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1.古诗文默写。
(1)东风不与周郎便, 。(《赤壁》)
(2) ,飞鸟相与还。(《饮酒》)
(3)感时花溅泪, 。(《春望》)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5)诵读经典,赏文明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两句,从两方面告诉我们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詹何钓鱼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①,芒②针为钩,荆蓧③为竿,剖粒④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⑤之中,纶不绝,钩不伸,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⑥之戈也,弱弓纤缴⑦,乘风振之,连双鸧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⑨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犹尘埃聚沫⑩,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 汤问》)
[注释]①纶:钓鱼的丝绳。②芒:谷头端细长而尖锐的刺。③荆蓧(diào):楚国产的细竹。④剖粒:剖开的米粒。⑤汩流:湍急的河流。⑥蒲且子:古代善射者。⑦弱弓纤缴: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⑧连双鸧(cāng):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⑨放:通“仿”。⑩聚沫:聚拢的泡沫。
(1)【甲】【乙】两文均选自《列子》,作者是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寒暑易节:
②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
(3)翻译【甲】文中的划线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对【乙】文划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王治理京城如果能像这样,那么天下就可以握在手心了。
B.大王治理国家如果能像这样,那么天下就可以握在手心了。
C.大王治理京城果真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掌控了。
D.大王治理国家果真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掌控了。
(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篇目 所叙之事 寄寓之理
【甲】 ① 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奋斗。
【乙】 詹何用特殊的钓鱼方式,钓上了盈车之鱼。 ②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30分)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齐
①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灭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3月31日16时,毁坏面积80余公顷。
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为灭火增加了难度。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一些在其它火场比较适合的灭火手段,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三级指挥长陈维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遇有窄沟塘沟、山脊线、向阳坡的凹陷处、石崖植被结合处、乔灌草繁茂混交杂处、幼林及灌木林密集处,这些地域遇火燃烧时,必生高危险火势,能避则避,不可逆险面战。
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⑤那如何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呢?“西昌发布”的文章称,森林与草原防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高潮说,沟谷地形原则上要随着火的尾部和两翼来打灭,要留好退路,比如在树林较少的地方烧出一个安全区,观察哨特别重要,比如发现远处五六百米外已经形成树冠火,而不是继续前进。
⑥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
(选自《北京晚报》)
(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①;
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③。
(2)试分析本文第①段的作用。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森林火灾火势很大是因为都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
B.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
C.不在上风向区域打火可以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
D.随着科技进步,可以选择更多高科技设备协助灭火。
(4)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入原文的和段之间,理由:
总之,一方面从战术训练部署上来尽量减少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还是要在硬件上下大功夫,从人工灭火向科技灭火转变,多投用远程设备。
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母亲的月台
陈世旭
①母亲是广东潮州人,会烧菜,能把豆腐和大白菜帮子烧出红烧肉的色香味。但她很少有时间做饭。全家五口全靠她一个人在一家废品加工厂做工的工钱糊口,她每天天亮前出门,晚上快半夜才到家。
②念完了初中,看着好几年前失去父亲后已经变卖一空的家,看着母亲干枯憔悴的脸,我决定不读书了,出去做事——去一个沙洲农场种棉花,去了就是工人,半年回家一次。
③过年的几天假期,母亲整天在忙,除了忙一天两顿饭,就是料理我从农场带回的棉花:找弹花匠打棉被。除了忙活这些,母亲还有些事做得很秘密,总是在我们几个都睡熟以后才做。到我动身返回农场的那天早上,她指着一只堆得老高的竹篓说:这是给你带去农场的。什么啊?这么多!我很惊讶。母亲淡淡地说:就是一床棉被,还能有什么。
④那一天,母亲和我一起早早出了门,我们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却好长时间见不到车来。车站的人越积越多,好不容易来了一趟车,抬着竹篓的我们根本挤不上去。母亲口里直说“莫急莫急”,其实她心如刀绞。车票是预先买好了的,如果误了车,就等于废了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好不容易挤上了车,一路上看着车停站、等红灯、让人、让车,人几乎要疯。到了火车站,一下公交车,抬上竹篓,母亲就飞快地跑起来。她在前,我在后,跑了几步,我就感觉到母亲的步子乱了,一个趔趄接一个趔趄,终于跑不起来。我不由得一个劲埋怨母亲,不是说就一床棉絮吗,这么沉?母亲喘气说,你一个人在外面,我照顾不到,能带就多带些。就那样挣扎着进了站,发现还要翻过一个高高的天桥。我坐的那趟车,预告的汽笛忽然响了。母亲像疯了一样弯下腰往天桥的台阶上爬。上了桥,过了一段平路,就是下台阶了。我在后面紧紧地抓住竹篓,不使它压上前面几乎已经缩成一团的母亲。
⑤离最后下天桥还有几个台阶了,母亲忽然腿一软,栽倒了,瘫坐在地上:“快,儿呀!就几步了!”我冲到前面扯起竹篓,冲进车厢,在第一个车窗的小桌板上俯下去,猛力掀开车窗。
⑥母亲已经站起。抱着月台上的站牌柱,站在那里。列车刮起的风,卷起她破旧的衣服和已经花白的稀疏的头发,她失神地站在那里。
⑦下了火车,当天傍晚到农场,打开竹篓,那床棉被下面居然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砂糖,猪油 其中居然有那么大的一罐梅干菜红烧肉!最让我莫名其妙的是红烧肉:吃年饭的时候,姐姐偷偷告诉我,别怪母亲没有给我们烧肉,你去农场之后,母亲把定量肉票都拿去换钱了。原来这是母亲的一个借口。
⑧不幸的是,那些瓶瓶罐罐都已破碎,是母亲跌倒时摔碎的。好在整个竹篓上上下下包得严严实实,连汤汁都没有漏出来。当夜一帮弟兄大呼小叫,挑出了玻璃碎屑,风卷残云,扫荡了个精光。给母亲去信时,我没有说那些瓶瓶罐罐的破碎,我怕母亲的心会跟着破碎。
⑨再次回家过年,我才知道,一年前送我那次在火车站跌倒,母亲胫骨韧带撕裂,在家里只躺了3天就一瘸一拐地去上工了——她怕丢了那份工。而在这一年我收到的家信里,有关她受伤的事只字不见。她不许姐姐透半个字给我。她怕我的心会跟着撕裂。难怪母亲当时抱着月台的站牌柱。
⑩写这则短文的时候,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的短文或许情境跟它有一点相似。不过,抱着站牌柱的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在那之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在海上、在天空,旅途上都会有一个母亲跌倒的月台,都会有一个母亲抱着的站牌柱,都会有一个抱着站牌柱的母亲在为我送行。
(1)看拼音,写汉字。
心如刀jiǎo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事件 “我”对母亲的情感态度
看到母亲为“我”准备的堆得老高的竹篓 ①
② 埋怨
母亲和“我”抬着竹篓上天桥、下天桥,着急栽倒 心疼
看到母亲给“我”准备的竹篓里的真相 ③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⑥段画线句。
列车刮起的风,卷起她破旧的衣服和已经花白的稀疏的头发,她失神地站在那里。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而在这一年我收到的家信里,有关她受伤的事只字不见。
(陈世旭《母亲的月台》)
【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背影》)
两段文字中父母身体均不适,但母亲的信中“只字不见”,父亲却写信告诉我“大去之期不远矣”,试揣摩母亲和父亲的心理。
(5)文章以“母亲的月台”为题,有何作用。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20分)
5.同学想用制作昆虫知识卡片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请你完成该卡片上的问题。
【知识卡片】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
(1)这段文字选自《昆虫记》,这本书无愧于“ ”之美誉。
(2)以上语段介绍了蝉产卵的、和数量。
6.《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40分)
7.作文。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走近你,才知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思想健康,内容充实;(2)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3)不少于600字。
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1)铜雀春深锁二乔(2分)
(2)山气日夕佳(2分)
(3)恨别鸟惊心(2分)
(4)无可奈何花落去(2分)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每空1分,共2分)
(每空书写正确得相应分值,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2.(1)战国;道家(每空2分,共4分)
(2)①交换、更替(3分)②拉(3分)
(3)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4分,“无穷匮”“加增”“何苦”翻译正确各1分,句子通顺1分)
(4)D(3分)
(5)①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挡,率领子孙及邻人遗男坚持不懈地移山。(2分)
②做事要像詹何钓鱼一样,用心专一,排除杂念,这样才能以弱胜强,取得成功。(4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3.(1)①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3分)
③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3分)
(2)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分)
(3)A(3分)
(4)⑤;⑥;这段文字说明了从战术训练部署上和硬件上尽量减少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总结第⑤段说明内容,从战术训练部署上避免风向突变带来的危险,可以设置紧急避险区,并且观察哨也很重要;同时引出第⑥段说明内容,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每空1分,理由4分,共6分)
4.(1)绞(2分)
(2)①惊讶(2分)
②母亲和“我”赶公交车,好不容易挤上车后车行驶缓慢(3分)
③感动、愧疚(2分)
(3)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与操劳,突出了家庭的贫困;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也为后文揭示母亲受伤的情节埋下伏笔,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4分,描写方法1分,作用分析3分)
(4)母亲的心理及情感:对“我”深深的关爱和默默的付出,她独自承受痛苦,只希望“我”能在外安心。(3分)
父亲的心理及情感:父亲对“我”的牵挂以及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我”多些交流和陪伴的情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3分)
(5)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2分)
②点明中心,突出主题,深刻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对母亲的怀念,让读者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2分)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其中的内容和情感。(2分)
四、名著阅读(20分)
5.(1)昆虫的史诗(3分)
(2)地点;过程(每空3分,共6分)
6.如“鞘翅勉强能遮住裸体蝗虫背部,宛如西服的垂尾,因省料子而剪短不够长,显得十分难看。”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鞘翅短小的特点。使作品文学色彩浓厚;“勉强”等词准确贴切,科学严谨。(7分,举例3分,分析科学性2分,分析文学性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五、作文(40分)
7.略(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