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的角度解释现象 热点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微粒的角度解释现象 热点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3-10 16: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微粒的角度解释现象 热点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干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在加压条件下氧气体积变小是因为氧分子体积变小
C.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可用水灭火
D.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2.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电解水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3.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分子构成不同
C.硫酸、盐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
4.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可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分子构成不同
B.梨树花开,香满津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受热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氧气加压液化可装入钢瓶中——加压后,氧分子体积变小
5.表中所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 其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 氧气(O2)和臭氧(O3)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A.A B.B C.C D.D
6.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增大
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晾干——分子不断运动
D.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7.西岭雪山是著名旅游胜地,下列对其景色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景色 解释
A 春天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夏天云消雾散 水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 秋天层林尽染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D 冬天白雪皑皑 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A.A B.B C.C D.D
8.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B 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苯分子 分子很小
C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水分子间有空隙
D 金刚石、石墨和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9.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B.空气分离得到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温度改变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10.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原子间没有间隔
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
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11.下列诗句或俗语的有关化学原理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很高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釜底抽薪——撤离可燃物
D.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石硬度大
12.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B 氧气和臭氧(O3)化学性质不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13.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空气湿度增大: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B.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CO2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D.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中含氯离子
14.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一种思维方式。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 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 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15.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对相关内容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涉及化学变化
B.“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海水“晒盐”
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
二、填空与简答
16.丹东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1)鸭绿江大桥,宏伟壮观,钢铁桥体涂有灰色油漆是防止与空气中 反应而被锈蚀。
(2)凤凰山的春天,花香扑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是 。
(3)天桥沟的秋天,层林尽染,与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 ,空气格外清新。
(4)鸭绿江的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其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 。
17.阅读下面文章。
太阳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昼夜、季节及天气等因素对持续、稳定地利用太阳能有较大影响。
储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储热体系受到广泛关注,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脱水反应器中,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储起来;需要能量时,水合反应器中发生反应释放热量。
除储热体系外,科研人员对其他体系也进行了研究。图2列举了几种储热体系的储热密度(单位质量储热材料的储热量),它们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吸热;,放热。这些储热体系均借助物质相互转化来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提到的能持续、稳定地利用太阳能的重要途径为 。
(2)依据图1回答:
①图中参与循环的元素共有 种。
②脱水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反应。
③液态水在进入水合反应器前需加热变成水蒸气,此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水合反应器中 能转化为热能。
(3)依据图2数据可知,储热体系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为 。
(4)下表各选项与文中储热体系反应原理相符的是 (填标号)。
标号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A
B
C
(5)为构建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体系,下列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_(填标号)。
A.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B.积极推广太阳能发电 C.为新能源研发新型储能技术
参考答案
1.A
A. 湿衣服晾干是由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此选项正确;
B.在加压条件下氧气体积变小是因为氧分子间间隔变小,此选项错误;
C.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不可用水灭火,这样容易造成短路,此选项错误;
D. 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反应迅速进行,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发生爆炸,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A
A.气体受热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此选项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此选项正确;
C.电解水的微观解释: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与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与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所以电解水实验是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此选项正确;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此选项正确;
故选A
3.D
A、墙内开花墙外香,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是因为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
C、硫酸、盐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选项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选项错误。
故选D。
4.D
A、氢气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梨树花开,香满津城,是因为梨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加压液化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加压后,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氧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D。
5.B
试题分析:A、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 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不同的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故A正确;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隙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变,故B错;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其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的最外层2个电子),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故C正确;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故D正确。选B。
考点:分子的特征;原子结构
6.B
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是由于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并不是分子体积变小,该选项说法错误;
C、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B。
7.D
A、春天花香四溢,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A正确;
B、夏天云消雾散,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B正确;
C、秋天层林尽染,树叶经霜打后变红,说明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C正确;
D、冬天下雪,属于水的状态变化,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分子本身不变,D错误。
故选D。
8.C
A、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解释合理,故不符合题意;
B、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苯分子,说明苯分子很小,解释合理,故不符合题意;
C、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解释不合理,故符合题意;
D、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解释合理,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A、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A正确;
B、空气中分离得到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体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B错误;
C、液氧是液态氧气,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故C正确;
D、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改变,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B。
10.B
A、金属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原子之间间隔很小,不是没有间隔,故A错误;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分子能够运动到人的鼻腔,使人闻到酒香,故B正确;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没有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11.A
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而不是熔点很高,A错误,符合题意;
B、香味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在远处就能闻到香味,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釜底抽薪,移走了柴薪,燃烧不能继续进行,是通过移走可燃物的原理达到灭火目的,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明金刚石硬度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A、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说法正确;
B、氧气和臭氧(O3)化学性质不相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相同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说法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是网状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说法正确;
答案:C。
13.A
A.空气湿度增大,说明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故选项微观解释合理,符合题意;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选项微观解释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微观解释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酸都能解离出氢离子,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故选项微观解释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C
A、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A
A、蜡炬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烧干海水变银山,即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正确;
C、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因为蔷薇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蔷薇花香,正确;
D、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正确。
故选A。
16.(1)氧气和水蒸气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氧气/O2
(4)蛋白质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钢铁桥体涂有灰色油漆是防止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反应而被锈蚀。
(2)凤凰山的春天,花香扑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是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使人们闻到香味。
(3)天桥沟的秋天,层林尽染,CO2与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4)日常生活中,肉、蛋、奶、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鲤鱼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17.(1)储能
(2) 三 分解 变大 化学
(3)储热密度大
(4)A
(5)BC
(1)由题干信息可知,能持续、稳定地利用太阳能的重要途径为储能;
(2)①由图1可知,参与循环的元素有钙元素、氧元素、氢元素,共有三种;
②由图1可知,脱水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是在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蒸气,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③液态水在进入水合反应器前需加热变成水蒸气,此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合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热,因此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由图2可知,储热体系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为储热密度大;
(4)由题干信息可知,储热体系反应原理为,吸热;,放热;
A、吸热反应符合,放热反应符合,与文中储热体系反应原理相符,符合题意;
B、吸热反应不符合,与文中储热体系反应原理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C、吸热反应不符合,与文中储热体系反应原理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大力发展燃煤发电,会消耗大量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能构建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体系,不符合题意;
B、积极推广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能构建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体系,符合题意;
C、为新能源研发新型储能技术,能构建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体系,符合题意。
故选:B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