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 专题二 长亭送别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五 专题二 长亭送别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1 15: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 长亭送别
王实甫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六才子书是由明末金圣叹所定。
他认为天下有六大奇书,写得雅驯、透脱、精妙,概可以“才子书”名之。那就是《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并着手对各书一一加以评点,合称为《六才子书》。但事未竟而遇害,最终只评批完《水浒》与《西厢记》两部。他同时还说,《水浒》可媲美《论语》,《西厢》可取代“四书”而作为童蒙课本。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被誉为“花间美人”。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西厢记》故事演变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长亭送别》第四本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梧桐雨》《墙头马上》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自读思考1.对照注释,自读文章,正音,不会的查字典解决。
2.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幅图由几个画面组成?请为这些画面拟个小标题。 (一个场面用4个字概括)正音筵()席 玉骢()
迍迍() 金钏() 靥()儿
揾()做 荫庇() 蹙()愁眉
长吁() 谂()知 玉醅()
白泠泠() 经忏() 赓() 胸臆() 挣揣() 保揣() 揣()测 揣()在怀里 倩()疏林 婧()才 靓()丽
靓()妆 靖()边 菁()华 腈()纶 正音张珙(gǒng) 筵(yán)席 玉骢(cōng)
迍迍(zhūn) 金钏(chuàn) 靥(yè)儿
揾(wèn)做 荫庇(yìn) 蹙(cù)愁眉
长吁(xū) 谂(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泠(líng)经忏(chàn) 赓(gēng)
胸臆(yì) 挣揣(chuài) 保揣(chuǎi) 揣(chuǎi)测
揣(chuāi)在怀里 倩(qiàn)疏林 婧(jìng)才 靓(liàng)丽
靓(jìng)妆 靖(jìng)边 菁(jīng)华
腈(jīng)纶 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长亭别后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惜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离别愁思。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自读思考(12分钟)1、这折戏体现了崔莺莺什么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曲词结合手法加以分析。(至少找出四种情感)
2、这折戏反映了崔莺莺什么样的性格。小组合作(8分钟)1、组员交流人物的感情。
2、将自己感受深刻的曲词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得出曲词中蕴含的情感及运用的手法。
3、概括莺莺的人物形象。离愁别绪依恋痛苦关心担心怨恨功名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叨叨令、
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四煞、
一煞、收尾滚绣球、上小楼、幺篇、三煞五煞、二煞幺篇、朝天子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端正好]一曲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寓情于景,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滚绣球】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用夸张手法来抒发离别的怨恨。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叨叨令]中采用了排比、反复手法,语言上运用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小结:第二部分,写长亭送别,主要刻画莺莺、张珙两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愿望:《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怨恨:《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表明了莺莺对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
利禄的叛逆精神 。《快活三》、《朝天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用食不甘味,写离别之情,表达了莺莺极度的忧愁与痛苦。运用典故、夸张的手法“蜗角虚名”:《庄子》里的一则寓言,说蜗牛的两个角上各有一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经常为争地而战,伏尸百万。讽刺战争所争之地如此细微而损失巨大。这里以极小的蜗角,喻赶考所争的浮名虚誉其微不足道。 “蝇头小利”:喻微小之利,引自班固《难应世》,谓世人争利,就像蝇子追逐肉汁一样。 “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望夫石”: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 【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意思是在衣襟和衣袖上沾满了点点滴滴的眼泪。 红泪:指女人的眼泪。
“未饮心先醉”:没有饮酒便思想恍惚不定,形容别离带给莺莺的痛苦。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五煞”“四煞”“三煞”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就此拜别”),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明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一煞》
景物特征: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更加萧瑟凄冷寂寞。
人物情感: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 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的沉寂。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爱人。“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营造的意境:化情入景,情景交融,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营造悲寂的意境。【一煞 】里,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赵企《感皇恩》)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尾声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语出马致远《寿阳曲》:“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直抒胸臆,表达浓郁的悲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 许多愁”
李煜《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 车儿如何载得起”这句话有何特色?将“愁”这种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1、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3、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写作特色 渡 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
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席慕容 回 望?
暮色四合
夜的伤口正滴着残阳
我的爱情
被世俗的手放逐
?
月下的琴声
定格为杳远的绝响
马背上颠簸流浪的
是我的理想 你的西厢
回首,你的身影
越来越淡 渐渐
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洞穿我伪装的坚强
?
风过,马嘶
那一刻 你守望的面庞
一如周遭无边的苍茫
沉入 我悲怆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