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分析。
18.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第一个要求推翻清政府
B.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D.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故正确答案应是D项。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目标和行动,和资产阶级性质无关;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洪仁玕。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因此毛泽东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
19.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
点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是指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是实现创举的前提条件, D项表述正确也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创举”的表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成果内容的理解,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清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最突出的积极革命成果,当然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远远不止如此。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答案: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答案: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清帝逊位诏书》是形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分析:第(1)问“区别”从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建立的政治体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阶级基础等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另外结合所学可知,《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第(3)问可以任选一个观点回答。同意观点可以从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同意可以从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的角度回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和分析理解能力。辛亥革命是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革命失败。这次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的里程碑。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论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以中华民国纪年,2011年算起来应该是民国一百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材料二 从2010年初开始,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主办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之间展开。
材料三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1)材料一的小论文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
答案:错误及纠正:①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②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③青天白日旗改为五色旗,④《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⑥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几个城市争夺庆典主办权的主要历史原因。
答案:原因: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广东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材料三中“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辛亥革命精神?
答案: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精神: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总统、政府名称、约法、政体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方面纠错。第(2)问根据武汉、南京、广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第(3)问应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变革”要从政治民主进步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精神”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和意义,注意准确记忆和把握。
23.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1)这是哪一个革命团体的革命纲领?此团体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派别建立的?
答案: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派
(2)此团体具有什么性质?
答案: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3)“鞑虏”是指什么?
答案:满族统治者,即清朝统治。
(4)“民国”后来是指哪个国家?建立的时间?
答案: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
(5)后来这一纲领又被阐发为什么?此材料被称为什么?
答案: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6)孙中山在哪一刊物中又进行了阐发,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民报》,民族、民权、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同盟会的基础知识,依据课本相关知识点可知道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在中国进行了推翻清政府的暴力革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产启迪后来人。
材料二: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
——摘自清史资料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对联中的“先行者”指的是谁? “首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于何时?
答案:指孙中山。“首义”指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2)材料二中“乱党”指的是什么?
答案: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
答案:材料肯定辛亥革命的功绩,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启迪后人;材料二否定辛亥革命的功绩,认为辛亥革命是乱党的暴乱行为。
解析:
分析:(1)“废两千年帝制”事件说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而领导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当然是孙中山了。“首义”说的是辛亥革命。时间是1911年,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此题难度并不大,读懂对联意思就容易多了。(2)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从“辛亥”“武昌”可以判断这里说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最后占领武汉三镇,这就是辛亥革命。这些革命党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他们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其目的是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这里的“乱党”指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3)材料一是对辛亥革命积极的评价,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材料二从“乱党”可以推断这是对辛亥革命消极的评价,认为辛亥革命是乱党行为,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功绩。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做此题要认真分析对联中隐含的信息。同时考查的是两则不同材料对辛亥革命不同的看法,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平时要注意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绳说: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请回答:
(1)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并不矛盾。材料二、三是从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言,材料一是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而言。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答案: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创造了哪些条件?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解析:
分析:材料一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材料二、三指出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准确理解材料,准确提取和概括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同时要着重理解和记忆辛亥革命的成果和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7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