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D
解析:分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协助皇帝决策,相权被削弱,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中朝制度
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时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B;实行科举制是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那么在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点评:考查三省六部制
3.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识记能力。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管决策、审议和执行。
点评:考查三省六部制
4.唐代三省中某一省“负责定旨出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其长官为宰相 B.其下设六部
C.相权趋于集中 D.其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
答案:A
解析: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负责定旨出命”,即起草诏令,该省应为中书省。六部隶属尚书省。A项正确。
点评:考查三省六部制
5.说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央官制的合理设计主要是指 ( )
A.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
B.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
C.三省牵制来防止腐败
D.垂直管理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分析:三省六部制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减少决策失误。
点评:考查三省六部制
6.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
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
答案:B
解析:分析:“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可见A、C与题干意思不符;D也不对,唐朝不是实行集体决策,而是指皇帝的决策受到三省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选B。
点评:考查三省六部制
7.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从汉至元,上述政治机构的设置目的是解决君权和相权、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这两对矛盾,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从所学知识中可知A、B、D三项表述都不正确。
点评:考查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
8.史书载:“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
A.中书门下 枢密院 B.三司 枢密院
C.中书门下 三司 D.枢密院 参知政事
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进行了行政机构调整,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而枢密院掌管军事,符合材料中的“对持文武二柄”。
点评:考查宋代政治体制
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体现将宰相权力分割,中书管民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互相制约,最后由皇帝决断。
点评:考查宋代政治体制
10.《水浒传》中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埋伏,只身逃回汴京。由此可反映出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宋代,宰相之下设三个副相,其中一个是枢密使,其职能机构是枢密院,分管军政。
点评:考查宋代政治体制
11.《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举孝、廉各一人”,即由下往上推荐人才,可知是察举制。
点评:考查选官制度
12.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其弊端日益突出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察拳制。从材料中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信息可知,当时的察举制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点评:考查选官制度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答案:A
解析:分析: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A项。
点评:考查选官制度
14.西汉察举制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分析:A、C只符合科举制;D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原因,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共同之处在于自下而上地选拔官员,可以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考查选官制度
15.《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分析:九品中正制源自魏武帝曹操“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项正确;“非为世族高卑”“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没有成为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实行期间能依据人才优劣选官,故B、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之前选官制度,无法判定九品中正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选官制度
16.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 )
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代以后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排除B、C,A是错误的说法。
点评:考查选官制度
1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答案:C
解析:分析:理解材料,其意思是,官吏往往有很多苛政,治政的政策和命令烦琐而且杂碎,(人民无法依从),其中大多错误在于当地的刺史,(这些刺史们)有些不守自己的职责,举荐或者罢黜某个下级官员完全出于自己的私意,多干预郡县事务,私自听信他人谗言来获得吏民过失。由此可见,刺史没有较好发挥监察作用,没有依照条例办事,故C项正确,D项错误;刺史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但材料主旨是说明刺史没有履行自己职责,故A项错误;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就有,故B项错误。
点评:考查古代监察制度
18.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本身来看,中央的中书省批评了各行省的事事禀报,强调一般问题自行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选C项;材料强调重要事情依然要及时禀报,可见并未扩大行省权力,故排除A项;材料无从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
点评:考查元代行省制度
19.“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下列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官吏人浮于事
答案:A
解析:分析:北宋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或削弱地方权力,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因此A不正确。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地方政府权力过小以及地方官吏人浮于事。
点评: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分析:该漫画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
点评: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材料解析题
21.图文探究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
答案: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元代行省制度。
(2)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分封制的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行省制度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解析:分析:(1)考查了我国古代三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三省六部制及行省制; (2)可结合材料二、三所体现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方面思考作答;(3)注意依据教材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作答。
点评:考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及其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异同。
答案:同:沿用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设郡县。(若答到沿用秦朝中央机构或地方制度亦可) 异:分封王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汉高祖对秦制之失的分析是否正确。他所制定的矫枉之策的推行有何影响?
答案:分析:不正确。
影响: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变化:诸侯统治范围缩小;地位降低;社交范围受限制;受中央的严格监管。(任答3点即可)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材料二“封建王侯”,结合秦代中央与地方官制可以解答。(2)从材料可以看出汉高祖认为秦制之失在于设郡县,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其分析不正确。其矫枉之策是推行郡国并行制,从不利于中央集权角度分析。 (3)对比材料二、三从诸侯地位、统治范围、社交范围、与中央关系等角度来概括。
点评: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
材料三 元统一,疆域辽阔,为了适应全国辽阔疆域管理,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元行省辖区广褒,权力空前,《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廷争的焦点,并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答案:焦点: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观点:分封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容易导致诸侯之间的矛盾;周代正是因为诸侯纷争不断而走向衰败;郡县制使中央容易控制地方,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做到“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答案:措施: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地方军队精锐抽调到中央禁军;
行政上:文官做知州,通判牵制;
财政上:转运使理财,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部分上交中央。
认识:朱熹的论断有道理。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削弱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答案:处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该实现相互制约下的动态平衡;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任意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符合题目主旨的回答均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请立诸子”、“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可知双方争论的焦点。李斯的观点应从分封制的弊端、西周衰败教训、郡县制的好处三方面概括。(2)根据材料提示“兵”、“财”、“赏罚刑政”,从军事、财政、行政三方面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对朱熹论断给予肯定。(3)材料一从正面突显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材料二从反面突显地方分权的必要性,材料三突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行省制度,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可以从三则材料中得出认识。
点评: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分)
答案: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4分)
答案: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
答案: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
答案:看法: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依据。(2)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点评:考查选官制度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
答案: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答案: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4分)
答案:疆域辽阔。行省制。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可知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因为兵力薄弱,不足以“藩屏”;(2)由材料即可得出是郡县制,其主要作用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3)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结合材料“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即可得知,结果导致了王国问题;(4)由材料四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来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
点评:考查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