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课时练(第1课时)
(四川成都中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特殊,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下图为北极熊与企鹅之间的对话。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环境特征为南、北极地区共有的是( )
A.纬度位置高 B.沙漠面积广
C.以高原为主 D.以海洋为主
2.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 )
A.全年降水较多
B.全年平均风速更大
C.全年大风日数较少
D.全年平均气温较高
(湖南长沙中考)通过温室栽培,南极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下图示意南极智慧温室大棚。读图,完成3~4题。
3.南极智慧温室大棚有效改善的当地蔬菜种植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热量不足 B.降水不足
C.地形崎岖 D.光照不足
4.南极智慧温室大棚底部架空,其目的是( )
A.防暴雨洪水进入 B.防大风积雪掩埋
C.防紫外线辐射 D.放置生产农具
(2023·陇南学业考)格陵兰岛是全球第一大岛,该岛冰区面积占全岛面积的85%左右。1995年之后,我国加入了对格陵兰岛的科考,虽时间较晚,但成果颇丰。读格陵兰岛简图,完成5~7题。
5.格陵兰岛气候寒冷,冰盖巨厚,主要原因是( )
A.面积巨大 B.人类影响小
C.地处高纬 D.地势较高
6.在格陵兰岛上能( )
A.观赏到成群结队的企鹅
B.看到极光,无极夜现象
C.看到冰山与冰川的奇景
D.看到森林广布,草原连片
7.格陵兰岛上的早期居民是因纽特人,根据环境特点判断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是(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种植粮食作物
C.经营海上贸易 D.放牧牛羊为主
(2023·淄博学业考)截至2023年4月,中国已累计完成39次南极科学考察。如图是中国科考队某次南极科学考察返程航线图。据此回答8、9题。
8.科考队员1月份在南极洲科学考察期间,经常会遇到( )
A.极夜现象 B.北极熊觅食
C.大风天气 D.暴雨天气
9.科考队此次返航( )
A.途经大洋洲 B.经过大西洋
C.向南行驶 D.经过北寒带
10.(2023·福建·中考真题)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宝地。2019年,我国某探险家拖拽约180千克物资,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南极点。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读出昆仑站的纬度是 昆仑站位于南极圈内,冬至日会出现 现象,理论上可全天观测太阳。
(2)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据大陆漂移说可推测:南极大陆曾经所处的纬度位置较 ,气温较 ,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 。
(3)列举该探险家需携带的一种防护用品并说出理由。
(4)列举该探险家可提前进行的两项体能训练项目或方法。
1.A 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纬度高,气候严寒,A正确;南极地区以南极大陆为主,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海拔2 000米以上,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而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BCD错误。
2.B 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高;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大风日数较南极地区少,所以南极地区气候更寒冷,风速更大,大风日数更多,降水更少。
3.A 南极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由于热量不足,蔬菜无法自然生长,智慧温室大棚有效改善了热量条件。
4.B 南极内陆冬季经常刮起8至10级大风,风吹起的积雪遇阻后会堆积,有可能将整个建筑掩埋。为了防止建筑迎风面的飞雪堆积并利于大风通过,南极智慧温室大棚的主体建筑底部架空。
5.C 6.C 7.A 本题组考查格陵兰岛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5题,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由于地处高纬,气候寒冷,岛上80%以上的土地覆盖着巨厚的冰层。第6题,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纬度高,且以高原为主,气温低,南极洲有耐寒的企鹅,被称为“南极小主人”;北极圈穿过格陵兰岛,在格陵兰岛上能看到极光、极昼极夜现象;格陵兰岛纬度高,温度低,在格陵兰岛上,能看到冰山与冰川的奇景;格陵兰岛上冰川广布,因此不会森林广布,草原连片。第7题,格陵兰岛上的早期居民是因纽特人,是生活在北极圈以北的民族,依靠在海上捕鱼和在雪地里打猎为生,他们最具特色的生存习俗是食用生肉。
8.C 9.A 本题组考查南极地区和大洲的分布。第4题,1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南极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象征动物;南极地区纬度高,海拔高,因此具有酷寒、干燥、烈风的独特极地气候。第5题,读图可知,科考队此次返航途经大洋洲,经过印度洋,向北行驶,经过南寒带。
10.(1)80.5°S(南纬80.5°) 极昼
(2)低 高 高
(3)特制羽绒服因为南极地区酷寒、烈风、暴雪,带此防护物品是为了保暖、防风雪(防寒物品类、护肤用品类、防紫外线物品类护眼类等其中任意一种防护物品及其对应的理由。或其他合理答案)
(4)越野滑雪、长跑(写出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任意两项具体运动项目或训练方法均可)
【解析】(1)读图可知,昆仑站地处南半球,其纬度位置为80.5°S;昆仑站位于南极圈内,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煤是深埋在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这种现象是由于大陆漂移产生的,说明南极大陆很久以前在气候温暖的区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经过大陆漂移才到现在的位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烈风、酷寒、干燥;故探险家需携带特制羽绒服,防寒保暖;可携带护目镜,冰雪反射的强烈光线会伤害眼睛;可携带防晒霜,紫外线强烈,防晒霜利于保护皮肤被灼伤。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气候恶劣,为了适宜南极的气候条件应增强体质,可知提前进行越野滑雪、长跑、垂直攀登训练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