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知识补白——句子结构要完整、句式不要杂糅
第二单元
一、句子结构要完整(教材P32)
错误类型 病句示例及修改说明
主语残缺 由于竹木材质脆弱易朽,使简牍的文献整理、文本释读工作充满繁杂与艰辛。(“由于”和“使”的连用造成主语残缺,二者任删其一)
提示:关注句子开头出现的“在”“对”“从”“通过”“经过”“由于”“根据”等介词。
宾语中心 语残缺 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始执行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样品。(在句末加上“的任务”)
错误类型 病句示例及修改说明
谓语残缺 追溯“村晚”“村超”“村BA”的历史,会发现它们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已经数十年的积淀。(在“已经”后加上“有了”)
提示: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的方式判断句子是否缺少宾语中心语或谓语。
关联词语 残缺 只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看到中国气象,用心灵感应时代脉搏,能真正把对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感贯穿于学业全过程。(句子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应在“能”前加上“才”)
下面的句子存在语病,请给出修改建议。
1.在现代京剧《瑶山春》中,讲述了广西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瑶山追剿残匪,军民团结迎来胜利的故事。
2.在孟子看来,一个人能否称得上是“大丈夫”,与其身材无关,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浩然正气”。
(主语残缺,)把第一个分句中的“在”和“中”删掉。
(谓语残缺,)在“是否”后加上“具有”。
3.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始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
4.虽然目前韩国游客主要选择上海等一线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免签政策的加持下,他们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有望扩散至中国的二三线城市。
(宾语中心语残缺,)在“核心”后加上“的外交理念”。
(关联词语残缺,)在“在免签政策的加持下”前加上“但”。
5.随着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体验。
6.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守护者,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还是传承和保护人类文明。
(主语残缺,)把“随着”删掉。
(宾语中心语残缺,)在“人类文明”后加上“的重要场所”。
7.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8.端午节期间,不少地方有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涂雄黄的习俗,有的还会赛龙舟、放纸鸢活动。
(宾语中心语残缺,)在“‘健康第一’”后加上“的理念”。
(谓语残缺,)在“赛龙舟”前加上“举行”。
二、句式不要杂糅(教材P38)
病句示例及修改说明
梭戛生态博物馆不仅展示藏品,还搜集了当地群众的服饰、语言、音乐等“活态展品”也在展示之列。(“还搜集了……”与“……也在展示之列”句式杂糅,“还搜集了”“也在展示之列”任删其一)
布洛芬是解热镇痛类药物,它能退烧,是由于其可以抑制下丘脑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的结果。(“是由于……”与“是……的结果”句式杂糅,结合语境,应删去“的结果”)
注意:有时并非两个句式都可以用,需要结合语境选择适用的句式。
病句示例及修改说明
常见句式杂糅汇编:
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旨在……为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目的是为了(目的是……;是为了……)
围绕……为中心(围绕……;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成分是……;由……配制而成)
有……组成(有……;由……组成)
由于……下(由于……;在……下)
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
病句示例及修改说明
常见句式杂糅汇编: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经过……下(经过……;在……下)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据……显示(据……;……显示)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造成的)
下面的句子存在语病,请给出修改建议。
1.热播电视剧《小巷人家》受到广大观众追捧,原因是由于剧集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在线。
2.202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的地点在广州黄埔区生物岛举行,为投融资机构和文化企业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对接平台。
(句式杂糅,)“原因”“由于”任删其一。
(句式杂糅,)把“的地点”删掉。
3.经过普查队成员多日的努力下,位于白云山栖霞岭上的明朝思想家、教育家黄佐的家族墓群终于被找到。
4.这些通过描绘上海郊区的民俗文化来反映当年的乡村风貌和城市化过程的农民画,创作者是金山当地农民之手。
(句式杂糅,)把“经过”改为“在”,或把“下”删掉。
(句式杂糅,)把“创作者是”改为“出自”,或把“之手”删掉。
5.近年来,各地深入挖掘特色体育资源,从群众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重视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句式杂糅,)把“从”改为“以”,或把“为出发点”改为“出发”。
(句式杂糅,)“目的”“为了”任删其一。
7.广东佛冈“村晚”旨在复兴民间传统文艺,繁荣基层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8.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靠的是各行各业辛勤耕耘的劳动者取得的。
(句式杂糅,)把“为目的”删掉,或把“旨在”改为“以”。
(句式杂糅,)把“取得的”删掉,或把“靠的是”改为“是靠”。(共20张PPT)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第二单元
任务设计导航
科学小品文常常运用周密的逻辑阐明事理,运用生动且准确的语言吸引读者,展现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本作业围绕这一主线进行设计,以期让同学们充分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学习科学思考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任务一: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本事理
1.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们了解到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法来筛选文本的主要信息。请你参考示例,分别从本单元课文中摘取可以运用相应方法的句子或语段,以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 篇目 句子或语段
寻找标志性词句 《大自然的 语言》 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方法 篇目 句子或语段
寻找设问句
寻找总结句
寻找过渡句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被压扁的沙子》
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时间的脚印》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运用上述方法,可以筛选出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信息,帮助我们读懂文本事理。请完善下表。
篇目 说明的事理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现象的成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恐龙无处不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压扁的沙子》 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大雁归来》 说明大雁的回归情形、日常习性及其联合观念,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身边各种生命的尊重。
《时间的脚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恐龙化石无处不在的事实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意义。
任务二: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科学思考方法
3.用思维导图将筛选出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能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文本脉络,进而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的思维导图呈现了《时间的脚印》一文的文本脉络。请你补全思维导图,并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思维导图:
分析说明顺序: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沙沉淀,
重压胶结
岩石生成
古代生物的
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
展过程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
后写读懂这些记录的意义,属于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2)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几种常用思维导图中任选其一,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绘制思维导图,并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链接资料:几种常用思维导图
箭头型
括弧型
包含型
结构图型
思维导图: 分析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从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入手,通过解释被压扁的沙子及其形成原因,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确定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属于由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
4.本单元多篇课文中都隐含着科学的分析或推理方法,请你根据下列要求,完成小题。
(1)请你参考示例,阐述《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分析方法,填写在相应位置。
(2)请你参考示例,提炼《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推理方法,填写在相应位置。
【示例】《恐龙无处不有》:关注现象→发现问题→形成设想→印证设想→得出结论(推理方法)
阐述: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关注现象)但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发现问题)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形成设想)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泛大陆又开始分裂,所以每个大陆都携带自己的恐龙而去。(印证设想)恐龙无处不有,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得出结论)
·《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现象→明确概念→揭示本质→阐释意义(分析方法)
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压扁的沙子》: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推理方法)
文章先描述了四季变迁、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描述现象)然后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明确概念)接着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揭示本质)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阐释意义)
提出假设
推理论证
任务三:精读语句,品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表达
5.分别比较下面表格里的每组原句和改句,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体会科学小品文兼具生动性与准确性的语言特点。
原句 改句
第一组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时间的脚印》)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就更大了。
第二组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大自然的语言》)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比1961年、1960年的都迟。
第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语言更生动。原句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更是形象体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
原句语言更准确。原句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同时又运用“左右”这样的限定词,更加准确严谨地说明了物候的差异及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6.阅读说明文时,作者特意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性文字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说明内容。请你分析下列句子中括号内文字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恐龙无处不有》)
括号内的文字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的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是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个整体。
7.《大雁归来》一文中,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怀。请你也细致地观察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写一篇具有抒情性的观察笔记,不少于200字。
示例:我的卧室里有一个“吊兰家族”,分为“土派”和“水派”。“土派”是老派,从刚开始的三棵小苗,到现在冠幅已经远远超过花盆口径,还长出了五条匍匐茎。如今大的匍匐茎上又长出小的匍匐茎,一共27个成员,形态各异,可以说它现在已经是“三世同堂”了。这是我们共同努力了两年的结果:我负责浇水施肥,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它负责努力生长。“水派”是我从“土派”的匍匐茎上剪下的一节,放在水培瓶中,它很快就生出了根,现在长势喜人,同样充满了勃勃生机。
任务四:质疑问难,感受科学探究的趣味
(1)某同学针对《时间的脚印》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请你解答。
问题:《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文章主旨?能否删去?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没有偏离主旨,不能删去。这篇文章意在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上文提到人们想出许多办法来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铜壶滴漏”也是记录时间的装置,在此处提到是合理的。从写作思路看,作者由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紧接着从“铜壶滴漏”计时与岩石计时比较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行文流畅且富有逻辑。
示例二:偏离了主旨,能删去。这篇文章意在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上文提到人们已经想出许多办法来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铜壶滴漏”也是记录时间的装置,没有必要再单独叙述,占用篇幅。如果删去这部分内容,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更自然紧凑。
(2)请你围绕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再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可查阅外部资料)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大自然的语言》中提到的“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一论断是仅对我国适用,还是对世界各地都适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这一论断对世界各地都适用。因为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升温慢,降温也慢。冬天陆地降温快,海水降温慢,所以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更温和;而春天内陆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更寒冷。(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说明的顺序
写作导航
写作实践
1.说明顺序的分类:
(1)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2)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我们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作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2.安排说明顺序的两个维度:
(1)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和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决定:通常情况,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事物,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等,说明时宜按空间顺序;说明复杂的事理,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2)根据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安排:对于读者较为熟悉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明一般规律,再说明个别现象。而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机理,由个别推及到一般。
3.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在正确地选择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以后,还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标志性的词语。
以空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
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过程明晰,线索清楚。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以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语。
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思路点拨】介绍自己的小天地,题目中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提示,比如自己的房间、教室里的座位、校园的某个角落等,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的说明对象。题目要求只写一个片段,我们可以按照空间顺序从内到外、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向他人清晰、明了地介绍。同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范文 写法点拨
我的小天地 走进我的小天地,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靠窗的书桌,约85厘米高,与卧室的门相望。①在书桌的前面,放着一把舒适的靠背椅,和书桌一样,都是原木色的。在书桌的左边,有一张小床,那就是我经常念叨的,我亲爱的“小窝”。“小窝”的一角住着一只“大白熊”,当然,那只是毛绒玩具,可它却为我的“小窝”增色不少。②想想看,在寒冷的冬夜抱着一只大白熊进入梦乡,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现在,再把目光转向床头柜。瞧!床头柜上摆着一盏台灯,台灯旁还躺着一群“小知识分子”,有童话书、作文书等。③这些都是我的精神食粮,是我遇到挫折时的“良师益友”。 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书桌的位置。
②用“前面”“左边”“一角”等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清楚地交代了卧室的布局。
③“小知识分子”是拟人的写法,为片段增添文采。
【教师点评】
1.采用空间顺序,条理分明。作者运用方位词,如“前面”“左边”“一角”等,使说明条理清晰。
2.用语准确,生动具体。在介绍自己的小天地时,作者用到“约”“经常”等词语,语言准确;用“小窝”“小知识分子”等词语,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题目要求介绍一种科技新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为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我们可以将这个科技产品拟人化,从做自我介绍的角度来讲清楚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同时也更易于读者理解。
范文 写法点拨
智能手机的自述 Hi,朋友们,大家好!知道我是谁吗?哈哈,猜对啦!我是当今时代最令人“爱不释手”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① 我的种类很多,有直面屏、曲面屏、折叠屏等,颜色有象牙白、中国红、玫瑰金、曜石黑等。你问大小呀,那就更多啦,各种尺寸任你挑选,总有令你心动的一款。②
①开篇点明说明对象——智能手机。运用拟人修辞,语言活泼。
②介绍“我”的种类、颜色、尺寸等。
范文 写法点拨
我的用处非常大,无论是拍照、导航,还是聊天、阅读,我都能轻松搞定。如今,社会上处处都能见到我忙碌的身影。这不,我正随着主人来到旅游胜地。这儿真美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碧波荡漾。主人拿起我,在我身上轻点一下,我就变成照相机啦!屏幕闪烁间,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便被保存在我的体内。哈哈,数码相机也要变成待业之族喽!到了饭点,主人在我精准的引导下找到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唉!遗憾的是我只能一饱眼福,而不能像主人一样享受美味了。③
③介绍“我”的功能——先概写智能手机功能多的特点,再详写其拍照、导航功能。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了智能手机拍照和导航功能的便捷性。
范文 写法点拨
晚上,主人想家了,便拿起我给家人打电话或视频聊天。④虽然他们相隔千里,但因为我的存在,他们也能时时见面!主人还把存于我体内的一幅幅美景、一道道特色美食的图片发给家人,让他们也能欣赏美丽的景色,了解当地的美食。每逢节假日,我就更忙了。瞧,春节要到了,我忽然浑身一热,不由得震动起来。原来是主人的朋友发来了祝福短信。我立即唱起了动听的歌儿。主人连忙点开我查看:“佳节将至,祝你诸事顺利,心想事成!”主人眉开眼笑地在我身上点来点去,痒得我咯咯直笑。原来,他正在回短信呢!⑤
④介绍“我”的功能——打电话或视频聊天。
⑤举例说明“我”给主人带来的便利:给家人发送好看的照片;节假日和好友互相发送祝福短信。
范文 写法点拨
我的功能可不止这些,不然怎么能叫“智能”手机呢?我的主人兴趣广泛,既喜欢阅读哲理小故事,也喜欢浏览各类新闻。我便“大显神通”,从纷杂的网络信息中抓取相关文章,推送给主人。主人打开我,看到这些推送,一定会开心地跳起来!不仅如此,我还能帮主人传递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上温暖的话语和爱心捐助!⑥ 我,难道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社会和谐的见证吗?⑦
⑥介绍“我”的其他功能——推送信息,传递爱心。
⑦结尾再次点明“我”的作用,升华文章主旨。
【教师点评】
1.行文活泼,语言生动。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手机的特点、用途,条理清晰,语言幽默诙谐、流畅自然。
2.条理清晰,积极向上。作者在介绍智能手机的功能时,从介绍其拍照和导航功能,到沟通交流功能,再到与社会层面相关的功能,层层递进,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关于周围的环境变化,可以写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社会环境的改变。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变化,并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即可。题目中要求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将变化和原因讲清楚。
范文 写法点拨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口东岸,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西北距广州市中心区59千米,东南距深圳市中心区99千米,距香港中心区140千米。全市有4个街道和28个镇,陆地面积2 460.38平方千米。① ①交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土地面积。
范文 写法点拨
东莞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1978年以前,东莞是一个农业县,只有莞城、石龙、虎门3个规模不大的城镇,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只有300多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工业基础非常薄弱。②除了向港澳地区输送少量的农副产品外,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几乎是空白的,同时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难以解决。
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1978年以前的东莞工业基础很薄弱;“绝大部分”“左右”等词用语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范文 写法点拨
1978年以来,东莞经过改革开放,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以国际加工制造闻名的新兴城市,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东莞奇迹”。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东莞投资,兴办了13 000多家外资企业,东莞已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基地,是全球重要的电脑及周边产品生产基地,享有“无论你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的美誉,同时这里也是服装、玩具、家具等产业的重要基地。③ ③从“1978年以前”讲到“1978年以来”,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范文 写法点拨
经过多年的建设,东莞已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建有漂亮的东莞大道、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各镇区充分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传统优势,形成虎门服装、厚街家私、大朗毛织、清溪电子等一批特色城镇产业。
范文 写法点拨
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大为提高,东莞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近年更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④ 要说我的家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要想了解我的家乡,欢迎大家前来做客! ④举东莞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城镇兴起和被评为模范城市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东莞近些年的成就和变化。
【教师点评】
1.特征突出,内容具体。文章先介绍了“我”的家乡东莞以前的情况,然后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变化,内容充实,突出家乡的变化之大。
2.结构清晰,用语准确。本文介绍家乡的变化时,采用时间顺序,由改革开放前到改革开放后,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在介绍中,列举了精确数字和具体实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共42张PPT)
7* 大雁归来
课前预习
阅读训练
基础自测
第二单元
一、字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wù ǎi( )时,春天就来到了。
(2)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jiān mò( )。
(3)而一只定期qiān xǐ( )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dǔ zhù( ),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雾霭
缄默
迁徙
赌注
(4)11月份南飞的鸟群,mù kōng yī qiè( )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zhǎo zé( ),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5)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miáo zhǔn( )它们的猎枪。
(6)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shòu liè( )点和小洲。
(7)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qiān xǐ( )的雁群xuān rǎng( )着发出yāo qǐng( )。
目空一切
沼泽
瞄准
狩猎
迁徙
喧嚷
邀请
(8)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tōu tōu mō mō( )进行的。
(9)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pán xuán( ),而像diāo líng( )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10)单调kū zào( )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11)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xī shū( )的谈论。
(12)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mí màn( )着青草气息的地方。
偷偷摸摸
盘旋
枯燥
稀疏
弥漫
凋零
二、课文预习。
2.整体把握课文,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写完整。
大雁习性
忧郁
伤心
喧闹
谈论
3.写作特色: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生物学观察笔记,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以拟人化的笔法,细腻生动地记录了大雁北归的过程。文章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兼备,不仅记叙了不少大雁北归的知识,还具有浓郁的抒彩,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并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反思,传达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内核。
[典学原创]同学们走进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邂逅黑脸琵鹭”研学活动。下面是他们的研学笔记,请你帮忙完善,回答1~3题。
观察 对象 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因长嘴扁平如汤匙状,与中国乐器琵琶极为相似而得名。①它们亦因自身姿态优雅,而被誉为“黑面舞者”的称号。
观察 场景 深秋时节,一群黑脸琵鹭在湖面上空盘旋( )。不一会儿,它们俯身向下,冲破________(弥漫/蔓延)在水面上的轻纱似的wù ǎi( ),优雅降落。夕阳西沉,湖面褪去了白天的xuān rǎng( ),黑脸琵鹭或低头觅食,或____________(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地戏水打闹,好不惬意。
xuán
雾霭
喧嚷
弥漫
旁若无人
1.在笔记中的括号内,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请根据语境,在笔记横线处选填最恰当的词语。
拓展 资料 2004年3月2日,②首次人们在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黑脸琵鹭,当时观测到数量仅有27只。近年来,③海丰相关部门严格打击破坏湿地和捕鸟等违法行为,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让每年迁徙( )而来的候鸟能顺利____________(如期而至/不期而至)。④截至到2023年底,在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集聚的黑脸琵鹭已超过100只。未来,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将继续优化生态环境,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
xǐ
如期而至
【解析】第一处:“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此处形容雾霭布满水面,填“弥漫”更恰当。第二处:“目空一切”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旁若无人”指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此处形容黑脸琵鹭自在地嬉戏,填“旁若无人”更恰当。第三处:“如期而至”指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不期而至”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到来。此处指候鸟每年按时迁徙而来,填“如期而至”更恰当。
3.笔记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对其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把“的称号”删掉。
B.句②:“人们”与“首次”互换位置。
C.句③:把“构建”改为“建立”。
D.句④:把“截至”改为“截止”。
C
【解析】状语“严格”与中心语“打击”搭配不当,可把“严格”改为“严厉”。
4.国际爱鸟日将近,八(1)班准备围绕“鸟类知多少”主题发行一期班刊,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班刊栏目】请围绕班刊主题,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走近鸟类家族 意图:介绍鸟类的起源、进化、分支等概况,让同学们对鸟类家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栏目: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细说鸟类习性 介绍常见鸟类的生活习性,普及鸟类知识,激起同学们对鸟类的研究兴趣。
示例二:了解鸟类困境 介绍鸟类如今的生存现状,了解其面临的生存威胁,引导同学们爱鸟、护鸟。(言之有理、符合主题即可)
(2)【补充采访问题】班刊邀请了鸟类专家开展访问,请你根据访谈内容(部分),补充采访问题。
本刊记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类专家:鸟类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示标志,其种类和数量的多与少能够直接反映环境质量的好与坏。监测候鸟不仅能为护鸟工作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监测候鸟有哪些意义?(为什么要监测候鸟?)
本刊记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类专家:最好穿接近自然环境色的衣服,并且观鸟时不要高声叫喊,注意跟鸟类保持适当的距离。另外不要投喂食物,这会对鸟类的健康、觅食习惯以及生态平衡等产生不良影响。
参加观鸟活动要注意什么?(观鸟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考点链接(一)——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修辞方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 词语的运用 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等
表达方式的运用 记叙、描写、抒情等 说明方法的运用 打比方、摹状貌等
考点链接(二)——说明性文章的谈看法、话启示
谈看法 ①把握文本所传达的观点和态度倾向(有时隐藏在字里行间),是发表个人见解的前提。②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尽量不要与文本的观点“唱反调”。③理由要充分,条理要清晰。
话启示 ①找题干启发点的范围,抓文本有关这个范围的相关要点,紧贴启发点深入挖掘事物、事理背后隐含的意义和价值。②一般需要联系自身实际,让感悟启示更真实可信。
(一)课内精读(12分)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
⑤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介绍了大雁北归的相关知识,传达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思想。
B.第②段对主红雀、花鼠的描写,反衬出大雁迁徙的坚定决心,也展现出大雁迁徙之旅的不易。
C.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大雁为躲避猎枪而飞行目的地明确的机敏的特点。
D.作者在第⑤段描述春雁归来时热闹集会、觅食的场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大雁的喜爱。
C
【解析】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大雁南飞路线笔直且目的地明确的特点,并非为了说明“大雁为躲避猎枪而飞行目的地明确的机敏”,选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6.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但作者通过运用不同写作技巧,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请你根据表格提示,完成赏析。(4分)
写作技巧 例 句 赏 析
加点词语 的运用 + 修辞手法 的运用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加点词语的运用)运用“拐来拐去”“低低地”“曲折地”等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细腻生动地描绘出大雁飞行时的姿态。(2分)②(修辞手法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低语”“问好”等赋予大雁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热情活泼、充满灵性的特点,富有情趣。(2分)
★7.作者笔下的大雁富有灵性,请你对比分析下面两个阶段中大雁的表现,说说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以及这对你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启示。(5分)
阶 段 大雁表现
秋雁南飞 (大雁)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大雁归来 (大雁)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秋雁南飞”阶段中,大雁警惕猎枪的伤害,小心翼翼;“大雁归来”阶段中,不再受到生命威胁的大雁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友善喜悦。(大雁表现,2分)两相对比,更能看出作者对大雁的同情和对人类捕杀大雁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作者情感态度,2分)这启示我要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要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平等和谐相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1分)
(二)课外提升(10分)
候鸟的选择
张强 黄慧
①每年春季和秋季,成千上万的候鸟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长距离的往返,构成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生物迁徙。
②候鸟的迁徙绝非轻易之举:要面对骤起的风暴等恶劣天气;要飞越浩瀚的水域和沙漠;会遭遇猛禽的袭击和人类的干扰……大批当年出生的幼鸟在迁徙途中或到达迁徙终点后都难逃夭折的命运。既然迁徙之路如此艰险,那么候鸟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没有摒弃“迁徙”这一行为呢?
③通常认为,候鸟迁徙最主要的动力来自食物的诱惑。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季节性食物缺乏”。以北半球为例,随着冬季降临,水和草都冻住了,土地也被冰雪覆盖,鸟类没有食物果腹,就得南迁觅食。虽然候鸟在迁徙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甚至还要面对无数风险,但越冬地充足的食物还是能让它们“有利可图”。
④候鸟迁徙的另一个原因是繁育后代。鸟卵孵化温度一般在37 ℃左右,因此外界气温会影响鸟卵孵化的成功率。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北方气温远低于南方,更有利于大多数鸟类种群繁衍,因此在春季的时候,大多数候鸟都会飞向北方。
⑤目前全球主要有9条候鸟迁徙路线。每年候鸟迁徙所经过的路线被称为“迁飞区”,其中四个经过我国,分别是:“西亚—东非迁飞区”“西太平洋迁飞区”“中亚迁飞区”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
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跨越22个国家,从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向南经东亚、东南亚延伸,直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年5 000余万只水鸟往返于此,是9个迁飞区中拥有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区域。这里所说的“澳大利西亚”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周边部分岛屿。中国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就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
⑦在迁徙过程中,候鸟往往会排成特定的阵列飞行,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帮助它们节省体能,更顺利地完成长途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候鸟也会在空中交替飞行。比如,大雁迁徙时喜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排成“人”字形飞行的大雁群,一般由年长或有经验的鸟领飞。领飞的头雁扇动翅膀时,会在它的身后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来减少空气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不过,“打头阵”的大雁就没这么轻松了,它们很容易疲劳。所以当长距离飞行时,大雁群需要时常变换队形,轮流做头雁。
⑧其实,候鸟在飞行中会摆出什么造型,跟自身的体形也有关系。体形越大的鸟飞行集群越小,因为它们个体应对外来侵害的能力更强,阵形往往就比较规则、整齐。比如,大天鹅多以小群或家族群迁飞,排成整齐的“一”字形或“人”字形。大天鹅生性机警,当人或其他动物与它们相距300米左右时,就会被担任“守卫”的大天鹅发现,“守卫”会立即向群体发出警报,大天鹅群随即飞离以躲避潜在的危险。体形越小的鸟迁徙时集群越大,这是因为大集群可以让它们更安全地飞翔,迁飞阵形也更不规则。比如,鸻鹬类和雀形目的小鸟常采用封闭群迁飞,封闭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多者如虎皮鹦鹉等,结群时可达上万只。
⑨古人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实无论是鸿鹄还是燕雀,都是在万里长空翱翔的美丽生灵,是世界生命网络和全球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候鸟南来北往的迁徙飞行,是生命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奇特景观,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8.小语读完本文后,想要出一期介绍“候鸟迁徙”知识的黑板报,根据第②~⑧段的内容,她可以从候鸟迁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介绍。(3分)
原因
路线
飞行阵列
9.黑板报办好后,小光根据阅读所得给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候鸟迁徙主要是为了食物和繁衍后代,如北半球的鸟类冬季南迁觅食,春季则北迁繁衍。
B.在候鸟主要的9个迁飞区中,经过的候鸟种类及数量最多的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
C.大雁迁徙时会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并交替领飞,这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节省体能。
D.为了安全飞翔,虎皮鹦鹉常采用封闭群迁飞,其结群时的个体数量是最多的,可达上万只。
D
【解析】由第⑧段“鸻鹬类和雀形目的小鸟常采用封闭群迁飞,封闭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多者如虎皮鹦鹉等,结群时可达上万只”可知,在采用封闭群迁飞的鸟类中,虎皮鹦鹉的结群个体数量是比较多的,而非“最多的”,选项曲解文意。
★10.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但这是候鸟长期以来的选择。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候鸟的迁徙对你有何启发。(4分)
示例:候鸟们不惧迁徙路上的艰难险阻,智慧地选择飞行阵形,彼此团结协作,最终顺利完成长途迁徙。(2分)这启示我在面对困难时既要勇敢出击、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又要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智慧地化解问题。(2分)(言之成理即可)
__《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__
11.小光根据《经典常谈》的指导阅读相关经典,并制作了古代文献资料卡,请判断下列资料卡分别是他在哪一篇目的指导下阅读并制作的。(填字母)(4分)
篇目 资料卡
《说文解字》第一 ①______(1分)
《周易》第二 ②______(1分)
篇目 资料卡
《史记》《汉书》第九 ③______(1分)
辞赋第十一 ④______(1分)
C
D
B
A
12.班级围绕《经典常谈》开展了“我心中的文化成就代言人”推选活动,请你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参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简要说明推荐理由,100字左右。(4分)
备选人物:许慎 孔子 韩愈
示例:我推荐谢灵运。他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也可以说是第一个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善用排偶、典故,总能创造出新鲜的句子,他的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还开了着意描写的先例,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
示例一:我推荐许慎。他创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他在书中收录了九千字,并且给每个字都作了解说,这不仅能帮助人们通读古书,还能让后人据此探寻汉字字形、字音等的演变。他对中华文化的溯源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示例二:我推荐孔子。他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发挥了《诗》的教化作用,使《诗》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并且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汇编成《论语》,这本书不仅彰显了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还让后人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世、做学问的道理。
示例三:我推荐韩愈。他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将经、史、子都排进“文”里,建立起了文统,以变古为复古;他还创造新语,是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引到文里的第一人。他为新体的“古文”,即宋代“散文”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介绍人物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言之有理即可)(共9张PPT)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二单元
春华中学开展“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了解“低碳”概念】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低碳生活倡导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降低能量消耗,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保护地球环境,确保人类能长期生活和发展。它既是一种经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选择低碳生活,我们可以有效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
低碳生活是一种通过降低能量消耗,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来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2.【设计宣传海报】为倡导同学们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学生会准备设计一幅宣传海报。下面两张图片,你觉得哪一张适合放在海报上?请结合图片内容和寓意说明理由。(提示:图一中的叶子为绿色;图二中的文字为“低碳‘护’助”)
示例一:我觉得图一适合放在海报上。图一的主体图案由一片绿叶和一个在绿叶上骑自行车的人构成,图案下方有“低碳生活,从小做起”的文字。这张图片寓意着低碳生活可以从骑自行车出行开始,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符合倡导同学们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目的。
示例二:我觉得图二适合放在海报上。图二的主体图案由两只呈呵护状的手、两手中心的一株幼苗构成,手的上方有“低碳‘护’助”的文字,其中“护”与“互”同音。这张图片寓意低碳生活需要我们互助前行,同心协力保护环境、呵护绿色,符合倡导同学们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目的。(描述图片内容,并分析寓意)
3.【拟写讲座邀请函】学校拟邀请环境保护专家陈教授,于4月15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科普宣传讲座。请你以学校的名义,拟写一封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陈教授:
您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华中学
2025年4月3日
示例:为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我校特别邀请您于4月15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科普宣传讲座。诚挚期待您的到来!(包含讲座目的、时间、地点、主题等要素,用语正确得体即可)
4.【采访相关专家】讲座结束后,校报记者小语就讲座中提到的“新能源汽车”话题采访了陈教授,请你结合语境补全采访问题。
小语:您好,我是校报记者小语,想向您请教一下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教授:按照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容量如果衰减到低于70%至80%,可能就需要更换电池了。
请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
小语:据了解,动力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教授: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如何确保动力电池回收过程的安全和环保(或:在回收动力电池的过程中怎样降低污染风险)
5.【劝导低碳拜祭】清明节要到了,社区倡导“低碳拜祭”,希望居民们用献花、扫墓等简朴的方式拜祭先人。但静静的爷爷对此持反对意见,如果你是静静,你会如何劝说爷爷呢?
爷爷:祭奠先人就是要烧纸、放鞭炮,不隆重热闹、没有排场,就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静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爷爷,烧纸、放鞭炮既不安全,又会污染空气,不符合社区倡导的“低碳拜祭”理念。并且祭拜重在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怀念,而不在形式与排场。献花、扫墓等方式虽然简朴,但同样能寄托哀思,我们对先人的敬意并不会减少,同时还能保护环境,这样不是更好吗?(用语得体,针对爷爷的观点进行劝说,言之有理即可)(共42张PPT)
8* 时间的脚印
课前预习
阅读训练
基础自测
第二单元
一、字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zōng jì( ),用钟表,用日历……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
( ):铜壶滴漏。
(3)真的有“hǎi kū shí làn( )”的时候。
(4)炎热的阳光hōng kǎo( )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踪迹
装置
海枯石烂
烘烤
(5)空气和水中的酸类,fǔ shí( )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6)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shā lì( )、泥土。
(7)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dǎn( )去身上的尘土。
(8)在shān lù( )、gōu hè( )、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腐蚀
沙砾
掸
山麓
沟壑
(9)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jūn liè( )的形象……
(10)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wéi mù( )的一角而已。
龟裂
帷幕
二、课文预习。
2.整体把握课文,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写完整。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岩石
毁灭与新生
岩石结构
石头颜色
光滑擦痕
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典学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因探险视频而爆火的云南哀牢山走进大众视野,其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受地壳运动影响,哀牢山山高谷深、gōu hè( )纵横,龟( )裂的岩石、风化的砂砾( )随处可见,彰显了大自然的____________。从shān lù( )至山顶,受不同海拔的气候有所不同的影响,使得哀牢山能为动植物开拓多样化的生存条件。在此地能窥见云豹等珍稀动物的________,能一览长蕊木兰等珍稀植物的风采。哀牢山可谓是一座____________的“生物基因库”。但复杂的地形、凶猛的野兽、多变的天气又让这里险象环生,所以希望诸位游客切勿因猎奇而贸然进山。
1.根据拼音在语段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沟壑
jūn
lì
山麓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巧妙绝伦 踪迹 名正言顺
B.鬼斧神工 轨迹 名正言顺
C.鬼斧神工 踪迹 名副其实
D.巧妙绝伦 轨迹 名副其实
C
【解析】第一处:“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技艺或智慧。“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通常用于形容非人力所能达到的精妙。此处形容大自然的神奇,填“鬼斧神工”更恰当。第二处:“踪迹”指行动所留的痕迹。“轨迹”指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叫作这个点的轨迹。又比喻人生的经历或事物发展的道路。此处指珍稀动物出没时留下的痕迹,填“踪迹”更恰当。第三处:“名正言顺”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名副其实”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此处形容哀牢山动植物种类丰富,与其“生物基因库”的名称相符合,填“名副其实”更恰当。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受不同海拔的气候有所不同的影响,使得哀牢山能为动植物开辟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B.受不同海拔的气候有所不同的影响,哀牢山能为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C.因为不同海拔的气候有所不同的影响,使得哀牢山能为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D.因为不同海拔的气候有所不同的影响,哀牢山能为动植物开辟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应把“使得”删掉;二是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开拓”改为“提供”。
4.小越对化石的形成原因很感兴趣,课后查找了相关资料进行探究,但其中一段的语序被打乱了。请你帮他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活动遗迹以及残留的有机分子,可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三大类。____________
①那生物变成化石需要满足哪些必要条件呢?
②因为这些部分主要由矿物质组成,能够比较持久地抵御各种破坏。
③最终在化学作用和物理变化的打磨下,年深月久,生物遗体就变成了化石。
④而我们日常见到的化石绝大部分是实体化石,如生物骨骼化石、植物化石等。
⑤另外生物死后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快速掩埋,避免腐烂或严重风化。
⑥一般来说,生物最好具有坚硬的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C
【解析】语段给出的句子介绍了化石的概念及分类,与介绍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化石类型,即进一步举例说明“实体化石”的句④在内容上联系最紧密,故首句应为句④;其余五句话都围绕提出“化石的形成条件”的句①展开,故句①开启新话题,应排在句④后;根据“一般来说”“另外”“最终”这些标志词可知,句⑥在句⑤前,句⑤在句③前;根据句②中“这些部分”“矿物质”“抵御各种破坏”可知,句②是对句⑥“坚硬的部分”的作用的解释,故句②应排在句⑥后。故句子正确排序为:④①⑥②⑤③。
5.阅读下面材料,分条概括丹霞山能成为自然教育活动和研学实践目的地的原因。
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其独特的丹霞地形、纵横发育的沟谷溪流、面积广大的赤壁丹崖,为各类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为摸清“家底”,丹霞山管理委员会与国内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合作成立了丹霞地貌研究院,对丹霞山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研究。截至2024年6月,丹霞山记录的高等植物有2 338种,野生动物有2 535种。此外,研究团队还将科研监测成果转化为优质的科普课程、图书、讲座等多样化的产品,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如今,丹霞山正逐渐成为全国师生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极佳目的地之一,尤其是大湾区学校开展研学实践的首选目的地。
①丹霞山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动植物)资源;②丹霞山管理委员会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开展合作研究,科研力量雄厚;③研究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多样的科普教育产品,广受好评。(任答两点即可)
考点链接——说明文逻辑顺序的分类(2)
逻辑顺序 性质 课文出处
由概括到具体 先概括整体,再从多个角度具体介绍。 《苏州园林》先概括苏州园林的四个特点,再分别具体说明。
《时间的脚印》全文主要以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
由主要到次要 对若干说明内容进行恰当的主次排序。 《大自然的语言》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进行排序。
由原因到结果 介绍事物或现象的成因。 《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的成因。
(一)课内精读(10分)
①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②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③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④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⑤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⑥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⑦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⑧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⑨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⑩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6.下面是小东学习本课时所做的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岩石的形成经历了“被破坏→被搬运→沉积→经过重压和胶结→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B.北京出现沙尘、黄河中下游河水变浑浊是沙砾在风力或水力的搬运作用下产生的现象。
C.人类能读懂岩石的年龄,比如通过计算可精确知道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多长的时间。
D.作者在说明岩石的形成过程时,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
C
【解析】由第 段可知,形成1米厚的岩石“大约”需要3 000到10 000年,这个时间是推测和估算的,而非精确知道。选项表述不严谨。
★7.岩石受到的“攻击”主要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层次清晰地进行说明的?(4分)
岩石受到的“攻击”主要有日晒霜冻、风吹雨打、酸类的腐蚀、水流的冲击、冰的刨刮、生物的破坏等。(2分)作者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先总说岩石受到的“攻击”多,然后具体说明破坏岩石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即自然因素和人的作用。(2分)
8.本文在说明岩石的形成时,语言生动有趣。请你从修辞手法和用词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分析。(3分)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岩层比作书页,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层的形态特点,还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岩层重叠形成岩石的动态过程。(1分)②“卧”“躺”二字相呼应,形象地说明了岩层形成后静止不动的状态。(1分)两者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1分)
(二)课外提升(12分)
材料一: 让敦煌壁画再“活”两万年
胡春艳 赵 晖
①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找到一块有史前蚊子的琥珀,从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龙的DNA片段,从而让已灭绝6 000多万年的恐龙复活了。
②这故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2022年天津大学的一项有关DNA存储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他们将10幅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存入DNA中,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 ℃下可保存两万年。
③DNA竟然可以存储壁画?其实,这并不奇怪。自有生命以来,大自然一直用DNA来存储信息。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就是记录在比细胞还小得多的DNA上,一代代遗传下来的。通过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DNA存储了亿万年来无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谓大自然中最好的存储器。如果能把海量的信息“写”到小小的DNA上存储起来,岂不便利?
④壁画“变身”DNA,需要打破无机与有机的界限,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界”存储呢?这要从DNA存储的两个步骤——信息写入和信息读取说起。
⑤先说信息写入。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如果用数字中的0、1、2、3分别代表一种碱基,就能形成一个四进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编码转化,实现碱基四进制和计算机二进制的“对话”。据此,将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串,再通过编码将其转化为四进制的碱基序列,然后通过DNA合成技术将碱基序列写入DNA,壁画的数字图像就“变”为DNA了。
⑥再说信息读取。正常情况下,可先利用技术手段将DNA存储的壁画数据拷贝出来,再通过专业测序仪器测得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解码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从而实现信息读取。
⑦然而,存储了壁画信息的DNA同天然的DNA一样,长期存放会产生断裂和降解等问题。如何从严重断裂和降解的DNA样本中读取信息,恢复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呢?
⑧天津大学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序列重建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制备了一个DNA水溶液样本,放在70 ℃的温度下加速其断裂、降解长达十周,这类似于DNA在自然环境下千年万年的降解情形,在此过程中80%以上的DNA片段都发生了断裂错误。然后,团队根据设计的序列重建算法让96.4%以上的片段重新被准确组装和解码。最后,再通过一种编码方式解决了少量片段丢失的问题,最终让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完美恢复。 (有删改)
材料二: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海量、更稳定、更安全的数据存储方式,而DNA存储恰能满足这些需求。
②DNA存储的最大优势是存储密度大。在硬盘上存储一个字节要占200纳米的空间,在DNA上则只需0.2~0.3纳米。如今,各大网站存储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而用DNA存储可能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够了。
③DNA存储的另一优势是具有持久性。用传统存储方式,一般10年左右数据就会开始失去完整性,而DNA存储的数据寿命则要长得多,在适当条件下可达数千年、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④但DNA存储目前还无法取代硬盘等常规存储载体。DNA读取速度慢,写入速度更慢。用磁盘写入200MB数据用时不到1秒,用DNA则大约需要三周。此外,DNA写入和读取信息目前都耗资巨大。不过有专家表示,放眼未来,DNA存储方式应用前景广阔。
(摘编自《DNA存储打开想象空间》)
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②段画横线处的语句说明了温度对DNA存储时间长短的影响。
B.目前DNA无法取代常规存储载体,因为它写入和读取速度慢且耗资巨大。
C.材料二用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DNA相较于传统存储载体的优势与劣势。
D.两则材料都围绕DNA这一新型存储载体,阐述了它存储的原理和步骤。
D
【解析】材料一主要阐述了DNA存储的原理和步骤;材料二主要阐述了DNA存储的优势和劣势,并未阐述它“存储的原理和步骤”。选项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10.同学们在梳理材料一的结构时有以下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5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A项更合理。材料一第①②段用科幻电影引出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本则材料的说明内容——DNA可用来存储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第③段解释DNA可作为存储载体的原因;第④~⑧段具体解释敦煌壁画能“变身”DNA并被成功读取、恢复原样的步骤。A项正体现了这一写作思路。(选A项1分,解说4分,意思对即可。选B项不得分)
11.材料二说明了DNA存储的两个优势,请从材料一中各找一个例子来佐证它们。(4分)
“存储密度大”示例:①材料一说DNA比细胞还小得多,却能记录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这说明DNA作为存储载体,体积小、容量大,可以证明DNA具有存储密度大的优势。②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这说明DNA虽小,但其存储的信息量却很大,能佐证它具有存储密度大的优势。
“具有持久性”示例:①材料一说大自然中的DNA能存储亿万年来的生物遗传信息,这表明DNA存储具有持久性的优势。②天津大学团队的实验研究发现,存入DNA中的壁画信息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可保存上万年,这一研究成果可佐证DNA存储具有持久性的优势。(每个优势2分,各举一例即可)
__《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__
12.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乐虽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乐具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能补助仪文的不足。
B.《四书第七》中提到,程颢、程颐两兄弟将“四书”编在了一起,但“四书”的名字来源于朱熹。
C.《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两书都有宏大的组织和高超的叙事写人技术。
D.唐代出现了两种新文体,即记录演讲、用于通信和讨论的“语录”和有结构的小说“传奇”。
B
【解析】将“四书”编在一起的人是朱熹,而非程颢、程颐。
1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外部环境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请从《经典常谈》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相关内容,说说他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3分)
示例一:司马迁继承父志整理文献,因替李陵仗义执言而被连累下狱,并被处宫刑。他经受身心的双重折磨,但仍不放弃著书的理想,发奋努力,专心致志,最终写成千古流传的《史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示例二: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因生活穷困只好回家,却被家人瞧不起。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发奋读书,甚至用锥子扎大腿防止自己打瞌睡。一年后学有所成,成功游说六国合纵,并身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概括人物克服艰难后取得成功的经历,体现坚忍不拔的精神即可)(共45张PPT)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前预习
阅读训练
基础自测
第二单元
一、字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gǔ gé( )化石……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tún( )目恐龙。
(2)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piāo yí(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随着时间的liú shì( ),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骨骼
臀
漂移
流逝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tiān yī wú fèng( )。
(5)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zhě zhòu( )变形。
(6)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 dài(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7)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liǎng qī( )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8)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huì xīng( )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cháo xī( )大浪。
天衣无缝
褶皱
携带
两栖
彗星
潮汐
(9)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jié nàn( )”。
(10)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zhì mì( )。
(11)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yǔn shí( )的撞击。
(12)岩层的年龄为6 500万年,因此可以zhuī sù( )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劫难
致密
陨石
追溯
二、课文预习。
2.整体把握课文,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写完整。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火山活动地区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典学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地球生命出现之前,就不断有yǔn shí( )撞击地球。这些被视为“破坏者”的天体碎片,在岁月的liú shì( )中,是否真的只给地球带来了jié nàn( )和毁灭呢?近日科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南非的巴伯顿绿岩带,________并重建了发生于约32.6亿年前的名为“S2”的撞击事件。他们发现,这次撞击虽然带来了铁、磷这类营养物质,但也破坏了地球的环境。这些物质对单细胞生物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可见,毁灭与生机是并存的,这些“破坏者”在剧烈撞击地球的同时,也为地球早期生命的________和发展提供了助力。
1.根据拼音在语段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
陨石
流逝
劫难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追溯 耐人寻味 培育
B.上溯 耐人寻味 孕育
C.追溯 举足轻重 孕育
D.上溯 举足轻重 培育
C
【解析】第一处:“追溯”指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上溯”指逆着水流往上游走;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此处指科学家对“S2”撞击事件的研究,填“追溯”更恰当。第二处:“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举足轻重”形容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此处形容“铁、磷这类营养物质”对单细胞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填“举足轻重”更恰当。第三处:“培育”指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培养。“孕育”指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此处形容地球早期生命的产生,填“孕育”更恰当。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这次撞击摧毁了地球的环境,但也带来了铁、磷这类营养物质。
B.这次撞击虽然破坏了地球的环境,但也带来了铁、磷这类营养物质。
C.虽然这次撞击带来了铁、磷这类营养物质,但也破坏了地球的环境。
D.这次撞击虽然带来了铁、磷这类营养物质,但也摧毁了地球的环境。
B
【解析】逻辑语序不当,根据上下文可知,“带来了铁、磷这类营养物质”与“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应互换位置。
4.班级开展以“了解自然奥秘,激发探索兴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发布了如下活动通知,小宇同学因请假在家,不了解通知的内容,你觉得其中哪三个重要信息需要转告他?
为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我班拟定于4月26日下午组织全体同学去市自然科技馆参观学习。该活动由班主任杨老师带队,校医李老师协同参加。届时,请各位同学于下午1点准时在学校南门集合,清点人数后,我们将集体乘车出发。
①活动内容:4月26日下午去市自然科技馆参观学习;②集合的时间、地点:当日下午1点在学校南门集合;③出行方式:集体乘车。
(2)参观时,小粤想了解“风”这一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请你结合右侧馆内的图示向他说明。
示例:当乙地的气温升高时,其气压会降低;甲地的气温降低时,其气压会升高。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两地产生气压差,气流从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风。
考点链接(一)——说明文逻辑顺序的分类(1)
逻辑顺序 性质 课文出处
由现象 到本质 从某些现象入手,深入本质介绍事理。 《大自然的语言》先罗列一系列自然现象,再阐明其本质就是“物候”。
《恐龙无处不有》中,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现象),佐证“板块构造”的理论(本质)。
由一般 到特殊 从介绍事物的一般特性到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中国石拱桥》先概括介绍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特殊且具有代表性的石拱桥为例具体解说。
逻辑顺序 性质 课文出处
由性质 到作用 从介绍事物本身到介绍该事物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物候学,再介绍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由整体 到局部 先作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梦回繁华》先在第3段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主要内容,再在第4段中依次介绍画作各个部分的内容。
考点链接(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修饰、限定性 词语/短语的 使用 表估计或推测:可能、左右、大概、也许、大约……
表程度:几乎、比较、相当、主要、更、仅、最、非常、很大程度上……
表时间:当时、刚刚、早已、目前、迄今为止、自古以来……
表频率:一般、经常、屡次、往往、通常、总是、有时……
表范围:全、都、所有、只有、大部分、大多数、少数……
表数量:多、有余、之一、很少……
表来源:据说、据调查、资料显示……
说明性文字 的增补 在行文中,通过加括号的形式对专业名词,复杂概念、原理或现象增补说明性文字。如本课中对二氧化硅的补充说明“(即非常纯的沙子)”,化抽象的专业名词为通俗精准的介绍,表现了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简明精练的特点。
(一)课内精读(10分)
材料一: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④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
⑤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 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选自《恐龙无处不有》,有删改)
材料二:①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②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③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④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⑤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
⑥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以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⑦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
⑧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⑨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⑩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 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 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选自《被压扁的沙子》,有删改)
★5.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材料一是为了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材料二是为了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B.两则材料说理清晰,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
C.由材料一可知,“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人们才揭开了包括火山、地震、岛屿链在内的所有地质现象的神秘面纱。
D.材料二第②段括号内的文字虽然只是作者的假设,但并非无稽之谈,其强调了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C
【解析】根据文本一第③段“‘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可知,“板块构造”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地质界的所有问题,选项表述绝对。
★6.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材料二画线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是否相互矛盾。(3分)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目前仍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是否有斯石英;(1分)用“肯定”是因为根据客观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应该有斯石英的存在。(1分)这两个词语鲜明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7.“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论断在两则材料中得到了怎样的印证?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4分)
示例:材料一中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这一生物学界的发现为“板块构造”这一地质学理论提供了证据。(2分)材料二中在年龄为6 500万年的岩层中检测到了斯石英的存在,这一地质学界的发现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这一生物学理论提供了证据。(2分)(或:材料一用“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生物学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材料二用“被压扁的沙子”这一地质学发现来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意思对即可)
(二)课外提升(14分)
不幸“背锅”的水稻——稻田甲烷的真正制造者
①甲烷做能源虽好,却有一大坏处——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如果它在地球大气层中含量过高的话,会让地球平均气温剧烈上升,我们现在居住的很多平原和沿海大城市都会被汹涌的海水淹没。
②遍布亚洲东部的稻田,现在成了某些环境科学家责难的一大对象。他们发现水稻田能排放出相当可观的甲烷,尽管总量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占到了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10以上。这样一来,吃一口米饭简直成了一种有愧于世人的不良生活习惯!
③不过,水稻可能会觉得自己比爱吃大米的人还冤枉,因为这些甲烷并不是它制造的,绝大多数也不是它排放的。其实,水稻田里的甲烷和沼气及一部分天然气里的甲烷一样,都是由古菌制造的。水稻顶多是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不小心顺便带了一点溶解在水里的甲烷进入体内,再把它排进大气而已。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稻的多数品种要栽在水里。由于水层的阻碍,水稻田的土壤里出现缺氧环境,正适宜这些制造甲烷的古菌生存(要知道,氧气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毒药!),导致稻田成为甲烷的重要排放源。
④一些陈旧的生物分类系统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简单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据此,基本上所有看上去不像动物的生物都被划入了植物之列。于是,海带是“植物”,蘑菇是“植物”,细菌是“植物”,古
菌自然也成了“植物”。面对这种在大学里竟然一直用到21世纪初的过时分类体系,不光是水稻,所有其他植物都要大喊“冤枉”了——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上,古菌与真正的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要远多了!
⑤如今,最权威的生物分类系统一般把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先分成细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大域(病毒之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姑且不论)。尽管在最新证据面前,这个划分也有点陈旧了,但至少比“不是动物就是植物”的二分法要靠谱多了。然后,真核生物再分成许多支派,在其家谱树上,动物与真菌(蘑菇之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情同姐妹。能够称得上植物的生物,只剩下陆生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绿藻、红藻等几类。褐藻(海带之类)也要自立门户,不再顶着“植物”的头衔招摇过市了。
⑥产生甲烷的古菌(微生物学上称为产甲烷菌),以二氧化碳为助燃剂,以氢气或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为燃料,最后生成水和甲烷。
⑦产甲烷菌还会利用乙酸进行无氧呼吸,分解之后的产物则是二氧化碳和另一种物质——你可能猜对了——甲烷。与此相似,植物和同属真核生物的人类一样,也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糖类等养分不会与氧气结合,而是在细胞中直接分解成乙醇或乳酸(就是那种让你的肌肉在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物质)。
⑧总之,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化学反应来看,产甲烷菌是一类与真核生物极为不同的“另类”生物。用本书里的比喻来说,它们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化工厂,拿手的特色产品就是甲烷——既能在人类社会中发光发热,又让人类担心得不得了的最简单的有机物。
(选自《植物的经营之道》,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烷是柄双刃剑,虽然能为人类社会提供能源,但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
B.稻田排放的甲烷总量大,与人们喜爱吃米饭的生活习惯之间有直接关联。
C.产甲烷菌与植物、人类一样都能进行无氧呼吸,但彼此的产物是不同的。
D.本文整体上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稻田甲烷的真正来源。
B
【解析】由文章第②③段可知,古菌才是稻田里甲烷的主要制造者,稻田排放的甲烷总量大与人们吃米饭的生活习惯间没有直接的联系,选项曲解文意。
★9.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最不影响句意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发现水稻田能排放出相当可观的甲烷,尽管总量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
B.其实,水稻田里的甲烷和沼气及一部分天然气里的甲烷一样,都是由古菌制造的。
C.于是,海带是“植物”,蘑菇是“植物”,细菌是“植物”,古菌自然也成了“植物”。
D.既能在人类社会中发光发热,又让人类担心得不得了的最简单的有机物。
C
【解析】A.“相当”一词从程度上强调了稻田甲烷的排放量,删去后影响句意;B.“一部分”一词从范围上限制了天然气中由古菌制造的甲烷的数量,删去后影响句意;C.“自然”一词顺承前文,表明古菌也被归类为“植物”,删去后句意最不受影响;D.“最”一词从程度上限制有机物的简单等级,删去后影响句意。故选C。
★10.文中大量使用补充说明文字(即括号里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请举例分析。(4分)
①化高深的概念为浅显易懂的知识。如“乳酸(就是那种让你的肌肉在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物质)”一句,通过联系人们的生活经验,将“乳酸”这一专业词汇转化为易于感知的、通俗易懂的内容。②用简洁幽默的语言将知识说得清楚明白。如“(要知道,氧气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毒药!)”一句,通过简单的比喻生动幽默地说明了氧气对古菌的生存具有致命影响。③将说明对象解释得翔实具体。如“陆生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一句,通过举人们熟知的陆生植物的例子,对生物学名词进行具体说明。(作用一点2分,其中概括1分,举例分析1分;任答两点即可)
11.[跨生物学科]请你运用本文学到的生物学知识,以第一人称“水稻”的口吻,为“背锅”的水稻写一段澄清的文字。(4分)
示例:我是被冤枉的。根据文中生物学分类知识可知,我和古菌属于不同“域”。稻田甲烷的真正制造者并不是我,而是古菌。古菌在稻田缺氧的环境中生成了甲烷,我只是因为和古菌生长在同一环境下,才受到牵连,为其“背锅”的。(结合生物学知识解释清楚、准确、流畅3分,人称、口吻正确1分)
__《经典常谈》第7~13篇__
12.班级开展了《经典常谈》读书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1)小西根据《经典常谈》的介绍,系统了解了《汉书》和《离骚》,并准备在活动中结合二者的共性内容做主题发言。请从下列选项中推荐两个最适合的主题( )(2分)
A.浅谈文学中的“香草” B.辞赋文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C.如何成为论辩高手 D.说说古代的贤君与忠臣
BD
【解析】①汉代是辞赋的时代,《汉书》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离骚》是屈原创作的诗篇,班固称屈原的文章“弘博丽雅,为辞赋宗”。二者都能体现辞赋文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②《汉书》是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帝王和臣子的事件;《离骚》体现了屈原忠君爱国的品质。二者都有与古代的贤君、忠臣相关的内容。
(2)请你结合下面的文段,向大家介绍本书的语言特点。(4分)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辞赋第十一》)
①语言通俗生动,易于理解。文段用“别愁”“遭忧”“‘东一句,西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解释“离骚”的含义及屈原的写作风格,朴实自然,接近日常说话,贴近普通读者的认知。(2分)②语言情感充沛,感染力强。文段用“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屈原创作《离骚》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2分)(共46张PPT)
第二单元
大单元设计·单元目标实现路径一览表
单元核 心目标 1.掌握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聚焦语言,品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
3.了解科学思考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目标分解及其在课时作业中的实现
分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分目标2:揣摩关键词句,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 分目标3:了解科学思考方法,体会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大自然 的语言》 通过抓关键段落和词句,学习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课前预习、阅读训练)体会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理的作用。(阅读训练) 抓词句和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阅读训练) 学习科学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考方法,感悟诗歌、谚语中蕴含的科学事理和哲思。(课前预习、基础自测、阅读训练)
目标分解及其在课时作业中的实现
分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分目标2:揣摩关键词句,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 分目标3:了解科学思考方法,体会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阿西莫夫 短文两篇》 梳理文章信息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体会事理说明文注重逻辑性的特点。(课前预习、阅读训练) 从用词角度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体会行文中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阅读训练) 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奥秘,感受科学的趣味。(基础自测、阅读训练)
目标分解及其在课时作业中的实现
分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分目标2:揣摩关键词句,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 分目标3:了解科学思考方法,体会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大雁 归来》 提取主要信息,能够根据文章的思想内涵谈看法、话启示。(阅读训练) 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品析本文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感悟说明性文章中的情感美与思想美。(阅读训练)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基础自测、阅读训练)
目标分解及其在课时作业中的实现
分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分目标2:揣摩关键词句,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 分目标3:了解科学思考方法,体会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时间的 脚印》 理清文章结构,加深对说明顺序的认识。(课前预习、阅读训练) 围绕拟人化写法的运用,品析科学小品文科普性与文学性兼具的特点。(阅读训练) 围绕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积极探究,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基础自测)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思路(见第8课后面)
在课内所学的基础上,围绕“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本事理”“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科学思考方法”“精读语句,品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表达”“质疑问难,感受科学探究的趣味”四大核心任务,将本单元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思考方法”这一单元核心目标,提升思维能力。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前预习
阅读训练
基础自测
一、字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g fā( ),各种花cì dì( )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 )归来。
(3)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 )果实的时期。
(4)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 )。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5)到处呈现一片shuāi cǎo lián tiān( )的景象,准备迎接fēng xuě zài tú( )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 ér fù shǐ( )。
(6)这样看来,huā xiāng niǎo yǔ( ),cǎo zhǎng
yīng fēi(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g yàn( )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农谚
(8)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hǎi táng( )、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年迟五六天。
(9)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夏季却相差不大。
(10)但是在大连,lián qiáo( )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海棠
悬殊
连翘
二、课文预习。
文体知识
事理性 说明文 概念:阐释抽象事理的本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说明文。
与事物性说明文的区别:①说明对象不同,事理性说明文是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是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②说明目的不同,事理性说明文旨在将某一抽象事理的概念、原理、成因、关系等说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如本课;事物性说明文旨在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如八上《中国石拱桥》。
整体感知
2.整体把握课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写完整。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一部分:第1~3段) 古代劳动人民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等自然现象称之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4~5段)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事活动里。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或: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第6~10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四部分:第11~12段) 研究物候学可以帮助:⑤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纬度差异
古今差异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
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总结:课文运用通俗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⑦__________顺序,介绍了上述内容,提醒人们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作者能以科学家的眼光,透过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现象来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启示我们: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
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的大丰收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
[典学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广东澄江镇暖田村山多地少,昼夜温差xuán shū( ),但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当地人因地制宜,开垦高山,打造有机猕猴桃种植基地。【甲】放眼望去,一层层猕猴桃架有序地在暖田村的各个山头,新芽méng fā( ),长势喜人,yùn yù( )着丰收的喜悦。【乙】因为优良的生态条件和绿色的种植方式相辅相成的缘故,所以暖田村猕猴桃味甜、汁多、口感好,购买者络绎不绝,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春种秋收,周而复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往落后的山村面貌终于销声匿迹,暖田村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1.根据拼音在语段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
悬殊
萌发
孕育
2.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地制宜 B.络绎不绝
C.周而复始 D.销声匿迹
D
【解析】“销声匿迹”指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此处形容暖田村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不合语境。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指出病因并给出修改意见。
(1)【甲】句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句病因是___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
成分(谓语)残缺
在“有序
地”后加上“分布”
句式杂糅
删掉“的缘故”
4.班级拟制作“节气文化”宣传册,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撰写文案】下面是小语为宣传册编写的文案(部分),请你运用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这一体系精准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能提醒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把握农时,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至饺子夏至面”“小寒腊祭处暑游”等节气民俗,展现着民俗文化的丰厚底蕴。
示例: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行动
指南,还蕴含着许多民俗文化。
(2)【设计栏目】同学们准备在宣传册上设计一个“节气智慧”栏目,用于分享节气谚语中包含的人生智慧。下面是大家搜集的一些节气谚语,请你仿照表格示例,帮忙补全。
节气谚语 人生智慧
立冬: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 人生须储备能量,才能稳健前行。
立春: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芒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人生须早做打算,才能不负大好年
华。
人生须把握时机、辛勤耕耘,才能
有所收获。
考点链接(一)——筛选主要信息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通过寻找概括性语句(多为段落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来准确筛选并整合信息。如本课第3段首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第4段总结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方法二 通过寻找设问式语句来准确筛选并整合信息。如本课第6段先设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7~10段随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
方法三 通过寻找过渡句段来准确筛选并整合信息。
方法四 通过寻找表示层次的标志性语句来准确筛选并整合信息。如“首先”“此外”“还有”“第一”“第二”等。
注:说明文常在文章的显要处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筛选主要信息便要学会抓这些显要处(关键句段)。
考点链接(二)——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特征 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认识事物的过程。
语言标志 表示逻辑层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此外,为什么、原来,等等。
优点 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注:事理说明文有时也会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课内精读(10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5.选文前三段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引出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请根据提示,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2分)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
描述四季变
迁的景象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分别是什么?它们在文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1分)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1分)且前三个因素与最后一个因素之间又遵循从空间到时间的排列顺序。(1分)这样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所以不能调换顺序。(1分)
7.选文的语言严谨准确,又不乏生动性。请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传语”“暗示”“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
(2)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英国某地七种乔木抽青、开花日期的不同时间段的相差天数,准确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拓展设问 8.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面诗歌中玉兰“走得慢”的原因。(2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好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选自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取决于纬度,越往北,花开得越迟。(1分)北京相比于广州更偏北,所以北京的玉兰花开花时间会晚于广州的玉兰花。(1分)
(二)课外提升(10分)
埋在大地里的“香肠”
张宏远
①香肠我们并不陌生,但你听说过“石香肠”吗?在野外,地质工作者常会在地层中看到一种独特的“香肠”——石
香肠构造,它就像埋藏在地层中的一节节香肠。这
种形态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听听地球的回答吧。
②石香肠构造是常见于层状地质体中的一种地质构造,是岩层在某种情况下受力形成的长条状块段,形似一节节香肠。
③在野外,层状地质体分为沉积岩地层、岩浆岩脉及一些层状变质岩,它们都有可能发生石香肠化。
④下面,让我们以沉积岩为例,看看石香肠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吧。
⑤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沉积岩。
⑥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水球”,这在已知的宇宙群星中都是罕见的。沧海桑田,地球表面也在不断变化。
⑦夏季汛期来临时,河流是浑浊的,这是因为河水中的泥沙含量高;而到了旱季,河流流速变缓,泥沙会沉积到水底,河水也随之变清——这就是沉积的基本原理。
⑧当我们把时间拉得接近无限长时会发现,在同一个地方,有时有河流穿过,有时则会变成一汪湖泊,有时又被海水漫过……河流、湖岸、海岸、大陆架、海盆,沉积岩就是在漫长的地表变迁中形成的。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泥沙等沉积物经过长期积累,会形成一层层颜色各异、结构不同的沉积岩层。
⑨沉积岩层不断形成,有的岩层强硬,有的岩层软弱,形成了千层蛋糕一般的地层。在沉积岩的地层中,不同岩性的岩层总是相间存在,也就是说,相邻的岩层往往强弱不同。
⑩地球的构造运动会让地层发生变形。强硬的岩层在构造地质学中常被称为能干层,相比软弱层,能干层更容易断裂。这种相邻岩层之间力学性质的差异,是形成石香肠构造的必要条件。
在沉积地层变形的过程中,温度会发生变化,地层内部组成、结构、构造也会随之改变。当地层受到垂直于层面的挤压力时,脆性变形的能干层便会断裂成一节节的长条岩体,从岩层的侧面看过去,就像是成串的香肠;塑性变形的软弱层则会被抽拉减薄,将香肠状的断裂能干层包裹。石香肠构造便是这样诞生的。
石香肠构造的形成离不开力的挤压。那这些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地质环境中,力的来源很复杂。一些地球岩石圈板块活动,例如板块“漂移”、洋中脊“海底扩张”、深部地幔物质“对流”等所产生的力,就可能使沉积岩层受到挤压。这些沉积岩层受到的力,有时以侧向为主,有时以垂向为主,受力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稳定,形成了如石香肠这样的地质构造。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香肠是常见于层状变质岩中,受地层变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长条状块段地质构造。
B.第⑥段中加点的短语“已知的”表范围,可以删去,并不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C.第⑨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沉积岩岩层存在分层的特点。
D.脆性变形的能干层在受到侧向于层面的挤压力时,会断裂成成串香肠似的长条岩体。
C
【解析】A.由第②段“石香肠构造是常见于层状地质体中的一种地质构造”、第③段“层状地质体分为沉积岩地层、岩浆岩脉及一些层状变质岩,它们都有可能发生石香肠化”可知,石香肠构造常见于层状地质体中,且层状变质岩是层状地质体的一种,选项中“石香肠是常见于层状变质岩中……”缩小了范围。B.第⑥段中的加点短语“已知的”在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地球是“水球”只是在已知的宇宙范围内罕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不能删去,选项中“可以删去,并不影响”理解有误。D.由第 段“当地层受到垂直于层面的挤压力时,脆性变形的能干层便会断裂……”可知,选项中“受到侧向于层面的挤压力”曲解文意。
★10.下面是晓文对石香肠构造形成过程及条件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④~ 段的内容,帮他补全思维导图。(3分)
①在漫长的地表变迁中,不同的沉积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沉积岩层。
②相邻岩层之间力学性质的差异。
③各类地球岩石圈板块活动所产生的力挤压岩层。
★11.晓文觉得本文对“石香肠”的介绍清晰且易于理解,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说明顺序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的。(4分)
作者先用生活中常见的香肠引出说明对象“石香肠”这一地质构造现象,(1分)然后介绍石香肠的性质及分类,(1分)接着以沉积岩为例,从原始岩层的形成、相邻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岩层受挤压的力的来源三方面,详细解释石香肠形成的过程。(1分)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易于读者理解。(1分)
__《经典常谈》第7~13篇__
12.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补全下列对话。(7分)
文文:《经典常谈》一书的篇目多且相互独立,不像小说那样连贯有趣,你是怎么坚持阅读下去的?
小粤:比起精读、跳读、快速阅读,我觉得《经典常谈》更适合采用①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目的阅读相关篇目。比如在历史课上学习了“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后,我们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各派的思想,可以阅读②《__________》;如果对古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感兴趣,我们则可以阅读③《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性阅读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文文:你说的有道理,我平时喜欢读古诗,想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应该阅读哪些篇目呢?
小粤:那你可以联读《〈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三篇,因为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1分)《辞赋第十一》介绍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1分)《诗第十二》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了《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1分)将这三篇进行组合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