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第11课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726—1729年,伏尔泰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据此可知
A.伏尔泰主张用暴力推翻法国专制政体
B.伏尔泰提倡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鼓舞了法国大革命
D.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干中的“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可知,伏尔泰希望法国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即说明伏尔泰赞成君主立宪制,B为答案。伏尔泰主张改良反对革命,A错误;C、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以体现。
点评:考查伏尔泰的政治主张
2.马文 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牛顿的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的方法,即理智的科学的方法,故应选B。A项错误,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方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C项是现代相对论的分析方法;D项是现代热辐射理论。
点评:考查伏尔泰在英国受到的启蒙思想影响
3.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 B.信仰自由
C.信仰得救 D.因信称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伏尔泰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强调思想自由,在材料中伏尔泰强调了信仰自由的重要性。A、C、D均是宗教改革的主张。所以答案选B。
点评:考查伏尔泰的政治主张
4.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准确的掌握启蒙运动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排除错误选项。然后再依据材料内容与备选项的关系来确定最后的正确答案。材料内容反映了伏尔泰的文学著作使牛顿的科学故事传遍世界,并不是科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参加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葬礼并访问其外甥女,本身就是跨国文化交流,所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这一说法。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所以D项错误。
点评:考查伏尔泰在英国受到的启蒙思想影响
5.伏尔泰在评论某国的政治时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大革命后的法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统一后的德意志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政体。“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意思是限制国王的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据此可以判断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1689年以后的英国。因为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是联邦总统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所以答案选A。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
6.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英国的宪法《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这主要基于( )
A.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
B.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
D.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权利法案》的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英国的宪法通过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A项明显错误;B项说法错误,真正获得权利的是资产阶级;C项错误,君主制度存在,只是君主无实权。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权利法案》的评价
7.伏尔泰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奠定英国这一政体基础的是:
A.议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在于限制国王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法律至上、限制王权的原则,标志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奠定英国这一政体基础”,ACD三项不符合这一要求,故排除。
点评:考查权利法案
8.一直以来,人们多少认为英国属于欧洲的边陲地区,现在英国向中心靠拢了。可以说,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欧洲发现了英国。欧洲“发现”英国主要是基于
A.英国率先进行了宗教改革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最早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D.英国确立了议会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属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英国较早地确立了代议制,促进了英国的发展,保证了其世界地位,因此选D。ABC项与题目无关。
点评: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影响
9.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当时英国的制度:“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后来该书被查禁。《哲学通信》被查禁的原因在于
A. 抨击了法国的专制制度 B. 夸大了英国制度的民主性
C. 法国与英国的关系紧张 D. 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伏尔泰通过描绘英国的制度批判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是当时法国政府所不允许的。故选A。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
10.主张过渡到期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是
A.富兰克林 B.狄德罗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中思想家的主张了解情况,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其他人物都是主张建立共和制。
点评:考查伏尔泰的政治主张
11.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伏尔泰曾为之深深感动,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争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 。下面解读最符合题意的是( )
A.说明英国的封建特权进一步被扫除
B.表明英国政府对科学和人才的尊重
C.因为牛顿开创了严密逻辑近代科学
D.牛顿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牛顿”、“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争光的最伟大人物”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属于无关项,排除;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严密逻辑”,“本质属性”错误。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的评价
12.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哲学书简》里评论某国的政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根据伏尔泰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18世纪的美国
B.伏尔泰的主张是保守落后的
C.伏尔泰认为贵族政治与平民政治是可以兼容的
D.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判断历史结论的能力。从“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等信息可以看出,C 项结论符合题意。A项不存在君主,D 项中君主有很大权力,B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
13.“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以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这一推理最可靠的前提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A.有少数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 B.有少数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C.一般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D.一般都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题的解答需要分析一个大前提,就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大大都赞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以伏尔泰也赞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C。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
14.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保存着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是伏尔泰的一句话:“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伏尔泰之“精神”的实质是
A.主张上帝至高无上 B.提倡进步和理性
C.实行开明君主制 D.主张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伏尔泰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A项是教会的主张, C、D两项是伏尔泰思想主张的内容。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所以B项是伏尔泰思想的本质。
点评:考查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15.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下列有关伏尔泰的介绍,有误的是
A.1717年,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荒淫,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11个月
B.1726年,前往英国考察君主立宪制,深入研究牛顿的科学成果
C.1734年,《哲学通信》出版,首次向国内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D.1778年,病逝,灵柩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其倡导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专制”,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哲学通信》是伏尔泰在英国的观感和总结。故C说法错误。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政治的宣传
16.“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国王。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赞扬英国政体的这句话表明英国国王
A.拥有无限的权力 B.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C.独自享有立法权 D.擅长经商又很开明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政体,其中“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指的是国王的权利受到了法律的制约,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
17.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有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中含有的信息有( )
①国王掌握国家财政大权
②国王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大权
③贵族重臣与城市代表享有立法之权
④国王地位崇高但权力受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首先要明确伏尔泰的主张,其次要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第三,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地位“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掌握立法权。分析选项,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答案为D项。
点评:考查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18.有学者认为:“与欧洲文化相比,美国文化完全是山寨(仿造)起家的。”其“山寨”性表现在:
A.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B.仿照法国的共和制
C.依据德国的联邦制 D.受惠于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美国共和制确立是在1787年,法国1875年确立共和制、德国1871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时间都较美国晚,B、C两项可排除;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本题选A项,美国的两党制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点评:考查美国对英国的政治借鉴
1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杜绝儒家以外其他思想的传播
B 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推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C “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
D 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 对启蒙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研究历史的素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严格限制儒家以外的思想的传播;英国于1689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而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是18世纪的;“八七会议”是1927年8月7日,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所以答案选D。
点评:考查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20.“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光荣革命’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其“收效”主要体现在( )
A.恢复了召开议会的传统
B.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收效最好”体现了“光荣革命”的直接效果和历史意义。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1701年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颁布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其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C项是君主立宪制的发展;D项和工业革命之后议会改革有关,与本题无关,排除。故选B项。
点评:考查“光荣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卫国家和自由的时候,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
一一伏尔泰论英国的政党
材料二 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认为政治派别的存在是美国最危险的敌人;它导致派系纷争,勾心斗角,民众的猜忌和骚乱,会毁掉新生的美国。
(1)伏尔泰和华盛顿对政党政治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态度:伏尔泰:肯定。 华盛顿:厌恶、反对。
(2)你如何评价政党政治。
答案:评价:政党政治是近代西方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的重要手段。但是,无论当时哪一个政党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近代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以及近代美国总统华盛顿关于对政党政治的认识。根据两则材料信息,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伏尔泰和华盛顿二人对政党政治的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分别体现在:A.伏尔泰:持赞成、竭力肯定态度。 B.华盛顿:持厌恶、坚决反对态度。(2)根据题干要求及两则材料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政党政治的认识(评价)。在评价的时候,要做到全面、客观,应该看到政党政治的积极一面,也要认识到当时政党政治的阶级性。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政党政治是近代西方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世界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的重要手段,顺应了时代潮流,值得肯定。但是,无论当时哪一个政党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出政党政治的阶级性等。
点评:考查对政党政治的认识。
22.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开明国家的首领 ……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人们已经感觉到,和平、富饶、公共幸福统治着我们,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
——黄相怀 李向军《“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伏尔泰眼中的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特点:国王是国家元首,王权受到限制;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共掌立法权;实行法治。
(2)结合所学,对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加以阐释。
答案:阐释:进行政治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3)请结合近代中英两国的民主制度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观点:民主制度有相似性,也有多样性。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近代英、中两国均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体现了民主制度的相似性;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这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解析:
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分析:国王“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开明国家的首领”,可见国王统而不治;贵族重臣、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可见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共掌立法权;“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实行依法治国。(2)“革了皇帝的命”,即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强调政治革命的影响即:进行政治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辫子是满清贵族强加给汉人的,象征着民族压迫,因此“革了辫子的命”强调民族革命的影响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3)民主“只有近似值”,中英两国都通过革命建立了民主制度,这是其共性;民主“是一个多选题”,两国确立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出各自的差异性。根据所学近代中英两国的民主制度相关知识论证民主制度有相似性,也有多样性。
点评:考查伏尔泰的思想;辛亥革命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以下便是英国法治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只能在一个自由人所组成的陪审委员会面前才可受刑事审问的自由;不管什么案件,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放弃英国圣公会信徒对某些职位的特权,信仰的自由。
——伏尔泰《哲学通讯》
材料四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历史原因。
答案:不同:董仲舒主张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认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原因: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统一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萌生了反封建专制、带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
(2)依据材料三和四概括指出伏尔泰与陈独秀政治主张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观点相同的原因。
答案:观点:提倡法治、君主立宪、法律基础上的自由权利。
背景:政治上:两国都是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都经历过思想解放。
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和材料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不同看法。结合西汉初年和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历史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信仰的自由”“宪法上之自由权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等可以看出伏尔泰与陈独秀政治主张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其原因。
点评:考查伏尔泰思想;陈独秀思想等
24.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一一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请回答:
(1)材料二中伏尔泰和卢梭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
答案: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2)材料二与材料一二相比,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答案:提出了理想社会方案。
解析:
分析:(1)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伏尔泰赞同英国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卢梭提倡“主权在民”,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点评:考查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启蒙思想
25.材料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孕育出两个新的阶级,一个是工厂主阶级,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前者以其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后者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但这两个阶级在“旧制度”下都没有选举权,无法在现存政治体制内提出自己的要求,旧的政治体制与新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来旦《英国通史》
(1)材料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答案: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 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2)依据材料,概括导致选举权的变化的共同要素。
答案: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出现了矛盾;国民参政愿望的增强;相关阶层经济地位的提高;英国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进行社会改革。(四取三)
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回答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的阶段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1832年、1885、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然后再突出每个时间点的选举权变化的显著特征即可,例如,1832年选民只是人数增加,1885年则已经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仅仅是成年男子,二战前夕才真正实现了全民普选。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是回答实现全民普选权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事情,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的斗争等等方面的内容即可。(2)导致选举权的变化的共同要素主要从经济因素(经济实力的增长必然导致人们要求政治上的权力)、政治因素(即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思想文化因素(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多角度分析概括更容易答上采分点,多角度分析问题已经成为考生们拿到高分的常用手段。
点评:考查英国选举权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