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0: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全球通史》中写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可以看出,官僚有中央任命,不再世袭,体现了官僚政治逐渐的代替了贵族政治。故选B。A项中的专制主义内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错误,地缘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D项明显错误。
点评: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至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 )
A. 细密严苛 B. 注重规范
C. 强调等级 D. 轻罪重刑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至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律强调的是等级。故选C项。
点评:考查秦律特点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统一天下,认为周行分封,终究灭亡,故而在全国行郡县制,因此A符合题意。而B出现于汉朝。C属于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D出现于元朝。综上,本题选A。
点评:考查郡县制
4.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历经从分封制到废分封,行郡县的过程,因此A符合题意。材料并没由提及宗法制,B错误。C、D分别出现于汉朝和明朝,明显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
点评:考查郡县制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人同伦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它的最大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因此B符合题意。A错误,这是西周的分封制。C、D只是它的具体表现。综上,本题选B。
点评: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6.秦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秦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实行俸禄制,不再拥有西周诸侯王在地方的大权,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根本性保障措施。故B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郡县制
7.《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故选A。
点评:考查皇帝制度
8.以下属于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特点的是
①君主大权独揽 ②由行政区划取代封国 ③官僚由中央任免 ④严格实行宗法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外,其他官吏都有皇帝任命,形成的是封建官僚体制。故第④项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含有此项BCD均可排除,故应选A。
点评: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叙述:“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材料中的“公”指的是秦始皇
A、始兼并,灭六国 B、废分封,置郡县
C、修长城,建直道 D、建帝制,传千载
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考查郡县制
10.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央集权”才是本题的题眼,一定要明确,专制主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只有D项是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另外,专制主义特指皇帝的决策方式是专制的。
点评:考查郡县制
11.《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点评:考查郡县制
12.“老虎苍蝇一起打”,假如有一名秦朝政府官员,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官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守。
点评:考查秦朝官制
1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答案:B
解析: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借鉴分封制的经验教训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固中央集权的措施。郡县制的实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点评:考查秦朝政治建设的影响
14.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秦代为保证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太尉一职其实并未实授。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秦代的中央官制
15.从《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到《秦朝郡县制示意图》可以得出一些历史性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感悟是下列的哪一个选项?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尽管不是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也不是属于国家分裂时期,所以,“④从分裂到统一”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答案。
点评: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
16.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B.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
C.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B正确;A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C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D项表述错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答案选D。
点评: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7.“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周朝与秦朝两个时期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抓住题干中“血缘性国家、 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依据是宗法血缘;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打破了原来以血缘为基础分封制,加强了中 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故应选B
点评:考查分封制;郡县制
18.“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所说的国家管理方式不包括
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官僚政治
答案:C
解析:分析: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世卿世禄”和“分土封侯”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只对皇帝负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即中国封建官制由此建立起来。在这种制度下,大小官吏的任免予夺等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故选C。
点评:考查秦朝政治体制
19.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下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②秦代统一文字为小篆 ③民族关系 ④冶金铸造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秦代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铜制虎符上的文字,可联系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虎符为铜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秦代的冶金铸造水平;阳陵为秦之郡名,并不能反映秦朝的民族关系。
点评:考查秦朝政治体制
2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对比。材料中“封建政治”指分封制,“郡县政治”指郡县制。根据所学,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集中;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主要在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的重要特点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重要特点是官僚政治,故本题选B项。
点评: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沿革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三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材料一、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答案: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根据材料二,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案: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答案: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根据所学知识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消极: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②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君主专制制度。(1)课本明确表明“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2)从金字塔形的秦朝政府的组织得出郡县制,皇帝高高在上垂直管理地方。(3)注意设问中的限定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4)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即可。
点评:考查秦朝政治体制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变化: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持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概括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将中央集权和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制度的实施一定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解析:分析:(1)应解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注意分封的主要对象以及天子、诸侯君臣关系的变化;“影响”应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治等角度来说明。(2)应抓住材料中“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一观点,说明作者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二者都有不利因素。(3)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阐述即可。
点评: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材料二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曰:“……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以上均引自《史记》
(1)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谁?他主张“议帝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秦王嬴政。确立皇位的至高无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2)材料二中,体现了“始皇帝”怎样的治国之道?(3分)
答案:严刑酷法、集权中央、勤政治国。
(3)材料三讨论了哪两种制度?结果如何?(6分)
答案:分封制与郡县制。推行郡县制。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突出特点。(6分)
答案: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集权中央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比较简单。(1)材料一主要介绍的是皇帝制度确立的情况,这是在秦王嬴政时期确立的。秦王嬴政议帝号的目的在于巩固自己的权威,维护自己的统治。(2)材料二只有一句话,但是信息比较多,体现了秦始皇运用严刑峻法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3)材料三讨论的是秦朝统一后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上发生了分歧。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推行郡县制。(4)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点评:考查秦朝政治制度
24.从商周到秦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晋 同 姓 今山西
卫 同 姓 今河南北部
鲁 同 姓 今山东南部
齐 功 臣 今山东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燕 同 姓 今北京一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材料二
材料三 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哪些制度?结合材料信息概括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推行分封制度,其中以同姓诸侯为主;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族权与王权相结合,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合一。
(2)据材料三,尝试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答案: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以专制和暴政为特征,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违背人性,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本题以商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为主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宏观认识能力。第(1)题关键是要立足材料信息,多角度概括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第(2)题要从专制暴政和皇权至上两个方面分析制度弊端。
点评: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5.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答案: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延续了皇帝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适应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分析:分析解答材料图示题,一定要抓住材料的要点和根据图示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与课本相关的知识。第(1)问从宗法制、分封制的特点来思考。第(2)问延续性从皇帝的地位与周天子地位来思考。变化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官吏的任免来思考。原因从分封制的弊端来回答。
点评:考查古代家国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