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4.9.2.2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4.9.2.2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10 17:1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①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②理解排尿的意义。 2科学思维: 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3探究实践: ①在血浆、原尿、尿液三者成分中,学习用比较法对肾单位血液流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推测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发展表达、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让学生收集有关尿毒症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态度责任: 通过对尿液排出的意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泌尿卫生习惯。
学习重点 1.尿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学习难点 1.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及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课前预习】
一、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
1.原尿的形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_____和_____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______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中不含有______和______,其他成分两者相似。
2.尿液的形成: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______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最后流向肾盂。
二、尿液在膀胱中暂存后由尿道排出
3.肾脏形成的尿液,由肾盂流经______进入膀胱,在膀胱______。当膀胱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尿意。在______的支配下,尿液经尿道排到体外。
三、适量饮水和适时排尿有利健康
4.我们每天必须饮用适量的水,使______排出体外。一个正常成年人一昼夜至少排尿______mL。
5.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如果尿液太多,膀胱过度膨胀,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必须及时______。
【课中研学】
1. 交流:尿液成分检查
某人近来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医生为他开了一张化验单,要他检查尿液。 以下是检查结果中的几项指标: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 30 1.0 20.0 0.5 11.0
为了让这个病人了解这张化验单各项数据的含义,医生向他介绍了正常人的指标,如下表: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 0 0 20.0 0.5 11.0
注:“+”表示有红细胞,“—”表示没有红细胞
阅读以上资料和数据,分析、讨论并交流:
(1)与正常人相比,这个人尿液中出现了红细胞和蛋白质。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正常人尿液中一般不含葡萄糖,而这个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观看视频:尿的形成。
思考:哪些是大分子物质?尿液如何在肾单位中形成?
3. 观看动态图示,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过程,总结:尿液的形成过程。
4.想一想: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为什么?
想一想:肾动脉和肾静脉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5. 观看视频:尿的排出,观看示意图,总结排出尿液的路径。
6.想一想:人体排尿有什么意义呢?
7. 说一说为什么适量饮水和适时排尿有利健康?
8.想一想: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断的,为什么?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正常人的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一般不含( )
A.水
B.葡萄糖
C.尿素
D.无机盐
2.健康人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重新吸收的物质有( )
①全部葡萄糖②大部分水③部分无机盐④全部蛋白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兴趣小组利用注射器、漏斗、橡皮管等材料制作了肾单位模型,并以此模型来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处橡皮管模拟的是出球小动脉
B.③处橡皮管应该扎一些细小的孔
C.塑料颗粒模拟无机盐和葡萄糖
D.此模型④中的液体不能重新吸收回到橡皮管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球;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2.肾小管
3.输尿管;暂时贮存;神经系统
4.代谢废物;500
5.排尿
【课堂练习】
1、B
2、A
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