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 专题二 老王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三 专题二 老王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1 15: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老 王 杨 绛阅读思考:(8分钟)1、老王是个不幸的人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2、杨绛是个幸运的人吗? 从文中找出依据。老王是个不幸的人吗?孤老残困单干户无亲人破三轮没有家身体老残
生活困窘
精神孤寂
不幸背景: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1966年,钱锺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 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每天清洗厕所,钱锺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杨绛被安排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在文革中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杨绛是个幸运的人吗?
下放干校
好欺负的主顾
默存的腿
你还有钱吗
生活拮据
备受折磨
尊严尽失
丧亲之痛
老王是无知无识的物质痛苦,
杨先生家却是异常清醒的精神炼狱。两个都是不幸者:交流讨论:1、困境中的老王是如何对待遭遇不幸的杨绛 一家的? 由此看出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2、 遭遇不幸的杨绛一家是如何对待困境中的老王的?杨绛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困境中的老王是如何对待遭遇不幸的杨绛 一家的? 由此看出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送冰
送医
送香油、
鸡蛋等冰多价等,
愿车费减半
忠厚纯朴质朴善良,
富有同情心不要钱不为钱重情义、
知感恩 遭遇不幸的杨绛一家是如何对待困境中的老王的?杨绛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常坐老王车
闲聊
送鱼肝油
不亏车钱
抱歉
探问
不安同情
关心
帮助
尊重
悲 悯 情 怀 他们面对人世中的种种不幸与苦难,不怨尤,不仇视,总是独自忍受,默默承担。当他们看到别人的不幸时,便淡忘了自身的不幸,本能的关注他人的不幸,甚至把自己界定为幸运者,觉得自己饱受了上天过多的眷顾,于是用一身绵薄之力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用人性之光,照亮别人,温暖别人,用柔软慈悲的心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以善良回报善良,以信任回报信任 两个不幸者,以善良回报善良,以信任回报信任。在那个寒冷的岁月,这两个人都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都被社会的温暖出卖,却彼此用微弱的光照亮他人,并且温暖自己。他们用诚实的品性、做人的本性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他们因善良、高贵的品质而焕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芒。
思考:从他们两个人身上,你看到的是
什么?有什么感悟?探究:杨绛该不该觉得愧疚?杨绛应该愧疚:
两人感情付出不对等。杨绛对老王付出的顶多是同情怜悯,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所以说应该“愧怍”。
杨绛拿钱侮辱老王的真情,没能在老王临终之前给他送去亲人般的温暖与慰藉。
……
杨绛不该愧疚:
杨绛一家已尽己所能帮助、关心困境中的老王。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关心老王的生活,作者的女儿送给老王鱼肝油;老王送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临终的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些足以说明作者对生前的老王已经给予了足够的关爱.杨绛到底为什么觉得愧疚? 作为不幸者,杨绛先生完全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历数血泪斑斑的记忆,展示伤痕累累的不幸。可是,面对血色记忆中站立着“直僵僵”的老王,面对不幸往事背后底层更深的不幸,面对老王人性的高贵、善良、淳朴和本色,杨先生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不幸和付出,只感到惭愧和惶恐。在漫长的黑暗中,杨绛用灵魂的正义,良知的激情,理性的崇高,超越自我苦难的意志,升华为对他人苦难的郑重关切。杨绛到底为什么觉得愧疚?
自身的苦难与老王的苦难促成了杨绛精神的升华——面对每一个不幸的人我们都应该愧怍。因此,杨绛先生的愧怍,缘于深深体味不幸滋味后,对人性、平等、命运等命题的终极追问,缘于超越控诉、感动和廉价同情的慈悲情怀。杨绛的愧怍,总让我们想起耶稣对人间不幸的担当,想起杜甫悲天悯人的浩叹,想起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杨绛到底为什么觉得愧疚? 佛经里讲,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关系,“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视众生如一子”,于是有这样觉悟的人就会生出无限慈悲之心,毅然以个体生命去担当人世的欠缺。《圣经》中也说,耶稣“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总是以自己个体的孤苦和受难向世人呈现圣爱。杨绛先生虽无明确的宗教皈依,但她是个认真生活的人,她于别人能够轻易释怀之处始终无法释怀,并从琐细而真切的人世交往中将普通的“愧怍”感修炼成了一种宗教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欠然状态的全力担荷。胡河清曾说:“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章家能兼具对于芸芸众生感情领域测度之深细与对于东方佛道境界体认之高深者,实在是少有能逾杨绛先生的。” 我们或许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不上别人,但只要我们每天想想自己所拥有的, 想想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就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美丽的童话里。
既然我们都是幸运的人,就应该像杨绛那样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愧疚之念。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见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显醇厚。”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能够以伟大的爱心做一些小事!
——特雷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