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A.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B.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
C.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D.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3.某学者认为,“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B.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
C.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D.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4.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
A.“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
5.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这主要是因为
A.很多人开始喜欢西方生活方式B.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C.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D.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6.清末新政时期,民间传言四起,“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国而举办”“新政是专与人民为难的害人之举”等言论传播尤其广泛。这种现象反映出
A.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国人有强烈的排外落后意识
C.清政府的政治威信在逐步丧失D.新政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7.经过三年努力,商务图书馆于1907年出版发行了《日本法规大全》(80册)。该书一上市便得到社会追捧,当时国内各个公共机关都订购了这套书。这表明
A.政治变革推进新学传播B.民主法治成为民众共识
C.改良思潮引领社会主流D.专制制度受到广泛冲击
8.《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书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
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9.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乡以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农民因受地主压迫而贫困,所以他们“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成B.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探索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0.农业在西亚地区的最早起源大概不晚于8000年,在公元前6000年成为该地区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公元前5000前后,东亚和中美洲地区的农业也得以传播开来。下列有关世界农业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由西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B.农业起源是三个地区不断交流的结果
C.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有三大起源地D.人类从食物生产者转变为食物采集者
11.1911年,美国考古学家宾厄姆发现了安第斯高峰之间遗存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一并带走了大量的遗骨、青铜器和壶钵陶器等诸多文物。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受启发创作了经典漫画《丁丁历险记·太阳神的囚徒》,独特有趣的当地风情和神秘曲折的故事情节引发了世界各地人民对古代美洲文明的广泛关注。这体现了
A.新航路开辟以来古文明的双重境遇B.美洲的古代文明是完全独立的体系
C.艺术创作对古文明宣传的重大意义D.早期殖民活动具有破坏性和残暴性
12.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13.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见的艺术与科技活动相联系的境况。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现的秘密。这反映出
A.艺术革新与科技进步的关系B.理性主义影响了艺术风格
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束缚D.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
14.有学者将美国政治体制称为“否决政治”,总统和国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否决的现象,甚至由于国会与总统分庭抗礼而造成的“府会相争”,常使联邦政府面临“关门”危机。据此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
A.有效地维护了人民民主B.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了总统的行政权力D.导致了部门间权力争夺
15.1940年,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7.4%。1942年底,轻工业中81%的工人为女职工。1943年,18周岁以下少年在各工业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40%-60%。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开展的现实需要B.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开始推行D.工人阶级建设苏维埃国家的热情高涨
16.下图为2005年至2021年东盟各国和中、日、韩、英、美五国在数字服务领域的出口规模增长倍数,以及数字服务出口额在本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情况。该图说明
A.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B.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上升D.国际政治旧秩序依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4
记载 出处
赵飞燕为了春死怀有汉成帝后嗣的宫女曾官,指使人给狱中的曹官一个小绿匡,“医中有裹药二枚,替蹏(单薄小纸)书曰······” 《汉书·外成传》
(汉章帝)令自选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后汉书·贾逵传》
蜀国都护李严写信“书六纸,解喻利害” 《三国志·吕凯传》
材料二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絜性真。含章蕴溪,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摘编自【西晋】傅咸《纸赋》
材料三 造纸工艺流程:备料→蒸煮(第一次煮料,加石灰)→洗浆→蒸煮(第二次煮料,加草木灰水)→湿制(淋草木灰水)→打浆→配浆(入纸槽加纸药搅匀)→压榨脱水→焙干成纸。
-摘编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分别阐述每则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造纸术的影响。(4分)
(3)除上述史料外,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举两种(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进而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5年12月,世界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起初,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此外,它应该辅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初,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发电厂等。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贷款。
-摘编自《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区别》
材料二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由中国提出创建的区城性金融机构,亚投行的主要业务是推动亚洲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全面投入运营后,亚投行将运用多种支持方式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以促进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投资。
-摘编自《亚投行让金融互融互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银行成立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世界银行的主要不同之处,并概述其成立的历史意义。(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面对各种挑战并作出应战的过程中实现的。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都要经历这种动态的过程。例如,当一个文明面临内部发展环境恶化等挑战时,文明的承载者们会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新技术、调整经济结构等方式来应战。这种“挑战一应战模式“在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中反复出现。
-摘编自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2.A3.C4.A5.D6.C7.A8.C9.B10.C11.A12.B13.A14.B15.B
16.A
17(1)价值:材料一选自官方正史,可用于研究汉代至三国造纸术发明早期纸的使用情况;材料二是文学作品,可用于了解当时纸的质量特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材料三是科技著作,完整记载了明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可用于研究造纸技术的发展。(6分)
(2)影响: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推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传人欧洲后,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分,答出三点即可)(3)史料补充:考古资料;方志;外国文献;档案。( 2分,答出两种即可)
18.(1)意图:昭示政权的合法性,巩固统治。( 3分)背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政局相对稳定;疆域的开拓和巩固;统治危机初显。(4分)
(2)意义:冲破了“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扩展了中国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较明确的文献依据;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有利于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7分)
19.(1)背景:二战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野心;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经济全球化等。(任答两点给 7分)
(2)主要不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主导,区域性金融机构,侧重于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等。(3分)
意义:推动亚洲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给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提振作用;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和扩大中国影响力等。(任答两点给 4分)
20.示例一
论题:挑战与应战:中西古代文明发展的共性路径。 (2分)
阐述:在古代的历史进程中,东方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罗马文明都体现了挑战与应战的发展模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并强大起来,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它让秦国迅速
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很好地应对了当时社会面
临的严峻挑战。西方的罗马文明亦是如此。罗马共和国时期,随着领土不断地向外扩
张和人口的剧增,原来的共和体制开始出现很多问题,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
尖锐。面对此种情况,罗马通过颁布《十二铜表法》等措施来限制贵族的权力,使得贵
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社会秩序也变得更为规范有序,这为罗马
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8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东方的中华文明还是西方的罗马文明,在其遇到挑战的时候,都是
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推动自身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这充分证明了古代中西文明
发展的共通性。(2分)
示例二
论题:中世纪欧洲对多重挑战的成功应对与近代化进程。 (2分)
阐述:中世纪欧洲社会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在政治方面 ,封建割据严重,教会势力强大,国家缺乏有效治理。对此 ,部分欧洲国家君主积极应对 ,如法国腓力四世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王权,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经济方面 ,中世纪欧洲以庄园经济为主,商业发展严重受限。随着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渴望打破封建束缚,争取商业自由。于是,欧洲城市通过与封建领主斗争,获得了自治权,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 ,中世纪欧洲教会对思想的禁锢严重,但是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 ,人文主义者大力倡导人性解放并积极追求科学知识,促使欧洲民众的思想逐步觉醒 (8分)
总之,中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应对作为,推动欧洲向近代化的发展道路迈进。 (2分)
示例三
论题:20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与应战。 (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四
论题:中国改革开放:应对发展困境的伟大变革与崛起征程。 (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